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活动设计 豆瓣
作者: 华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8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活动设计》旨在探索研究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如何与幼儿实践活动紧密衔接。作者在研究学前儿童生活、活动和学习等方面全面发展与认知的基础上,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线索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同时,为了明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发展目标和培养其实践工作能力,作者研究、开发了适用于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法课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活动设计单元课程”,使幼儿师范教师的职前培养贴近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
实践教学证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活动设计单元课程”在科学、系统、全面地指导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学前基础教育理论、音乐基本理论和音乐技能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对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掌握构思、设计、实施、评价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教育思维和能力,以及灵活运用于实践教学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有效地整合幼儿园的活动课程和资源,实现儿童早期教育成为真正的素质教育的目标。
2023年3月1日 已读 看了一下儿童音乐教育理论体系和音乐教育理念的部分。理论体系的梳理简要明瞭,适合入门了解。但其他教育观念分析非常陈腐,处处透露出父权制爹味的异味。阅于2022年。
教育 育儿 音乐
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修订版) 豆瓣 Goodreads
增補 ポピュラー音楽と資本主義
7.7 (26 个评分) 作者: [日]毛利嘉孝 译者: 耳田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2 - 4
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书试图以流行音乐为中心,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br /><br />流行音乐的实践与前卫实验或左翼的实践不同,面对资本和权力,采取的通常是二重性立场,在拥有对抗性的同时,也隐藏着被同化的可能。这一特质在让(自称)激进的政治中心主义者感到焦躁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实现大众性动员和组织的可能性。这样的二重性本身,才是建立真正良好政治秩序的关键,也是流行音乐的魅力所在。<br /><br />流行音乐既不是与资本主义进行对抗的东西,也不是什么独立于资本主义存在的东西,它是从资本主义制造出来的无用的、过剩的、废弃的事物中被创造出来的。它曾经是资本主义的副产物,而现代社会的讽刺之处,便是这种副产物现在逐渐改头换面,变成了主要产物。而在此之后,流行音乐扮演的角色仍然会不断持续发生变化。<br /><br />那么,处于这样的时代之中,我们对流行音乐应该进行怎样的思考?当然并不存在现成的答案。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流行音乐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会一直被人聆听,而最终,我们也不能不去思考大众性的事物,因为在如今这个时代,就连拒绝大众性事物的超然态度,都已经被回收进大众性事物之中了。
论电影音乐 豆瓣
作者: [德]特奥多尔·W·阿多诺 [奥] 汉斯·艾斯勒 著 译者: 刘斐
