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研究
男性气质 豆瓣
8.2 (5 个评分) 作者: R.W.康奈尔 译者: 柳莉 / 张文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2003 - 7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了理解男性气质的方法,回顾了本世纪以来通过精神分析研究和社会研究来创建男性气质科学的主要尝试;第二部分阐述了作者在实地研究中获得的有关男性气质的观点;第三部分思考了当今有关男性气质的知识中的政治含义。本书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分析和研究男性气质问题,对之做出有计划性的初步探讨,并同时保留深入讨论的空间。
女权主义政治与人的本质 豆瓣
作者: [美] 阿莉森·贾格尔 译者: 孟鑫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 4
《女权主义政治与人的本质》讲述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是当前女权主义理论的四个主要流派。区分这些不同女权主义流派的主张,并且抽象出这些女权主义流派的主张中关于性别平等的设想和暗示,尤其是对四个典型的涉及人类本质的女权主义理论进行分析和比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女权主义理论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努力用批判的视角审视每一种女权主义理论,并分析这种理论作为一种女性解放理论的优势和弱点,这些内容将对女权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到目前为止,在所有的女权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理论中的女性解放思想具有优于其他女性解放理论的特点。讨论政治理论的逻辑地位,尤其是关注科学和哲学之间区别的有效性问题也非常重要。因为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政治哲学和生命科学的核心,而且这样的理论必然具有标准性和实验性的特点,因此,把政治哲学和生命科学完全分割开来,认为二者是分离的和完全独立的学科领域,是错误的。对四种主要当代女性解放理论的核心思想中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观点进行区分,同时追溯人的本质与每一种理论之间的联系,以及各种理论代表者对女性问题的批判,尤其关注这种理论关于社会变革的建议对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具有指导性意义。因为人们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将会影响到人们定义社会现实的方式,所以,人们理解和经历现实的方式将会影响其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因此,把女权主义理论看做是富于想象力的、经验性的和方法论的主张的网络体系,比把这种理论作为一种演绎的系统更符合实际。每一种女权主义理论都包括其自身的理论合理性,而且都是按照其自己的标准判断其自身。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提出了最为恰当的理论,即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提出了相对中立的、客观的、全面的、实际的和有用的女权主义理论,所以,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在已有的明确表述出来的女权主义理论中是最令人满意的。
酷儿理论 豆瓣
作者: 葛尔・罗宾 / 斯蒂文・艾普斯坦 译者: 李银河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 - 7
《酷儿理论》所有的篇章都是作者199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参加性别问题研讨班期间搜集到的,“酷儿理论”是西方那些在性和性别领域的越轨分子创造出来的、关于他们自己和他们的越轨行为的理论。
女性主义与青年文化 豆瓣
作者: 安吉拉•默克罗比 译者: 张岩冰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1 - 4
本书内容包括:女孩与亚文化、亚文化的清算:一种女婿生主义的批评、工人阶级女孩文化、女性主义研究的政治:在对话、文本及行动之间等。
