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
我们的孩子 豆瓣
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8.7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帕特南 译者: 田雷 / 宋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7 - 5
在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里,寒门为什么再难出贵子?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理解美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是如何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机遇的,哈佛大学帕特南教授组织研究团队,以数年之功,追踪访问了生活在美国各地的107位年轻人,呈现出美国社会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图景,书写了一则关于“美国梦之衰落”的警世恒言。
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言,“读罢此书,没人还能相信美国还有机会平等这回事。”帕特南用“以点带面”的叙述方式,生动地展示了美国社会在过去半世纪以来日渐扩大的“阶级鸿沟”。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帕特南依次讨论了穷孩子和富家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全方位差距。中上阶级的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给予引导、提供资源,而寒门子弟,不仅是经济上“穷”,还更有可能生活在残缺不全的破碎家庭,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双全的关爱或在隔代教养的环境中长大。全书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贫富阶级之间的“剪刀差”——在家庭结构、父母教育方式、学校教育、邻里社区内都有鲜明的反映。在这个生而不平等的时代,仅仅谈机会均等都是不公正的!
2013年,帕特南曾因“深化了我们对美国社区的理解”而得到总统颁布的国家人文勋章。本书在此意义上又是一次学术的跃进,它更生动地展示出美国社会的全幅图景:当寒门子弟发现自己再努力也是徒劳时,美国梦已碎。对于当下的中国人而言,这本书以手术刀般的锐利所进行的批判,是我们千金难买的经验和教训。
2019年2月18日 已读
扎实得让人感动的田野调查搭上定量数据,描绘新一代尝试实现社会流动之际,所遇到的家庭教养、学校环境、社区资源、公共参与中的全方位阶级差距。工人阶级子弟历经产业转移、新自由主义扩张后越渐遭遇隔离,在贫穷、不公、厄运之中每况愈下,人人平等的美国梦已成遥不可及的幻想。不仅展现了代际间的成长环境差距,甚至阐明了右翼民粹政治崛起的社会基础。读着既感知识充沛,又觉并无新见:产业人群造无情抛弃、收入分配不公倍增、阶层固化人群隔离、社会资源准入限制、公共参与力量不均甚至公正丧失,这些美国issue,难道不就是我们身边的所见所闻吗?
必须专门提及:本书的翻译多处应用网络口语,用以翻译粗口原话合适不过,但为了下笔爽快在正文里写下“撕逼”这种攻击性的词句,既不恰当也不严肃,希望出版方正视。
平等 政治学 教育 新自由主义 民主
做二休五 豆瓣
20代で隠居 週休5日の快適生活
6.9 (88 个评分) 作者: 大原扁理 译者: 吕丹芸 理想国 | 九州出版社 2019 - 1
★年轻人,决不能就这样为房东和老板而活
★社畜自救,先让自己闲下来
------------------------------------------------------
刚毕业的年轻人,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星期六和假日也要去上班,星期日则哪里都不去只在家里睡死 ,换来的是每月收入超过半数上交给房东。这样的苦日子,被老板和周围的人鼓吹为取得“自由”的正常过程。他们口中的“自由”哪怕能兑现,其实也轮不到你来分一杯羹。
没有钱就没有自由,还有 比这更不自由的吗?
除了金钱以外,是不是还有其他路子可以助我们逃脱这种困境?
这本书探索了一种不用赚太多钱似乎也可以生活无虞的方法。
负担不起市中心的房子,没关系,可以租郊区的。
不能经常去饭店吃饭,没关系,可以自己动手做。
嫌理发又贵又烦人,没关系,自己给自己理发,不仅发型稳定,也不用忍受推销办卡买产品。
加班多到想辞职,退一步,换一份低强度的工作,砍掉不必要的欲望,清理掉消费社会的浮华和诱惑后,自己与世界、与他人、与自己的连结反而更真切、更坚实、更鲜活。
------------------------------------------------------
我的生活方式,在父母那一辈看起来是不能接受的,也会有人骂我说社会就是有我这种人,国家才会衰败,但我不在意。我觉得我不是真正的放弃自己,我还是做着我喜欢的事、过着我认为幸福的生活。
——“一条”专访大原扁理
“绝望”也者,是对主流价值观的弃绝。大原正是拒绝把自己的生命焚烧进这股潮流的一位青年。但他有自己的关怀和追求,而且并不“绝望”……一旦“大原扁理们”实践的生活哲学成为主流,这个世界,应该会比现在好上一些。
——李志德,《端传媒》总编辑
2019年2月16日 已读
#电子书# 悖论就是远离商业资本的奴役时,他最离不开的保险物还是金钱。所以这是躲避而算不上反抗。你看得出他有社交障碍,对饮食保健的认识也错漏频出,但并不能因此说他对商业社会的生存状态没有正确的洞察。低欲望生活中维持身心健康不容易,希望他不上豆瓣,看不到那些“你不接受996就没资格说”的nonsense批评。
新自由主义 日本 生活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豆瓣 Goodreads
Die große Regression: eine international Debatte über die geistige Situation der Zeit
8.0 (13 个评分) 作者: [德] 海因里希·盖瑟尔伯格 译者: 孙柏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9
全球化危机,新自由主义破产,民粹主义兴起
缺乏制度和文化准备的社会,如何解救自身?
