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
浮出社会地表 豆瓣
作者: 韩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 - 1
平等是“十七年”留给改革开放时代*重要的价值观念,“十七年”女性媒介形象在这场政府主导的妇女平权运动中产生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本书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十七年”时期的报纸、杂志、图书、电影(包括电影海报)、年画与邮票等多种媒介所建构的女性形象。“十七年”女性媒介形象解决了“出走后的娜拉”的社会问题,建构了中国女性的“社会性成人身份”,为女性进入社会空间提供了知识合法性,也为新时期女性的个性解放与主体意识的建构奠定了观念基础。然而“十七年”女性媒介形象并不是整全性的形象体系,家庭生活角色形象的缺席导致了妇女形象体系的残缺。
女性解放与现代想象 豆瓣
作者: 张春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女性解放与现代想象:思想史视野中的“娜拉”》追踪和重构“娜拉”跨语际进入中国,被传播、被言说、被模仿的历史与文化语境。在此基础上,考察围绕“娜拉”的女性解放和个人主义话语的展开过程,“娜拉”谱系在不同话语场域与文类形式中的嬗变情况及其社会文化内涵,分析它们如何受到现实环境、性别差异、对话机制的影响与制约,探讨作为话语实践的“娜拉”故事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之间的内在关联。
2019年7月12日 已读
作者梳理五四时期“娜拉”戏剧、小说的话语呼应,并合文学史与思想史的视角,剖析“娜拉”符号背后含义的迁移变动,呈现五四启蒙话语框架下女性解放的意旨与内在冲突。作者站在了很多“巨人”的肩膀上,让读者看到五四男性知识分子对清末最早呼吁“女权”的男性理论者的思想继承:诉诸一种面向未来的女性形象想象,想象又以功利式的社会目标为终点,对象的现实和行动后的处境却不予关注。女性解放在男性启蒙话语框架下接合,女性成了丧失自主性的“他者”。对《伤逝》的文本分析、“娜拉们”的自述写作呈现的彷徨痛苦,都让人看得心有戚戚焉。
五四 历史 女性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中国“女权”概念的变迁 豆瓣
作者: [日] 须藤瑞代 译者: [日] 须藤瑞代 / 姚毅 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0 - 2
本书是一本从思想史、观念史角度考察中国“女权”概念的内涵及其变迁的著作,覆盖的时间段是1890年代后半期到1920年代。书中重点考察了清末民初女性讨论中最有影响力的梁启超的女性观,马君武、金天翮对未来理想女性的设想,秋瑾、张竹君、何震对女性在国家框架下应扮演何种角色的探索,女性参政权的论证,1910年代的贤妻良母论,梁启超与其大女儿梁思顺女性观的异同等等问题。作者认为,女权主体是在围绕女性的议论中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女权主体不是单纯生物学上的女性,而是被建构的女性形象,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围绕中国的国际关系和西方女性主义的引进两个因素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9年7月6日 已读
以东瀛汉学的“局外”视角优势,敏锐地将国际互动影响分析融入社会性别理论,从而在更立体的结构中梳理出清末民初中国女权概念起源变迁的连续历史过程。须藤瑞代自然很重视历史上日本对中国的影响,不过也因此准确地述证了西方女权主义论述进入中国后产生的代入“普遍化”影响。这种“普遍化”让中日两国进步女性有了情谊的连结点,证明他的国际化社会性别工具做了有效的分析。当然,从概念到概念的分析显得简明扼要,缺点就是对形成概念变化的历史环境的陈述显得空疏。
2019年7月31日 评论 清末民初“女权”概念变迁要点记录 - 清末民初“女权”概念变迁要点记录 按照不少中日学者考据,中国的“女权”概念很可能起源于19世纪末,尤其是士人变法办报引介西方理论之际。期间,或又以梁启超等于《清议报》中引述“女权”“男女平权”的字眼为最初肇始。日本汉学者须藤瑞代考证,清末民初是新词汇海量涌入中国的时期,有关“女权”的概念,很可能源自于日本的学术引介; 士人的迫切任务是谋求变法使中国建立如西方民族国家一样的政治体制,以应对他们观念中的新世纪国族竞争。社会达尔文主义让他们相信,民争权利,实为作为民族国家国民整体而拥有的“权力”,在弱肉强食的世界秩序中,弱者并没有任何权利可言。清末民初的“女权”概念演变也是在这样时代、观念背景下起源,其发展的起始带有浓厚的国族主义迫切感; 所以,梁启超在清末述及的“女权”,是将女性作为争取一国一族“权力”的主体的一部分。