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樂
香港: 解殖與回歸 豆瓣
作者: 思想編輯委員會 聯經 2011 - 9
本期的專輯是「香港:本土與回歸」,香港脫離殖民統治和重新成為中國一部分,已經14年了,香港人——由政府高層到一般市民——似乎依然未有認真做好準備,在不同領域及方面去面對回歸、「一國兩制」及它們所帶來的挑戰。本期專輯收錄了下列文章:
.
1. 葉蔭聰:〈香港新本土論述的自我批判意識〉,探討香港的本土論述,具有較強的自我批判意識,對香港的殖民特性、資本主義制度、都市消費生活方式等採取批判。同時,它更能激發出一種民粹式的情感,試圖擺脫全球資本主義及國族主義對香港的地緣政治定位。
.
2. 羅永生:〈六、七十年代香港的回歸論述〉,探討早期香港關於「回歸」的爭論,雖然無法等同於香港版的「統獨」爭論,但對於探索本土文化政治未來,這種歷史回顧所展示的駁雜的民族主義經驗及其局限,對我們還是滿有啟示。
.
3. 呂大樂:〈終於需要面對未來:香港回歸及其設計上的錯誤〉,探討治港藍圖之失敗,正在於當年錯誤地以為「不變」是解決問題的良方;可是實踐經驗正好說明,延續舊制度不是出路。
.
4. 周思中:〈無怨無悔的解殖思考〉,探討倘若國族主義及排外情緒,都是後殖民政權的致命誘惑;海地兩個世紀的獨立史告訴我們,相反的嘗試並不就是陽光燦爛的康莊大道。沉重的代價甚至不禁令人問道,真的有選擇存在嗎?
.
5. 王慧麟:〈廢妾四十年:殖民體制與現代性的曖昧〉,探討我們不得不承認,沒有英國殖民主義,香港走不上現代性之列車,一些港人仍然堅信的民主、自由及法治之價值,不可能在香港生根。管治香港之難,在於需要更細緻地了解殖民管治對香港之影響。
.
6. 鄧小樺:〈重回文學公共性的追尋:香港近年實踐概覽〉,探討近年香港文學界出現對公共性的呼聲,有意識地發揚「公共性」此一概念,其改變有背後之基礎。
凝聚力量 豆瓣
作者: 呂大樂 三聯 (香港) 2010
「福利」,在香港儼如一個沾上毒藥的名詞,每次提起,政府務必耍手擰頭,市民亦很刻意地與之保持距離,深恐給標籤為「懶人」。怎樣想,香港都是一處難以讓人聯想到慈善事業、社會福利的地方。但實際情況,卻是經常可以在緊急關頭,見到香港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襄善舉,對有需要的人施以援手。在福利慈善方面,香港人的表現一貫的實在。
結合這種低調的社會公益參與模式,原來是一個龐大的、充滿活力的非政府社會福利服務系統。社福機構是這個系統的核心部份,帶動市民參與社會服務。其實打從19世紀起,香港華人社團已籌組志願慈善機構,彌補殖民政府社會服務的不足。時光輾轉經過百多年,由殖民地時代步入特區政府管治年代,非政府社會福利服務機構仍保有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傳統,究其原因是它們能夠與市民建立信任,令人們相信參與志願團體的活動,可以真正地幫助有需要的人。
本书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社福机构发展。书中回顾百年来,香港志愿服务发展如何由救济转变为社会服务,并讲述殖民政府的部署如何促使香港志愿机构提供服务的传统能保存百年,及市民如何透过争取社会服务达到充权等,并有不少珍贵历史相片。有别一般社福发展回顾,本书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社福发展,为读者提供另类观点。
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 豆瓣
作者: 呂大樂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2 - 7
「七十年代香港」的確有着一種神話般的色彩。「麥理浩時代」是否就如此美好?是否就從此發展出香港的「光輝歲月」?1974年究竟發生了什麼影響深遠但又不為人知的事?國共之爭如何在當時的香港足球反映出來?當時的海運大廈原來已經不屬於香港人… …
對不同社會背景的人來說,都會有不一樣的「七十年代香港」的傳奇故事。
呂大樂教授親臨書展現場,為大家講述不一樣的七十年代香港故事。
唔该,埋单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吕大樂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7 其它标题: 唔該, 埋單
该书是旧书新果,初版发行于1997年7月香港回归的节点上,10年后,吕大乐增订该书,添加了一则后记《有落,后数》,作为对“后九七”的补充和回顾,而10年前的主体内容不作变动,以示对照。
四代香港人 豆瓣
作者: 呂大樂 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2007
香港有四代人,生長於戰前的是第一代,依次直推至1990年誕生的第四代。呂大樂以精闢的透析力和高度的概括力,道出四代人的精神面貌,並令人不無警惕地指出,在安分寬容的第一代陸續退下舞台之際,「戰後嬰兒」卻未能為下一代提供更開放、更公平的環境,以致第三代人深感出頭無期,而第四代人打從開始便是輸家。
2015年6月26日 已读
四代人的道路,都佈滿了第二代戰後嬰兒的足跡。作為戰後嬰兒的一員,作者回頭反思第一代任的精神創舉,反襯出戰後一代的自滿與疏忽,可謂通透。
其實歷史總有相似之處,如果將現實政治的大事件及其影響的時間抽離,中國大陸可能就會取代香港,成為本書的主角。至少,人們能體驗到“四代”在中國大陸的“推遲”演現,這種感官并不需要腦洞大開就能在人們腦海中浮現。
只可惜,在2014年華人社會發生驚動全球的大事件后,本書未能及時更新梳理抗命世代的來源組成,及其面臨的時代環境。倒反是cochina雜誌敏銳的捕捉到這條線索,做出一組信息量大的稿件。
世代 呂大樂 社会学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