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公民心事 豆瓣
作者: 易中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5
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公民!官员是什么?公务场合是“公仆”,下班以后是“公民”。学者也是公民,可以关起门来做学问,也可以打开窗户说亮话。
作为《书生傻气》的姊妹篇,本书所收妙文是2008年以来易中天陆续写作和发表的。公民关心社会,天经地义——矿难,城管,三聚氰胺,糊涂的拆迁,心酸的理想,绿丝带与红跑车,中国教育与中国足球,以及涉嫌抄袭调查委员会,中国梦与中国之套,仇官仇富,三俗非俗,又有《三国演义》的“性之病”,曹操变脸,关羽成神,孙权下课,诸葛升坛,还有逝者柏杨、吴冠中、蔡定剑等远去的雷声……
公民社会不能没有的那些,都是本书要说的。比如公民权利、民主意识,比如自由、法治,比如无罪推定、程序公正、游戏规则,比如公权力的限制和私权利的主张。现在中国每发生一起事件,差不多都会牵涉到常识问题。反复言说常识,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但愿不用再说。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豆瓣
7.6 (18 个评分) 作者: 李承鹏 新星出版社 2013 - 1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是中国第一博客李承鹏首部杂文集,也是他自己非常珍视的最具穿透力的文字集结。
他对这个民族充满希望, 所以始终不停下批评与反省的笔。
他爱这个世界,爱这个国,所以他的批评与反省充满温情。
他为尊严写作,智力的尊严、记忆的尊严、亲情的尊严、表达的尊严、生育的尊严……因为他不相信一群没有尊严的国民,能建起一个强大的国家。
个人有尊严,国家才美丽,且看大眼如何用幽默、辛辣而温情的笔触诠释这全世界都知道的道理。
2013年3月31日 已读
不一定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但有常识的人肯定都知道.社会上太多人忙着扮演李克忠,使得那些说车轮声音有问题的"坏孩子"更显珍贵.
杂文 李承鹏
我的梦想在燃烧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余杰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4 - 10
少年余杰的横空出世,在整个二十世纪恐怕只有五四时期的胡适先生,台湾六十年代的李敖庶几可以比拟。短短几年,余杰给闷已久的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他的文字清新尖锐、甚至不无稚嫩,但却说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相。
《我的梦想在燃烧》是余杰沉默两年后公开对今日中国社会新的批判和新的认识,是对中国社会近几年的焦点问题的精辟论断。该书是最能体现余杰的个性和优势、也是他最拿手的评论性杂文合集,思想尖锐,评论深刻。收集了这几年来余杰对于国内的政治、文化、教育、传统以及文学等方面的认识、反思与评论,沿袭了他一贯的角度独特,一针见血的风格。
2012年8月20日 已读
光为什么会灼痛自己?
余杰 杂文
铁屋中的呐喊 豆瓣
7.6 (10 个评分) 作者: 余杰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98 - 9
余杰,1973年10月3日生于成都平原一个小镇。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虽身居校园,却时刻关注时代和人生。这里所说的“抽屉文学”,主要是指他在大学时代所写的一系列散文,包括随笔,笔记,杂文,论文等,收入他自己油印的四本集子《行者手记》《明天》、《远方》、《思人》。文中“所思所想 ,所呼所喊 ,无不字字锋芒,不留余地” 于是,一方面他的行文中充满了赤诚率直的青春朝气,而另一方面,又往往表现出思路见解的离经叛道和偏激浅稚,所以大多难以发表,只能抽屉深深锁文章,故而得来“抽屉文学”之名。后来由于一次机遇,才由贺雄飞先生在“草原部落・黑马文丛”中编选出版,分为《火与冰》与《铁屋中的呐喊》两本结集。
2012年1月12日 已读
