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豆瓣
作者: 杨念群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11
本书为对当代历史研的全面反思与阐释,以及反映出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的应用状况。本书不仅是作者近二十年对此一问题的持续思考的精粹集结,作者所提出的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需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中层理论”,更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作者借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反思与阐释,向更多学人分享了兼具全球视野的研究素养、剖析事物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学科专业壁垒的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宏观上要思考当代思潮变动下的政治动态与社会发展,微观上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以此锤炼史学工作者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人是如何学习的(扩展版) 豆瓣
How People Learn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D•布兰思福特 译者: 程可拉 / 孙亚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几位美国当代杰出的心理学家,会同来自人类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文化与学校教育、数学、科学、物理、历史、视觉与表演艺术等研究领域的16位研究人员组成的学习科学发展委员会。受美国教育部教育研究与改进办公室的委托,对人类学习的科学知识基础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评估,以便向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家长和政策制定者等传递来自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以及学科(诸如科学、数学和历史)学习研究的及时、有用的研究成果。《人是如何学习的》正是这一项目的总结报告,书中汇集了新的学习科学出现以来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是学习科学这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集大成的论著,正是这本书将许多人带入了学习科学这个新的领域。
出版后,美国国家研究院(NRC)成立了学习研究与教育实践委员会,目的在于继续前一研究项目,探索更好地将学习科学方面的研究发现与实际的课堂教学连接起来的关键问题。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编著的《人是如何学习(扩展版)》,更进一步地扩充了在中提出的一些基础研究项目的结果,并进一步探讨了将学习科学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和未来研究方向。
论方法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潘绥铭 / 黄盈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9
《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以中国社会学调查方法中本土经验为依托,着重强调高质量的社会学调查需要本土的调查情境,以及本土的文化、社会、个体因素对于调查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于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这两种主要的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进行有侧重点的分析,原创性地比较、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反思目前流行的结合使用两种方法的误区与局限,并建设性地探讨两者结合的可能性与条件,提出可以提高调查质量的一些具体建议。
把自己作为方法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8.1 (390 个评分) 作者: 项飙 / 吴琦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7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2021年8月1日 已读
好处是项飙还算真诚,能坦率地指明、一定程度地反省自己的理论能力缺陷,也指出了自己对他人处境共情的困难,这些袒露有助于读者形成更全面的判断。书的问题在于他一边承认能力缺陷,一边又忽视之,自信地强调社会研究要更倚重“白话”。后半部分许多泛谈篇目可被视为对该种方法的实践:针对政治哲学、city、新加坡、性别平等、LGBTQ等议题项作出了种种错漏百出的论述,这种结果足以作为参照了。理论的确更加“绕”,但有时是适当归纳、多向思辩所必需的形式;相对地,若只是将白话的言简意赅用以对现实问题作主观评判,那么学术探讨就会失去智性的意义了。
人类学 方法论 社会学 项飚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豆瓣
8.9 (19 个评分) 作者: 陈向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 3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介“质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的专著,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有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有关西方学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质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是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意义解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理论。
领悟方法 豆瓣
Thinking Through Methods: A Social Science Primer
9.3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李维·马丁 译者: 高勇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0 - 10
做社会学研究,非常不容易。如果不明了自身所做之事,不明了工作的努力方向,你就会像瓷器店里的公牛一样,必然把事情搞砸。这是约翰·李维·马丁在这本如何进行严谨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书中告诫我们的,它风趣、睿智而必需。本书关注的是研究者需要进行的各种实际决策:到哪儿去找寻你所需要的资料?你所找到的资料与可能收集到的资料整体之间有何种关联?