安吉拉·默克罗比的论文集《女性主义与青年文化》被视作英国文化,特别是青年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其中五章是作者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时的研究成果。
在这本写作时间跨度超过三十年的论文集中,默克罗比从许多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英国青年文化问题,其范围涉及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社会学和性别研究等诸多领域,而从性别角度切入青年文化,是这本书的最大特色。
女权主义的未来 豆瓣
作者: [英] 西尔维亚·沃尔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3
在《女权主义的未来》一书中,西尔维亚•沃尔拜对“女权主义已经终结”的观念进行了尖锐的反击,驳斥了女权主义不复存在、已经消失或变得无关紧要的观点。在她看来,当代女权主义无论在市民社会还是在其他领域都充满了活力。
本书探讨了女权主义新型的和多样的运动、女权主义的目标、联盟以及组织形式,还深刻探讨了全球性女权主义浪潮。女权主义运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重要领域,本书通过经济、政治、暴力和市民社会这四个领域来描述女权主义运动。
成功的女权主义运动未必被冠以女权主义称号,有时它与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和人权运动等主流运动相结合。目前,女权主义的全球性的,尽管有时也以地方性形式呈现,这些新的联盟形式是未来女权主义的基础。女权主义的未来不仅会关系到性别不平等的未来,甚至对更大范围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也会有一定影响。
儒学与女性 豆瓣
5.8 (5 个评分) 作者: [美]罗莎莉 译者: 丁佳伟 / 曹秀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 3
本书主张通常被认为厌恶女性的、父权式的儒家哲学并非自其创立以来便是如此,尽管在历史上儒学与压迫现象相伴随,但它却包含着许多能够推动两性平等的理念,作者依据儒家伦理并结合中国历史对守节、缠足、纳妾等现象进行了深刻探讨,罗莎莉的这些研究为未来儒家女权主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使儒学成为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可供选择的道德范畴。
越界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王政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 5
“女性意识”、“性别意识”、“女性味”、“男人气”,这些词语在今日中国社会意味着什么?什么是“社会性别”?它同中国“现代性”和“全球化”有什么关系?它对理解当代社会中的男男女女有何意义?旅美学者王政以跨文化女权主义视野和后结构主义方法,剖析这类常见词语所蕴含的复杂社会文化意义,揭示社会性别话语的变迁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密切关系。本文集以对文化两栖者个人经历的回顾、评点社会文化景观的散文、学术论文、讲座报告等多样体裁,深入浅出地介绍女权主义核心概念,展示女权主义学术在国际学界的发展概貌,也记录了作者推动妇女与社会性别学在中国发展的一些实践与思考。“文化,包括社会性别文化是人的建构,这同时又塑造了文化中的人。多一种分析文化建构的工具,将有助于我们的增强抵抗强势文化控制的能力。”文集的女权主义分析框架为读者提供了解构男性中心文化密码的棱镜。
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王政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 7
这本论文集是对“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一个总结——虽然因为种种原因部分与会学者的文章未能收入本书,但就全书所收26篇文章而言,集中了中国大陆、台湾和海外诸多学者之力——从功底深厚的学界前辈,到后生可畏的研究生。这些文章多由基本的史料、话语、文本分析入手,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对《女界钟》面世以来,百年中国女权历程和女权思潮展开全新的历史诠释。
