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
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 豆瓣
作者: (美)苏黛瑞 译者: 王春光 / 单丽卿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 9
本书已被公认为西方学界关于当代中国转型和流动人口的最重要文献,曾获美国列文森中国研究图书奖。
20世纪末,中国与世界大部分地区都面临着一个特别重要的议题该如何处理大量被推向城市的流动者的公民权问题?对任何地方来说,这都是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而在中国,这种棘手的情形变得尤为复杂。
在这部以生活在中国城市边缘的农民流动者为研究对象的重要著作中,作者揭示了市场、农民流动者以及消退中的国家计划体制之间复杂的动态关系,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农民流动者是如何在不利的环境中生存、抗争并催生新的公民权模式的。
美国政治文化 豆瓣
作者: 托马斯·帕特森 译者: 顾肃 东方出版社 2007 - 11
美国哈佛大学政府学院托马斯·帕特森教授的这部《美国政治文化》,是美国大学供政治学、法学和其他专业的师生广泛使用的教科书。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美国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其基础理论和体制特点,包括宪政民主、联邦主义、公民权利,到大众政治的特色,包括公众意见的表达和政党政治、新闻媒体,再到其治理机构和公共政策,包括政府行政制度、司法体制和内政外交政策,都一一作了深入浅出的、生动的阐述,为我们研究美国政治法律体制及其文化基础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丰富材料。
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 豆瓣
Why Americans Hate Politics
作者: [美] 小尤金·约瑟夫·迪昂 译者: 赵晓力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4
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
他们恨大选被有钱人主宰;他们更恨虚假的政治辩论,越来越远离选民的实际关切。
196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被各自的矛盾所困,长期陷入对立的意识形态论战,无暇推动国家前行,“解决问题的政治”衰落了,民众对政府日益失望。
美国究竟应该向何处去?美国人面临一次抉择:要么重打旧仗,要么携手前行。
【媒体评论】
E.J.迪昂摒弃了权威的党派意见,切入了现代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核心,发现双方都挥霍了他们最宝贵的驱动力。不过作者拒绝失望,因为他还指出,通过了解我们最近的过往,美国人如何得以广泛地恢复对共和党的忠诚感、对民主党的信任感。《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不仅有着选区领袖的现实态度,对于公共辩论中各种观念和意识形态所扮演的角色,同样有着深刻的理解。
——美国国家图书奖决赛评语(National Book Awards)
精彩,富有见地……迪昂经过严密的分析得出结论:大多数美国人对政治都受够了,因为政客们对他们撒手不管啦。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一部20世纪6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智识史,视野开阔,内容缜密……一部尖锐的作品……在没有罗纳德·里根、冷战和新政的世界里,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是如何在无人引领的情况下走向终结的,本书堪称指南。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此书必定成为美国政治史的经典。
——《纽约日报》(Newsday)
为什么当代的政治辩论与分歧会曲解美国的议题,本书作出了机敏而有趣的分析。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关于我们最近在智识上的纷纷扰扰,很难想象还有比《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更出色的记录了。此书博学多识、对各派观点又都抱有同情……迪昂先生下笔生动有神,堪称一流报人;学识深厚,颇具博士风范。他的确如此。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这部评论令人激动,它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职业政客、保守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一直在以不相干的意识形态论据互殴。对于那些真正的问题,他们没能以严肃、务实的态度做出回应。
——《外交》(Foreign Affairs)
究竟是什么令我们烦恼不堪?本书的分析丝丝入扣,不容错过。
——《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保守派大本营)
迪昂富有魅力,他这本睿智的好书应当一读……他有着犀利的洞见,每个热心公益的人留意此书,都会从中获益。
