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额尔古纳河右岸 豆瓣
7.8 (23 个评分) 作者: 迟子建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5
如果说我的这部长篇分为四个乐章的话,那么第一乐章的《清晨》是单纯靖新、悠扬浪漫的;第二乐章的《正午》沉静舒缓、端誫雄浑;进入第三乐章的《黄昏》,它是急风暴雨式的,斑驳杂响,如我们正经历着的这个时代,掺杂报一缕缕的不和谐音。而到了第四乐章的《尾声》,它又回到了初始的和谐与安恬,应该是一首满怀憧憬的小夜曲,或者是弥散着钟声的安魂曲,我不知道自己谱写的这部心中的交响曲是否会有听众。我没有那么大的奢望要获得众生的喝彩,如果有一些人对它给予发自内心的掌声,我也就满足了。
2024年3月19日 已读
除却部分人物的结局以外,一些故事细节的确让我触动:原本那些溪流星罗密布,都没有名字。而如今已然尽数消逝;尼都萨满发现无论自己如何跳神,“黄病”也无法驱除;“我”迷山至溪湖一角,看见山鹿母女的依偎温存...喜欢作者在遣词上的克制,尽量还原叙述者的语言质地;我也喜欢与叙事梅花间竹的史俗传说。唯一感到可惜的是妮浩萨满的塑造:生与死的执着与置换,真有必要置设这么个轮回吗?最后我想到的是,那些离去返回的彷徨者,其实都被剥夺了探观理解世界的自主权。不同的世界观、价值取向的式微,也让所有人的想象世界黯淡无光。看了这个使鹿鄂温克族的长篇,我也似乎对原民狩猎的题目有了新的理解。
人类学 使鹿鄂温克人 历史 文学 民族
On Collective Memory 豆瓣
作者: Maurice Halbwachs 译者: Lewis A. Cos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 9
How do we use our mental images of the present to reconstruct
our past? Maurice Halbwachs (1877-1945) addressed this
question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 work on collective memory,
which established him as a major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sociology. This volume,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English-
language translation of Halbwach's writings o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memory, fills a major gap in the literature
o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Halbwachs' primary thesis is that human memory can only
function within a collective context. Collective memory,
Halbwachs asserts, is always selective; various groups of
people have different collective memories, which in turn give
rise to different modes of behavior. Halbwachs shows, for
example, how pilgrims to the Holy Land over the centuries
evoked very different images of the events of Jesus' life;
how wealthy old families in France have a memory of the past
that diverges sharply from that of the nouveaux riches; and
how working class constructions of reality differ from those
of their middle-class counterparts.
With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by Lewis A. Coser, this
translation will be an indispensable source for new research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and cultural memory.
Lewis A. Coser is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Sociology
Emeritus at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nd Adjunct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t Boston College.
記憶所繫之處 豆瓣
Les Lieux de memoire
作者: Pierre Nora / Christian Amalvi 译者: 戴麗娟 行人文化實驗室 2012 - 8
《記憶所繫之處(全套3冊不分售)》Les Lieux de memoire
這是一個法國之所以成為法國的歷史。
原本艾菲爾鐵塔只是一座平凡的建築物、普魯斯特原本被視為一個三流作家,七月十四日能不能算是法國國慶也被質疑。但在歷史的變動與解釋中,模糊的法國 形象逐漸成形,不只在法國人心中,甚至在全世界人的心中,艾菲爾鐵塔拔地而起,伴隨著馬賽曲的伴奏、瑪德蓮的香氣、藍白紅的照耀,也隨著環法自行車賽一台台單車在地圖上一再畫出法國疆域,如今我們所認識的「法國」才終於出品問世。換句話說,這不是一本告訴你艾菲爾鐵塔多高,或者瑪德蓮蛋糕如何製作的書;這是一本試圖告訴我們,在歷史迷霧中,今日法國如何出現。