这本论文集是历史学、文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交叉冲撞的成果,是对近年来中国近代妇女史和女权主义研究的一次小结。在编辑过程中,文稿基本按9个专题组织,但专题的名称未必与相应的每一篇文稿内容相符,所有文稿的排序也与大会交流的顺序有所不同,不当之处敬请谅解。王政、高彦颐和刘禾三教授的“铿锵三人谈”作为代序,提出了很多值得深入思考与继续研究的新观点、新视角和新领域。鉴于论文集无法反映大会全貌,书本所附大会综述介绍了此次研讨会的基本情况,包括论文的基本观点、评论者和其他与会学者的即兴发言。

“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得在上海召开,其中得到了各方的鼎力支持,殊属不易。2004年6月,来自10个国家与地区的120余位海内外学者共襄盛会,令大会成为百年来在中国大陆举办的最大规模、最高水准的关于中国女权主义研究和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在此期间,我们得到福特基金会和香港乐施会的大力支持和慷慨解囊,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会议的举办和论文集的出版,最应感谢密西很大学王政教授,她多年来无私地奔波于大洋两岸,为了推动中国的社会性别研究,她对本次大会的每一个环节——发起、募款、组织、主持、评估和总结,都倾注了大量的心力,可以说没有她的执著与努力就没有这次盛会和这本论文集。
还应感谢我所在的复旦大学历史系和系主任吴景平教授。吴老师对在复旦推动跨学科的社会性别研究眼光独具、身体力行,给予我很多实际的帮助与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辑史立丽学妹大力支持、高效工作,我的研究生唐春辉同学协助编辑、统稿,在此一并致谢。
男性研究 豆瓣
作者: 王政 / 张颖 译者: 王政 / 张颖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男性研究》写到,“男性研究”是妇女与社会性别学的学科框架内逐渐发展的一个跨学科领域,它将男性作为“具有社会性别的人”来研究,并以此为出发点,拓展出主题多样、开放的领域。《男性研究》选取“男性研究”领域一系列前沿论文,试图集中呈现该领域有代表性的理论、概念、分析视角和框架、方法。
性别支配是一种装置 豆瓣
作者: 江原由美子 译者: 丁莉 商务印书馆 2005 - 1
21世纪已经近在眼前。在冷战体制崩溃、民族问题和地域纠纷日趋激化之中,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不断向自己发问,20世纪曾经是什么?由于意识形态上对立格局的消失,许多在此之前一直被讳莫如深、难得一见的东西,已渐渐见诸报道。然而,迄今为止一直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诸如“近代化”、“发展”等历史观的难以通用,也已渐渐具体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毫无疑问,“历史”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透明。当抽象性的词汇变得不再可靠时,所有的人都在用手摸索着去探寻“历史”。在我看来,这正是所谓的现代。
本书是我自1991年《激进女权主义的再兴》一书以来,以我即兴写就的有关女权主义的诸篇文稿为基础构成的。(从1985年的《女性解放之思想》算起,这是我有关女权主义的第四本论文集。)这期间我的工作,基本上可以说是1991年的上野·江原论争的继续(参见本书第Ⅱ部所收“对上野千鹤子‘文化主义批判’的批判”、“如何使‘社会权力’的理论总结变得可能”等章节)。这一工作到现在也没有结束。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本书可以算是我依照自己的观点对这场论争做的一个中间小结。同时,这本书也是我用自己的手对“历史”进行的一种摸索。
在本书第Ⅰ部里,我将现在我对于这场论争的思考用“性别支配是一种装置”这一概念做了一个定义,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为此书新写下了应当如何看待作为21世纪思想的女权主义的论述。在第Ⅱ部里,我收录了写于上野·江原论争期及其稍后的诸篇文稿,这些文章展示了令上述思想得以成型的我的女权主义观。第Ⅲ部收录的是我在各种机遇下依据得到的各种话题而写就的文稿。尽管如此,由于这些文章是同一个人、于同一时期所写,所以当然是以“性别支配是一种装置”这一概念为基本展开的。因此,本书在每一部里,都附上了从这一观点出发加以整理的解说,经过归纳形成了统一。第Ⅳ部收录了一些随笔,从我的视点出发描述了生活于现代的女性们的形象和性别歧视在现代的存在方式。
厌女 豆瓣 Goodreads
女ぎらい