本书是关于电影音乐美学本质的经典论述,也是对20世纪文化工业批判的理论经典,从电影配乐实践的具体问题,到社会学和美学分析,都深入而透彻。阿多诺考察了电影和音乐、自然音响和人工合成声音之间的关系,同时探究了新的文化政治可能性。
古琴丛谈(修订版) 豆瓣
作者: 郭平 2015 - 10
《古琴丛谈(修订版)》从古琴的制作说起,谈到古琴的音质特色,又谈到弹琴的种种讲究,说到琴的“知音”,说到俞伯牙和钟子期、嵇康与《广陵散》、陶渊明和无弦琴——一张古琴可以诉说无数美妙绝伦的故事,论及“打谱”、指法、琴曲题材,又论及传统琴曲的音乐特征、琴的总体品格与流派风格,对早期琴曲与晚近琴曲手法差异进行了比较,后还介绍了当代古琴大师管平湖,并对琴的现代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近世古琴逸话(增订本) 豆瓣
作者: 严晓星 2022 - 4
关于古琴的百则精彩故事,古琴爱好者常备必读之书
大时代里馀音袅袅的琴人悲欢,近现代古琴界的“世说新语”
修订文字增补篇目,收录近三百幅珍贵图片,全彩精印
导演郭宝昌、古琴家龚一、掌故家赵珩、艺术家陈丹青、学者扬之水联袂推荐
☆编辑推荐
◎重温历史,开阔眼界
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碣石调·幽兰》回归中土到二十世纪末,中国的古琴艺术走过了两个甲子一百二十年的光阴,这是与时代大潮联系紧密、与古琴界血脉相连,最为古琴研究者和爱好者重视的阶段。本书收入的一百篇文章,所谈的就是这一百二十年间琴坛发生的趣闻轶事和百馀位琴人的悲欢离合。通过文字和图像,在重温历史的同时,力求开阔眼界、慰藉心灵。
◎掌故笔法,生动可读
本书用传统的掌故体裁进行撰写,故事生动,情节丰富。述说叶诗梦避山洪得佳琴的趣闻,谈到管平湖舍命护“清英”的轶事,提及修琴不知音的著名匠人的生平,探讨古琴音量不能扩大的道理。或悲或喜,可敬可佩。作者力求内容严谨,在每篇文章之后都注明了文献出处,并为书中主要人物一一写出小传,便于读者迅速了解。读者固然可以饶有兴味地阅读故事,也可深入感悟人生,进而更加关心中华文化的瑰宝——古琴艺术。
◎全彩精印,重装上阵
本书此次增订再版,为了更好地体现古琴之美和琴人风范,作者搜集了近三百张珍贵的古琴、琴人、纹饰、历史文献图片,其中不乏首次面世或较为罕见的珍秘影像,全彩精印,图文并茂。文字上又对旧作改写、扩写多处,修订错误数十处,并根据新近发现的史料与学术研究成果将文章总数增加到一百篇,整体增加了数万字的篇幅,更为充实、准确。全书最后列明采摭文献、图片目录,并制作各种索引,方便读者使用。
◎前辈肯定,师友力荐
已故著名古琴家成公亮先生为本书旧版作序,曾称赞本书“以严谨的态度、通俗的笔法”写成,“既是爱琴者的谈资,也为今日的琴人提供了近现代琴史研究的诸多线索”。古琴家黄树志为本书增订本作序,亦肯定此书将在未来成为琴史纂修的“必资之史料”。著名导演郭宝昌、古琴家龚一、掌故家赵珩、艺术家陈丹青、学者扬之水等众多师友也倾情推荐本书,徐俊先生特为本书题写书名。
▎内容简介
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碣石调·幽兰》回归中土,到二十世纪末的两个甲子之间,古琴艺术在时代大潮中,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也是与当代古琴界血脉相连、为所有琴人所熟悉的历史阶段。本书的一百篇掌故,讲述的就是这一百二十年间琴坛的轶闻趣事,涉及琴坛前辈百馀位,选配珍贵历史图片近三百幅。通过这些文字和图像重温历史的同时,力求开阔眼界、慰藉心灵。
古琴(精装版) 豆瓣
作者: [瑞典] 林西莉 译者: 李之义 / 许岚 2020 - 4
这是一个关于古琴的故事,是一个瑞典汉学家深入古琴世界的经历和体会。它不仅有对古琴本身的描写,更有关于古琴之于古代文人生活的意义,关于古琴与人的命运,与音乐、诗歌的相互关联,甚至是我们应当怎样生活的解读。
达尔克罗兹方法:体态律动 豆瓣
作者: 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著 译者: 谢呈译 2021
本书是雅克-达尔克罗兹于1916年在德国出版的系统性理论教材。其中系统的解释了达尔克罗兹音乐与动作的训练方式与方法。书中可以看到很多我们熟知的练习如:迅速反应、身体卡农、抑制练习等。在书中读者可以系统的明白如何使用这些方法进行自我学习,学习达尔克罗兹方法在教学中的使用。
东亚乐器考 豆瓣
作者: (日) 林谦三 译者: 钱稻孙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3 - 7
全面考述东亚乐器起源、沿革、乐律及名称语源
可资研究东亚民族音乐、民俗、文化史、交流史
译者涉猎音乐、戏剧、美术、医学,精通日、意、德、法文
