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家
反思進步價值 豆瓣
作者: 《思想》編輯委員會 聯經 2018 - 5
近些年來,美國領導地位的相對衰退、歐盟的整合危機、中國的強勢崛起,以及新興民主的向下沉淪,都歷歷在目。經濟全球化被保護主義所取代;人權的全球化遭到重挫;貧富差距在各國持續惡化;移民與難民激起排外浪潮,身分認同政治變成右翼民粹的溫床;各種威權政黨也接踵興起。
面對這樣的氣氛,《反思進步價值》(思想 35)思想編輯委員會邀集了台灣、香港以及中國大陸多位學者,共同探討「進步價值」在今天世局中的處境與前景。大家以不同的方式意識到,經過近幾十年的沖刷,現代自由主義、民主共和主義以及左翼進步主義的根基,並不如過去所想像的那般穩固。進步價值需要藉不同的思考與論述來賦予新的生命。這件工作頭緒繁多,有待長期的耕耘、不斷的辯難。
《反思進步價值》還有〈走入馬共後代的家族史〉訪談,以及其他多篇值得閱讀的文章佳作。
2021年7月28日 已读
这期几乎所有文章都读了。赖锡三老师对新子学的介绍让人看到本土内对政治新儒家的反响,析论非常精细公允;孙金昱博士文章里提到的伤害原则、说服原则几乎能够回应所有将pc与free speech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叶荫聪老师解读右翼民粹崛起的角度挺新颖的;chun老师对那位施派研究大佬的思想内核抓得很准确,理据充足,有理论应用,论述有力,批评的边界把握得非常专业;典雅闽南语消逝那篇写得很亲近很有画面感。真的很好很好,《思想》就是华语思想类学术期刊的最佳。
pc 历史 哲学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 豆瓣
作者: 葛兆光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7 - 7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的專輯是「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
當代的動物倫理或生態保護的主張,與原住民的傳統生態智慧,原本都是朝向人與自然環境共生的理想,兩者並不衝突。但長期以來的原漢矛盾,往往讓動物保護的主張,涵括在所謂的強勢族群文化中,造成了壓迫原住民族文化的假象,引發了少數民族情感上的反彈,而失去了對話的可能。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專輯,便是在「荒野中的救贖:邁向原住民狩獵與動物保護的衡平」論壇交鋒後,邀請其中幾位參與者根據演講撰寫的文章。本期另一個專輯是「大陸新儒學探究」,探討近年來大陸新儒學的發展。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的訪談對象是王兵,探討電影在社會中的功能和需求。
2020年6月9日 已读
对这期感到失望,以为组稿能够呈现一种有说服力的多元主义论述框架,而作为生命政治的动保论述也能与之交汇出新的对话成果。结果,那批pro狩猎的老师毫不顾忌地操持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本质主义的话语来为“传统”辩护,甚至不惜借来在地历史议题中的反殖民话语,去混淆议题的核心。“你们动保都是西方殖民主义,猎杀动物就是反殖民。”剩下那些索性开口就说我不尊重动物的生命权利,然后balabala开始讲物种保育生态平衡。这么自说自话这会开来有啥意义?还是忍不住再看了看葛兆光老师那篇追击文。什么是贵朝新儒家,这就是贵朝新儒家。让他们自个在某个山洞里自娱自乐无论魏晋就好了。你看即便他们的国师梦没作完,他们的目标客户就已经学了不少。
伦理学 动保 历史 台湾 哲学
動物與社會 豆瓣
作者: 思想編委會 編著 聯經 2015 - 10
動物倫理學的出現,不僅為動物的命運爭取到道德的地位,
也突破了西方道德思考傳統體質上的盲點。
一種動物倫理學,必然同時是一種從評價的角度想像「動物的生命」的方式:動物的生命固然是自然的事實,但這種生命是否自有其價值,在實現某種值得人類承認的好事,故能要求人類的尊重與關懷呢?動物倫理學的一個關鍵主題在於,動物的生命是不是足以指向某種具有應然意涵的價值,從而用尊重與關懷為標準,人類對待動物的方式,就有了「對與不對」可言。
本期的人物訪談是莽萍先生,談動物保護事業在中國。本期另一個專題是「兩岸儒家」,包括:關於「新儒家」的爭論、港台新儒家與大陸新儒家的兩行反思、對於大陸新公羊學的初步省思等各篇專文。
2020年5月31日 已读
