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从《共同纲领》到“八二宪法” 豆瓣
作者: 翟志勇 九州出版社 2021 - 5
本书的核心问题意识是,现代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宪法,以及宪法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新中国宪法史一路磕磕绊绊,终于在以“八二宪法”为开端的改革宪法阶段稳固下来,“八二宪法”是否仍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时代的大变革?
★重新梳理看似“失败的遗产”的中国宪法史,藉此透视现代中国的建构路径,理解“宪法何以中国”。
★以历史主义的视野和方法,内在地描述中国宪法的动态演进过程,但并未被浪漫主义的民族文化诉求诱惑,而是转向以历史为公器的普遍主义反思。
★不仅关注中国宪制的发生学,也关注世界法权秩序的重建,思考中华民族成为世界历史民族的使命。
比起美国稳步演进的宪法史,中国几经更迭的宪法史,看似是一笔“失败的遗产”。但问题是,人们是否可以抛开历史而理解现在?是否可以凭空制造出理想的宪制?所谓“失败的遗产”难道不是妄想凭空制造出“美丽新世界”的产物吗?抛开这笔“遗产”,人们是否有可能理解新中国宪制的本质以及构想未来宪制的可能方案?
中国宪制的发展必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看似截然的断裂,实则有内在的关联;未来中国的宪制更不可能抛弃与这笔“遗产”的历史联系,甚至可以说,只能从这笔“遗产”中生发出来。
本书旨在探究一个困扰中国人一百多年的问题,那就是“宪法何以中国”:
——为什么自清末以来,中国需要现代宪法这么一个西方舶来的“劳什子”?
——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宪法,以及宪法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
——新中国宪法史一路磕磕绊绊,终于在以“八二宪法”为开端的改革宪法阶段稳固下来,但“八二宪法”是否仍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时代的大变革?
——既往的宪法史(的经验教训)是否足以让国人据此设计一套社会主义宪法演进的基本法?
誓言 豆瓣
The Oath:The Obama White House and the Supreme Court
9.0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杰弗里·图宾 译者: 于霄 译林出版社 2019 - 8
2009年1月20日,在奥巴马的总统就职典礼上,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罗伯茨搞砸了宣誓仪式,这可谓最高法院与白宫之间紧张关系的一个象征。更富戏剧性的一幕是,2012年,罗伯茨在“奥巴马医保”案中改变立场,转而投票支持奥巴马的计划,此举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仍有争议。长久以来,美国的政治、商业、公共安全、个人自由等所有议题都取决于九名大法官的衡量。在许多问题上,联邦最高法院的影响力远大于白宫或国会。
《誓言》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长期观察者和研究者、畅销书作者杰弗里·图宾继《九人》后的又一部非虚构力作。本书记录下2009—2012年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重大轨迹,以及美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杰弗里·图宾对大法官及其四十余位助理进行了第一手的访谈,他深谙法律的精准与微妙,敏锐捕捉到不断变化的政治风向。在书中,图宾向读者展示了大法官们如何作出一个个重要判决,描绘了一群至今仍举足轻重的政治法律精英,讲述剧变时代的美国社会将何去何从。
2020年12月25日 已读
高院纸牌屋续作依然非常好看。在故事化的叙述里全面呈现自由主义阵营与保守阵营在性别平权、堕胎权、企业“人格”、竞选资金规限、个人强制、贸易条款、政教分离、控枪等政治议题上的短兵相接。保守阵营蓄心积累经营多年,终于收获在最高法院的5:4优势,捅破司法专业主义、司法克制主义最后一层薄纸,拿着原旨主义的名堂贯彻保守派版本的能动主义。联合公民案推翻累积多年的选举金钱规限成果、金尼托马斯竟然有脸让安妮塔希尔道歉,很能说明这些保守派的深层底色了。好看且知识内容很丰富,让我更细致地理解灯塔主义版本的民主、联邦法院体系甚至茶党的种种。最后,替代RBG的是ACB。的确想想都能气晕。
保守主义 历史 司法 宪法 思想史
九人 豆瓣 Goodreads
The Nine: Inside the Secret World of the Supreme Court