「記憶所繫之處」(lieu de memoire)這個詞彙為法國史學大師皮耶諾哈(Pierre Nora)所創,他將之定義成:一種物質或非物質實體,經由人類或時間轉變,而成為一個社群的象徵性遺產。就我們當代人而言,艾菲爾鐵塔、馬賽曲、普魯斯特便是這樣的「記憶所繫之處」。但皮耶諾哈不是要再次強調這些觀光景點的美好,而是要藉由這些令人魂牽夢縈的所在,追溯其歷史,傳達那背後豐富眩目的多線故事,如何在歷史與記憶的糾纏過程中,塵埃落定,成為現在的模樣、成為人們朗朗上口的典故。
在學者的眼中,《記憶所繫之處》是一種影響深遠的歷史觀念,但它也同時是一種最精采的故事寫法。它在毫不與事實妥協的狀況下,將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或地點,抽絲剝繭成千頭萬緒的離奇故事。例如,環法自行車賽如何在不同年代修改比賽路線,以符合不同年代的政治需求。普魯斯特對於法國小生活小日子的細緻描寫,如何曾經被視為墮落頹圮,而又翻案成法國最偉大的作品。這些充滿衝擊與張力的精采法國歷史,竟也同時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史學著作。
本書原本共有三大卷,七大部,收錄一百三十多篇文章,編撰者皮耶諾哈本人與本書譯者戴麗娟兩人一同討論,選出九篇對於台灣讀者特別有意義的文章,希望能經由這些經典論述,為我們打開真正理解法國迷人文化的第一扇窗戶。
裝訂特色:本套書共三冊,選用法國國旗藍白紅三色作為封面底色,在書盒內依序排列成法國國旗。封面封底皆採用打凸設計,三冊分別打上:馬賽曲樂譜、艾菲爾鐵塔以及普魯斯特,運用法國為人熟知的文化象徵,表現法國文化的低調與細緻,更添經典收藏價值。
本譯作榮獲法國在台協會、法國國立圖書中心(Centre National du Livre)之翻譯與出版獎助
專業推薦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中研院副院長 王汎森
政大歷史系教授 呂紹理
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吳叡人
前清華大學副教授 陳傳興
以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作為一部後民族主義的民族史傑作,《記憶所繫之處》中文選譯本的問世,無疑將會為缺乏理論意識的臺灣史學界帶來衝擊與啟示。」-吳叡人(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各方好評
「一本具有權威的鉅作,定義了法國的樣貌。」《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一部非凡的成就……(書中收錄的文章)如鑽石般閃爍。」《新共和雜誌》
「《記憶所繫之處》的出版,讓我們終於能擁有為了解析、詮釋和頌揚法國魅力及其歷史最重要、最具野心的作品。書中收錄的長篇論文,詳細又發人省思,讓讀者獲得愉快的閱讀經驗。」《洛杉磯時報週日書評》
「這本迷人又獨特的作品,幾乎談論了法國的所有事物,從法國國歌「馬賽曲」的由來,到聖女貞德在法國集體記憶中如何改變她的地位,都是談論的對象。甚至連巴黎鐵塔也閃耀出令人驚奇的新面貌。」《芝加哥論壇報》
回忆空间 豆瓣
Erinnerungsräume: Formen und Wandlungen des kulturellen Gedächtnisses
8.0 (8 个评分) 作者: (德) 阿莱达·阿斯曼 译者: 潘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3
何谓“记忆”?它的机制、媒介、功能是怎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近年来已经引起历史、生物科学、信息科学、政治学、哲学、宗教和艺术学等诸多学科的关注。阿莱达·阿斯曼在本书中运用各种研究工具,以文学经典、装置艺术等具有象征形式的传承的全部内容为研究对象,细致考索了文化记忆的种种功能和媒介的形式及变迁,为“文化记忆”搭建了丰富、深刻而又颇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
本书与《文化记忆》一起,被视为“文化记忆”理论的奠基之作。
阿莱达·阿斯曼这本书不仅带领我们徜徉于文化史的长廊,更为我们描绘了记忆对于建构身份认同的意义……这段旅程中最激动人心、也是最具政治意义的一段在于,她揭示了记忆与灾难有着何等密不可分的联系。
——伊丽莎白·布隆芬,《南德意志报》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激励更深入的研究。在近些年的文化学研究的相关论域中,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具有毋庸置疑的突出地位。
——布里吉特·迈耶尔,法兰克福大学
1992年,著名埃及学家扬·阿斯曼出版了里程碑式的名著《文化记忆》,关注的是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作为记忆和回忆形式的嬗变……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文化记忆》的延续和回应,她把目光投向了近代的文化记忆问题。
——米夏埃尔·施密特,《文学批评》
《记忆空间》的一个明显的优点是,作者多年来持续跟踪相关讨论,将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梳理;以此为基础,对不同关注点、此前只受到泛泛研究的许多事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透彻阐释。
——大卫·米基雷,《文化诗学》
空间·记忆·社会转型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杨念群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 1
《空间·记忆·社会转型》:社会与文化丛书。《空间·记忆·社会转型》分为“空间:从传统到现代的建构”、“知识传承:东方与西方”、“历史记忆与中国基层社会”三编。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豆瓣
作者: 赵静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1
