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
Shadow Mothers 豆瓣
作者: Macdonald, Cameron Lynne / 卡梅隆·林·麦克唐纳 2011 - 2
"Shadow Mothers" shines new light on an aspect of contemporary motherhood often hidden from view: the need for paid childcare by women returning to the workforce, and the complex bonds mothers forge with the 'shadow mothers' they hire. Cameron Lynne Macdonald illuminates both sides of an unequal and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professional women and childcare providers - immigrant and American-born nannies as well as European au pairs - "Shadow Mothers" locates the roots of individual skirmishes between mothers and their childcare providers in broader cultural and social tensions. Macdonald argues that these conflicts arise from unrealistic ideals about mothering and inflexible career paths and work schedules, as well as from the devaluation of paid care work.
The Slow Moon Climbs 豆瓣
作者: Susan Matter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1 - 3
Are the ways we look at menopause all wrong? Susan Mattern says yes and, in The Slow Moon Climbs, reveals just how wrong we have been. From the rainforests of Paraguay to the streets of Tokyo, Mattern draws on historic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research to show how perceptions of menopause developed from prehistory to today. Introducing new ways of understanding life beyond fertility, Mattern examines the fascinating “Grandmother Hypothesis,” looks at agricultural communities where households relied on postreproductive women for the family’s survival, and explores the emergence of menopause as a medical condition in the Western world. The Slow Moon Climbs casts menopause in the positive light it deserves—as an essential juncture and a key factor in human flourishing.
Understanding Human Sexuality 豆瓣
作者: Janet Hyde / John DeLamater McGraw Hill Education 2024
Since its conception, Understanding Human Sexuality has achieved distinction and success by following the science of human sexuality. The first of the modern sexuality textbooks, Understanding Human Sexuality introduced this topic to students through the science that has uncovered what we know about the field. Groundbreaking when it first appeared, this research-based tradition continues to deliver a contemporary, balanced introduction to human sexuality in an integrated learning system that engages students in learning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about others, and about themselves. The new Guide to 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reflects the author’s longstanding commitment to integrate issues of diversity with the latest scholarship.
Beyond The Periphery Of The Skin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Silvia Federici / [意大利] 西尔维娅·费代里奇 PM Press/Kairos 2020 - 1 其它标题: Beyond the Periphery of the Skin: Rethinking, Remaking, and Reclaiming the Body in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More than ever, the “body” is today at the center of radical and institutional politics. Feminist, antiracist, trans, ecological movements: all look at the body, in its manifold manifestations, as a ground of confrontation with the state and a vehicle for transformative social practices. Concurrently, the body has become a signifier for the reproduction crisis the neoliberal turn in capitalist development has generated and for the international surge in institutional repression and public violence. In Beyond the Periphery of the Skin, lifelong activist and best-selling author Silvia Federici examines these complex processes, placing them in the context of the history