8.5 (35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弗里·图宾 译者: 何帆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4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内部运作一向鲜为人知。1979年出版的《最高法院弟兄们》,刻画了伯格法院的大法官群像,讲述了许多重大判决的幕后隐情。《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则将视角转向伦奎斯特法院与罗伯茨法院,客观叙述了1980年至2007年间,在堕胎、民权、政教关系等议程上,最高法院内部观点交锋与立场变化的历史。专栏作家杰弗里•图宾通过采访现任大法官与70多位法官助理,以人物列传形式,描述了伦奎斯特、奥康纳、罗伯茨、肯尼迪、斯卡利亚等大法官的个性、理念与成长经历,生动阐释了大法官们的个人偏好、政治派别与判决意见间的关系。该书几乎涉及最高法院近17年来所有重要判决内幕,捎带穿插了联邦党人协会、美国法律与正义中心等保守派组织的发展历程。作为一名畅销书作家,图宾善于拿捏材料,讲述故事,许多珍闻轶事,经他的生动笔触娓娓道来。人们将会在这本书中读到:亲手将小布什送进白宫的奥康纳,最终为什么与总统反目成仇?同性恋法官助理如何改变了最高法院的法律文化?为什么首席大法官伦奎斯特那么厌恶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却拒绝将其推翻?克林顿总统为什么最终放弃提名一位政治家出任大法官的想法?右翼保守派势力为什么要坚决抵制艾伯特•冈萨雷斯与哈里特•迈尔斯这两位铁杆保守主义者出任大法官?托马斯大法官为什么在庭审时一言不发?图宾的细节刻画,完美呈现了大法官们黑色法袍下的另一面:肯尼迪的闷骚、伦奎斯特的“赶时髦”、斯卡利亚的孩子气、奥康纳的突发奇想、托马斯的特立独行、布雷耶的长袖善舞、苏特的隐士气质。也正因于此,《纽约时报》才将本书作为2007年的十大好书予以推荐。
2020年11月30日 已读
可从美国最高法院的关键司法判决瞬间透视华府纸牌屋,读下来能对美国的司法体系、政治制度有更细节性的理解。可见这种司法体系让大法官更可能根据自己的政治立场而非法理专业判断去作出判决,liberals是累积了多少努力才换来了一些遗产成果,而今正遭蚕食或未来堪忧。保守派复读机一样提反堕胎、反民权、宗教公共化、联邦主义,虽然在那些年屡遭挫折,但其人群团结意志坚定却是经年不变。相反liberals组织松散得多,为了个人利益蝇营狗苟者不在少数。
何帆 历史 政治 政治哲学 法学
自然作为理性 豆瓣
Nature as Reason
作者: [美]简·波特 译者: 杨天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3
现代世界对多元价值的尊重,业已成为道德生活不言自明的前提。道德困境的产生源于人们对基础道德原则的理解不同。自然法理论是认识道德原则、解决道德困境的重要凭借之一。重拾这一理论传统,为道德判断寻求概念工具,不无裨益。
自然法理论代表着一个庞大的思想传统,其中包含种种相互竞争的思想流派。本书作者简•波特继《自然法与神圣法:重回基督教伦理学传统》之后,再次调用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理论资源,着力提供完整的托马斯主义自然法理论图景。
作者在本书中重新考察了经院哲学的自然观、幸福论、德性论、恩典论,并与当今英语学界颇具代表性的伦理学家积极对话,从而证明,托马斯主义自然法理论在现代个体与公共生活当中依然意义非凡。
威权式法治 豆瓣 Goodreads
Authoritarian Rule of Law: Legislation, Discourse and Legitimacy in Singapore
8.3 (19 个评分) 作者: [新加坡] 约西·拉贾 译者: 陈林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 7
本书指出,新加坡缔造了一种匪夷所思的威权式法治。作者展示了作为法治以及自由民主之基石的制度和程序,是通过何种方式成为了制约异己、保护当政者的工具,但同时又无损于政府在国内和国际上的正当性。本书颠覆了在法律和政治领域的一些传统见解,它所展示的法律、权力、正当性的配置形式,可能对全球治理理论和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2020年2月6日 已读
作者敏锐地采用了话语分析来研究新加坡声称其威权统治正当性的论证资源。不同年代的案例不仅清晰地反映了威权者的论述思路,还将这些话语本身的赋权力(正当化殖民统治及其制度遗产)、所借力的历史环境还原出来,在细致的分析中证明这些话语策略奏效(收获国内国际正当性)的理由,从而在引出了解殖、新自由主义秩序等共通困境,引人深思。纯粹的恐惧、暴力会发挥作用,但若无精细的论述研究恐怕难以维持长久的内外声望。作者成功证析这一切何以可能。
公民不服从 公民抗命 历史 威权主义 政治
论宪法不服从 豆瓣
作者: [美] 路易斯•迈克尔•希德曼 译者: 仇之晗 译林出版社 2017 - 3
本书作者提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观点,即为了使《美国宪法》能与时俱进,它需要被善意地忽视。虽然“初衷”的教条也许是极右翼创立的,但美国的整个政治光谱都对《美国宪法》表现出了高度尊重。希德曼不仅提醒我们,不服从正是制定宪法的“初衷”,而且系统驳斥了支持宪法忠诚的观点,并由此提出:宪法应被视为一种激励,而不是一套命令。
