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
2022年9月25日 已读
让我真切地认识了一些在地的社区,深水埗、坪洲岛等等,看到在地人的生活状态,知悉她们心中的迫切议题,看到一个真实多元的香港。末日的迫胁似乎总是高悬头上,但代入这些角落的视野中脚踏实地地思索,每一个人的生活还在延续,似乎还有许多事情可以且看将来。
在地 文化 本土 身份认同 香港
「天下」作為意識型態 豆瓣
作者: 思想編委會 聯經 2018
「思想36」的專題是:「天下」作為意識形態。
十餘年來,「天下」這個議題不僅是史學與政治哲學的學院問題,還涉及了中國人如何界定自身,如何想像世界,如何想像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具有非比尋常的現實意義。在此中國崛起的時刻,中國大陸知識人對這個概念的思考與運用,自然引起了周遭世界的關注。梁治平教授在這篇文章中,詳細地考察、梳理從趙汀陽、汪暉一直到晚近的多種重要著作,以及產生這些著作的宏觀背景。細讀之後,可以掌握整個「天下」論述的面貌,尤其是天下論述的意識形態脈絡,對讀者的助益極大。本期還有〈杜贊奇教授〉的訪談,以及其他多篇值得閱讀的文章佳作。
2020年5月10日 已读
梁治平教授那篇“天下”意识形态长文做得概要纵览,让读者看到论述话语的分野,也见其间的对碰往还。只是他自己的分析没有给我太多启发,最后引述的意见也是持重有余但解释力欠奉。顺着这份地图去爬葛兆光教授和许纪霖教授的组织论述,连带出身份建构、知识分子等议题,应该会很有意思。不熟悉法理学,郑琪那篇对高全喜的批评力度难以定断,不过他借助孟德斯鸠的理论论述party members的优越身份想象,确实对应上了我的日常感知。
台湾 思想 思想史 政治 政治哲学
大澳 豆瓣
作者: 廖迪生 / 张兆和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6
大澳,是香港這個發展迅速的城市中少數保存了傳統風貌的地方,因此為中外人士趨之若鶩。棚屋、水鄉、橫水渡,更是大澳引人注目的焦點所在。到底大澳是如何從一個珠江口的重要漁港(兼農、鹽業),變成為偏遠衰落的小漁村,再而成為遊人眼中的「東方威尼斯」呢?
本書的兩位作者──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廖迪生博士及張兆和博士,一位是土生土長的「大澳人」,另一位則曾在大澳任教小學,故都對大澳有著濃厚的感情。他們在80年代初開始便在大澳進行田野研究,從研究當地端午節的龍舟活動,到深入大澳的地方社會組織,自此,他們展開了長達二十年跟蹤大澳的旅程。
本書透過人類學的參與觀察、碑銘文字記錄、口述歷史的訪問內容、200多幀照片、錄像和繪圖等,重構了大澳的地區歷史。讀者可從中認識到大澳的變遷,大澳漁、鹽、農和工商業的發展,大澳人民生兒育女、婚嫁、喪葬等禮俗,大澳宗教活動中的社區組織,大澳的社區組織與團體,以及大澳與珠江口沿海聚落的關係等等。
本書亦可看作為解構地方文物與認同、香港歷史發展、中英兩國關係和南中國地方社會文化不可多得的研究課題。
解構滋味 豆瓣
蕭欣浩
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9 - 6
本書題材從故代的甲骨文、蘇軾的詩文,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茶餐廳文化,以至香港作家也斯的創作、內地作家蘇童的小說與台灣作家劉克襄的散文,探討飲食於不同時空的文化意義。蕭欣浩博以學者兼廚師的身分,呈現一道道美食背後,文學、電影與文化構成的人間滋味。