of the capitalist transformation of the body into a work-machine, expanding on one of the main subjects of her first book, Caliban and the Witch. Building on three groundbreaking lectures that she delivered in San Francisco in 2015, Federici surveys the new paradigms that today govern how the body is conceived in the collective radical imagination, as well as the new disciplinary regimes state and capital are deploying in response to mounting revolt against the daily attacks on our everyday reproduction. In this process she confronts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s for contemporary radical political projects. What does “the body” mean, today, as a category of social/political action? What are the processes, institutional or anti-systemic, by which “the body” is constituted? How do we dismantle the tools by which our bodies have been “enclosed” and collectively reclaim our capacity to govern them?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豆瓣 Goodreads
上野先生、フェミニズムについてゼロから教えてください!
8.8 (60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田房永子 译者: 吕灵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9
◎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厌女》作者上野千鹤子 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课
◎女性为何如此艰难?女性如何奋斗至今?又该如何奋斗?
◎工作、婚恋、育儿,该如何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思考?
——————
【编辑推荐】
※去年东京大学入学演讲《等待着你的是即使努力也无法获得回报的社会》引发热议,使上野千鹤子成为了明星学者与作家。本书是继《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在中国出版之后,她备受期待的新作。
※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的第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读物。不像她比较艰深的学术著作,本书语言幽默平实、通俗易懂,在轻松的对谈形式中向大众普及女性主义的内涵、历史,以及如何以女性主义角度思考日常中的工作、婚恋、育儿问题。
※本书内容触及现代女性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揭示了在当今社会中女性仍然面对的诸多不公与困境。上野千鹤子从自身的经历着手,将女性主义放置在个人生活的背景中,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辅以日本人气漫画家田房永子的漫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一次女性主义的洗礼。
——————
【内容简介】
女性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女性主义?如何用女性主义进行思考?
围绕上述种种问题,日本著名学者上野千鹤子与知名漫画家田房永子,开始了一场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课堂。她们用幽默的语言、传神的漫画,回溯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畅谈母女关系、性、工作、婚恋、育儿等日常生活中的议题,驳斥关于女性的刻板偏见。
这堂课不仅开启了一趟全新的旅程,更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2023年3月27日 已读
这次sisterhood对谈讲了许多历史:婴儿潮世代以前的女性经验、婴儿潮次世代面对toxic mothers、婴儿潮次世代自己的亲密关系等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从零开始”这个概念,原来不只是一个给新来者的欢迎语,更是对过往历史扼腕:前代女权主义者的行动和思想没有直接传承给下一代,后生得重头再来。或许人间世就是如此曲折且不可预料吧。下一世代也找到了自己的思想资源和抗争手法,她们有自己的路要走。ps“作为男性我感到抱歉”这句话能引起极大的愤怒,千万不能说这种毫无责任感毫无sense的话。继续脚踏实地地去实践。
哲学 女性主义 女性主義 女权主义 心理学
再次重逢的世界 豆瓣
우리가 다시 만날 세계
作者: [韩] 黄麻瓜 译者: 拓四光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5
“1990年出生的女人消失了。”
一场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穿梭的冒险,一场身为女性才会抗争到底的拯救。
🦋 编辑推荐
◎ 第四届韩国科学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女性科幻作家诚意之作,穿梭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女性自救之歌。
◎ 以真实历史事件为依据,呼应几十年后的女性现实处境。
◎ 如果连我们也忘了她们,不再追寻,她们就真的消失了——一场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穿梭的冒险,一场身为女性才会抗争到底的拯救。
◎ 作家的话——这本书是为你们而写的:
1990年出生的人,都已经踏入了三十岁。生存了下来,但依然在就业难、低工资、厌女思想和性犯罪泛滥的环境里艰难度日的、平凡又勇敢的你们,承担着代替姐妹活下来的负罪感和责任感而努力生活的你们,在“必须要生个儿子”的压力下苦恼和痛苦的你们……希望这部小说能给你们带来一些勇气和安慰。
🦋 内容简介
“1990年出生的女人消失了。”
在曾创下韩国史上最差性别比的“白马年”,有七万名女胎未能出生。平行世界里活下来的她们,又接二连三毫无理由地失踪了。蔡真理决定回到过去,找到消失的她们,恢复世界本该存在的样子。她们从未出生,没有姓名,从现在开始,不要忘记任何一个人。
始于极限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Goodreads
往復書簡 限界から始まる
8.9 (328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铃木凉美 译者: 曹逸冰 新星出版社 2022 - 9 其它标题: Letters Between Chizuko Ueno and Ryomi Suzuki
“上野女士,您为何可以对男人不感到绝望?”