他一面将女性塑造成一种应该马上自强、生利的理想形象,另一面又强调健康、强健的女性能成为一国一族优质后代的保障的意义。这两方面的论述,都诉诸于一种对未来女性理想形象的构想,而并不在乎女性在结构性的社会现实中的遭遇与难题。所以梁启超并不介意他所设想的生利的职业女性形象与履行母职的女性形象之间的矛盾。自然,那时的梁启超并没有论述女性的应然权利; 20世纪初民间女学渐兴,倡议“女权”、女学的报刊纷纷崭露头角。这时引领“女权”论述的读物代表,不能不提《女子世界》。创办人金一等男性论者,承接了为建构强大的民族政体贡献这个最终目标,将女性的优越性总结为“国民之母”这个意象,力主女学而为国族出力。这种强调“母性”的意象,同样是一种指向未来的形象建构。主张它的论者同样不关心具体女性个体在实际社会中的遭遇、思想与情感。1903年大阪博览会上中国缠足女性被展示引发的争论,清晰地反映了这层事实。在这段时期,缠足被总结为中国女性乃至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代表形象; 辛亥革命前,陆续有进步女性进入讨论“女权”概念的舆论场,突破男性论者的话语框架,做了一些新的建构尝试。林宗素、陈撷芬提出男性论者忽略的现实社会中两性的冲突,提出女性应摆脱男性的束缚争取自立。秋瑾也从“争女子的义务”的角度切入,承接为国家强大做贡献的目标。及后又发展为“争取与男子一样的义务”的意识,以一种否定女性形象的方式阐述“女权”概念。须藤瑞代认为,虽然这种概念有不同的女性目标指向,但其理论基础实质与“国民之母”论述一致,都假定了一种本质的、男/女二元对立的性别形象。只是秋瑾强调了男性形象,而在争取权利之时否定了本质化的女性形象; 张竹君、何震的论述探索则追求突破男/女二元对立的性别形象假设。作为一名医者,张竹君设想每一个女性都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发展一种基于个人特点的新社会角色。未来的女性从这些彼此不同的新角色出发贡献国家。而作为无政府主义者的何震则完全否定为建构民族国家贡献这个普遍认受的终极目标,强调民族国家秩序以内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女权兴起,因此应当放弃民族国家建构,而在别样的社会建构中追求“女权”的实现; 辛亥革命以后,进步女性立即争取争取女性参政权。1911年11月广东宣布独立以后,临时省会采取议员人数分到各界,议员不限性别的方法,女性以“女界”形式分到10个席位。这种女性参政的形式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可谓是开历史未有之局面。可惜,这种女性参政的形式最终在国民政府统一建制后被取消了。1912年审议临时约法时,唐群英等20余人为了抗争约法中不含“无性别”差异的表述,武力阻止约法的表决; 民国建制以后,舆论整体转趋保守。日本贤妻良母论十分风靡,这种对传统、二元对立的性别形象的回流,证实了须藤瑞代的观点:以“天赋人权”概念出发的人权争取,与按性别分工为实践方式的民族国家建构构成强烈的矛盾。 直至五四左右,由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带起的人格讨论,延伸出自由恋爱等话题,才让整体保守的舆论场出现不同的声音。而到了那时,保守论述中又有一种强调“母权”的分支,这种论述思路将“母性”从“女性”之中分离出来,强调对女性对“人权”的觉醒实现,但这种意义只是女性觉醒的初级,女性觉醒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母性。使用“母权”字眼,无非是为了强调这种“母权”追求,与主张实现平权的西方女权主义的张力与对抗。这个阶段的论述思路变化,由于西方不同的女性论述传入中国有关。 在此,须藤瑞代强调,女性史研究、女权研究必须注意到西方女权主义理论输入的影响。因为在连续的演变过程,除了反映中国自身的史实与议题,也内涵了西方女权主义论述在中国的代入,西方的问题在中国“普遍化”的过程; 《妇女杂志》的论述转变,突出地反映了“女权”概念从过往与国家前途捆绑的状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当其时,热衷于日本女性权利运动的竹中繁游历中国,访问中国各界女性,并在《妇女杂志》以中文介绍日本女性权利现状,与中国进步女性惺惺相惜。这种友谊,甚至没有受到30年代初中日战争冲突的影响,两国进步女性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结构框架,在“面对一样的问题”的女性身份上达成理解而结成友谊。 但是,须藤瑞代提醒必须认真考究“面对一样的问题”这层共通点。因为如果如两国女性所论述,两国女性都在儒教秩序社会下遭受压迫而面临共同的问题,那么那时候同样有类似文化社会背景的朝鲜社会女性生存状态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 随着战争的展开,这种从国家结构中分离的“女权”概念讨论结束,再次回到国族生存的讨论框架之中; 本书以从思想史的角度切入研究,具体以概念演变历史梳理展开论述。其中,又引入“社会性别”概念,对所有史实进行参照。好处自然是从概念到概念,将演变的脉络描述得简明清晰,缺点就是概念演变之间的背景历史描述不足,让读者无法把握概念变化背后的影响变量。