野外观蝶 豆瓣
作者: 陈锡昌 / 杨骏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7 - 6
本书记录了253种蝴蝶。每种蝴蝶包含卵、幼虫、蛹、成虫不同阶段的照片以及幼虫相应寄主植物的照片,且对蝴蝶成虫特征予以简洁精炼的文字描述,而不同图标的使用更是有助了解该蝶种的相关信息,比如成虫发生期、活动区域、是否访花或吸果、吸水等。对部分相似蝶种,书中也进行了比较。本书还附有广州蝴蝶名录及幼虫寄主对照表,并附赠便于携带的成虫图片索引。
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 豆瓣
作者: 李婉薇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1 - 4
粵語是極具寫作潛力的方言,今天在香港仍然非常活躍的粵語寫作,在晚清時已經有值得注意的成就。
《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以五個生動別致的個案,輔以大量罕見的報刊和歷史文獻,立體地呈現當時粵語寫作的面貌。本書以廣闊的視野和客觀的態度,給予這些作品深入、適當的分析和評價。其中作者如梁啟超、黃世仲,雖為人熟悉,但他們對粵語寫作的貢獻卻鮮為人知;而鄭貫公、廖恩燾、陳子褒等,雖然在粵語寫作或母語教育方面有極重要的地位,卻很少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所以本書正好彌補了這個學術遺憾。
追溯晚清時期香港的方言文學生產和寫作活動,可以讓我們更了解香港文學的前世今生。由此可見,香港粵語創作,以至香港文學的發生,其實可以推前至清末民初時期。
裡台灣 豆瓣
作者: 劉克襄 玉山社 2013 - 6
裡,放在台灣前面,似乎變得陌生而疏離,卻是這回行旅的關鍵字。
台灣各地的熱鬧或溫暖,此回,我都想經由「裡」的親密漫遊,跟大家一起分享。
——劉克襄
每一個時代,都有山川風物、人文歷史的記述,供後人想像追溯彼時的風貌。多年來,劉克襄走遍大城小鎮深山野壑,如是熟悉家園,又筆耕不輟,累積出精采豐厚的《裡台灣》。
惟這不是詳實的旅行指南,更非沉迷於走訪的心情撞擊。年輕起,鳥類、植物、歷史、古道、鄉鎮、鐵道等諸多題材的潛修歷練,一一開闊劉克襄的視野,加上樂於試驗的精神,他的作品往往深具開創性,洋溢著博物學家綜觀博聞的特質,更擅長小題大作。
不論行走百年地景、小村小鎮,或是采采鄉野,他都一直在尋找一個最貼近當地的角度,烙印這片土地的銘記。賞鳥時,它是候鳥交會的驛站。倘若漫遊台南府城,那是五個圓環,以此為核心一層一層包圍,不僅蘊蓄了古都的街景美學,台南人的生活巧思也鑲嵌其中。又如流連淡水老街,則是一家麵包店、一間二手書屋,讓淡水繼續吐露憧憬。或者在東石,密密麻麻的蚵架像方形圖陣的詭異密碼,彷彿搭乘太空梭駛抵未來的某一星球國度;而當你輕咬當地的小吃蚵仔包,澎湃十足的海洋風味,又將你拉回現實,蚵田蚵海蚵屋蚵的人生盡在其中。
裡台灣,如此地道內行,彷彿攝影師按下快門,拍下一張張經典的影像。書中景點幾為普羅或知名勝地,即便訊息充斥,作者還是能發掘不同的面貌。時而溯古論今,描述地貌流動;時而博引自然,道盡風物。裡恰如漬物的甕裡乾坤,包羅作者漫遊台灣的奧義。閱讀著每一篇文章,我們彷彿神遊預覽了書中景點,摸透它們的脾性,更興起旅行實證的衝動。不論現在或將來,《裡台灣》都抓得住台灣!
