医学
How We Di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Sherwin B. Nuland Vintage 1995 - 1 其它标题: How We Die: Reflections of Life's Final Chapter
New Edition : With a new chapter addressing contemporary issues in end-of-life care A runaway bestseller and National Book Award winner, Sherwin Nuland's How We Die has become the definitive text on perhaps the single most universal human concern: death. This new edition includes an all-embracing and incisive afterword that examines the current state of health care and our relationship with life as it approaches its terminus. It also discusses how we can take control of our own final days and those of our loved ones. Shewin Nuland's masterful How We Die is even more relevant than when it was first published.
医疗对我们仍然有利吗? 豆瓣
Is Medicine Still Good for Us?
作者: [英] 朱利安·希瑟 著 / [英] 马修·泰勒 编 译者: 李海燕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9
医疗对我们仍然有利吗?
先进的现代医疗让大部分人受益,但医疗的进步是有代价的:抗生素耐药性、超级细菌、医用鸦片制剂成瘾……每一个代价都可能是未来的隐患。先进的现代医疗大大延长了人们的平均寿命,但费用高昂的临终积极治疗也延长了生命的痛苦。美容手术、减肥药物、补品与健康补剂……医疗服务与药品商致力于扩大医疗的范围,将服务与产品卖给每个健康人。
在我们为每种病痛寻求医药疗法时,自然的生命体验是否被过度“医疗化”了呢?
发达国家天文数字的医疗开销是否进一步拉大了全球的不平等?
我们要如何应对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这些生活方式类疾病?
日渐长寿的我们要如何面对死亡?
本书紧密贴合医疗领域的热点新闻事件,如今年的新冠大流行、近年来的医患关系紧张、减肥医美养生热潮等,具有广泛讨论价值与深远影响力。
医学为人类的健康生活提供了保障,然而现代医学的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逐步攀升的财务与伦理成本。《医疗对我们仍然有利吗?》一书提出了一个看似不用思索的问题,却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讨论。在人口增长、人均寿命增长的今天,每个人都会面临医疗、过度医疗、临终抉择等诸多两难问题。这本书将会是启发思考、做出改变的一个不错的起点。
The Big Idea系列
★性别酷儿、无性别者、暗能量、气泡宇宙、过度医疗、反精神病学、元学习者、全脑仿真……
别慌!本系列已将21世纪前沿问题相关的关键概念和关键节点一网打尽,让你在加入讨论前获得充分的装备,在纷繁的话题丛林中不再迷路。本系列特别采用分层排版,请以适合你的任意方式开始探索吧!
★由点及面搭建系统性知识结构:针对话题事件延申出的学科概念,提供基础注释,降低阅读难度。清晰梳理学科从古至今的要点事件,帮助读者快速建立学科系统认知。
★特色洋葱式分层阅读:内容由深到浅,策展式排版。内容重点分明,适合碎片化阅读场景。可满足不同喜好读者的阅读需求,在不同难度的文本间自由跳接。
★装帧设计新潮时尚:入围英国图书设计与制作奖,全彩印刷。
最好的告别 豆瓣 Goodreads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8.9 (26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阿图·葛文德 译者: 王一方 主编 / 彭小华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7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众多专家、媒体推荐。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作为一名医生,阿图•葛文德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最好的告别》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新知》杂志主编苗炜: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看阿图•葛文德医生的著作,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是阿图•葛文德最有力,也最感人的一本书。《自然》杂志:难得读到这样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编辑推荐]
亚马逊年度好书、《纽约时报》畅销书。
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全球十大思想家”、美国著名外科医生划时代之作。
奥巴马、李开复、余华、刘瑜、苗炜力荐。
湛庐文化出品。
2020年8月31日 已读
书本让我想起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如今科学昌明什么病治不了?医学进步让人类社会进步非凡也使人产生如此迷思。作者无非想说清楚:1很多症状可以应对但衰老终不可逆人最后都会走向衰亡2到了衰亡的最终关头对人而言只有存在和安全是不够的,每个人对尊严、幸福、自主与亲近者连结的需求不可被替代、忽视3现代医学实践恰恰没有做好这件事为许多临终时刻添置了不必要的苦痛。读过所有的事例,再看到作者为了送父亲最后一程去喝恒河水,之前还专门使用了抗生素,真是既吊诡滑稽又令人触动。是啊人在生死之间置己于历史长河,怕真是能感受那种穿越时空的、与其他人类连结吧。对生命如此这般的敬畏与关怀,理应更充分地反映在人类的医疗养老实践之中。
伦理 伦理学 医学 哲学 死亡
Contagious 豆瓣
作者: Priscilla Wald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08 - 1