中国近代史 历史 女性主义 女性史 女性研究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豆瓣
作者: 夏晓虹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本书从晚清新兴的报章文字中选取女性社会、女性典范、女性之死三个视角,透过对晚清女界生活与观念的考察,具体探讨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思想发展之间的复杂纠葛。作者试图通过进入报刊,实现阅读视角从官方到民间的转移,并由此返回现场,这种努力在本书中具体落实为通过对十个个案的剖析,对史料进行精细处理,以期逼真地展示晚清社会的某一现场,并由此揭示出其间隐含的诸种文化动态。上篇“女性社会”以个案整合的方式,映现晚清女性从生活形态到思想意识的新变;中篇“女性典范”以勾勒晚清女性的人格理想为目标,意在展现先进女性有别于传统的精神世界:下篇“女性之死”是对三位死于上个世纪初的女性各异的死亡方式、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风波的歧出的意义指向的解说。作者认为,由此构成的晚清社会的图景,实际上蕴含了现代社会与现代思想萌发的种种迹象。
本书作者以宏阔的视野精细地操作向不被学界看重的报章史料,以此生气淋漓地重现了晚清社会的诸般图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出人意料又令人信服地勾勒出晚清社会与思想新变的轨迹。
2019年6月25日 已读
文笔洗练优美,遣词造句必使其言之有物。夏晓虹老师的学术疏证皆取个案切入,避免滑入宏大叙事的之空洞,又在接近故事化的考辨笔调下描绘专属晚清女界的风情图景。为女学堂兴办请教西洋姐妹的闺秀名媛、公开信拒绝屈疆的杜成淑、在女报发起女权先声之香山刘氏、殉身以兴女学之惠兴、侠义葬秋之吴芝瑛、徐自华、神秘的大悲庵慧珠禅尼,一一如眼前鲜活人物,让我见以往未知之近代世相,使我明瞭平权呼吁的历史起步何等复杂与不易。
中国 历史学 夏晓虹 女性 女性主义
当代政治哲学 豆瓣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9.7 (6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威尔·金里卡 译者: 刘莘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4
“历经一百多年而尚在进行之中的中国社会巨变依然保持其前景不明朗的特点,这自然无法满足人们对良序而稳定社会的要求,而政治哲学的正义目标的预期后果却正在于这样一种社会”,这为政治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可以说,正义的问题是政治哲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围绕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回答,政治哲学史呈现为异彩纷呈的图景。然而,自功利主义出现以来,各派理论不管沿着何种路径展开其自身的逻辑,都不可能绕过对功利主义的回应、批判。 罗尔斯的《正义论》出版后,当代政治哲学的版图重组,不仅历史上既已形成的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各派理论的坐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伴随着人们围绕《正义论》一书所展开的理论论辩,公民资格理论、社群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女权主义等理论派别异军突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功利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格局。 《当代政治哲学》一书正是对这种理论场景的呈现。作者在书中详细地考察了活跃在当代政治哲学舞台上的各派理论,批判性地分析了它们对于平等、自由以及建立在两者之基础上的正义社会的各不相同的论证和诠释,不仅阐明了各派理论产生的复杂背景、它们在相互论辩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原点向前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澄清了各种扑朔迷离的正义理念背后的不同利益指归。阅读本书不仅能让读者领略我们生活的时代最有头脑的理论家在社会建制问题上所勾勒的异彩纷呈的图画,从而获得精神的历练,而且为人们认识和理解时代的种种复杂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向导.