不想環遊世界,想貼近台灣,有時寂寞,卻無可取代。
作者劉克襄年輕氣盛時,經常騎著野狼125馳騁四方。得子後因孩孺的牽絆,開始探索住家附近的閒置野地。囿於一小方天地,仍有萬般發現,總是急忙記錄和繪圖,不減狂熱的心志。如今他繼續背著背包,不停地走路,看山水風物,看台灣的內裡,也照見自己。本書即是他走遍大城小鎮深山野壑,如是熟悉家園,又筆耕不輟,累積出精采豐厚的《裡台灣》。書中景點幾為普羅或知名勝地,即便訊息充斥,作者還是能發掘不同的面貌。時而溯古論今,描述地貌流動;時而博引自然,道盡風物。裡恰如漬物的甕裡乾坤,包羅作者漫遊台灣的奧義。閱讀著每一篇文章,讀者彷彿神遊預覽了書中景點,摸透它們的脾性,更興起旅行實證的衝動。
2018年5月12日 已读
散文書寫當中較有在地意識的作品。在劉克襄的觀感中,遊覽某地不僅是一場主觀的遇見,更是一次深入貼近的認知:人與自然互動相依,歷史與當下呼應相融。於是,自然風貌的變遷,人的價值行動都不再割裂,而成為了使人能夠感知、思索的經驗。那麼,遊記不再只是山啊水啊美食啊貓啊,也對有人的生活喜好、環保社運、社區重建行動的檢視。
刘克襄 台湾 在地 本土
省港澳大众文化与都市变迁 豆瓣
作者: 程美宝 / 黄素娟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1
本论文集在“城市规划与现代景观”“演出场所的建造经营”“人群聚散与资源流动”“竞技运动与身体政治”“革命话语与民族精神”“粤人之声的扩散变易”六个主题之下,讨论了省(广州)港(香港)澳(澳门)三地城市规划和社会流动等都市变迁方面,以及粤剧、粤语、粤曲、香港电影、体育运动等大众文化的发展,探讨19—20世纪省港澳三地大众文化与都市变迁的共性、流通以及日后衍生的差异。
广州往事 豆瓣
作者: 叶曙明 花城出版社 2010 - 8
《广州往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专题化的结构,及灵动拢美、知性怀旧的笔调,通过对“广州往事”的追忆与捕捉,引领读者对广州进行一次有意味的“记忆之旅”让读者充分品味一场关于广州的深度人文历史的盛宴。
2017年12月29日 已读
叶曙明到底是老派的文人。开篇点明“故乡回不去”,实质是拒绝承认变迁中广州的人情面貌。怀缅那座陪伴他的青少年时代,又或是他以书卷相遇、想象的羊城,才算“怀旧”。其实除去其中的情感牵绊,剩余的是一种文化人的身份追溯认同。于是,他情愿“离地”引经述典、称颂古代士人行止,却少有记载当代人的行动心绪(恩宁路那段是难得、例外的妙笔),就见怪不怪了。如果该作也算一类“本土写作”,即便这种笔法再悠扬典雅,也是需要突破的瓶颈。
叶曙明 广州 散文 本土
我们的广州 豆瓣
作者: 孙莉莉 / 陈岳远 2009
两位土生土长的八十年代广州青年KAO & YORK,用双脚走过广州大街小巷,用镜头记录广州点点滴滴。回看过去二十多年间的广州,城市发展,新旧交替,八十年代生人的集体回忆又尚余多少,广州传统文化又能有多少得以传承?从最熟悉的地方开始,重新发现失去了的以及即将失去的。
广州简史 豆瓣
作者: 杨万秀 / 钟卓安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 - 3
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花城,广东省省会,位于广东省中南部,东江、西江、北江交汇处,珠江三角洲北缘,濒临中国南海。广州对外贸易发达,得益于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广州自秦汉至明清,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汉武帝时期,即有中国船队从广州出发,远航至东南亚和南亚诸国通商贸易,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初步形成。到明清时期,广州更是特殊开放的口岸,较长时间内曾是全国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本书从五羊神话传说讲起,以时间顺序,讲述了广州自秦朝建城至解放战争结束的两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35万字。