一场建立跨国公共论域的思想实验
全球15位前沿思想家共议,15个语种接力出版
-----------------
我们生活在激烈的政治变革期——脱欧公投,特朗普胜选,欧洲等地极右运动的兴起,民族 主义和仇外情绪的复归……忽然之间,我们发觉自己身处一个仅仅几年前还无法想象的世界。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戏剧性的发展,又该如何应对?我们正在目睹世界性的对于自由民主的弃绝,并代之以某种民粹威权主义吗?
本书集合了15位享有国际盛誉的思想家,分析并试图理解现时代精神状况背后的力量。他们跨域学科和国界来剖解当下的困局,在更广阔的历史情境中定位,探讨未来可能的轨迹,并思考回击这种反转的可能。
-----------------
任何迫切想要了解当代国际政治中发挥作用的深层结构的读者的必读之书。
——Hyperallergic
对于想要反思近期政治变革的读者,本书会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起步。
——LSE Review of Books
2019年2月7日 已读
#电子书#应对全球范围的民主困境(右翼民粹崛起),学界采取了迥异的反思进路。本书的组稿方式,本身能让读者斟酌这些方法之间的得失。文献列举还是一份优秀的理论、历史著述导航。无论差异几何,多数学者都将源头归结于新自由主义实践的铺张与失败,一些检视历史延伸中阶层人群沉浮、政党策略变化的分析具备深意,如“进步的新自由主义”等概念很有启示性。以色列的在地知识也很扫盲。虽然不少学者直接“教路”左派,但怀疑本身深陷新自由主义利益秩序、在情势中反过来学了民粹运动手段的左派能作深入反思。
全球化 政治 政治哲学 新自由主义 民粹主义
How Markets Fail 豆瓣
作者: John Cassidy Picador 2010 - 11
For fifty years, economists have been developing elegant theories or how markets facilitate innovation, create wealth, and allocate society's resources efficiently. But what about when they fail, when they lead us to stock market bubbles, glaring inequality, polluted rivers, and credit crunches? In How Markets Fail, John Cassidy describes the rising influence of “utopian economies”—the thinking that is blind to how real people act and that denies the many ways an unregulated free market can bring on disaster. Combining on-the-ground reporting and clear explanations of economic theories Cassidy warns that in today’s economic crisis, following old orthodoxies isn’t just misguided—it’s downright dangerous.
Buying Time 豆瓣
作者: Wolfgang Streeck Verso 2014 - 5
The aftershocks of the economic crisis that began in 2008 still rock the world, and have been followed by a crisis in democratic governance. The gravity of the situation is matched by a general paucity of understanding as to precisely what is happening and how it started.
In this new edition of a highly acclaimed book, Wolfgang Streeck revisits his recent arguments in the light of Brexit and the continued crisis of the EU. These developments are only the latest events in the long neoliberal transformation of postwar capitalism that began in the 1970s, a process that turned states away from tax toward debt as a source of revenue, and from that point into the ‘consolidation state’ of today. Central to this analysis is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ism and democracy—in Europe and elsewhere—and the advancing immunization of the former against the latter.