·

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最知名的女性主义先驱×最叛逆的人气作家

历时一年,十二次通信,每次一个主题

一场始于矛盾与冲突,通往理解与改变的对话:

我们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活出想要的人生?

·

⚡上野千鹤子继《厌女》《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后又一力作,首次坦诚从未透 露的过往

一个总能犀利切中要害的人,或许也曾被自己的刀锋所伤。上野坦言“我也走过了充满羞耻和失败的人生”

·

⚡恋爱与性、婚姻、男人、工作、独立、自由等,围绕12大主题聊透女性内心深处的愤怒与困境

每一位女性都是生活的幸存者,她们迷茫,她们反抗,她们故作坚强实则遍体鳞伤

·

⚡性别对立时代的希望之作:“上野女士,您为何可以对男人不感到绝望”

在女性主义遭污名化的当下,上野千鹤子予以强力回击:“我无意说‘反正男人已经无药可救了’。

·

⚡话题之作,横扫日本图书市场,“读了这本书,我想没有人不会成为女性主义者”

小说家花房观音诚挚推荐:“这本书能够拯救女性!”作家本岛理生盛赞:“每翻一页,体温也随之攀升。”

·

《始于极限》是女性主义先驱上野千鹤子与人气作家铃木凉美历时一年的通信。

青春期,上野千鹤子只身前往京都求学,只为逃离父亲与教会;同时期,铃木凉美为了反抗父母,一脚踏入出卖身体的世界。

大学时,上野参加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却在战壕的另一侧目睹男生只把女生当作解决生理问题的工具;铃木就读于日本最好的私立大学,却要在夜世界寻求自身的价值。

学生时代结束,上野以独立女性自居,结果成了男人挥之即来招之即去的床伴;另一头的铃木开始书写夜世界的魅惑与肮脏,时常遭受来自女性的抨击与批判。

今天,上野已是日本女性学研究第一人,铃木则走到了夜世界的极限,在质疑过往、怀疑自己的同时,犹豫着下一步如何迈出。

她们相差四十岁,走过了迥异的人生。在长达一年的通信中,她们围绕恋爱与性、婚姻、工作、独立、男人等话题,把话语的利剑刺向对方,也刺向了自己。

·

每翻一页,体温也随之攀升。铃木凉美的文字,一面极其冷静地自我分析,一面又混杂着活生生的真心话,隐现着无法否定的感情。——作家岛本理生

上野千鹤子解体了铃木凉美,也使得她得以摆脱母亲和男人的手,开始作为一个人生存。与此同时,这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向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女性伸出的双手。这本书能够拯救女性。——小说家花房观音