How should we understand the fear and fascination elicited by accounts of communicable disease outbreaks that proliferated, following the emergence of HIV, in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and the mainstream media? The repetition of particular characters, images, and story lines - of Patients Zero and superspreaders, hot zones and tenacious microbes - produced a formulaic narrative as they circulated through the media and were amplified in popular fiction and film. The 'outbreak narrative' begins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 emerging infection, follows it through the global networks of contact and contagion, and ends with the epidemiological work that contains it. Priscilla Wald argues that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appeal and persistence of the outbreak narrative because the stories we tell about disease emergence have consequences. As they disseminate information, they affect survival rates and contagion routes. They upset economies. They promote or mitigate the stigmatizing of individuals, groups, locales, behaviors, and lifestyles. Wald traces how changing ideas about disease emergenc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coalesced in the outbreak narrative. She returns to the early years of microbiology -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microbes and 'Typhoid Mary', the first known healthy human carrier of typhoid in the United States - to highlight the intertwined production of sociological theories of group formation ('social contagion') and medical theories of bacteriological infection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Following the evolution of these ideas, Wald shows how they were affected by - or reflected in - the advent of virology, Cold War ideas about 'alien' infiltration, science-fiction stories of brainwashing and body snatchers, and the HIV/AIDS pandemic. "Contagious" is a cautionary tale about how the stories we tell circumscribe our thinking about global health and human interactions as the world imagines - or refuses to imagine - the next Great Plague.
2020年7月7日 已读
The outbreak narrative study stresses how the social discourses form the authority of science and deflect the attention towards the structure problems throughout contagions. 作者整理“爆发叙事”的文本表述并还原其协同形成流行病学话语的经过,析出“零号病人”污名背后的内涵。它不过是基于种族、地域、gender、政治而设的他者恐惧。“伤寒玛丽”的故事生动地反映社会变迁之际对边界外的恐惧如何诠释“传染”如何规训群体内部。作者呼吁,这类话语让人看不到传染病背后的全球不平等、北对南的压迫及社会中的结构性问题,传达出强烈的社会关怀。
人类学 传播学 医学 医疗人类学 历史
血疫 豆瓣
THE HOT ZONE
8.6 (248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
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
埃博拉已经进入网络,开始环球旅行。
卡尔•约翰逊,埃博拉病毒的发现者之一,他在病毒探索史上是个大人物,发现并命名了地球上好几种最危险的病原体。
“大自然并不平静,我很高兴,”他这么说,“但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咱们就当大自然很平静好了。所有怪物和猛兽都有平静的时刻。”
“扎伊尔当时发生了什么?”我问。
“我们抵达金沙萨的时候,那儿根本就是个疯人院,”他说,“我们知道那里的情况很糟糕,我们知道我们在和某种新病毒打交道。我们不知道它能不能像流感那样,通过空气中的悬浮液滴传播。假如埃博拉能轻易通过空气传播,今天的世界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会怎么样?”
“人类会少很多。假如一种病毒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那么你想控制住它就非常困难了。我心里想,假如埃博拉具备高致死率,又能通过液滴传播,那么全世界就不存在安全的地方了。与其在伦敦歌剧院被传染,还不如去爆发中心工作呢。”
“你担心那会是一次威胁整个人类的危机吗?”
