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
2022年9月25日 已读
让我真切地认识了一些在地的社区,深水埗、坪洲岛等等,看到在地人的生活状态,知悉她们心中的迫切议题,看到一个真实多元的香港。末日的迫胁似乎总是高悬头上,但代入这些角落的视野中脚踏实地地思索,每一个人的生活还在延续,似乎还有许多事情可以且看将来。
在地 文化 本土 身份认同 香港
2022年9月20日 已读
唔使念都知,个D建制派就等住睇大家点“折堕”,肯定觉得你地系“跌左落地拿返扎沙”。但似乎每一个人都没因此而放弃,大家都尝试重新振作,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仇恨、失落与彷徨,一次次静思,放空,尝试在抓紧当下生活的每一分秒去面对未来。旁人可以尽管嘲笑养蜂护牛的人憨居,开书店噶人唔识时务,但佢地其实一直只是在做同一件事,就系真诚、身体力行地热爱脚下的土地。好感动,系呢D平凡人噶故事里面,我真正睇到左resilience噶力量。面对世界噶洪流,顺逆也罢,不放弃噶人都一齐加油。
历史 心理治疗 政治 社会运动 社运
川普主义批判 (《自由主义论丛》第 1 卷) 谷歌图书
作者: 荣伟、张千帆主编 Blurb, Incorporated 2021 - 9
《自由主义论丛》在华语世界张扬代表当今文明世界潮流的自由主义、进步主义理念和价值观,分析批判逆世界文明进步潮流的极右思潮,在华语世界厘清被一些中国大陆学者有意或无意误读、误导的西方保守主义理念。博登书屋集结、出版海内外几十位学者、教授的深度相关评论文章,在这个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上,保留了华语世界在为维护当代进步主义、自由主义理念和价值观贡献的珍贵文献,代表当代华语思想界在推进世界走向进步主义文明大潮中没有缺席! 《自由主义论丛》一、二、三卷囊括了对"川普主义"与华语世界近年来泛滥的极右思潮的各方面的系统批判。第一卷《川普主义批判》,包括川普乱政检讨、美国大选反思、美国制度根基、中美关系问题、川粉思想根源、自由派的分裂等主题。今后,我们还将计划出版后续文集,继续在华语世界高举自由主义大旗,弘扬正确的自由主义、进步主义理念。
2022年8月7日 已读
组稿面向宽广,除个篇目的论述显得大而无当,其他文章的理据论述兼具。愿意思辨者可鉴,组稿列举的事实已足以证明川普乃至众多保守右翼是何等虚伪龌蹉了。但如其所述,对并不在乎事实的人讲事实,其实没有任何扭转力。组稿中让我收获最多的是“美国清教起源迷思”和“华人川粉心理分析”两个篇目。川粉华人折射的是那一代人的教育失败:欠缺真实和观点的甄辨训练,因文革、春夏形成逆反心理,无批判地听信、内化90s涌入的右翼保守主义思潮,信奉社达主义和丛林法则,对政商权贵的威信偏听偏信,下意识地反感平等权利,艳羡想象一种自身享有特权的等级制度,从而接纳且自觉侍奉白人至上主义、基督教右翼国家主义,鼓吹种族压迫和排外,连自己的同胞也不放过。更吊诡的是,在信息过滤封锁的自媒体天朝气候里,川还被别有用心者塑“讨回公平”、“美国克星”,拉了平民粉丝。
christian nationalism 政治 政治哲学 美国 身份政治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2 (8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7 - 2
葛兆光教授十年前開始推動「從周邊看中國」研究計劃,把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保存的有關中國史資料作為「新材料」,試圖提供重新認識東亞和中國的多重視角與立場。為此,葛教授陸續出版了《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等著作,在國際學界受到廣泛關注。本書是葛兆光教授有關東亞與中國研究系列論著之一。為了對「周邊」及其相對應的「中國」概念做一個清晰的界定,作者在這本書中梳理歷史上中國疆域、族群和文化的移動與交錯,說明「內」與「外」之變化,並嘗試溝通原本分屬中外關係史、中國民族史(包括「邊疆民族」)、歷史地理學(包括「邊疆史地」)、全球史(和區域史)等各學術領域的資料和方法。
2021年7月28日 已读
相较《何为中国》,《内外》更细致地论述了古代与现代之间frontier与boundary的区别,历史上内与外的进退变迁,公允地承认即便在政治-文化核心内部也存在“外”,再强调了“汉化”的历程就是血与火的压迫,根本不是天下主义者所谓的那套平等互敬的莺歌燕舞。不过与前书一致的是,《内外》依旧以汉族儒家士人、贵族的价值文化作为理所当然的代表去描绘政治-文化核心的稳定性,其他社会阶层对文化、身份的认同面貌则无可描绘,让这个“核心并非建构”的判断仍然留有存疑之处。历史事实求证的作用也有其极限,虽让后人知道倒推求证想象的谬误,但同样难以解决眼前的认同问题。
中国 历史 国族 国族主义 思想史
什么都没有发生 豆瓣
Nothing happened
7.9 (27 个评分) 作者: 陈冠中 / 陳冠中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10 - 9
张出身于香港破落户,长年漂泊海外,足迹遍及非洲、东南亚、北美、西欧、大陆与台湾,冷眼旁观了尼日尼亚政变、印度腐败、澳洲嬉皮士、欧美雅皮士、大陆历史剧变时期、台湾黑社会、香港的辉煌及回归等等众生世相,成长为具有鲜明香港特色的顶级职业经理人。
“做专业的事,赚钱、住五星酒店、享受这个世界所能提供的最好美食、红酒、女人,一切钱能买到的东西。”、“收藏六只镶钻黄金表和七百瓶最昂贵的红酒”,密闭时间,液化财富。“我们是国际资本的港籍雇佣兵。为谁?无所谓。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爱自己。” 但是一瞬之间,一生如幻象幻灭,什么都没有发生……