广州历史地理 豆瓣
作者: 曾昭璇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1 - 5
收集反映广州地区历史地理方面的专题研究和史料编辑出版,作为《广州市志》的补充。分上下两篇。上篇讲述广州地区历史自然地理,包括有广州附近地形形成的历史研究,广州气候的今古对比和对古代广州水文地理的研究;下篇讲述广州城的历史地理,按照时代或朝代的划分进行叙述。
香港本土論述2013~2014 豆瓣
作者: 陳志傑 / 王慧麟 漫遊者文化 2015 - 3
《香港本土論述》是一本人文科學刊物,每年年初主辦論壇,邀請各界人士就香港本土具爭議性的議題進行討論及交流。
本期主題為:「中國因素:本土意識與公民社會」
並依「本土x本土意識x公民社會」、「本土x中國因素」、「本土x土地、房屋、空間」等子題,分別彙整2013-2014年間的相關文章及講座紀錄。
城邦舊事(修訂版)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徐承恩 青森文化 2014 - 1
不論是認同殖民地制度的西方學者,還是持國族史觀的中國學者,皆未有著墨於香港人的本土生活及本土認同。到了八十年代,香港才開始有一群受過現代學術訓練的學者以本土的角度進行香港研究。可惜他們的著作都以充滿學術辭彙的英文寫成,並多早已絕版。本書旨在填補這個空間,向以中文為母語的普羅讀者引介這些著作,藉此以本土角度描述香港過去幾百年的歷史。
作者無意僅僅將十二本著作的內容複述一次,而是運用這些著作的資料,按本土史觀描述筆者自己的香港故事。
本書在頭兩章探討香港的史前史:安樂博教授(Robert Antony)講華南海盜,指出香港附近水域一直存在著一個獨特的海洋中華社會;施其樂牧師(Carl T. Smith)探討在中華帝國底層的海洋族群,如何透過基督教教育,在香港開埠後得到上向社會流動的機會。
第三章及第四章以通史的角度看香港史:高馬可教授指出香港本土精英在開埠初期即已有本土意識,顛覆了主流指香港本土意識要待七十年代才形成的講法;施易安教授(Ian Scott)以認受性危機及行政吸納政治解釋香港政治的治亂興衰,作者則以施氏的理論探討九十年代及主權移交後的政治發展。
第五至第九章,則依時序討論由開埠到戰後初期的歷史:文基賢博士(Christopher Munn)指出開埠初期的香港政府遇上嚴重管治困難,是以香港後期的成就並不能視作殖民管治的必然結果;冼玉儀教授指出1850年代起遷入香港的華商階層,為香港帶來結社自治的文化,促進政府對華人的管治;陳偉群博士探討英商、華商與華人基層的角力,並描述二十世紀初的華人勞工運動;鍾寶賢教授探討香港政府與華人精英在二十世紀初至二十年代初如何介入廣東政治,卻遭到挫敗而最終只能退守本土;曾銳生教授討論在戰後香港商界精英如何與港督葛量洪(Alexander Grantham)合謀扼殺香港的民主發展。
最後三章討論香港戰後的政治運動:劉兆佳教授探討香港本土的保守面向,而作者引用近年民調去引證劉教授的功利家庭主義論是否仍然適用;作者引述林蔚文教授對劉兆佳的反駁,描述香港由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主要社會運動;作者根據蘇耀昌教授的著作,討論香港民主運動的發展史,並指出民主回歸論的期望如何淪為泡影。
本書特色:
歷史很多時都是由當權者編寫的,是以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都一直未有以香港人角度書寫的香港歷史,這些著作當中的香港人都面目模糊。
最早撰寫香港歷史的學者,多認同殖民地制度,在今日看來實在是過分偏頗。八十年代,香港的前途問題塵埃落定,中國的史學家的著作補充了殖民史觀的不足,但本身卻充滿著中國民族主義的偏見。
在八十年代開始有一群受過現代學術訓練的學者以本土的角度編撰歷史,同時香港亦出現了一群土生土長的歷史學者。可惜他們的著作多早已絕版,而且以英文出版。