古来书生侠客梦。浩气凛然的内心生发出的激昂幻梦,在黑暗现实之前终将破碎。耿直独立,直面黑暗如余杰者,不过籍由幻梦残余之侠气,以笔代刃,欲单人独剑,于黑暗之空际,破划出透传光明的一缕缝隙。于昨寒冬深夜,得闻作家已携眷去国。偌大神州,竟容不下一思想异质者!再见,余杰,愿你合府于大洋彼岸,能安宁快乐。
余杰 杂文
且介亭杂文 豆瓣
8.2 (11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本书收作者1934年所作杂文三十六篇,1935年末经作者亲自编定,1937年7月由上海三闲书屋初版。
2011年5月28日 已读
有些奇怪的逻辑,我惊异于在先生的年代已经被骂过了,但目前依然完整无缺,并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壤上继续茁壮的成长着——吃客说,喂,你做得蛋真难吃。做蛋的人拂袖而去,说性灵被骂走了;更奇怪的是,旁边另一个吃蛋的不说蛋怎么样,却说批评的人说,你又不做,有什么资格说,有种你也做个来尝尝?——是否似曾相识呢?先生说得对,人并非到了知道怎么医治自己的病的地步,才有权诉说自己病中的苦楚。批评之于文学,也是同理。
杂文 鲁迅
花边文学 豆瓣
8.7 (17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花边文学》作者鲁迅常常写些短评,确是从投稿于《申报》的《自由谈》上开头的,集一九三三年之所作,就有了《伪自由书》和《淮风月谈》两本。后来编辑者黎烈文先生真被挤轧得苦,到第二年,终于被挤出了,鲁迅便改些作法,换些笔名,托人抄写了去投稿,新任者不能细辨,依然常常登了出来。一面又扩大了范围,给《中华日报》的副刊《动向》,小品文半月刊《太白》之类,也间或写几篇同样的文字,聚起一九三四年所写的这些东西来,就是这一本《花边文学》。
2011年5月28日 已读
中国的文艺又或死人的品质格调(如刘半农),被骂死的很少,但被捧杀的很多。逝者无言以证,倘若碰上喜欢“为艺术而艺术”的大家,无论文章、人事,大抵都要被涂画面目全非,终成一具成就生者声名威望的器具,委实可悲。
杂文 花边文学 鲁迅
伪自由书 豆瓣
8.2 (11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伪自由书》里是从本年一月底起至五月中旬为止的寄给《申报》上的《自由谈》的杂感。
2010年3月1日 已读
银行家说储蓄救国,卖稿子的说文学救国,画画的说艺术救国,爱跳舞的说寓救国于娱乐之中....到底还是“全力抵抗”是假,“诱敌深入”为真。
杂文 鲁迅
南腔北调集 豆瓣
9.1 (14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南腔北调集》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32-1933年间所写的杂文五十一篇。 包括《我们不再受骗了》,《听说梦》,《为了忘却的记念》,《关于女人》,《沙》,《上海的儿童》,《火》,《论翻印木刻》,《家庭为中国之基本》等。
1932年2月编定,收入了1932年至1933年间创作的杂文51篇。当时上海有一署名"美子"的文人在《作家素描》一文中攻击鲁迅: "鲁迅很喜欢演说,只是有些口吃,而且是'南腔北调'。"对此,鲁迅迎头反击道:"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调,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表明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鄙薄无聊文人的立场,信手拈来的这个集名,诙谐幽默之中,寄托了对敌人的鄙视,表示了不妥协的态度。所以先生将1934年3月出版的这个集子命名为《南腔北调集》,是一种自嘲,更是对美子的嘲讽。
2010年1月24日 已读
让我们看穿那些“曚昽”的诡计。
杂文 鲁迅
豆瓣
9.5 (69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坟》收作者1907年至1925年所作论文二十三篇。1927年3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1929年3月第二次印刷时曾经作者校订。1930年4月第三次印刷改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作者生前共印行四版次。作者说:将这些体式上截然不同的东西,集合了做成一书样子的缘由,说起来是很没有什么冠冕堂皇的。首先就因为偶尔看见了几篇将近二十年前所做的所谓文章。