9.1 (76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王兰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厌女》不是一部纯理论性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厌女》处理了广泛的日本题材,其中既有文学性的,比如谈到小说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则是社会性的。上野千鹤子谈到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国也有很类似的情况。知性的读者会从这些论述中获得强烈共鸣并得到理论上的指引。
2016年9月30日 已读
上野在社会男女不对称关系中引入主客体分析,详细拆解女性歧视、同性恋憎恶甚至男性身体厌恶的心理来由,透视了性欲的社会文化意味。性别歧视来自男权制的主体概念(控制),甄别这种逻辑或是消解歧视的起点。论证稍显散漫,也没有及时讨论部分新现象。分析不讨喜不温软,对读者不友好,上野招招见血,甚至让人怀疑人类的喜乐欢愉,是如何低劣可怜。
上野千鹤子 女性主义 女性研究 女权主义 心理学
女性主义 豆瓣 Goodreads
8.4 (41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 1
《女性主义》作者李银河,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综观女性主义的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做决死抗争,有些认可退让妥协。
2016年9月18日 已读
极好的教科书式入门读物。面对制度化的舆论曲解,李银河为读者提供了充全面的女权主义认知空间。从不同流派主张到核心问题论争,清晰的理路让妖魔化中伤无从入手,评述结合的表达为入门阅读挖掘兴趣方向,读者无需闷读《第二性》等分支专著,漫无目的又苦无进境。当今,“女性回家”论潮再起尘嚣,面对偏见、政治、制度的多重夹攻,中国性别平等事业仍旧任重道远。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性别研究 李银河 社会学
中国妇女史读本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邓小南 / 王政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4
近些年来,随着新史料的出土,以及妇女史观的多元化,中国妇女史的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广泛,重新解读或诠释妇女问题成为热门研究。本书所推荐的19篇论文,分别从妇女地位、性别与身体、书写妇女、妇女形象建构、媒体与性别、恋爱与婚姻六个方面,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妇女史进行了独特而深入的研究,试图为中国妇女史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 豆瓣
Beyond Exemplar Tales: Women's Biography in Chinese History
作者: 曼素恩(Susan Mann) / 賀蕭(Gail Hershatter) 五南圖書 2011 - 7
女子傳記的特性及其在中國歷史傳統中的位置,尚未被系統考察過,本書是首次嘗試。
從烈女賢媛、碑銘小說、史外線索,到勞模事蹟和口述歷史,重新梳理兩千年來各類中國女性的故事。
中國女性傳記構成一個歷史傳統的領域,其重要性逐漸浮現。本書著手發掘這一豐富的傳統,是為了對中國女性歷史瞭解更多。然而我們發現,廣泛流播、歷史悠久的女子傳記,幾乎總是捲入到當時強有力的巨大意識形態議程之中。甚至那些允諾會進入內在生活的文類,諸如私人傳記概略和口頭訪問,也常常用當時流行的話語來講述那些生平故事。
中國女子的典範故事以一種截然不同於現代西方模式的傳記概念而構成了挑戰。為了理解這些中國女子的生平故事,為了切實體會她們所做的選擇,必須認識到中國傳記傳統的文化特徵。「真實」的中國女子並非位於產生她們的、更大的文化規劃「之下、背後或之上」;她們就在這些規劃「之中」,在不同程度上參與了她們自己的生產,留下了一定程度上的適應、質疑、討價還價和偷樑換柱的挪用等種種痕跡,從而介入到對自身生平的敘述之中,並最終介入到歷史的寫作之中。
中國傳記文類的權威論述仍多以男性為主,女子傳記的特性及其在中國歷史傳統中的位置,尚未被系統考察過,本書是首次嘗試。它預示著中國女子傳記作為一個有其獨特歷史重要性、學術完整性、獨特方法論及研究可能性的領域逐漸浮現。
本書彙集了一批關於女子傳記的研究,範圍覆蓋了兩千年的中國女子傳記傳統,示範了多個不同學科及跨學科的方法,運用了各式各樣的材料,卻一致證明,女子傳記能令我們重新思考一些歷史學術假定,修正我們關於主要歷史趨勢的理解。這對中國女性歷史、甚至對整體的中國歷史來說,都是很有價值的資料。除了發掘出一些女性傳統及非正統的「傳記」文類外,還考察了大量其他體裁的傳記紀錄,為探索被列女式文本所忽略的私人感情生活提供了洞見。無論是單篇文章,還是全書整體,都可為女性主義研究增添新的維度、提出關於歷史研究方法及材料的創新性問題,並深化我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 豆瓣