2019年8月12日 已读
以极具说服力的理性思辨论述剖析宪政主义背后的理念逻辑,为当代人的不服从行动整理正当理据。作者多处使用“认同不存在服从,违背方产生服从问题”这条思辨理据,抽走当下普遍宪法服从行为的理性意义,并借英、瑞等无成文宪法国家的社会政治实践成就、历史上美国各社会部门违宪事实(但社会并未崩溃),质疑宪政主义者的失控担忧,为社会的遵从行为注入当代正义价值彰显的色彩。论证是介绍了不少思辨线路,将会在以后的法哲入门中辨析考量。
哲学 宪政 宪政主义 希德曼 张千帆
自然法 豆瓣
作者: 登特列夫 译者: 李日章 / 梁捷 新星出版社 2008 - 6
“自然法”的观念,在西方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过程中,这个观念历经演变,时隐时彰,但始终是西方思想的一支主流,对政治、法律、哲学、宗教、伦理各个领域,有历久弥新的影响。本书是英语世界中讨论“自然法”的经典著作。凡对西方思想之本源及政治理论、法律理论有兴趣的人,都不可错过此书。
法理学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E.博登海默 译者: 邓正来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7 - 5
本书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试图通过这样的努力为中国法学的重建做一些知识上的基础工作,因为当时的中国法学在现代法制建设的要求或驱过程中正陷于历史性的困境之中:一方面要为这种法制建设的努力作正当性的论证,另一方面又因法学研究的长期停顿而明显缺乏这方面的法律知识支援。二是试图对学者在法律方面的疑惑做一些知识上的清理工作,因为在法律哲学思考的瓴域中,人、自然和社会在法律架构下的关系,人或法律人与法律在知识上的关系以及法律权威的正当性等问题极为繁复,绝非人们一般想象那般自明简单。
最高法院的阵形 豆瓣
The Supreme Court Phalanx
作者: [美国] 罗纳德·德沃金 译者: 刘叶深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1 - 3
2005年,布什提名约翰·罗伯茨和萨缪尔·阿里托出任最高法院大法官,人们普遍预测这将导致最高法院急剧右转。但是,没有人想到,这一过程如此迅疾,如此具有革命性。在本书中,德沃金考察了罗伯茨、阿里托的提名听证会,认为听证程序现如今已经形同虚设;他并考察了罗伯茨上任以来最高法院作出的“5比4”判决,指出,两位新任的大法官与安东宁·斯卡利亚、克拉伦斯·托马斯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集团,志在重新改写美国宪法。他们不受政治意识形态或者保守主义司法原则的指引,而是受党派的、文化的或许是宗教的忠诚所驱使,蔑视传统,蔑视先例,甚至蔑视法律推理,以偷偷摸摸的方式开始推翻几代大法官建构起来的宪法核心原则。
德沃金警告说,美国宪法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可能正在到来。
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 豆瓣
译者: 朱曾汶 商务印书馆 2014 - 4
本书收录了中文及英文原版美国宪法及宪法修正案,另收录了刘小冰的《美国宪法的综合分析》与张彩凤《一个民族的图腾:美国宪法导读》。如果说,《法国民法典》开近代民法之先,那么,美国宪法就是开近代宪法风气的作品。而且,它凝聚着美国开国元勋们的治国理念与独具匠心的制度设计,成为世界法律文明史上的不朽之作。两百多年来,美国宪法依然是西方宪法史上的经典性蓝本之一。
律师想要的东西 豆瓣
作者: 孙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3
【内容简介】
谈律师,说司法,聊世相。
52篇短文,分为“舶来的律师”“也曾苟且”“律师想要的东西”“司法如何独立”“曾经的烂泥湾”和“无所畏与无所谓”六个篇章。
文风犀利,意味隽永。既分析了律师的历史渊源、执业和困境,又能摒弃激进之意气,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承担起律师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编辑推荐】
★江平 张思之 贺卫方 王人博 倾力推荐
★一个中国律师眼里的职场与世相。
★ 法治兴,则律师兴,这是律师业昌盛最可能的逻辑。
兴法治,则律师与其剑走偏锋,不如日求寸进,为法治添砖,便是为自己加瓦。
★ 谨以本书,献给怀揣梦想的法律人,以及那些信仰法律的非法律人。
这是一本带有文学性和观点性的个人文集。作者孙渝有多年优秀律师的经历,他以理性思辨的论调,表达了对律师职业的深刻认识;以感性细腻的笔触,体味人生百态。全书由多个短小而精悍的篇章组成,深入浅出,议论雄阔,读起来轻松明快,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思想性。
西方宪政体系 豆瓣
作者: 张千帆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 5