2018年12月31日 已读
真正的论辩,不是从虚构出发挖脑洞,不是在概念自定义上原地转圈,而是怀着坦诚、耐心,为共同认可的公共生活目标提出原则方案,并为此提供具备公共合理性的理据支撑。金里卡对各种方案提出批评,摆脱同类作品中立平铺的写法,以其高水准的论辩参与说明价值原则并非平行的利益偏好,论者必须证明其方案在公平意义上具备说服力。此外,他在写作中展现全面的综述,又能为读者的延伸阅读提供足够多的优质文本、便捷的学习渠道。以兴趣出发能够相遇金里卡,对所有初学者而言都应是一种幸福。
公民资格 功利主义 哲学 多元主义 女权主义
性別、認同與地方 豆瓣
作者: 琳達·麥道威爾 (Linda McDowell) 译者: 徐苔玲 / 王志弘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006 - 5
地理學怎麼會和性別扯上關係?難不成男人和女人生活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如果性別屬性是社會建構的,那麼,女性氣質與男性氣概隨著時空不同又有什麼變化?女男社會關係能有多大的變異範圍?地理學家對這些議題有什麼意見?

這些是作者在本書中處理的核心議題。作者由各種地方開始,接著將視野擴大至全球的流動與遷徙,討論在其中性別關係的變化,如何影響和反映了這些空間的性質,以及人們對女男言行舉止的共同期待。本書結合各種日常生活經驗與理論,除了質疑二元對立的性別框架外,也更積極探討性別的多樣性,及其與空間的各種關係。

本書巧妙地結合了理論與個案研究,並於每一章文末,大量羅列相關著作,提供讀者參考。對於空間與性別的關係,無論是初探式的了解,或者希望更深入的研究,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精彩讀物。
The Gender Knot 豆瓣
作者: Allan Johnson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14 - 10
The Gender Knot, Allan Johnson's response to the pain and confusion that men and women experience by living with gender inequality, explains what patriarchy is and isn't, how it works, and what gets in the way of understanding and doing something about it. Johnson's simple yet powerful approach avoids the paralyzing trap of guilt, blame, anger, and defensive denial that often results from conversations about gender.
This edition features:
• Updated references, data, resources, and examples, especially in relation to issues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identity (e.g., gay marriage, transgender/cisgender)
• A glossary of terms
• A new chapter, "What Changes and What Does Not: Manhood and Violence," that provides an extended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men's violence as a patriarchal phenomenon
向警予文集 豆瓣
作者: 向警予 人民出版社 2011
《向警予文集》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九十周年,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大型系列丛书《先驱文库》,将我党一批先烈的珍贵文稿和理论著作传诸后世。《向警予文集》是该系列丛书第一辑中的一本。《向警予文集》收集了向警予文章、演讲稿、报告、书信、日记、作文等132篇,有蔡和森所写的《向警予传》和向警予年谱附录于正文之后。这些文稿,有的是刊登在《妇女周报》、《向导》等。而作文、日记、家书等多为向警予的亲属所保存,后交中国革命博物馆珍藏。有的信件和文稿系由向警予早年的学友从海外辗转托人带回。
该书最先于1985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次是新版重印。
我的一个世纪(增订版) 豆瓣
作者: 董竹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6
这是一位世纪老人的百年传奇:一个洋车夫的女儿,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结识革命党人跳出火坑,成为督军夫人。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权统治,再度冲出樊笼,历尽艰难险阻,创立上海锦江饭店。她的风雨人生,正当得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女性的崛起 豆瓣
9.5 (11 个评分) 作者: 王政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6
此前不晓得王政老师出过这么一本书,大约即便听说过也因为书名而失去了兴趣,直到那天在图书馆偶然看到随手拿起来翻看了一下,不禁在心里大呼精彩,能把“女权运动”写得如同小说一般跌宕起伏、高潮迭起,起承转合之间足见王政老师知识功底、写作功力以及她宽阔眼界和追求自由平等的热忱。
我大力推荐此书!特别是对于那些满口西方(特别是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的爱好者而言更值得一读。
事实上任何一种知识、理论、学术思潮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语境,迄今为止国内大量出版的“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导论”之类的书要么对这些理论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视而不见或者完全无知,要么一带而过、能略则略,这就形成了一种对理论生搬硬套的情形,导致了如李银河之流几十年来不加反思地将“性解放”奉为圭臬,殊不知西方女性曾为“性解放”蒙受过多大的屈辱和压迫,为“性解放”/“性自由”付出过多么惨重的代价!而本书则细致地梳理了自19世纪以来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形形色色的理论产生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特殊语境,有时甚至是一些偶然因素导致的,这提醒我们在运用女权主义理论时,能够多一些反思的视角。
总之,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景式地美国三代妇女奋斗史的画卷:她们为争取女性自由解放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所经历的曲折和坎坷,乃至一度被贬损为“精神病”的孤独和屈辱,对于今天全世界的女性来说,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促人向上的精神力量!
