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
发现社会 豆瓣
The Discovery of Society
9.6 (37 个评分) 作者: [美]兰德尔·柯林斯 / [美]迈克尔·马科夫斯基 译者: 李霞 商务印书馆 2014 - 5
本书的第六版曾于2006年以《发现社会之旅》的书名出过中译本。本书为同一译者根据最新版本修订的新译本。全书以人物为主线,勾画了二百多年来西方社会学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历程,不仅阐述了各个经典传统的发展,还讨论了当代理论的各种发展方向。作者叙述人物生平,往往着墨不多而有传神之处。评述各派思想,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及知识潮流,溯其源头,追其余脉,使对各种思想潮流的介绍既简洁又深入。 使读者不仅能全面了解每一位思想家的思想,还能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下把握西方社会学思想的整体脉络。
理性的异化 豆瓣
THE ALIENATION OF REASON: A HISTORY OF POSITIVIST THOUGHT
作者: [波兰] 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 译者: 张彤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理性的异化:实证主义思想史》记叙了实证主义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资料翔实,观点深刻,夹叙夹议,对实证主义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总体风格以及对实证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在每一部分都附加了他本人经过深刻反思后的评论性意见,最后,他得出了一个非常独特而发人深思的结论。
我们的孩子 豆瓣
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8.7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帕特南 译者: 田雷 / 宋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7 - 5
在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里,寒门为什么再难出贵子?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理解美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是如何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机遇的,哈佛大学帕特南教授组织研究团队,以数年之功,追踪访问了生活在美国各地的107位年轻人,呈现出美国社会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图景,书写了一则关于“美国梦之衰落”的警世恒言。
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言,“读罢此书,没人还能相信美国还有机会平等这回事。”帕特南用“以点带面”的叙述方式,生动地展示了美国社会在过去半世纪以来日渐扩大的“阶级鸿沟”。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帕特南依次讨论了穷孩子和富家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全方位差距。中上阶级的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给予引导、提供资源,而寒门子弟,不仅是经济上“穷”,还更有可能生活在残缺不全的破碎家庭,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双全的关爱或在隔代教养的环境中长大。全书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贫富阶级之间的“剪刀差”——在家庭结构、父母教育方式、学校教育、邻里社区内都有鲜明的反映。在这个生而不平等的时代,仅仅谈机会均等都是不公正的!
2013年,帕特南曾因“深化了我们对美国社区的理解”而得到总统颁布的国家人文勋章。本书在此意义上又是一次学术的跃进,它更生动地展示出美国社会的全幅图景:当寒门子弟发现自己再努力也是徒劳时,美国梦已碎。对于当下的中国人而言,这本书以手术刀般的锐利所进行的批判,是我们千金难买的经验和教训。
2019年2月18日 已读
扎实得让人感动的田野调查搭上定量数据,描绘新一代尝试实现社会流动之际,所遇到的家庭教养、学校环境、社区资源、公共参与中的全方位阶级差距。工人阶级子弟历经产业转移、新自由主义扩张后越渐遭遇隔离,在贫穷、不公、厄运之中每况愈下,人人平等的美国梦已成遥不可及的幻想。不仅展现了代际间的成长环境差距,甚至阐明了右翼民粹政治崛起的社会基础。读着既感知识充沛,又觉并无新见:产业人群造无情抛弃、收入分配不公倍增、阶层固化人群隔离、社会资源准入限制、公共参与力量不均甚至公正丧失,这些美国issue,难道不就是我们身边的所见所闻吗?
必须专门提及:本书的翻译多处应用网络口语,用以翻译粗口原话合适不过,但为了下笔爽快在正文里写下“撕逼”这种攻击性的词句,既不恰当也不严肃,希望出版方正视。
平等 政治学 教育 新自由主义 民主
实证的迷思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叶启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2
本书是台湾大学著名社会学者叶启政先生的新著。全书致力于对当前社会科学中占统治地位的计量与统计方法进行理论反思,意在打破社会科 学研究的“范式迷思”。
当今的中国社会学研究,在美国社会学传统的影响下,日益表现出以经验实征方式进行量化研究的趋势。本书致力于对这种“范式迷思”进 行理论反思。作者回溯了社会学实证主义传统形成的文化-历史语境,尤其注重对统计方法中的核心概念“均值”与“变异量”进行知识社会学分析,指出其并不具有超越特定时空场域的普遍有效性。最后,作者以韦伯的“理念类型”作为一种特别的思考模式,陈述其在社会学思考中可能具备的丰富而深邃的意义。本书兼具思想史与科学史的特点,极大程度地打开了反思科学方法的大门。
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
作者: [英]迈克尔·曼 译者: 刘北成 / 李少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3 其它标题: 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
本书是关于人类社会权力性质系列研究的第一卷。迈克尔·曼定义了社会权力的四种来源,即经济、意识形态、军事和政治。通过从新石器时代,到地中海的古典时代、中世纪欧洲乃至工业革命前的英国的权力叙述,作者探讨了这四种来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舍弃了陈旧的“社会”概念,取而代之以一个重叠交叉的社会权力网络的模型。运用这个模型,作者在本卷中对国家的出现、社会分层、城市政治、军事帝国、宗教、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动态变化提供了自己的解释。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
9.4 (2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赵鼎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 3 其它标题: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
本书在批判地介绍和分析西方经典社会学理论流派对社会运动(集体运动、社会运动、革命)的解释与解读之后,提炼出了影响和决定社会运动之产生和发展的三要素:变迁(各种社会变化)、结构(国家与社会)、话语(被社会运动所认可的)。作者认为,一些发达国家都有对社会运动比较强的制度化能力,而对于中国来说,亟待提升的正是这种制度化的能力。
社會運動與革命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趙鼎新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7 - 12
當前中國正在經歷急據的社會變遷,關於社會運動革命的社會學研究因此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本書只在對美國及西方社會運動和革命理論的發展作一個批判性的介紹,指出西方社會學和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一些基本認識論和方法論問題,因此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社會運動理論教材。本書不但要對社會學關於集體行動、社會運動和革命的研究作一個總結,而且試圖在理論解析中介紹有關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以其讀者能夠據此建立自己的研究或賞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