本书系统地介绍与比较了美国、法国、德国与欧盟四大政治实体的宪政理论及实践。全书共二十一章,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十章讨论了美国宪政体制的不同层面,包手美国联邦政体在纵横两个方向的分权结构、个人基本自由与权利、各州宪法对人权的保护、各州玫府的分权结构、以及美国地方政府的某些关键问题。下册十五章讨论了欧洲主要法治国家的宪 政发展,其中包括法国的宪政历史与宪政院近二十年来对人权的保护、联邦德国《基本法》的各个主要层面、以及欧洲联盟的发展过程及其司法机构对贸易自由和正常刑事程序的保护。全书不但包括了各国宪法的重要条款及理论,而且还翻译了各国宪政史上的重要条例。每一章后附有补充阅读,以供感兴趣的学者或学生阅读。
西方宪政体系 豆瓣
作者: 张千帆 中国政法大学 2000
本书系统地介绍与比较了美国、法国、德国与欧盟四大政治实体的宪政理论及实践。全书共二十一章,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十章讨论了美国宪 政体制的不同层面,包手美国联邦政体在纵横两个方向的分权结构、个人基本自由与权利、各州宪法对人权的保护、各州玫府的分权结构、以及美国地方政府的某些关键问题。下册十五章讨论了欧洲主要法治国家的宪 政发展,其中包括法国的宪政历史与宪 政院近二十年来对人权的保护、联邦德国《基本法》的各个主要层面、以及欧洲联盟的发展过程及其司法机构对贸易自由和正常刑事程序的保护。全书不但包括了各国宪法的重要条款及理论,而且还翻译了各国宪政史上的重要条例。每一章后附有补充阅读,以供感兴趣的学者或学
法槌十七声 豆瓣
作者: 萧瀚 中国法律图书有限公司 2007
有几篇文章在一些杂志上发表过,《正义的召唤: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行动》发在2001年8月号的《开放时代》上,此文部分内容在《比较法研究》发表过,因为网络误传的此文草稿在河北《社会科学论坛》上发表过(丁东先生在根本不认识我甚至根本找不到我的情况下无私地推荐了本文,在此向丁东先生谨致诚挚的谢意),《多数人暴政的警钟》(现合并在《耶稣之死与“群众性”司法》一文中)发表在2001年10月号的《读书》上(在此感谢盛洪先生的推荐),《底线伦理和罪恶职责》发表在2001年10月号的《开放时代》,《什么是真正的临终关怀?》发在2001年11月号的《开放时代》,《从马拉之死看政治谋杀》发表在2002年3月份的河北《社会科学论坛》。在此,我要感谢这些杂志对拙作的厚爱和编辑们的辛勤劳动,尤其是时任《开放时代》杂志执行主编的李杨女士,对拙作的喜欢令我十分感激,并深受鼓舞。
论道宪法 豆瓣
作者: 蔡定剑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书集合了蔡定剑教授二十多年来公开发表的精华文章,全面展示了他在我国宪法和政制研究领域的卓越成果,读者从中不仅能够清晰地把握这位杰出学者的宪政思想和学术发展脉络,而且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我国民主宪政发展历程及其所存在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这无疑会为我们进一步探求中国未来的宪政发展之路指明前进的方向。
洞穴奇案 豆瓣 Goodreads
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
9.1 (89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萨伯 译者: 陈福勇 / 张世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6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这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富勒还进一步虚构了最高法院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这一著名的公案成了以后西方法学院学生必读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更多的公案。1998年,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的游戏,假设五十年后这个案子有机会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针对这个案子各自发表了判决意见。他们真的有罪吗?请看十四位法官的判决书。这些判决书,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各个流派的法哲学思想,有如一桌法哲学盛宴,让读者得以品味精彩动人的深邃思辨,培养适应法治社会的法学素质。本书既是法哲学专业领域寓言式的经典文献,又是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的理想读本。本书适合的读者是那些不热衷于给观点贴标签或猎寻虚幻、对严肃而有意义的论证充满兴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