本書乃旨在填補這個空間,向以中文為母語的普羅讀者引介這些本土史觀著作,藉此以本土角度描述香港過去幾百年的歷史。此外,本書亦引介幾本並非按本土史觀寫成、卻能填補本土史的缺環之作品,以本土角度作出解讀。
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程美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6
本书试图讨论“地域文化”叙述框架如何在晚清到民国年间形成的历史过程。近代中国“地域文化”的表达,着重从历史叙述、种族血统、学术传承、方言写作、地方民俗等方面去发挥,这些范畴的内涵,是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政治对话过程层积而成的。近代“地域文化”话语的建立,也是近代中国国家观念从“天下”转移到“国家”的过程,读书人在国家意识和地方关怀的二重奏中,不断调校音调,加入自己的声音,用地域文化来表达他们心目中的国家观念,在国家认同与地方认同之间建立起辩证统一的关系。
地文誌 豆瓣
作者: 陳智德 聯經 2013 - 11
《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糅合了不同的文類,例如地方紀事、掌故拾遺、成長回憶、文學談片,同時穿插個人及他人的詩作。
全書共分兩卷,【上卷】「破卻陸沉」── 以文學為樞紐,編列地區為經緯,旁及述說、引用、評論多位香港前輩和同代作者的香港城市故事、經驗描寫,和自己的地方 生活體驗互為闡發。【下卷】「藝文叢談」則以書與城為主調:香港的老書店、二樓書店、文藝刊物,讀者彷彿進入時光隧道,在終年不散的灰塵和霉味中,那些被遺忘的書店、文藝刊物和它們承載的傳統,以及書店老闆、文化人,陳智德以文字為他/它們留下動人的記憶。
陳智德在《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裡,範疇橫跨文學、歷史、音樂,結合史料、詩作與圖片;他大膽提問:當許多人視「本土」── 尤其是「香港的本土」為一種「狹窄」的題材時,又對香港的歷史、香港的文學有多少認識?這是對地方書寫的提醒,也戳破人們慣常的歷史觀,為香港的身世補充了最重要的文化篇章。
2014年六月,《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被選為第七屆「香港書獎」獲獎書籍之一。
2016年6月30日 已读
以“破却陆沉”之志,深挖香港本土史地变迁,勾勒城市文艺走势,追忆消逝的美好时光。极富个人怀旧色彩,又具公共讨论可能的笔调,回应了“文化沙漠”精神鬼魅的纠缠。
这种带有深厚个人情感的史地描绘笔法,给我启发甚深,让我对“本土”精神的理解,更加脚踏实地。如果没有人在乎消逝的过去,遗忘前人走过的路径,大家又有什么资格抱怨,我们没有根,我们的本土没有值得书写之处?
城市研究 本土 陳智德 香港 香港文學
老广州 豆瓣
作者: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2009 - 8
《老广州》原名《羊城寻旧》,内容包括街市景观、名胜古迹、经济掠影、教育概况、社会生活和民生习俗六个部分,以图文对照方式,介绍旧时广州的社会文化风貌。《老广州》自2004年出版以来,一直是各大书店常销书。
广州城坊志 豆瓣
作者: 黄佛颐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
一、此书以原日广州府城及附郭为范围,意在考见城坊沿革中迹,故详古而略今。民国后各变迁,当别为记载。
二、此书所征引,悉注明原书于下;其附列管见,则低二格加“按”字以别之。
三、引用各书,时代不同,故语气各异;兹为存真,概不改削,望阅者分别观之。
四、城坊街道,间有无事迹可考者, 则阙之,未敢杜撰;如考查有得,当俟续编。
五、此书拟附沿革详图,因考绘未竟,以俟他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