从头到尾,我就像被钝器击中了一般。仿佛有人揪着我的衣领说,“喂!别给我装作没看见!”读了这本书,我想没有女性不会成为女性主义者。——亚马逊读者

我深感女人生存如何艰难。即便如此,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身为女人果然还是一种福音。——国际政治学家三浦瑠丽
2023年2月7日 已读
“恐弱”的概念很有启发性。上野抽丝剥茧地和铃木讨论她的观念细处,从“不承认是受害者”谈到“是着眼结构还是回归个体”,都很有信息量。细读她们选择求学研究的初衷,真有些让人火冒三丈:一个来自医生家庭,一个来自学术家庭,却两个人都是“一不留神”做了研究,还获得了成就。上野本着逃避就业去研究,一开始只想当小巷酒馆老板娘;铃木更是秉着一副中二叛逆的态度获得了多数的成就基础,观念走偏了,身心受伤了也能遇上靠谱的前辈真诚切磋。讨论让我想再读一遍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上野提到的许多日本文学也很有意思。铃木提了一嘴鬼滅之刃里为了照顾家人变成鬼的孩子到底是谁?是不是她记错了?
上野千鹤子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铃木凉美
本名张爱玲 豆瓣
作者: 张小虹 2022 - 8
由张爱玲本名入手,探寻“文本化张爱玲”的全新文本阅读模式,开启对数十年来以女性主义与性别政治为核心的张学研究的整体审视和反思。
【内容简介】
在卷帙浩繁的张爱玲研究成果面前,是否有可能重新出发?台湾大学教授、女性主义研究者张小虹在本书中给出了答案。本书在历来张学研究以考据、传记、书信为“本”的方法论之外,提出“无主文本”这一核心概念,从张爱玲及其作品本身出发,探寻一条“文本化张爱玲”的全新文本阅读模式,于细微处提出新见。同时结合张爱玲的家庭与婚姻遭遇,凸显了张爱玲文本中对宗法父权的强有力批判,展示了20 世纪张爱玲借由文字掀起的一场为女性争取话语权的感性革命。
【本书亮点】
1.台湾著名学者、女性主义研究者张小虹重磅新作,简体中文版首版。
2.从张爱玲及其作品本身出发,对当代张学研究进行整体审视和反思。作者暂时抛开女性主义理论,而从张爱玲及其作品本身出发,解读文本背后潜藏的张爱玲文本理论、宗法父权意识,从而对数十年来以女性主义与性别政治为核心的张学研究进行整体审视和反思。
3.由张爱玲本名入手,探寻一条“文本化张爱玲”的全新文本阅读模式。由张爱玲本名入手,提出“无主文本”这一核心概念,探寻一条“文本化张爱玲”的全新文本阅读模式,于细微处提出新见,如“张爱玲本名不是张煐”“‘祖从衣’暗含浪漫的情感想象”,等等。
4.打破文学界“性别歧视”,探讨书写与生命之间的关系。结合文本进行自(字)我解构,打破传统文学研究者认为“女性作品=其生命经验”的“性别歧视”,提出书写不只是生命的模拟或再现,而是对生命的再丰富、再创造。
5.文本分析+理念解读,进一步深入诠释张爱玲作品。从散文到小说,从评论到书信,本书理论诠释并不局限于对张爱玲文学文本的细读分析,亦不乏对其创作理念的解读,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张爱玲、读懂张爱玲大有助益。
【编辑推荐】
张学研究是一个大课题,市面上相关的作品也有很多。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以张爱玲的本名作为切入点,对“张爱玲本名张煐”这一张学研究的头号铁律提出质疑,从而开启对数十年来以女性主义与性别政治为核心的张学研究的整体审视和反思。作者首先提出“无主文本”这一核心概念,试图打破历来张学研究以作者或角色为一家之“主”的“作品”阅读模式,探寻一条“文本化张爱玲”的全新文本阅读模式。进一步而言,就是在以考据、传记、书信为“本”的方法论之外,尝试对“张爱玲”的诸多文本进行剖析,并在“苍凉”“华美”“参差对照”等人们熟知的张式表达之外,挖掘出“狼犺”“祖从衣”等典型用词进行“字我解构”,从而化“自传”问题为“字传”,打破传统文学研究认为“女性作品=其生命经验”的“性别歧视”,探讨“书写”与“生命”之间的关系:书写不只是对生命的模拟与再现,而是对生命的再丰富、再创造。
身体由我 豆瓣 Goodreads
8.4 (81 个评分) 作者: [德] 希拉·德利兹 著 / [德] 路易莎·施托默尔 绘 译者: 马心湖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 - 1
这是一部女性健康科普著作,图书出版后在德国医学界和科普界收获了一致盛赞,长踞《明镜》周刊畅销榜,领衔了各大健康百科及女性健康图书榜单。
这是一部温情的女性身体启蒙著作。许多女性对自己身体所持的态度是不确定的,甚至是否定的,特别是对生殖器官,提及时总带有羞耻感。其实,子宫、乳房、卵巢、生理期,它们存在于世界上半数人的体内,它们与生命密切相连,它们的健康直接决定了女性的生命质量,因此,它们是应当“被看见”、“被了解”的。如果足够了解,有很多痛苦,女性原本可以不必承受。
在认知身体的旅途中,女性将意识到,很多心理的变化和情绪的起伏,都是由体内的荷尔蒙所掌控的,对荷尔蒙系统的深入认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抵御衰老和守护健康的准则。而所有的知识储备升级,都将带领我们,找到更加广阔的那个自己。