由黄宗慧先生到钱永祥先生,本刊梳理出 辛格—瑞根—纳斯鲍姆—沃尔夫 这条动物伦理学理论建构的传承脉络,对这些理论家的论证优劣作出了很细致的述评,为希望深入了解的读者提供了详尽的地图。莽萍先生忆述自己的动保践行经历时是那么的乐观平和,让人钦佩又感叹(这般涵养真学不来)。葛兆光老师从本行出发开怼,那堆批评反问真不是贵朝新儒家、新天下主义者能轻松应答的。在篇末看到了小彩蛋:或许真有部分港台儒家如赖锡三老师所言,能真诚接纳那些已然融入常人生活细节里的现代性;他们在遇见民权运动、身份政治浪潮后能更深入地反思儒门礼学作为社会安排想象所透露出的统治压制倾向。至于那些爹里爹气的贵朝新儒家、天下主义者,只想送上个呵呵。
中国 伦理学 公民不服从 公民抗命 动物伦理
新天下主义 豆瓣
作者: 许纪霖、刘擎主编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2
本书为许纪霖、刘擎主编“知识分子论丛”第13辑。
【中国作为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在今天要实现的不仅是民族与国家的复兴梦想,还应包括民族精神的世界转向。】
新天下主义是对传统天下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双重超克。它抛弃传统天下主义的中心化和等级化倾向,又克服了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狭隘立场。
在世俗化时代,以“承认的政治”为原则,新天下主义将建立一种新的天下之普遍性。
------------------------
中华文明的普世性,只能建立在全人类的视野之上,而不是以中国特殊的价值与利益为皈依。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曾经是天下主义,到了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天下主义如何转型为与普世文明相结合的世界主义,这应是一个文明大国的目标所在。
——许纪霖
中国传统文化不只是中国的思想资源,正如欧洲的理性主义和民主已经不只是西方的思想资源。在这个时代,我们处在同一文化地平线上。这部意味着我们进入了“同质化”的文化,而是意味着我们看得见别样的、同样丰富的风景,我们彼此看见。
——刘 擎
2020年5月26日 已读
“新天下主义”是应对一种现实焦虑而生:民族国家作为制度建构在对内(边陲少数)对外(唯利是图与威胁紧张)的处理应对上未能交出令自由派知识分子满意的答案,急需另一套概念逻辑去作精神内核的补充。这些自由派尝试在帝国的天下观念中找寻能对接如自由、平等等现代价值的话语、史实资源,却未能有力证明当传统天下观念被那些普遍共识价值革新了之后,借用“天下”话语还是否必要,这样的诉求与政治自由主义到底有什么区别。研讨中新儒家那些接近空想的论述同样没有成功应对这个问题,相比之下崇明等保守的自由主义建制派反而显得更能提出一些脚踏实地的问题。无论如何,与论者全部将问题局限于传统建制构想的框架下考虑,多元主义下的新趋势、新可能依旧被他们华丽丽地无视了。
合法性 天下 思想史 政治哲学 政治学
「天下」作為意識型態 豆瓣
作者: 思想編委會 聯經 2018
「思想36」的專題是:「天下」作為意識形態。
十餘年來,「天下」這個議題不僅是史學與政治哲學的學院問題,還涉及了中國人如何界定自身,如何想像世界,如何想像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具有非比尋常的現實意義。在此中國崛起的時刻,中國大陸知識人對這個概念的思考與運用,自然引起了周遭世界的關注。梁治平教授在這篇文章中,詳細地考察、梳理從趙汀陽、汪暉一直到晚近的多種重要著作,以及產生這些著作的宏觀背景。細讀之後,可以掌握整個「天下」論述的面貌,尤其是天下論述的意識形態脈絡,對讀者的助益極大。本期還有〈杜贊奇教授〉的訪談,以及其他多篇值得閱讀的文章佳作。
2020年5月10日 已读
梁治平教授那篇“天下”意识形态长文做得概要纵览,让读者看到论述话语的分野,也见其间的对碰往还。只是他自己的分析没有给我太多启发,最后引述的意见也是持重有余但解释力欠奉。顺着这份地图去爬葛兆光教授和许纪霖教授的组织论述,连带出身份建构、知识分子等议题,应该会很有意思。不熟悉法理学,郑琪那篇对高全喜的批评力度难以定断,不过他借助孟德斯鸠的理论论述party members的优越身份想象,确实对应上了我的日常感知。
台湾 思想 思想史 政治 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