购买时间 豆瓣
Gekaufte Zeit: Die vertagte Krise des demokratischen Kapitalismus
作者: [德]沃尔夫冈·施特雷克(Wolfgang Streeck ) 译者: 常暄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5 - 8
资本主义国家常常通过使用金钱这一资本主义现代社会最神秘的机制,来消除社会冲突中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最终,“过去几十年金钱的魔力终于变得过于危险,现在没有人敢用金钱去购买时间。”
施特雷克•沃尔夫冈在法兰克福阿多诺讲座中分析了2008年所发生的金融危机、国家财政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根源,他将其描述为战后资本主义向新自由主义转变的漫长过程中的一部分,而这一转变早在20世纪70年代时就已经开始。
《购买时间》是一本出色的关于经济危机的启蒙读物,因为它展示出当前这种局面有着令我们深感不安的根源:民主和资本主义之间关系的转化。
“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对2008年金融危机最好的分析——内容丰富、可信,言辞激烈且尖锐。”
——乌尔里希•托伊舍(Ulrich Teusch),西南广播公司(SWR 2)
“施特雷克找到了一种从社会学角度进行启蒙的危机讲述方式,这种方式让人看得更清楚,而不会因为世界的复杂性而悲观失望。”
——《南德意志报》 (Süddeutsche Zeitung)
“我们不一定要赞同施特雷克的怀疑态度,但这种怀疑经过了充分的论证。希望这本书能赢得很多读者。”
——史蒂芬•福格尔(Steffen Vogel),《日报》(Die Tageszeitung)
巨变 豆瓣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7.2 (8 个评分) 作者: [英] 卡尔·波兰尼 译者: 黄树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1
20世纪思想巨匠卡尔·波兰尼代表作
台湾中研院黄树民教授经典译本修订版
一部“历久弥坚”的著作
在这部公认的伟大著作中,波兰尼的主要关切是:造成19世纪西方文明衰败的起因。波兰尼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勾勒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要求与民族国家内部社会福利的追求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换言之,他以自由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过程来解释自律性市场社会的建立及其衰败,亦即19世纪西方文明的崩溃。这一主题是波兰尼一生思想的总结。
欧洲文明所经历的转变,今日看来就如同当代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转变一样,以至于波兰尼的这本书几乎就像是在评论当代议题。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
20世纪的经典之作。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
2019年1月20日 已读
因新古典自由主义观念传播而遭遮蔽一时的名著。追溯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起源、1819世纪英国的社会变迁。以扎实的史学、人类学依据证明“理性人”、自由市场等理论假设不符合人类社会的事实经历,揭示经济经由观念塑造,从社会事实中分离出来的经过。波兰尼全面拆解有关自由市场的所有神话,甚至驱散了产业革命带来民主的幻想。当然,他的金本位自律市场带来战争的指控也存在单要素归因的嫌疑,但此处存疑不能取消其他论述的效力。作为一个60年代离世的人,波兰尼明确论述,现代复杂社会的自由诠释,应更着道德层面的平等普及,这样的识见让人佩服而感动。
卡尔·波兰尼 历史 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 政治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Las Venas Abiertas de América Latina
7.8 (36 个评分) 作者: [乌拉圭]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译者: 王玫 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2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33)——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掀开拉美百年孤独的历史真相,深入审视拉美的政治经济环境。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是一本罕见的历史记述与调查。记者出身的加莱亚诺,用大量富有说服力而鲜少被披露的材料,剖析了拉丁美洲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的五百年来得崎岖历史,揭露了这片大陆贫穷与动荡的根源。这也许是自马克思以来对原始资本积累的最好描述。
★本书自问世以来,曾被拉美数国独裁政府列为禁书,但仍不断再版,并陆续被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巴拉圭前总统费尔南多·卢戈、约翰·伯格、法国《世界报》等推荐。
拉丁美洲,这片富饶辽阔的土地,曾孕育出璀璨文明,为何如今却成为一个贫穷而动荡的大陆,沦为附庸?