2017年7月9日 已读
王政老师学养深,文笔佳,多支线剧情快的女性运动史写得如章回小说般跌宕起伏。掩卷慨叹,今天人们习以为常的同室求学、工作谋生、避孕保健,哪样不是女权先辈戮役求进,挥汗流血一件件打回来?73年平等权利修正案一役,美国女权为了逻辑自恰放弃恐慌者支持站着死,honor得让多数男子相形羞愧。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运动 女权主义 性别研究 政治哲学
性别与视觉 豆瓣
作者: 王政 / 吕新雨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 - 9
由王政和吕新雨所共同编*的本辑《性别与视觉(百年中国影像研究)/纪录影像海外与中国》一书中吕新雨的文章介绍了纪录片导演季丹、冯艳和徐童并讨论了他们的作品《危巢》《秉爱》和《麦收》,其中《麦收》因为以性工作者为主人公成为争议的焦点,也是本次会议引发激辩的导火索。吕新雨讨论了独立纪录片导演力图呈现被主流社会遮蔽的、有时是非法的底层人生经历(让底层发声以抵抗主流霸权话语)的非凡努力,及其与保护纪录片主人公个人隐私之间的伦理冲突,也回溯和检讨了在大会围绕《麦收》展开的辩论和由此延伸的相关讨论,指出中国女权主义*迫切的任务是重新反思中国的现实与女权主义的关系,重新与这个社会中各种批判性力量形成有效的对话与合作;在中国百年以来女权主义发展的历史视野中,性别与女性问题从来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各种社会与政治运动互相激荡着向前推进,需要重新检讨这份历史的遗产,并与反思第二波女权主义方兴未艾的新思潮呼应与联合,来面对中国今天的问题与危机。
贝蒂·弗里丹:个人即政治 豆瓣
作者: 苏珊·奥利弗 译者: 钱亚楠 / 黄诗韵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3 - 8
“美国传记”选取了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或是女权运动的急先锋,或是自由主义的倡导人,或是种族独立的维护者……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美国这个独特的国家。
《女性的奥秘》作为一本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女权运动的畅销书,它的作者却一直极为低调、不为人所知。本书以细腻的文笔,为读者们描绘了贝蒂·弗里丹的“女权”生命。
相信没有一个美国女性不知道《女性的奥秘》,这本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非小说类作品。但是,此书作者贝蒂·弗里丹的生活却鲜为人知。在本书中,苏珊·奥利弗用细腻的文笔描绘了这位学者、记者和活动家的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涯,并清楚地解释了第二波女权运动中的复杂命题。此外,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弗里丹终其一生都未能摆脱她的成名作给她带来的负累,但本书作者却注意到了弗里丹为突破已有成就所作出的努力:她在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上为女性争取平等,在80年代研究老龄化问题,在90年代调查公共政策。奥利弗给予了贝蒂·弗里丹充分的审视和肯定。
個人就是政治 豆瓣
作者: 江瓊珠 素葉出版社 1997
江瓊珠在《華僑日報》一個專欄的結集,記錄了她某個時刻對身邊環境的觀察與雜想,題材有時巨大有時細碎。《華僑日報》1995年停刊,專欄無以為繼。作者於是覺得,出一本書,留個紀念也不錯。
「個人就是政治」是江瓊珠第一句學會的婦女運動口號,於此領悟了私人與公眾的辯證關係,並深感認同。
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陈顺馨 编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 1
就今日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命题而言,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是,全球资本主义化的进程,正以摧枯拉朽之势,跨越昔日民族国家的疆界,改写着现代民族国家的意义……其中女性作为现代社会秩序中的“自我”的“他者”,女性主义作家解构与建构性的思想资源的意义,正在变化的全球语境中凸现出新的突围与实践的意义。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
9.1 (41 个评分) 作者: 亞倫·強森(Allan G. Johnson) 译者: 成令方 / 王秀云 群學出版社 2008 - 3 其它标题: 性別打結 /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我們每一個人都住在違建的父權房子中,身上被千千萬萬纏雜不清的性別絲縷牽引著、束縛著。換言之,我們活在打結的性別關係中,看不清自己的處境,也不知從何解套。我們或許意識到自己深受社會制度與無所不在的文化承傳的限制,卻只能嘆息人微言輕
、無力改變。若你對這種處境感到似曾相識、心有戚戚焉,那麼,你就非得好好翻翻這本書不可。