作者: 王安祈 台大出版中心 2011 - 9
◆作者身兼京劇研究學者、創作的實踐者與戲迷等三重身分,從編劇、導演、演出甚至舞台設計的角度,全方位剖析百年以來京劇發展的軌跡。
◆本書主張透過個性化與文學化的創作與演出,表現女性敏銳易感的情思,以活生生的劇場藝術作為京劇在當代社會中的定位。
◆本書收錄《孟小冬》、《金鎖記》等七部新編京劇彩色劇照,圖文並茂,呈現京劇表演的精彩身段。
本書以京劇為主題,從性別與政治角度切入,剖析民國以來京劇表演文化的藝術呈現。全書各章各有關懷、自成架構,但若綜合觀之,又共構完整體系。議題涉及「乾旦與坤生,政治與藝術,主流與邊緣,案頭與場上」。論述內容跨越百年,兩岸發展同步觀照,細膩討論京劇的「編、導、演」甚至舞台設計,所有創作層面俱涵涉其間。
本書開頭藉由乾旦與坤生對舉,說明演員對於另一性別角色性格的塑造與追摹。民初四大名旦之一的梅蘭芳,使京劇由「老生掛頭牌」轉為「旦行掛頭牌」,並以男性身分形塑舞臺上的女性角色,乾旦深刻影響了坤旦,主導了京劇文化。而經由小蘭英、恩曉峰與孟小冬等女老生的努力,脫盡脂粉,塑造男性形象,使坤生進入藝術的評價領域。
而後性別意識開始在京劇劇本中出現,一九五○年代初期,中國大陸戲曲改革後,女性的內心被細膩鋪陳,京劇的表演藝術表現了女性對情愛與幸福人生的追求。本世紀初,臺灣的京劇也走出傳統的男性價值觀,以女性視角切入,體現了女性的自覺、自省、自矜與自信,甚至寫出情慾的流蕩和不可言說的恍惚幽情,探索的空間更大。
另一方面,本書進而申論京劇在中國大陸與臺灣面臨的處境,禁戲反映政治對藝術的監控,兩岸皆然。除此之外,戲曲改革對於京劇在中國大陸的發展,產生令人無法忽視的影響,經歷此一變革後的京劇,已非傳統的京劇;而京劇這個發源於北方的劇種在南渡之後,在臺灣則遭遇認同與被認同的問題,如何尋找新的觀眾是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作者王安祈教授不僅是京劇的學術研究者,也是創作的實踐者,致力於通過文學化與個性化的創作,使新編京劇躋身臺灣當代文壇之列;她以文學筆法寫出女性敏銳易感的情思,將小劇場顛覆背叛的實驗精神運用在劇本創作,讓京劇不再只是被保存的「傳統藝術、文化遺產」,而是呼應現代文化思潮的文學劇場,是活生生的劇場藝術。
明清社会性爱风气 豆瓣
8.1 (9 个评分) 作者: 吴存存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本书是“旸谷文丛”之一。本书介绍了明清时代流行着的审美的、性爱的风气和文学,从历史的更长远更开阔的角度审视性爱问题,尽可能客观的描述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目录: (节选)
第一章 绪论
一 性爱是一种风气
二 性别问题与性爱风气
第二章 明清时期正统性爱观与节烈风气
一 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家规闺训中的性爱观
二 爱伦常甚于爱美色--正统性爱观在明清通俗小说中的体现
第三章 晚明的纵欲主义思潮
一、从“心”到“身”的全面解放--晚明纵欲风气的思想源流
二、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糜相争--晚明社会的纵欲风气
第四章 明清社会男性同性恋风气
一、致娈单为厮役,狎丽竖若友昆--明中晚期社会男风流行状况
二、展示男风众世相--明中晚期的同性恋文学
第五章 女子缠足的流行与金莲崇拜
一、明清两代缠足风气概况
二、处于性爱活动中心的三寸金莲
第六章 明清社会的异装癖风气
一、羞涩如处子--审美趣味上的女性化
二、美男妆成如美女--明清社会异装癖现象
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 豆瓣
作者: 汤尼•白露 译者: 沈齐齐 译 / 李小江 审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3
《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一书作者以“词语误用”作为研究方法,从“女性”和“妇女”关键词入手,解读并梳理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主体的思想史。作者阐述了各种理论和概念范畴,论述了中国启蒙知识分子对妇女整体不断发展的描述,涵盖了优生学、社会性别、性意识、精神分析思想、文学批评、道德伦理以及革命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以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阐述中国女性主义理论所关注的性别平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