1971年,受“依附理论”激发,乌拉圭记者、作家兼诗人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出版了这部震撼世界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试图解剖拉美的病体,探讨大陆的前途。他用难以辩驳的丰富资料,以澎湃有力的悲情笔法,铺陈出这片大陆自哥伦布开启航海新纪元之后的崎岖命运,写下一页页拉美受难史:金银、可可、棉花、橡胶、咖啡、水果、石油、铁、镍、锰、铜、锡……这些“血管”贯穿了整个拉美大陆,延伸到开阔的尽头,在那里它们流入欧洲和美国的宝库。曾经的殖民主义野蛮掠夺这片土地;而自由贸易、经济援助、合资企业、国际组织等现代文明体制同样以不文明的手段参与古老的掠夺战。拉丁美洲是一个血管被切开的地区,是拉丁美洲不发达的历史构成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
本书试图揭开拉丁美洲孤独百年的真相,也让我们聆听失败者的声音:那些追求拉美独立富强的英雄和他们失败的革命。这是整个拉丁美洲悲剧的缩影。与书中所揭示的历史被官方掩盖和篡改一样,本书在出版之后不久即遭到拉美右翼政府的禁令,然而它却以几十种语言的译本走遍世界,被一代人长久地当作叛逆拉丁美洲的象征。它的论断带着时代的烙印,它的命运却已经融入历史。
富国的伪善 豆瓣
Rich Nations, Poor Policies & The Threat to the Developing World
作者: [英] 张夏准 译者: 严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 1
《富国的伪善》准确地预言了当下的危机,那是不太合乎事实的,但是这次危机的确证实了《富国的伪善》所提出的两个中心命题。首先,这场危机暴露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缺陷,而这些理论正是《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所批判的对象。《富国的伪善》揭示了新自由主义政策,比如解除管制、开放市场和私有化,是如何造成了更缓慢的增长、更大的收入差距以及更多的经济不稳定。时至今日,虽然富国的经济绩效也有所恶化,但主要还是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不过,这场危机表明,即便在富国,新自由主义政策也行不通了。危机结束后,新自由主义所取得的经济成绩将会比现在更加糟糕。
其次,这场危机证实了富国的伪善最富戏剧性的一面,而这也正是《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所讨论到的。在书中,我揭露了富国是如何向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宣传一套,却又实践另外一套。在历史上,为了发展经济,富国广泛地运用保护主义、工业和金融业的国有制、管制外国投资、疏于执行知识产权法律等政策,但是现在它们却告诫发展中国家不要采用,因为这些都是“坏”的政策。这种伪善没有成为过去的历史。比如,我在《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第七章中指出,富国为了使发展中国家“量人为出”,强迫它们在金融危机时期实现预算盈余,但是每当富国自己经历金融危机之时,却总是诉诸“寅吃卯粮”的赤字开支政策。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 豆瓣
The Conscience of a liberal
作者: [美国] 保罗·克鲁格曼 译者: 刘波 中信出版社 2012 - 9
克鲁格曼在这本书中回顾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美国历史,从镀金年代的政治经济,直到布什时代的经济停滞。他认为,这是保守主义运动掌控美国政府的必然结果。
克鲁格曼指出,这两种方向的发展都非自然演进的结果,都是由组织化的政治运动所引导的,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不断加剧的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
他在书中深入地探讨了美国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保守主义运动”对美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的不良影响,呼吁重新展开社会政策的公共辩论,主张政府应发挥好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正的作用,同时警醒世人不要冷漠对待社会经济不平等议题,以致错失改革良机。
资本主义不是什么 豆瓣
作者: 许宝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3
本书的主要目的并非是重新建构“资本主义是什么”的系统解释,而是对各种关于资本主义的老生常谈的清理,因此取名“资本主义不是什么”。综合经济人类学、经济史、政治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本书希望以一种崭新的视野,讨论在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资本主义与流行的意识形态的分别和关系,在日趋简化的“左”和“右”的取向之外,寻找第三条道路。
本书作者许宝强多年来从事文化研究工作,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力,本书为一部出色的学术著作,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以及对文化研究、中西文明比较,经济发展、社会现状感兴趣的读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8年2月2日 已读
用史实、数据拆解“自由市场”“私有财产”等新自由主义论述迷思,结合香港的在地经验,指出“经济人”等论述假设欠缺事实基础,点明其政治、经济、文化建构的实质用意。多种文化研究视角对碰,主流经济学迷思解毒首选。
政治 政治哲学 政治经济学 文化研究 新自由主义
團結不折彎 豆瓣
作者: 潘文瀚 / 黃靜文 進一步 2012 - 8
甚麼是獨立工運? 香港走過1950、60年代受國共兩黨政治影響的工會運動,1970年代跳脫出左右意識型態,隨本土製造業興起的獨立工運,千禧世紀交接時新自由主義的衝擊,香港勞工階級摸索尋求自主抗爭的道路,團結地追求公義與民主。 這,就是獨立工運。 在香港社運波瀾壯闊的今天,五位作者,帶著勞工關懷的視野,刻劃香港爭取獨立工運近半個世紀以來的來龍去脈。
新自由主义简史 豆瓣 谷歌图书
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9.2 (5 个评分) 作者: 大卫·哈维 译者: 王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2