"在人类历史上,“我”的发现,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和主体的“我”的诞生,或许是最具创造性也最具解构性的行为。但“成为我”是一项永远不可能停止的身份规划和记忆工程。在充满冲突与断裂的多元社会,作为一种朴素的认同,记忆或许可以为我们维护自己的身份、维持自我之连续性提供一臂之力。
基于此,《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关注融汇于日常生活之中的记忆,谈及了流动时代中人们的记忆危机,记忆的“真”、“善”,“是与非”,“公域”和“私域”的演变,与身份认同的正负相关关系等。书中既有对记忆的范式、身份的构建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建构和反思,又有对《顾颉刚日记》、帕慕克《纯真博物馆》和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文本解读,尝试剖析并解答记忆的相关疑问,是目前国内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的开创性专著。
"
追寻记忆的痕迹 豆瓣 Goodreads
In Search of Memory
9.1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里克·坎德尔 译者: 罗跃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 1
书中作者追溯了维也纳的儿时经历引起他对记忆的强烈兴趣,这一兴趣首先体现在对历史和精神分析的爱好,然后转到脑生物学领域,跨越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细胞生物学等多个学科,最终从细胞和分子层面上破译了人类记忆密码,从而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为了满足人们对追寻记忆痕迹的好奇和渴求,坎德尔教授娓娓道来,把个人成长融入科学发展历程,讲述他传奇的人生探索之旅,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大师的治学之道和大家风范。
这是一位科学巨匠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心路历程。他对前辈和同行的尊重与谦和,对年轻一代的提携和鼓励,对故土维也纳的眷念,以及身为犹太人所特有的民族自豪感,这一切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和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找寻逝去的自我 豆瓣
Searching For Memory: The Brain, The Mind, And The Past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丹尼尔·夏克 (Daniel L.Schacter) 译者: 高申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作为哈佛大学心理系系主任的夏克特,在数十年的研究生涯中将目光聚焦到了记忆这一神秘而又捉摸不定的研究领域。他的研究成果构成了今天各种心理学教科书中记忆章节最主要的内容。课本上那些简而言之的规律在夏克特笔下成为一条延续不断的河流,推理过程丝丝入扣。
在书里他为你解答了什么是内隐记忆?语义记忆?海马?究竟什么是知觉表征系统,失忆症又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催眠下的儿童期性侵犯受害者?多重人格究竟和记忆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记忆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如果你想了解你自己,想了解心理学,想了解记忆,就让严谨执著的夏克特帮你打开这扇大门吧!
经历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和凤鸣 敦煌文艺出版社 2006 - 1
1957年反右斗争期间,作者和作者的丈夫王景超双双被划为右派分子,王景超并被定为极右分子,开除公职,劳动教养。他们一下坠入黑暗的深渊,成为阶级敌人,都被发配到农场劳动改造。在紧接着到来的1960的大饥荒中,王景超活活饿死在甘肃酒泉夹边沟劳教农场里,作者总算死里逃生,回到了甘肃日报社。1961年9月,甘肃日报社领导宣布为作者俩和其他8名难友摘掉了右派分子的帽子,后安排作者在甘肃日报编辑部资料室工作。十年浩劫中,作者又再次被戴上右派分子的帽子,开除公职,遣送农村监督劳动。作者两次被戴上右派分子的帽子,前后达11年之久。在作者的大半生里,作者经历了家破人亡的不幸和痛苦,更在11年里作为阶级敌人受尽各种凌辱委屈,作者经受了一个女性所难以承受的各种情感遭际与心灵创伤。到1978~1979年,作者和王景超的右派问题终于改正。甘肃日报社在反右派斗争中所划的11名右派分子全部获得改正。
这是一段沉重的历史,不仅作者们家遭受劫难,几十万知识分子在遭受劫难,中国人民都在遭受劫难。在反右派斗争之后,接踵而来的三年困难时期,中国人民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国土上,不分职业、文化、民族、阶层、年龄等等,不问其主观意向如何,都程度不同地忍饥挨饿,千百万的人因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是血和泪写就的历史。
你好忧伤 豆瓣
作者: 李海鹏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 - 1
本书是中国大陆首部中学生reallife stories集。24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坦率地自述了他们的青春和成长。
2011年9月11日 已读
并不是所有的青春记忆都让人动容,但每每读到那些有关孤独、遗憾的故事,心内难免会有些许共鸣。或许正如这本书那个精彩的结尾所说,有时候忧伤是没有理由的,但总会平淡的。无论这些记忆是否依然存在,生活还在继续,走下去吧,不管一切有没有答案。
李海鹏 记忆 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