——小威廉·F.巴克利(William F.Buckley,美国保守主义大师)
迪昂精彩的现代政治观念史……对各派都有公正的批评,并为九十年代的新政治上了简明的一课:严肃起来。
——詹姆斯·K.加尔布雷斯(James K.Galbraith,约翰逊公共事务学院)
历史学家应该会嫉妒这本书。它以全面、详细的论证,阐明了我们政治史的一个重大主题。
——克里斯托弗·拉什(Christopher Lasch,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评论家)
这部国家图书奖的入围之作,对过去三十年间美国政治的主流意识形态做出了富有价值的分析。
——《出版人周刊》
迪昂探讨美国制度哪里出了问题,并为美国政治提出了根本性的解决办法,以此来回应那些“不耐烦的大多数”的怒气。
——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
選舉制度的政治效果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馬嶽 / 蔡子強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03 - 11
香港民主的發展道路曲折而漫長,選舉制度亦經歷了很多演化。「七一遊行」後,未來有關政制發展和各種選舉模式的辯論,將在政治議程上佔一個重要的地位。本書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介紹了香港的各種選舉制度及其發展;後半部分透過系統的實證研究,提出了十項假設加以驗證,並詳細分析了過往各種選舉制度的改變所帶來的政治影響。對從政人士、學者,以及即將積極參與未來政制檢討的有關人士,本書極具參考價值;對關心香港前景及政治前途的市民,本書更是必不可少的參考讀物。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 豆瓣
The Third Way: The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
作者: [英国] 安东尼·吉登斯 译者: 郑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 1
在政治中寻求第三条道路的观念是最近几个月来广泛的讨论的话题,不仅在英国,而且遍及美国、欧洲大陆和拉丁美洲。但何谓第三条道路?这个观念的支持这不能够达成一致,批评者也否认其可能性。而安东尼·吉登斯阐明,开拓第三条道路在当代政治中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在这个世界上,旧的左派教条已陈旧不堪,新的右派思想苍白无力,第三条道路才真正代表了社会民主的凤凰涅磐。正在凸现出来的社会民主机制是全面的、稳健的、广泛的,它重新点燃了政治理想主义的火焰。
美国十讲 豆瓣
8.5 (23 个评分) 作者: 资中筠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这不是美国通史,也不是学术著作,是作者多年观察美国的心得,尽量用浅显的“大白话”讲出来。这些个人心得却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经过反复思考、探索的结果。
本书作者对美国的论述,是把美国作为一种文明或者西方文明的变异来研究的,特别是把美国的政治、经济等制度作为一种人类正常的迥异于我们传统的政治文明来研究。
2016年11月21日 已读
很口水的梳理,清晰易读,对进入美国社会变迁语境很有帮助。在进步主义、私人基金会管理相关章节收获较多。
政治 民主 社会学 美国 资中筠
民主与本土文化 豆瓣
作者: 尹保云 人民出版社 2010
《民主与本土文化:韩国威权主义时期的政治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前言、绪论、本土文化资源、民主形式的奠定、民主与失控等共9章。《民主与本土文化:韩国威权主义时期的政治发展》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6年11月8日 已读
肯定民主制度优势之余,通过韩国转型史实诠释,认定系统民主形式要素保有对民主进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混乱则源于本土文化与形式产生冲突,因而充分肯定威权政府的部分举措。这种民主观是建制、理性、保守、精英的。但作者并未正视社会抗命的积极作用,对本土文化的判断未必具有普式效力。论述思辨性很强,同为东方儒教文化体质的韩国经验,很有对照意义。
威权主义 尹保云 政治哲学 政治学 民主
民主的奇迹 豆瓣
Miracle at Philadelphia
7.1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瑟琳·德林克·鲍恩 译者: 郑明萱 新星出版社 2013 - 7
★奇迹,源自最大限度的激辩与妥协。
★美国大中学生必读书 内地首次授权出版
★专家资中筠、贺卫方、刘苏里、刘瑜一致推荐
1787年夏,美国费城。一场原本只为修补旧条例而召开的联邦大会,结果演变成要制定一部闻所未闻的宪法。五十五位代表,平均年龄不到四十三岁,来自十二个立 场各异的州,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激辩四个多月,有人出言威胁,有人离场抗议,连主席华盛顿都写道:“我真懊悔跟这档子事沾上关系。” 而正是在几近绝望的气氛里,会议缔造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国宪法。这部宪法,孕育了当今世上最富强的国家。
这奇迹如何诞生?本书带你直击联邦制宪会议上唇枪舌剑的激斗,看美国先贤如何“吵出”开启两百多年国运的不朽文献!