或许在未来的历史学家看来,1978年至1980年这几年是世界社会史和经济史的革命性转折点,因为正是在这几年中,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经济实践的理论开始占据主流地位。
新自由主义认为,通过建立一个以稳固的个人财产权、自由市场以及自由贸易为特征的制度框架,能释放个体企业的自由和技能,从而最大程度上促进人的幸福。
自1970年代以来,松绑、私有化、国家从许多社会供给领域中退出,开始变得司空见惯。从前苏联解体后新成立的国家到老牌社会民主制和福利国家,几乎所有国家都接受了某种形式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另外,支持新自由主义的人们如今都身居要位,影响遍及教育、媒体、公司董事会和财政机构、政府核心机构和那些管理全球财政和贸易的国际性机构。也就是说,新自由主义作为话语模式已居霸权地位,它成为我们许多人解释和理解世界的常识的一部分。
那么,新自由主义打哪儿来,它又是如何在世界舞台上泛滥的,对这个政治经济学故事的批判性考察,将为我们确认和建构另一种未来政治和经济安排的可能,提供一个框架。
2017年10月7日 已读
重现新自由主义理论登堂入室,人为再造“自由”观念的过程。列举纵向历史数据和多国经济“被开放”盘剥的经历,揭开概念修辞的面纱,直指“个人自由”“市场优先”背后,掠夺积累和阶级重建的真面目。缺点是所涉历史大事件铺述很少,需读者自己补充,论述中国大陆的篇章删节明显。
历史 大卫·哈维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 政治 政治哲学
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 豆瓣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诺奇克 译者: 姚大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 4
本书是对当代政治哲学影响最大的外国伦理学名著,为当代自由主义的代表,属于极端自由主义。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包括:自然状态理论,或如何自然地追溯出国家;超越最低限度的国家;乌托邦。
告別犬儒 豆瓣
作者: 許寶強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9 - 7
分析過去幾年香港的主要文化經濟現象和相關的論述,包括最低工資、通脹、扶貧、社會企業、文化保育與經濟發展、自由經濟/貿易、全球化與反全球化,本書嘗試勾勒出當代香港的社會脈絡和文化政治動態,主要表現為自由主義的危機與民粹政治的氾濫。本書的作者認為,民粹主義近年的冒起,與自由主義的衰落,正好彰顯了香港社會的反智特色,以及貧富兩極分化環境下所產生的文化政治效果。
本書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自由的危機」和第二部分「民粹政治與犬儒文化」探討當代香港的社會性質,提出過去十多二十年間,儘管被稱作自由經濟的模範、放任主義的天堂,但這些論述其實都只是新自由主義教條創造的幻象,背後反映的,其實是右翼民粹的政治和犬儒反智的文化;本書的第三部分「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提出另類的文化經濟論述,嘗試為香港的未來尋找一種希望的政治。
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社会责任 豆瓣
作者: 加里·S.贝克尔 译者: 樊林洲 商务出版社 2011 - 4
《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社会责任:诺奖得主贝克尔论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内容简介:贝克尔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给《商业周刊》撰写经济专栏文章,这些专栏文章主要面对受过良好教育并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各界人士,每篇文章阐述一个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用经济学原理进行讨论。
《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社会责任一一诺奖得主贝克尔论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共包括贝克尔1997年到2004年撰写的所有发表在《商业周刊》上的79篇文章(包括发表在《华尔街曰报》上的1篇文章),论述主题涉及反托拉斯和卡特尔、资本主义和其他经济体制、犯罪和致瘾、歧视、经济学家、家庭、政府和税收、人力资本和教育、国际贸易和国际协议、因特网和技术、劳动力市场和移民、私有化、管制、特殊利益和政策、股票市场和经济衰退、战争和恐怖主义。
官僚体制·反资本主义的心态 豆瓣
Bureaucracy The Anti-Capitalistic Mentality
8.6 (10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译者: 冯克利 / 姚中秋 新星出版社 2007 - 8
自由市场一直面临两个最重要的反对者:观念上被某些人文知识分子反感,现实中政府往往会出台管制市场的各种措施。本书收入米塞斯的两本小书:《官僚体制》和《反资本主义的心态》,对于人文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僚与市场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社会学与心理学剖析。
这两本书是米塞斯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品,在他生前就被译为20多种文字,直到今天才首次译为中文。
货币、方法与市场过程 豆瓣
Money, Method, and the Market Process
8.8 (5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译者: 戴忠玉 / 刘亚平 新星出版社 2007 - 8
《货币、方法与市场过程》是米塞斯逝世后由他的夫人编辑的一本书,收录了米塞斯的多篇重要论文,其权威性和学术价值得到了国际经济学界的公认。
本书概括地反应了米塞斯最重要的思想观念,是了解米塞斯思想的最好门径,系首次译为中文。
本书被www.intellectualconservative.com网站列为最重要的25本保守主义哲学与观念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