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
夹边沟记事 豆瓣
9.4 (24 个评分) 作者: 杨显惠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2 - 5
除《夹边沟记事》外,还收有《上海女人》、《夹农》、《医生的回忆》、《贵妇人》、《不知道他是谁》、《妈妈告诉我》等13篇小说。
夹边沟,是甘肃酒泉县一关押右派犯人的劳改教农场。从1957年10月开始,那里羁押了近三千名右派分子。1961年10月,上级纠正了甘肃省委的左倾错误,并开始遣返右派犯人。此时幸存者还不到一半。作者杨显惠历时5年,采访了一百多位当事人,终于使尘封四十多年的历史真相大白于天下。
一场夭折的中国文化启蒙运动 豆瓣
作者: 林伟然 译者: 李玉华 UMI Company 2003
本书为林伟然先生的博士论文,完成于1996年,由其遗孀李玉华女士译成中文。原英文标题为:An Abortive Chinese Enlightenment: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Class Theory。
作为大陆文革的亲历者,作者经过多年研究,认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不成功的意识形态的革命,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为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基础,同时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思想混乱。中国人今天大都否定这场革命,实际上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政治需要:一种认为文化大革命没有进行到底,另一种则反对这场运动所公开宣称的目的。
作者认为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中国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60年代兴起的“新阶级斗争”理论对文革中动员群众起来造反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运动夭折的灾难性后果,形成今天中国社会问题的死结:一方面社会依赖于国家机器来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国家机器需要社会的力量来进行重新改造,而文革半途而废的结果,既不可能产生前者,又失去了后者。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介绍:思想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中国的特别角色
第二章 背景介绍:文化大革命以前的阶级斗争理论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早期阶级斗争理论的思想意识形态再定位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晚期对阶级斗争理论重新解释的尝试
第五章 为民主的阶级斗争:文化大革命后的阶级理论
第六章 结论和思考:文化大革命作为一场流产的中国启蒙运动
译后记
山楂树之恋 豆瓣
7.2 (7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艾米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 - 9
小说《山楂树之恋》中的故事,发生在1975年前后那段贫穷而包含理想的时光。
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份不好,文革时很受打击,静秋一直很自卑。静秋和一群学生去西村坪体验生活,编教材。她住在村长家,认识了“老三”。老三喜欢上了静秋,很喜欢,静秋怕他欺骗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气的老三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却是极重情谊的人,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鼓励。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那时候,1976年,老三他还很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