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守主义
五四的另一面 豆瓣
作者: 杨念群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4
☆ 著名历史学家杨念群教授,《何处是“江南”?》之后,另辟新径之作——
跨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多元领域,融入对五四重要议题的全新思考,展现最为新锐的史学前沿研究。
☆五四一百周年纪念热潮中的理智冷静之作——
有意淡化纪念五四的仪式感,反对老调重弹、拘泥旧话题的“纪念史学”套路。
☆重新定位五四,发现斑 驳多彩、异常复杂的历史真相——
把五四放在由清末变革,到民初社会革命,直至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长程中,进行重新定位。将五四视为上承民初政治改革危机,下启社会变革风潮的重要历史环节。以关注历史运动的动态视角,呈现五四丰富的意义。
☆探索五四的另一面:社会变革风潮——
创造性地指出,五四除了是一场“政治事件”和一种“个人自由觉醒”外,它掀起的社会变革风潮也不容忽视,甚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究五四时期“社会”观念如何产生,各类社会改造组织纷纷涌现的原因,发掘长期为人忽视的重要历史遗产。
☆关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抉择——
以康有为、梁启超、胡适和毛泽东为代表,勾勒出不同类型中国近代知识群体的面貌。从近代知识人不同活动区域和地方思想传承路线的角度,比较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产生的差异。
☆纵贯古今,理清中国现代历史转型的内在逻辑,发现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价值——
将五四前后涌现的各种概念、主义、思潮,置于中国具体的历史状况中进行分析,以此剖析五四后兴起的各类“主义”的思想来源,并考察它们和传统价值之间的关系。
☆五四研究面面观——
清晰梳理、有力反思既往各流派五四研究的各种观点。分析不同研究观点的形成原因,解码隐藏在观点背后的不同意识形态动机。
☆拓宽研究视野,重新思考政治史的活力——
充分考虑政治与各类社会文化因素的关联;尝试打通“思想”争论与基层实践的关系,探寻群体政治行动的逻辑。
---------------
本书引入了五四的社会改造面相,指出当时涌现出的各种“社会改造”构想是五四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将五四看作一场具有多维试验角度的社会文化运动,同时,通过把五四发生及延续的时段拉长至20世纪40年代,深度考察了五四一代成长起来的“新青年”面对各种时势变迁做出的反应和抉择。
----------------
杨念群称自己“不守‘家法’”,实际上是他刻意创新已经成为了习惯。
——《新京报》
对已构成中国生活常识的部分历史观提出质疑和修正,想办法克服一种刻板僵化的认识,激活鲜灵的思想,是杨念群一贯的追求。
——《南风窗》
在中国史学界里,杨念群一直是个“时髦”人物……他身体力行地倡导“多学科对话”,探索一条把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和中国史学研究相结合的新路径。
——《南方人物周刊》
2019年6月11日 已读
将五四历史研究的视域做前后延伸,上溯晚清改制,下及20c40s的政治运动,重描五四一代立论行动的时代图景,为驳斥本质化诠释理论提供有力的可能理据。此外,作者又将思想变革与社会履践两种路径的发展脉络结合研判,挖掘“社会”概念在持不同立场的知识分子之间意味几何,从而更准确定位他们论述中“个人解放”“自由主义”等主张的实质内涵,也梳理了这些理念的兴起掩匿。
五四 儒学 历史 思想史 政治
中国意识的危机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林毓生 译者: 穆善培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 - 1
这本书《中国意识的危机》出版于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已经成为一个经典著作。它提出的一个关于“五四”还有新文化时期的诠释,跟李泽厚所说的启蒙与救亡的关系一样,被认为是一个很经典的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诠释。
2019年5月29日 已读
作为文化保守主义批判五四的经典文本,本书能为读者展示完整的立论主张及论述逻辑。核心立论:五四知识分子采取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革命立场,破坏了中国文化的传承转化,也是及后几十年运动灾祸的精神源头。其实质是五四一代无法摆脱儒家“以思想文化解决问题”文化传统的长远影响。林批评五四一代深陷一元论和唯智论的同时,自己也以类似的立场,设定了一个倾向于整体维护传统价值的论述目标,进而在例证论述中切换其批评层面证明五四一代的错误。自然,此论述方式会招致不同层面的批评。确实存在连续的儒家精神传统影响了五四一代?如何确定五四的复杂内涵成为随后几十年运动灾难的精神内核?林毓生博士均未给出证据。相反,他借“卡里斯玛”概念提倡“未可名言的知”,反对唯实证、逻辑论证。吊诡的是,这种主张本身也是一种逻辑自洽的尝试。
中国 中国近代史 五四 历史 反传统
中国转型的理论分析 豆瓣
作者: 罗卫东 / 姚中秋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 6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历了一场剧烈变迁的过程,不仅是经济的长期而高速增长,法律、政治制度等也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对于这些变迁,具有丰富理论资源,尤其是关于人、行动、规则、制度等深刻洞见的奥地利学派,完全有能力提供有效的解释。事实上,甚至可以说,奥地利学派对于解释这样的变化,具有特别的优势。因为借助丰富的制度比较研究,奥地利学派对于市场、法治、自治、宪政等制度机理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
本书涉及制度转型的一般理论、经济制度变迁、法律与社会制度变迁等主题,代表了中国的奥地利学派研究者试图解释中国30年转型经验的一次尝试。
本书为中国的奥地利学派学者,就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变迁,尤其是关于人、行动、规则、制度等提出有效的解释。这里所收录的论文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政治学乃至历史学领域。全部论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的作者利用奥地利学派理论及相关理论对中国过去三十年所发生的制度变迁进行了一般性讨论;第二部分论文集中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制度变迁;第三部分论文关注的是法律、政治、意识形态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