◎ 许多历史学家花费笔墨描写这个特殊的“奇迹”,但没有人能写得比这位美国一流的传记作家更生动。——《科克斯书评》
◎所有讲述联邦制宪会议的著作中可读性最强的一部。——《图书周刊》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已为世人所熟知,而宪法诞生的艰难曲折过程鲜为人知。这一过程的深远意义可能超过宪法本身。200多年前,一群特殊的人物在费城完成了一件当时看来几乎不可完成之事。本书以小说的笔法生动地再现了那历史场景、个性各异的人物和尖锐对立的政见。最后居然“求同存异”于一部宪法中,书名“奇迹”决非夸大。专业学者和一般读者都可从轻松的阅读中获益良多。——资中筠(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 225年前,被富兰克林称为“一次实验”的那场历经127天的美国制宪会议,犹如宇宙洪荒,开天辟地。本质上,它是人类进入民族-国家时代一次空前的建国行动。事实上,导致它失败的因素,远远大于成功——南北邦之争、大小邦之争,农工邦之争,以及随时展开的新(西部)老(东部)邦之争……即使围绕《弗吉尼亚方案》展开的辩论,任何一项主要条款,都会使会议毁于一旦,但它最后成功了。其成功要件,是规则、隐忍和妥协。本书力求回到制宪会议现场,还原会议时代背景,论人论事,无不活灵活现。比麦迪逊《辩论》引人入胜的,是作品补充了宪法草案批准过程中,同样充满博弈的精彩故事。它予后世建国的启示,有甚于其后果的辉煌。——刘苏里(学者型书人、万圣书园经营者、中国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 豆瓣 Goodreads
Making Our Democracy Work:A Judge's View
8.7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斯蒂芬·布雷耶 译者: 何帆 法律出版社 2012 - 6
“为什么法院说什么,美国人都会照办?”面对一位非洲法官抛出的疑问,斯蒂芬•布雷耶大法官试图给出答案。他回顾了“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切诺基印第安人案”、“黑奴公民身份案”和“小石城事件”,藉此提醒广大读者:最高法院在美国宪政体制中的无上权威,并非一朝一夕确立。历史教训表明,当最高法院的判决不被主流民意接受,甚至遭遇总统、国会的抵制时,司法机关保障人权、节制公权的作用将彻底失灵。经过几代大法官的孜孜努力,美国人民才将尊重并遵从最高法院的宪法解释,视为传统与习惯。
如今,三分之二的美国人能说出《美国偶像》三位评委的姓名,却不知道三权分立是哪“三权”。布雷耶大法官对此忧心忡忡。他认为,民主政制的有效运行,既需要一个独立而强大的司法系统支撑,也取决于普罗大众的理解和认同。为维系人民对法院的信任,布雷耶结合“华盛顿禁枪案”、“日裔公民集中拘押案”、“关塔那摩囚犯案”等案件背后的重大争议,阐述了最高法院应当如何以务实态度,处理好与国会、内阁、各州、先例和下级法院的关系,推动实现切实可行的民主。为进一步开启民智,这位“当代美国最有智慧的大法官”,用平实、通俗、浅显的语言,为广大非专业读者,撰写了这本《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
可操作的民主 豆瓣 Goodreads
8.9 (16 个评分) 作者: 寇延丁 / 袁天鹏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 4
南塘村的意义超过乌坎,越过小岗村,它昭示着中国真正民主时代的来临。
自五四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至今,九十多年过去了,“民主”作为口号深入人心,但实际操作起来仍困难重重。大家好像都很懂民主,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罗伯特议事规则规定了民主制衡的程序细节,体现的正是权利、法治和民主的精神。其核心原则,就是要“谨慎仔细地平衡组织和会议当中人或者人群的权利”。总之,它提供了一种可以让“民主”付诸行动、拥有可操作的策略与程序的可能性。
但在中国,议事规则的精英特质和中国农村的草根现实相去甚远,因此,议事规则能够最终走进基层,并在基层决策过程中起到作用,尽管它可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至少能让民主真正由口号变为解决争端和分歧的有效实践活动,真正实现无权威状态下的平等自治。南塘实验的最大意义,在于迈出了这关键的一步。
什么样的问题才可以拿来讨论?——动议可行原则
总是“领导说了算”如何应对?——主持中立原则
有人不表态想当“老好人”怎么办?——弃权无效原则
老六(张立宪)、杨利川联袂推荐
精英与草根相结合,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让民主变成可解决具体问题的有效行为方式。
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始。而欲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又非从集会不为功。是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孙中山(中国翻译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第一人)
中国人要民主要了上百年,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付出了血的代价。假如民主有一天真的来临,我们该如何拥有呢?我们该如何行使手中的民主权利?我们又该如何尽到民主的义务?这个时代不可能截然地分为没有民主的黑夜和拥有民主的白昼,在夜与昼之间,如果我们不进行学习,未经培训,那么民主的曙光也许永远也不会出现。
——老六(张立宪)
人们都承认,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是对于普罗大众,民主可以获得吗?