这是我做的么?我想。看下去,似乎也确是我做的。那是寄给《河南》②的稿子;因为那编辑先生有一种怪脾气,文章要长,愈长,稿费便愈多。所以如《摩罗诗力说》那样,简直是生凑。倘在这几年,大概不至于那么做了。又喜欢做怪句子和写古字,这是受了当时的《民报》③的影响;现在为排印的方便起见,改了一点,其余的便都由他。这样生涩的东西,倘是别人的,我恐怕不免要劝他“割爱”,但自己却总还想将这存留下来,而且也并不“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④,愈老就愈进步。其中所说的几个诗人,至今没有人再提起,也是使我不忍抛弃旧稿的一个小原因。他们的名,先前是怎样地使我激昂呵,民国告成以后,我便将他们忘却了,而不料现在他们竟又时时在我的眼前出现。
其次,自然因为还有人要看,但尤其是因为又有人憎恶着我的文章。说话说到有人厌恶,比起毫无动静来,还是一种幸福。天下不舒服的人们多着,而有些人们却一心一意在造专给自己舒服的世界。这是不能如此便宜的,也给他们放一点可恶的东西在眼前,使他有时小不舒服,知道原来自己的世界也不容易十分美满。苍蝇的飞鸣,是不知道人们在憎恶他的;我却明知道,然而只要能飞鸣就偏要飞鸣。我的可恶有时自己也觉得,即如我的戒酒,吃鱼肝油,以望延长我的生命,倒不尽是为了我的爱人,大大半乃是为了我的敌人,给他们说得体面一点,就是敌人罢,要在他的好世界上多留一些缺陷。君子之徒⑤曰:你何以不骂杀人不眨眼的军阀呢⑥?斯亦卑怯也已!但我是不想上这些诱杀手段的当的。木皮道人⑦说得好, “几年家软刀子割头不觉死”,我就要专指斥那些自称“无枪阶级”而其实是拿着软刀子的妖魔。即如上面所引的君子之徒的话,也就是一把软刀子。假如遭了笔祸了,你以为他就尊你为烈士了么?不,那时另有一番风凉话。倘不信,可看他们怎样评论那死于三一八惨杀的青年⑧。
2009年11月20日 已读
“古已有之”之忧虑
杂文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且介亭杂文末编》收作者1936年所作杂文三十五篇。一九三六年作的《末编》,鲁迅把存稿放在一起的,是自第一篇至《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和《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似乎同属姊妹篇,虽然当时因是未完稿而另外搁开,此刻也把它放在一起了。《附集》的文章,收自《海燕》,《作家》,《现实文学》,《中流》等。《半夏小集》,《这也是生活》,《死》,《女吊》四篇,先生另外保存的,但都是这一年的文章,也就附在《末编》一起了。
热风 豆瓣
9.3 (66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热风》收作者1918年至1924年所作杂文四十一篇。1925年11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作者生前共印行十版次。鲁迅在《新青年》的《随感录》中做些短评,还在这前一年,因为所评论的多是小问题,所以无可道,原因也大都忘却了。但就现在的文字看起来,除几条泛沦之外,有的是对于扶乩,静坐,打拳而发的;有的是对于所谓“保存国粹”而发的;有的是对于那时旧官僚的以经验自豪而发的;有的是对于上海《时报》的讽刺画而发的。记得当时的《新青年》是正在四面受敌之中,鲁迅所对付的不过一小部分。
华盖集续编 豆瓣
9.6 (9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华盖集续编》收作者1926年所作杂文三十二篇,另1927年所作一篇。1927年5月北京北新书局初版。作者生前印行六版次。还不满一整年,所写的杂感的分量,已有去年一年的那么多了。秋来住在海边,目前只见云水,听到的多是风涛声,几乎和社会隔绝。如果环境没有改变,大概今年不见得再有什么废话了罢。灯下无事,便将旧稿编集起来;还豫备付印,以供给要看我的杂感的主顾们。
这里面所讲的仍然并没有宇宙的奥义和人生的真谛。不过是,将我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说的,一任它怎样浅薄,怎样偏激,有时便都用笔写了下来。说得自夸一点,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现在更不想和谁去抢夺所谓公理或正义。你要那样,我偏要这样是有的;偏不遵命,偏不磕头是有的;偏要在庄严高尚的假面上拨它一拨也是有的,此外却毫无什么大举。名副其实, “杂感”而已。