这是一本社会科学的用户指南,既适用于本科生,也适用于研究生。作者不是仅仅提供一些机械的规则与应用,而是与读者一起对于方法问题进行通透的思考。他承认研究者也是人,因此也会像研究对象一样受制于同样的认知局限与扭曲,进而提出克服和弥补上述局限的办法。马丁论证了自律的重要性,说明学术伦理上出问题必将导致研究本身出问题,反之亦然。本书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作品;在社会学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反复从中受到启迪。
香港研究作為方法 豆瓣
作者: 朱耀偉 主編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6 - 6
也斯嘗言道:「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呂大樂也同意:「香港故事不易講。」面對充滿「混雜性」和「夾縫性」的香港文化,大家不是視而不見,就是避之則吉。
本書主編朱耀偉,是本地首個香港研究本科課程──香港大學的香港研究課程主任,有見於在本地學術界中,香港研究被邊緣化的問題已達臨界點,傳承面對嚴重威脅,為要讓新一代香港研究者看到希望,以及讓香港文化和研究受到尊重,特意編選這本以「香港研究作為方法」為題的文集,重點是將「香港」變成可以討論的程式,帶動本地的不同文化實踐。
本書收錄十七篇近年有關香港研究的重要文章,共分為三部分:先按「誰的香港?」的問題啟動「香港」的不同可能性,再就「哪種方法?」探論香港研究的不同方法和角度。第三編「本土/混雜」進而考量香港「本土」,希望在「香港研究作為方法」的脈絡中瞥見變幻不定的主體身份。
理性的异化 豆瓣
THE ALIENATION OF REASON: A HISTORY OF POSITIVIST THOUGHT
作者: [波兰] 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 译者: 张彤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理性的异化:实证主义思想史》记叙了实证主义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资料翔实,观点深刻,夹叙夹议,对实证主义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总体风格以及对实证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在每一部分都附加了他本人经过深刻反思后的评论性意见,最后,他得出了一个非常独特而发人深思的结论。
社会理论的本土化建构 豆瓣
作者: 叶启政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
本文收集了作者近二十年间公开发表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12篇,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理论本土化探索的过程。文章首先结合社会思想史与社会发展史,对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本身以及当代诸多相关的社会现象(诸如生产、消费、科技与大众传媒等)进行了批判性的检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论点,认为社会学理论如果不走本土化之路,就永远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本书是作者近二十年间公开发表的对社会理论本土化探索一些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的汇集,内容主要包括学术本土化、社会学理论的反省、从生产到消费、传播与科技四篇,适合社会学研究者阅读。
实证的迷思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叶启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2
本书是台湾大学著名社会学者叶启政先生的新著。全书致力于对当前社会科学中占统治地位的计量与统计方法进行理论反思,意在打破社会科 学研究的“范式迷思”。
当今的中国社会学研究,在美国社会学传统的影响下,日益表现出以经验实征方式进行量化研究的趋势。本书致力于对这种“范式迷思”进 行理论反思。作者回溯了社会学实证主义传统形成的文化-历史语境,尤其注重对统计方法中的核心概念“均值”与“变异量”进行知识社会学分析,指出其并不具有超越特定时空场域的普遍有效性。最后,作者以韦伯的“理念类型”作为一种特别的思考模式,陈述其在社会学思考中可能具备的丰富而深邃的意义。本书兼具思想史与科学史的特点,极大程度地打开了反思科学方法的大门。
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 豆瓣
How to Read Literature Like a Professor
作者: 湯瑪斯·佛斯特 译者: 張思婷 貓頭鷹 2011 - 9
擁有20年教學經驗的英文教授教你讀懂文學作品。 內容生動活潑,援引各類文學作品,包括小說、短篇作品、電影、戲劇、詩歌、卡通、歌詞等等。 讀書會最佳參考書籍。 包羅萬象的建議延伸閱讀,豐富你的閱讀視野。 當小說主角啟程旅行代表什麼意思?和人共享一頓飯代表什麼意思?被突如其來的大雨淋成落湯雞又代表什麼意思?小說或是詩歌其中蘊含的意思,其實遠超過表象所看到的。文學作品中無所不在的象徵,你覺得代表什麼意思?發生在某個人物身上的意外轉折,作者這樣安排代表什麼意思?這些隱晦的不確切,讓文學作品看來撲朔迷離,讓你覺得頭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