本书作者是拥有超过30年科研及临床经验的畅销科普作家希拉•德利兹博士。她在德国屡次受邀参加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健康节目录制,被誉为“人们理想中的妇科医生”。她以带领女性冲破禁忌与成见为使命,希望帮助所有女性积极大方地探索自己无与伦比的身体。在这部书中,所有照本宣科都是被禁止的,这里的女性健康通识课,会如同“网飞”(Netflix)剧集一般引人入胜,情节扣人心弦。
2024年7月31日 已读
学到了非常多知识。真正地whole-life caring your partner,一定要懂雌激素和更年期。
女性主义
乐园之丘 豆瓣
7.7 (39 个评分) 作者: [荷]米尼克•希珀 译者: 王晚名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3
女性身体到底由谁说了算?独属于女性的身体部位,又一直在被谁审视和评价?
在《厌女》基础上更进一步!从人类起源追溯厌女根源及父权制的底层逻辑,重现女性权力诞生与被剥夺的历史。
性别偏见、身体暴力、母职惩罚、生育困境……女性为何总是遭遇不公?又该如何突破性别困境?一部揭示女性有关自身的观念如何被父权社会所误导,并逐渐失去权力的跨文化研究之作。
【内容简介】
性别偏见、身体暴力、母职惩罚、生育困境……即便到了21世纪,女性仍然不得不背负着这些“原罪”,艰难前行。而这一切,都源于女性独特的身体部位,以及试图以此控制女性的古老社会机制——父权制。
本书博引大量案例,从人类的起源追溯父权制的形成历史,讲述女性独特的身体部位如何使其拥有权力,最终又因此被无情剥夺。失去权力的女性被污名、被降级,不平等成为社会常态和难以跨越的障碍,女性也因此常常遭遇不公。这背后的深层根源是什么?在新的时代,意识觉醒的女性又将如何突破性别困境,一一拆解屡屡反扑的性别歧视力量?本书给出了有力的回答。
【本书看点】
1.在《厌女》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度梳理厌女的根源及世界范围内父权制的形成历史。
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中提出,父权制社会正是以厌女症为核心机制的社会。那么厌女的深层根源是什么呢?以厌女为核心机制的父权制又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米尼克•希珀教授在这本书中做了精彩的回答。本书内容不仅是对《厌女》一书的呼应,而且补充回答了诸多《厌女》中没能进一步展开的问题,且更具世界性的视野。
2.揭示了女性关于自身的观念如何被男性话语所误导,并逐渐失去自我及权力的历史。
女性的身体,由谁说了算?独属于女性的身体部位,又在被谁审视和评价?在女性看似已取得对自身话语权的现代社会,以男性视角为中心的观念仍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影响和误导。作者为我们系统梳理了这段历史,并提醒女性,重新掌握有关自己身体的话语权。
3.解释了社会上诸多不平等现象的深层原因,具有广泛的话题性及重要社会意义。
2021年里,因性别不平等造成的社会事件不断,一再引发有关性别暴力、性别偏见、生育困境、家庭主妇无价值感等问题的广泛讨论。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作者从世界各地的起源神话切入,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为女性精准辨识性别不平等的根源,一一拆解屡屡反扑的性别歧视力量,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支撑。
4. 2021年第六届中欧国际文学节重点推荐作品,作者的分享视频获得了广泛关注。
【名家推荐】
米尼克•希珀(Mineke Schipper)的《乐园之丘》是关于女性的社会性别以及性别特质的一部现象级著作。本书检视人类文明史上各种有关女性身体部位的图案,从古代的各种谜团到当代社会文化话语中的图案都包括在内。作者敏锐地指出,一些关于女性的信息是从男性的角度被提供和收集的,而女性对自身社会性别和性别特质的观点,其表达则被长期“消音”。女性的特性被物化为私人财产。本书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观念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被强化和巩固而成为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的。它还揭示了女性自身如何被关于女性身体的男性话语所误导,这一点也十分引人注目。对于女性身体的情感混杂着权力、恐惧和不安,这种情感深深渗透了人们关于这一话题所述说、书写的一切。有关女性身体的男性角度的机制和形成,其过程贯穿人类历史。本书十分精彩地揭露了这一过程,并借此熟练地展现和探索了两性的权力与无权。通过这一有力而充满启发性的方式,本书不仅修正针对女性身体部位的父权偏见,也重新申明,性别特质是赋予女性权力和女性赋予自身权力的源泉。
——张晓红,深圳大学副校长
我最近读了这本书,认为它对男性和女性都是很有批判性的读物。我一直向周围所有的女性朋友推荐它,它已经成为我们在家庭餐桌上常常讨论的话题。
——睿墨涵,第六届中欧国际文学节主持人