2020年8月18日 已读
《什么都没有发生》描述了一种吊诡的现实:no loot的人格怎么深入扎根于neo-liberalism秩序之中。相比之下《浅水湾》的文学技巧更出色,通过叙事角度的错乱交替,反映出那一代人普遍精神困境的深度。张那种深陷其中的人格状态,那种“随时都可以去死”的自觉让我惊讶。人在完全接纳异化与痛苦地完全拒绝之两极,竟然会有这么类似的结局状态。
历史 文化 文学 身份认同 陈冠中
消失的國民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9 (14 个评分) 作者: 王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7 - 1
中國王朝時代的政權之所以能夠讓「周邊」及「異民族」自由自然地與中國交流和融合,皆因長期崇尚「德治」這一超越「民族」和時代的價值,從而延續其統治的正當性。進入二十世紀後,這一歷史趨勢卻戛然而止—周邊開始拒絕中國,異民族集團開始抵制「中國人」意識。這一過程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弄清楚這個問題,對於民族問題日益嚴重的今日中國,實在刻不容緩。 本書作者指出,因為近代中國導入了「民族」的話語,造成了「民族」與「國民」二者不分的現象;隨著民族話語不斷被政治化,各種官制及民間的民族主義思潮甚囂塵上,使中國社會與當初建設「國民」和「國民國家」的理想漸行漸遠。以「民族」來頂替「國民」的結果,不僅促生和強化了漢族排斥和歧視其他周邊民族集團的狹隘民族主義,也使處於中國周邊的其他民族集團在社會流動的自由屢受限制,因而對自詡為「近代民族國家」的中國逐漸失去國家認同的意識。 本書集結作者二十年間就中國近代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問題之思考,當中包括他在多個中國伊斯蘭民族地區的生活經驗與大量田野考察工作。 如何建設一個具有跨越階級、民族和國家利益的讓全體國民共享的政治文化,將會是少數民族集團邁向國家認同的關鍵,好讓他們不再成為這個國家的「他者」。
思想31:民族主義與歷史意識 豆瓣
作者: 思想編委會 聯經 2016 - 9
《思想31:民族主義與歷史意識》有三個專輯,第一個專輯是「教科書中的歷史意識」,針對大陸和香港的三篇文章,剖析兩地歷史教科書與現實政治的糾葛,值得參考。
第二個專輯是「周邊反思中國:葛兆光《何為中國》的迴響」,葛兆光先生關於「中國」的歷史建構研究是近年來學界關注的一個焦點,去年香港浸會大學針對《何為中國》舉辦研討會,本期發表分別來自韓國、香港以及台灣的四篇論文。第三個專輯是「思想訪談」,一篇訪談和一篇紀念本尼迪克.安德森文章,對安德森容易引起誤解的幾個關鍵論點提供了解說與分辨,對讀者將有很大的幫助。
2020年7月29日 已读
没想到白永瑞老师这么客气,客气得让我更加想看程美宝老师的文章。同为韩国学者的金由美老师的批评更直接,她和罗贵祥老师都指明,《何为》对民族身份认同的建构尝试在纵横两面都有缺陷,文化认同的普遍性、连续性是可疑的;这些讨论与钱穆老师那代人在教科书中建构的文化国度刚好相互映照;相比之下,黄纪苏老师学养深广程度可能不如高全喜老师,但前者在对话中显得更坦诚。后者先是对左翼做了毫无必要的人格嘲讽和观点假设,随后提供的论述框架也是复读机一样没新意,论及实质自由缺失的现实还是回避了事。
共同体 历史 思想 思想史 政治哲学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豆瓣
作者: 赵静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1
"在人类历史上,“我”的发现,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和主体的“我”的诞生,或许是最具创造性也最具解构性的行为。但“成为我”是一项永远不可能停止的身份规划和记忆工程。在充满冲突与断裂的多元社会,作为一种朴素的认同,记忆或许可以为我们维护自己的身份、维持自我之连续性提供一臂之力。
基于此,《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关注融汇于日常生活之中的记忆,谈及了流动时代中人们的记忆危机,记忆的“真”、“善”,“是与非”,“公域”和“私域”的演变,与身份认同的正负相关关系等。书中既有对记忆的范式、身份的构建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建构和反思,又有对《顾颉刚日记》、帕慕克《纯真博物馆》和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文本解读,尝试剖析并解答记忆的相关疑问,是目前国内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的开创性专著。
"
影視香港 豆瓣
作者: 馬傑偉 / 曾仲堅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2010 - 11
過去五十年,香港影視媒介中,大陸人的形象變化多端。早年是親切愚笨的「大鄉里」以及庸俗市儈的「阿燦」,暴戾透頂的「省港旗兵」則是負面形象的極端。回歸前,大陸人角色變成無傷大雅的「表姐」與「表叔」,甚至是醒目可親的「好姨」;回歸後,新聞中常出現奧運明星與航天英雄,電影就算有內地南來的罪犯和妓女,形象也較為正面及人性化。
本書旨在探討過去五十年間影視媒介中的香港身份認同問題。全書分三部份。第一部份分析二十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初香港身份的形成過程。第二部份分析八十至九十年代過渡期內香港身份的種種奇特現象。第三部份分析回歸後港人重尋國族身份,同時為本土身份重新定位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