他盯着我。“这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种能抹平人类的病毒。”
“唔,我想有这个可能性——当然到现在还没有出现。我并不担心那个。更有可能的是这种病毒有能力按比例减少人口。比方说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九十。”
“人类被杀死十分之九?你不担心?”
他脸上闪过一丝神秘的沉思表情。“假如一种病毒能减少一个物种的密度,那么这种病毒也许还是有用的。”
这就是大自然。仔细想一想,从河流到海洋,大自然充满了杀手。
2020年2月24日 已读
#电子书 故事化讲述将知识转成生动的画面,让我清晰地理解了那个来至远方新闻中的名词,到底是何等炼狱深渊。埃博拉不仅将不同物种视作无差异的增殖养料,还会消除人类赖以自矜的文明人格。彷佛是一段现世中的克苏鲁启示,嘲笑着人类的星球主体地位声称。那句“病毒是星球对人类发起的免疫反应”实在引人深思。不要毫无意义的猎杀、饕餮、实验、贩卖,少一点“人定胜天”的傲慢自觉,对自然和生命多一些敬畏和珍重,并不是那么难的事吧?
医学 埃博拉 病毒 社会 纪实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 豆瓣 Goodreads
Why We Get Sick
8.6 (24 个评分) 作者: [美] 伦道夫·M·尼斯 / [美] 乔治·C·威廉斯 译者: 易凡 / 禹宽平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 3
有没有想过,人为什么会发烧、发炎?孕妇的“晨吐”是什么原因?为什么许多人小时候不爱吃青菜,长大之后就爱吃了? 焦虑、抑郁和精神疾病这么糟糕,自然选择为什么留下了它们?
演化理论是人类理解自然规律的重大突破。人是演化的产物,人类健康的方方面面自然也遵循演化规律。主流生物医学 探究疾病的生理过程、分子机制, 进而对症下药、精准治疗。在本书中,作者主张从演化的视角审视人体、疾病、衰老等健康议题, 别开生面,旁征博引,启发思考,对广大普通读者及专业人士都不无裨益。
“没有演化之光,医学的一切问题都无法得到理解。”读过本书,相信你看待人体与疾病的眼光会有所不同,对演化理论也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豆瓣
8.3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凯博文 译者: 郭金华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3
作为1949年以来第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精神医学研究的美国学者,凯博文在多层面上探讨了神经衰弱、抑郁症以及躯体症状之间的关系。本书为我们理解中国人在与家庭和国家的关系上的体验开启了一个窗口,同时也对中国人和美国人各自如何解释自身的疼痛与绝望处境进行了一个跨文化的比较。
“本书对疾病症状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十分具有穿透力。这本强力著作不仅属于人类学与精神医学的先锋之作,而且也展示了作者对消除人类不幸与苦难的深切关注和担当。所有致力于改善健康照顾系统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
——Joan M. Anderson, Current Anthropology
“此书堪称医学人类学界长期以来所期盼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Richard Shweder,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一本视野宽广、发人深省的医学人类学著作。”
——Roy Porter,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对跨文化精神医学具有重要贡献。”
——Paul Chodoff, M.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本书的田野研究写作精美,以至于历史学家都不断被其描述的中国共产主义政治实践中的那些重要时刻所吸引。作者以丰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童年以及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那些问题。”
——Jonathan Spence, Yale University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中国精神健康问题的最好的研究。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Ezra F. Vogel, Harvard University
麻风 豆瓣
Leprosy In China: a History
9.0 (6 个评分) 作者: 梁其姿 译者: 朱慧颖 商务印书馆 2013 - 5