这本书告诉我们,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发乎人情,顺乎常理,本来就在民间。
不过,民主也是技术活,它也需要学习和训练。民主的细节决定民主的真实,没有操作细节的民主往往意味着欺骗,可操作的民主才是民主的真正落实。
南塘合作社的村民们,正在证明着这个道理。
——杨利川
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 豆瓣
7.6 (9 个评分) 作者: 蔡定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1
民主本是常识,但是近年来有人通过歪曲民主来批判民主,有人以“国情论”来抵挡民主,理由是中国人富了不需要民主,凡此种种。本书通过对民主理论的正本清源,阐述了民主的真正价值、民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民主的发展形式,对反民主的观点作出了回应。它让你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民主,我们如何实现民主。 现行各国的民主已不仅是通过选举产生的议会讨论和决策,还包括利益集团的影响和街头行动,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参与,第四权力媒体无所不在的监督,这都已经超出了选举议会式的民主模式。民主已不仅是一种国家制度的形态,而且成了一种社会形态和广大公众的生活方式。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全二卷) 豆瓣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9.0 (1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卡尔·波普尔 译者: 陆衡 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 8
正如哲学家德特马・马林所说话的那样,几乎不曾有过任何一部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更为宏大的,反对那些二十世纪暴行之基础的思想作品。《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初版为1945年,其后马上成为哲学类图书中的畅销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影响深远。在这部巨著中,波卡尔把笔墨集中于对柏拉图、黑格尔和马克思三个思想家的社会政治哲学的批判上,认为正是他们的思想构成现代极权主义的来源,但对于“开放社会”究竟是什么,却很少正面提及更没有加以系统说明。
民主的细节 豆瓣 Goodreads
8.2 (392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6
这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
2011年2月27日 已读
耐心的去看“屋里的大象”也很重要。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能不能够让更多的人将政治当成一种“柴米油盐”一般的事情去关心去参与。
刘瑜 民主 醉钢琴 随笔
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 豆瓣
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
9.7 (7 个评分) 作者: 胡安·J·林茨 / 阿尔弗莱德·斯泰潘 译者: 孙龙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8 - 1
这部权威著作代表了作者毕生研究民主崩溃、民主转型与民主巩固所达到的顶峰,它在很多领域开辟了新的天地。作者重新概括了当代非民主政体的主要类型,并探讨了每种类型向民主转型的可行道路和民主巩固所要完成的任务。作者提出的对民主的巩固而言必需的五个场域——公民社会、政治社会、法治、官僚机构和经济社会——以及诸如“后全能主义”等更加宽广的分析范畴,将成为规范的分析框架,而他们对前共产主义世界的研究,也标志着苏联学开始回归主流比较政治学。
无可置疑,本书将成为有关建立民主政体的最重要文献。所有对民主感兴趣的人以及研究东欧、中欧和南美的学者都会怀着极大的兴趣来阅读本书。
论美国的民主 豆瓣 Goodreads
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
9.3 (46 个评分) 作者: [法]托克维尔 译者: 董果良 商务印书馆 1989 - 1
托克维尔(Tocqueville)是法国著名的政论思想家,其代表作《论美国的民主》出版后 ,立即受到普遍好评,使他名扬海外。这部著作的上卷和下卷,不是写于同一时期,其间相隔5年,因而在笔调、结构、叙述上有所不同。上卷的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下卷分四个部分,以美国为背景发挥其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