作者亞倫.強森(Allan Johnson) 雖然身為白種中產階級異性戀男性,但因生逢六0年代的狂飆洗禮,受到女性主義的啟蒙並積極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他對自己享有的性別、階級與族群特權做了深刻反省,並融合豐厚廣博的社會研究知識,在本書中細密鋪陳父權體制與個人行動者相互形塑的關係。與其他以提升女性性別意識為目的的書不同,這本書是寫給共同住在父權房子中的男人和女人看的。
女权主义的未来 豆瓣
作者: [英] 西尔维亚·沃尔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3
在《女权主义的未来》一书中,西尔维亚•沃尔拜对“女权主义已经终结”的观念进行了尖锐的反击,驳斥了女权主义不复存在、已经消失或变得无关紧要的观点。在她看来,当代女权主义无论在市民社会还是在其他领域都充满了活力。
本书探讨了女权主义新型的和多样的运动、女权主义的目标、联盟以及组织形式,还深刻探讨了全球性女权主义浪潮。女权主义运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重要领域,本书通过经济、政治、暴力和市民社会这四个领域来描述女权主义运动。
成功的女权主义运动未必被冠以女权主义称号,有时它与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和人权运动等主流运动相结合。目前,女权主义的全球性的,尽管有时也以地方性形式呈现,这些新的联盟形式是未来女权主义的基础。女权主义的未来不仅会关系到性别不平等的未来,甚至对更大范围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也会有一定影响。
厌女 豆瓣 Goodreads
女ぎらい
9.1 (76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王兰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厌女》不是一部纯理论性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厌女》处理了广泛的日本题材,其中既有文学性的,比如谈到小说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则是社会性的。上野千鹤子谈到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国也有很类似的情况。知性的读者会从这些论述中获得强烈共鸣并得到理论上的指引。
2016年9月30日 已读
上野在社会男女不对称关系中引入主客体分析,详细拆解女性歧视、同性恋憎恶甚至男性身体厌恶的心理来由,透视了性欲的社会文化意味。性别歧视来自男权制的主体概念(控制),甄别这种逻辑或是消解歧视的起点。论证稍显散漫,也没有及时讨论部分新现象。分析不讨喜不温软,对读者不友好,上野招招见血,甚至让人怀疑人类的喜乐欢愉,是如何低劣可怜。
上野千鹤子 女性主义 女性研究 女权主义 心理学
女性主义 豆瓣 Goodreads
8.4 (41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 1
《女性主义》作者李银河,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综观女性主义的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做决死抗争,有些认可退让妥协。
2016年9月18日 已读
极好的教科书式入门读物。面对制度化的舆论曲解,李银河为读者提供了充全面的女权主义认知空间。从不同流派主张到核心问题论争,清晰的理路让妖魔化中伤无从入手,评述结合的表达为入门阅读挖掘兴趣方向,读者无需闷读《第二性》等分支专著,漫无目的又苦无进境。当今,“女性回家”论潮再起尘嚣,面对偏见、政治、制度的多重夹攻,中国性别平等事业仍旧任重道远。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性别研究 李银河 社会学
性别政治 豆瓣
作者: 王逢振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 3
1.清白的终结
2.战斗的身体,战斗的文字:强奸防范的一种理论和政治
3.暂时的基础:女权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问题
4.重温法国女权主义:伦理与政治
5.提倡一种争胜性女性主义:汉娜・阿伦特和身份政治
6.法律“之前”的妇女
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 豆瓣
作者: (美)贝尔·胡克斯 译者: 晓征 / 平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 10
这本经过谨慎论证、具有很大鼓舞性的著作是对性政治的核心问题的一次全面的审察,包括女性中间政治上的团结,作为战斗伙伴的男性,以及为了终结暴力的女权运动。本书始终富有吸引力,有着极大的鼓舞性,胡克斯将一种我们易于接受的表述风格与批判的洞见结合在一起,提供了一幅植根于同情、尊重和正直的女权主义图景。
致谢
第二版序言 看见光明:女权主义幻想
第一版序言
1 黑人妇女:形成女权主义理论
2 女权主义:结束性压迫的运动
3 女权运动的意义
4 姐妹关系:妇女们的政治团结
5 男性:斗争中的同志
6 改变有关权力的观点
7 重新思考工作的本质
8 教育妇女:一项女权主义议程
9 结束暴力的女权运动
10 父母职责的革命性改变
11 结束女性性压迫
12 女权主义革命:在斗争中发展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