本书是对被现代研究者称为“麻风病”的这种令人恐怖、被污名化的疾病所做的细致研究与探讨。首先从包括该疾病最初的描述在内的帝制时代的典型记录入手,进而追踪了该疾病与中国社会、政治领域的关系(传染理论促动地区乃至全国性隔离病人的努力);宗教传统(佛教和道教将病人患病归于救赎),和不断演化的医学话语(中国医生已对麻风病病因争论了数个世纪)。麻风病甚至突然出现于中国民间故事中,将麻风病的传染扩散归咎于同不守妇道女子的性接触。
作者还将麻风病本身的历史置于殖民主义、种族政治学以及“帝国危机”的全球性大背景中来加以考察。19世纪末的全球性瘟疫大流行似乎正验证了西方人对于黄祸的恐慌,他们认为中国移民严重威胁到了公共健康。因此,控制疫病(如果无法消除的话),就成为了贯穿晚清帝国,国民政府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现代化、建立民族国家目标的一项中心任务。
消灭麻风病的魔咒是实现“卫生的现代性”和祛除与疾病相联系的文化经济落后的第一步。该著最后将中国关于麻风病的历史经验和公共卫生的大历史以及西方医学权力体制联系起来,从中探索中国对待疾病的中西视野中的文化和政治含义。
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近代演变 豆瓣
作者: 余新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4
卫生是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对“近世卫生”这一目前正趋兴起而仍尚薄弱课题的探究,对于呈现中国近世的日常生活经验、近代社会变迁以及省思中国“现代性”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晚清新“卫生”的登场,不仅逐渐引发了中国人对自己国家公共和个人生活的环境状况的不满,而且还慢慢使得国人对自己种族的健康失却了信心,并进而开始藉由“卫生”来论述种族和国家的危机。本书首先从“卫生”概念的演变入手,以从概念到观念再到相关实践的思路逐次对清代与防疫和城市环境卫生相关的诸多问题及其历史变迁脉络展开探讨,藉此展现中国近世社会的变动与特质,以及中国人有关身体的认识,并进一步探究传统在中国社会近代转型中的影响与作用以及展开对现代化过程和“现代性”的省思。
过敏大流行 豆瓣 Goodreads
An Epidemic of Absence: A New Way of Understanding Allergies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作者: [美]莫伊塞斯·贝拉斯克斯-曼诺夫 译者: 李黎 / 丁立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0
现代医学让我们拥有了抗生素和卫生学,因此而使得难以计数的生命得到了拯救。然而,这也生发出了不少新的问题,使得我们的身体与寄居其中的生物之间微妙的平衡发生了改变,这些生物就是我们身体里的病毒、细菌、真菌和蠕虫,在过去的千百万年之中,它们曾使我们的祖先饱受困扰。本书极为深入地研究观察了这一医学革命所带来的后果:所有人类的免疫系统都受到了破坏。无论是医科生、科学家,还是外行人,读本书都会兴趣盎然,因为作者本人还就这些研究发现提出了颇有启发的洞见。
再造“病人” 豆瓣
作者: 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3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以来的中国人如何从“常态”变成“病态”,又如何在近代被当做“病人”来加以观察、改造和治疗的漫长历史。“东亚病夫”的称谓既是中国人被欺凌的隐喻,也是自身产生民族主义式社会变革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治病”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医疗过程,而是变成了政治和社会制度变革聚焦的对象,个体的治病行为也由此变成了群体政治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孩子下次生病前 豆瓣
作者: 裴洪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 8
★孩子感冒,要不要吃感冒药?
★温水浴、退热贴、湿毛巾裹腿、灌肠……究竟如何退热更可靠?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单独用、交替用,哪种方式效果更好?
★孩子咳嗽不止,能不能吃止咳药,有没有更好的止咳方法?
★便秘、腹泻、肚子痛,除了益生菌,家长还能做什么?
★竖抱会不会危害脊柱?
★把便是不是真正的陋习?
★什么食物能够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如果你对上述问题存在疑问,那就从这本书里寻找答案吧!
2018年5月8日 已读
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智人幼仔养育科普,墙裂推荐。病痛来时心中大概有谱,冷静恰当的应对,就是给幼仔增添幸福。
医学 教育 育儿 裴洪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