反思進步價值 豆瓣
作者: 《思想》編輯委員會 聯經 2018 - 5
近些年來,美國領導地位的相對衰退、歐盟的整合危機、中國的強勢崛起,以及新興民主的向下沉淪,都歷歷在目。經濟全球化被保護主義所取代;人權的全球化遭到重挫;貧富差距在各國持續惡化;移民與難民激起排外浪潮,身分認同政治變成右翼民粹的溫床;各種威權政黨也接踵興起。
面對這樣的氣氛,《反思進步價值》(思想 35)思想編輯委員會邀集了台灣、香港以及中國大陸多位學者,共同探討「進步價值」在今天世局中的處境與前景。大家以不同的方式意識到,經過近幾十年的沖刷,現代自由主義、民主共和主義以及左翼進步主義的根基,並不如過去所想像的那般穩固。進步價值需要藉不同的思考與論述來賦予新的生命。這件工作頭緒繁多,有待長期的耕耘、不斷的辯難。
《反思進步價值》還有〈走入馬共後代的家族史〉訪談,以及其他多篇值得閱讀的文章佳作。
2021年7月28日 已读
这期几乎所有文章都读了。赖锡三老师对新子学的介绍让人看到本土内对政治新儒家的反响,析论非常精细公允;孙金昱博士文章里提到的伤害原则、说服原则几乎能够回应所有将pc与free speech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叶荫聪老师解读右翼民粹崛起的角度挺新颖的;chun老师对那位施派研究大佬的思想内核抓得很准确,理据充足,有理论应用,论述有力,批评的边界把握得非常专业;典雅闽南语消逝那篇写得很亲近很有画面感。真的很好很好,《思想》就是华语思想类学术期刊的最佳。
pc 历史 哲学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Standards for Sexuality Education in Europe 豆瓣
作者: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and BZgA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BZgA Germany (Bundeszentrale für gesundheitliche Aufklärung) 2010
The “Standards for Sexuality Education”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holistic sexuality education and offer a concrete overview that shows which topics sexuality education in European countries should entail, ordered according to age groups.
They are meant to serve as a guideline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a holistic sexuality education. They provide practical support and guidance for the elaboration of suitable curricula whilst also furnishing the arguments and rationale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such a holistic sexuality education in each country. The Standards are based on a positive interpretation of sexuality which is regarded as a natural par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a central aspect of human being throughout life. http://www.bzga-whocc.de/en/publications/standards-in-sexuality-education/
2021年5月8日 已读
一份对欧洲整全性教育的历史、概念、价值、观念和实践方法作总领性概述的纲要文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非常全面、细致。前面介绍了性教育的历史来源和体系内的概念沿革,进而梳理出欧洲性教育的价值观和具体实践目标。后面的matrix细致化为不同年龄段相应的课题、技巧和价值目标,是对照检验教育实践成果的体系标准。以后要多实践,多对照反思,理论、观念的部分要常看常想。
Sexuality holistic 全人教育 历史 原文
好爸爸养育好孩子 豆瓣
作者: 方刚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9 - 6
本书是一位学者父亲的育子手记,从孩子出生之前,直到孩子18岁去美国读书,记录了养育孩子18年间的点点滴滴,通过一个个成长中的小故事,引导我们一起思考关于快乐、成长、规训、亲情和爱的话题。其中充溢着浓浓的父爱,更充满对亲情、生命、教育的思考,通篇洋溢着独特的见解与激情。
2021年2月8日 已读