从一月以来的,大略都在内了;只删去了一篇(2)。那是因为其中开列着许多人,未曾,也不易遍征同意,所以不好擅自发表。
书名呢?年月是改了,情形却依旧,就还叫《华盖集》。
然而年月究竟是改了,因此只得添上两个字:“续编”。
2009年9月14日 已读
"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面临淋漓的鲜血" 顶着“纸糊的假冠”继续猛进
杂文 鲁迅
三闲集 豆瓣
8.8 (10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三闲集》收作者1927年至1929年所作杂文三十四篇,末附作于1932年的《鲁迅译著书目》一篇。1932年9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作者生前共印行四版次。《三闲集》的主要内容包括:匪笔三篇,某笔两篇,述香港恭祝圣诞,吊与贺,“醉眼”中的朦胧,看司徒乔君的画,在上海的鲁迅启事,文艺与革命(并冬芬来信),通信(并Y来信),太平歌诀,铲共大观,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革命咖啡店等内容。
2009年8月25日 已读
“TIU NA MA" “俏妙的哀伤”
杂文 鲁迅
华盖集 豆瓣
9.1 (16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华盖集》收作者1925年所作杂文三十一篇。1926年6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作者生前印行九版次。《华盖集》的内容包括:通讯论辩的魂灵,牺牲谟,战士和苍蝇,夏三虫,忽然想到(五至六),杂感,北京通信,导师,长城,忽然想到(七至九),“碰壁”之后,并非闲话,我的“籍”和“系”,咬文嚼字(三)等内容。
李敖有话说3 豆瓣
作者: 李敖 中国友谊出版社 2006 - 1
《李敖有话说3(纪念版)》是有著名评论家李敖编著,主要写的李敖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包括:历史对李鸿章公道吗?美国的说法和共产党一样、自费做人家看门狗、替蒋介石说句话、美德也要自我宣传等等。
而已集 豆瓣
8.4 (11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而已集》主要内容有:一九二七年;黄花节的杂感;略论中国人的脸;革命时代的文学;写有《劳动问题》之前;略谈香港;读书杂谈;通信;答有恒先生;辞“大义”等。
2009年4月18日 已读
有一种人:在无话可说的年代里 他们是呐喊着;在无话不说的年代里 他们却是“不语之人” 他们当中有个名字 就叫鲁迅
杂文 鲁迅
素痴集 豆瓣
作者: 张荫麟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 5
书名“素痴集”,虽有一语双关之意,然非谓工矿企业 张氏之文集,乃取其字面涵义,于以见张氏素心人之毕生痴迷于学。盖本书之编选,立足于通俗易懂,篇幅有限,然横跨文、史、哲三界,涉及时评、史评、文评、人物品藻诸多方面,贯穿中外古今,已足映现张氏之精神气质、思想风采及多方面之才能,既以存一代学人之文献,亦以供当代学人之参考,原不必买菜求多也。
本编不收过于专业之作。即收史学论文,亦尽量截取其明白晓畅之片段。又翻译、编译之作,亦不收。所选文章均重新进行分段、标点,某些文章重新拟订了标题,出注说明。某些明显的错字,径改,不出注。一些译名,按目下通行译法径改。个别字词,亦依现行用法径改,然以不伤害原作为限。个别地方酌加注释,以便阅读。
花间一壶酒 豆瓣
8.3 (15 个评分) 作者: 李零 同心出版社 2005 - 6
《花间一壶酒》收入了作者近年写作的杂文和随感,全部属于“凡人小史”,即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冷眼旁观,对身边的历史、书本上的历史,讲点个人的看法。这些看法,虽然也利用了一点专业知识和杂览偶得的读书感想,但作者关心的事在有如工业流水线的专业学术中没有位置,只能用业余的方式,另外找个地方说话。
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第一组文章,只有两篇,是个引子。第二组有六篇,是谈战争或与战争有关的事,属于“武”的话题。第三组有七篇,是讨论与读书人有关的事,则是“文”的话题。第四组有八篇,都是高雅话题,不是琴棋书画,而是酒色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