读完最强烈的感受竟是哀伤。许多人都没有遇到懂得增能赋权的父母,求学阶段也大抵无法选择一家尊重、实践全人教育的学校。父母在面对孩子以前如何面对自己,是一个需要正视、参透的课题。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教育 方刚 男性气质
女性艺术与权力 豆瓣
作者: NOCHLIN,LINDA 译者: 游惠貞 遠流 2005 - 5
受到七○年代女性運動的影響,身為藝術歷史學者的琳達‧諾克林反思,為什麼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而開始一連串環繞著性別、藝術與權力的思考。這本文集,透過十八世紀末到二十世紀的視覺圖像,揭露把特定類別作品中心化的結構與運作方式,以及背後隱藏的意識形態;提出異於男性權威的觀點,肯定女性藝術家的成就。本書為性別與藝術的開路先鋒,也是女性藝術批評的經典名著。
男公关 豆瓣
作者: 方刚 群众出版社 2012 - 9
《男公关》内容简介:“男公关”或曰“公关”、“公关先生”,是休闲娱乐界“业内”常用的说法,在该书中则称之为“男性性工作者”。他们是向女人出卖性服务的男人,一个神秘的人群。《男公关》一书上半部分主要介绍了著名性学家方刚博士通过男性性工作者这一特殊人群来分析男性气质的实践,下半部分是田野调查式的考察笔记,更以鲜活的语言,生动、真实、深刻地揭示了男公关的生存现状和内心世界,有助于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男公关的生存面貌。近年来,大众传媒中时常出现关于“男公关”的报道,这些报道多以猎奇的心态与偷窥的视角出现,其中更多的是想当然的“创作”以及基于无知基础上的贬损,真正严肃的、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却从未有闻。性学家方刚深入深圳一家夜总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田野调查,与多位男公关朝夕相处,零距离观察与体验,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方刚的研究兴趣在于正确解析当前中国的“性变革”,而男性性工作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同样是“性变革”的产物。以方刚为代表的第三代性学家,强调对于转型期中国的“性变革”的研究,强调性人权,强调性与别研究的综合。第三代性学家的崛起,从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性学研究日益受到认可和重视。这部书在写作和出版前受到李银河、刘达临、马晓年、阮芳赋、何春蕤等著名性学家的格外关注,或予以指导,或提供研究方便,或撰写推荐语,均给予较高的学术评价。该书不论对于从事学术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有一定的阅读价值,且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2021年1月27日 已读
六种气质趋势在原有的男性气质理论上有所提升,只是应用到某些具体情境的解释时仍有尚未穷尽一切可能的余地。虽然一些故事好看得让人难以置信,不过更多的细节的确能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多元人生状态难以名状,性别气质的实践就是在如此不同的情景下流动发展的。
中国 人类学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赋权型性教育:给孩子好的性教育 豆瓣
作者: 方刚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8 - 11
本书作者提出的赋权型性教育理论,是中国目前唯一本土的性教育理论,受到性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影响日趋扩大。
本书系统论述了赋权型性教育理论、内容、技术,帮助读者全面提升对性教育的认识。
从事性教育,观念很重要。本书对性教育思考独到而深入。
作者是全国“性教育讲师”培训与考核负责人,此书也是性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
2021年1月23日 已读
主课必读参考书第一遍。在课程内容基础上细化了每个重要主张的论述,一些章节提供了相应的学术论据。论证上,与“人的权利与文化情景”相关的部分观点有矛盾之处,我会尝试做更严密、更有效的证成,因为我认同赋权型性教育的整体主张。书本后半部分呈现了许多真实情景中的应对选择,但这部分组稿相对松散。
人权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平等 心理学
一句话性教育 豆瓣
作者: 方刚 / 王晓斌(编) 东方出版社 2020 - 6
《一句话性教育》选编著名性教育专家方刚博士关于性教育的经典语录,取材方刚的性教育著作与演讲,涵盖了性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九个方面。书中通过一句句简短精练、轻松又不乏深意的语言,将家庭和学校性教育的脉络与要点清晰介绍出来,有方刚性教育方式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有方刚博士多年性教育课程与咨询的实践凝结,从意识观念到实操方案,简明扼要,一针见血,是家长与老师性教育入门的优秀读本,也是引导男孩女孩更好认识自己,拥有健全健康性心理状况的教学指南。
1、性教育入门指南,简单几句说清性教育。告别不做、不会、不敢、不屑,用连珠妙语打破难以启齿的枷锁与边界,教你讲什么、怎么讲。
2、总括赋权型性教育新思路,不只是性生理教育,也是人格成长的教育,提供一种亲子关系新模式。
3、不回避LGBT等敏感话题,教会家长如何在孩子悦纳自己、认知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中扮演正确角色。
4、每节内容配有性教育主题漫画,辛辣讽刺性教育现状,幽默一笑间,打开心扉重新认识性教育。
男人的声音 豆瓣
作者: 方刚 / 朱雪琴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 2
《男人的声音:16位"性别平等男"讲故事》介绍了16篇精彩的高校演讲实录,16位与传统的“大男子汉”不—样的男人,分享他们的生命历程与性别思考。16个男人千姿百态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不认同于传统的男性角色,不认同于二元划分的父权体制,或从理论,或从实践,或从自身做起,反思、颠覆传统时性别角色,重新构筑着与女人的关系,挑战着性别不平等的父权社会。他们或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男性性别平等主义者,或者致力于终止针对妇女暴力的行动家,或者致力于改变农村妇女儿童生存处境的公益达人,或者是正在从事传统上女性从事的家庭和社会角色的男人,或者是致力于推动性别多元平等的社会活动家,或者本身便是性别多元的实践者,如变性人、恋裙装者、颠覆性别二元划分的酷儿……聆听他们的故事,聆听“不一样的男性声音”,开启你自身与性别有关的全新思考!
2021年1月10日 已读
不同的讲述不仅呈现了身份、认同、状态的多元,也呈现了衔接当下的历程也是多元的。承认这些事实存在,更加明白封闭的定义多么容易失效,更何况是二元对立的、非黑即白的粗暴强制。而当我想到自己能做什么之时,就能想起洪文龙老师对贝尔胡克斯的引述:我不是女权主义者,我实践女权主义。——男性不应争取成为女权主义的叙述主体,而更应该在女权主义的理念下细致地检视父权制下男性的气质与经验,成为女权主义的真实盟友。最后不得不感叹,一同列身其间那个免费午餐,真是对其他讲述者、编者的不敬与伤害。
LGBTQ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平权 平等
朱家故事 豆瓣
Piggybook
9.1 (9 个评分) 作者: (英)安东尼·布朗 文/图 译者: 柯倩华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9 - 1
朱家的生活看起来不错,房、车、花园,一应俱全;爸爸和兄弟两个被妈妈照顾得无微不至。然而这一天晚上,任劳任怨、辛勤顾家的妈妈突然不见了。一纸留言:“你们是猪”表明了妈妈对朱家父子的不满和失望。没有妈妈的朱家乱套了!
看过本书,我们发现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似乎并不只是中国的传统家庭伦理,妈妈操持家中一切杂物的现象放之四海而皆有;因此而起的争执之声久宣不止,安东尼·布朗却以其特有的幽默方式,轻松的引导大家对于如何处理家庭琐事的分工与分担,进行了又一次的思考。同时,故事中,两个小男孩的转变也再一次提醒我们,家庭生活中,妈妈带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爱和照顾,然而对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行为起决定性影响的往往是爸爸。故事里对这一问题的阐释,沿袭了安东尼·布朗作品中一贯的超现实手法,但这部着重于描写家庭亲情伦理的作品,将超现实的想象与现实的场景结合得格外巧妙入扣,画面中处处隐藏的伏笔,轻巧地与看似不动声色的文字基调相互映衬,当读者一一发现其中妙处的时候,早已忍俊不禁了。
妇女与性别(上下) 豆瓣
Women and Gender
作者: 【美】玛丽·克劳福德 / 罗达·昂格尔 译者: 许敏敏 等 中华书局 2009
《妇女与性别:一本女性主义心理学著作》以人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和心理学的理论视角,采用案例分析、调查和实验等方法,以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解析在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妇女与性别问题。《妇女与性别:一本女性主义心理学著作》是由两位美国知名女性心理学研究者写成,以其学术性和权威性研究基础而在美国女性心理学教学中广泛使用,贯穿始终的社会建构主义方法使这《妇女与性别:一本女性主义心理学著作》的价值超越了研究性别差异和女性经历的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