作者就东亚各国——主要是中国,以及日本、印度、朝鲜、缅甸、柬埔寨诸国的古乐器,如铜钹、金钢铃、梵钟、方响、五弦琴、卧箜篌、三弦、琵琶、胡笳、筚篥、唢呐等,按照乐器分类法的四大纲目(“体鸣乐器”、“皮乐器”、“弦乐器”、“气乐器”),进行了系统的绍介和考述,涉及各种乐器的起源、沿革、乐律以及乐器名称的语源等诸多问题。
全书群征博引,内容丰富,对实物的考查、研究和鉴别尤其着力。可供研究东方各民族音乐及东方文化史者作参考,于东西文化交流史、东亚民俗文化等方面亦可资取鉴。随书配有近两百幅珍贵图片,包括不同时期的各种乐器,直观地展现了东亚乐器的历史形态和交流情况。书末还附有日本正仓院数种《献物帐》中所列乐器条目等珍贵资料。
译者钱稻孙学问渊博,精通日、意、德、法文,涉猎音乐、戏剧、美术、医学,使得此一学术译著能够兼美信达雅。
中国乐器博物馆 豆瓣
作者: 乐声 时事出版社 2005 - 1
全书以艺术家的视角、丰富的韵律、优美的图文,集辞书与科普图书之大成,寓赏析、收藏于一体,系统地介绍了中华上下8000年乐器的历史、流传、构造、性能、用途、演奏方法及著名乐曲。
全书图文并茂,共收录精美图片近1300幅,是迄今为止收录图片最完整、参照史料最翔实、展现中华乐器灿烂瑰宝最全面的一部经典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学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苏亚人为什么歌唱 豆瓣
作者: [美]安东尼.西格尔(Anthony Seeger) 译者: 赵雪萍 / 陈铭道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2 - 6
《苏亚人为什么歌唱:亚马孙河流域印第安人音乐的人类学研究》由安东尼·西格尔编著。
《苏亚人为什么歌唱:亚马孙河流域印第安人音乐的人类学研究》内容如下:
苏亚人的“歌唱”并不是我们概念中的歌唱,因为在苏亚人语言中没有相等于我们的音乐和歌唱这样的词汇。所以苏亚人并不认为他们是在歌唱或从事音乐活动。那么,在我们听来他们的确是在歌唱的“歌唱”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也就是说,这种“歌唱”对他们来说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苏亚人的“歌唱”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内在的,另一是外部的。内在的意义体现在“歌唱”对血缘、家庭的维系,对生产、生活、生存的作用,对视觉形象的表达,对宗教膜拜的渲染。在这个意义上,“歌唱”不是音乐活动而是语言传达,“歌唱”不是艺术形式而是心灵的表述。对音程、音阶、音值、音节、音色、音响的规范在这里是没有多少价值和意义的,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他们必须“歌唱”,因为这是苏亚人的生命和生活。苏亚人“歌唱”的外部意义是象征性的,是一种部落的符号,是我与你的对比,是自我存在的化身,是历史传承中牌坊式的东西,也类似于战争中号角式的作用,是一种社会化、政治化的意义。从现象上说,这种“内在”和“外部”的意义是功能性的,但是,本质上它们是观念的产物。
音乐学与差异 豆瓣
Musicology and Difference: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Music Scholarship
作者: [美] 露丝·索莉 编 译者: 谢锺浩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1 - 8
本书是第一本专门论述音乐学和“性别差异”理论的人类学文集,包括本书编者露丝·索莉教授在内的16位美国和加拿大学者,从不同角度探索了音乐学理论和音乐文化语境中,和社会性别与性有关的、无所不在的差异。
音乐的极境 豆瓣 Goodreads
8.4 (14 个评分) 作者: [美]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庄加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6
从古尔德、波利尼、布伦德尔,到普莱亚、席夫、鲁普;从切利比达克,到巴伦博伊姆、莱文;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瓦格纳、欣德米特、布列兹……
萨义德以专深音乐素养论及众多伟大作曲家、作品,伟大演奏家、指挥家,抽绎音乐的社会、政治、文化脉络,阐释音乐对社会被低估的影响力,对音乐界现状提出尖锐批评:
帕瓦罗蒂将歌剧表演的智慧贬低到最少,把要价过高的噪音推到最大;
霍洛维兹成了在白宫接受颂扬的国有资产;
莱文的指挥简直就像是从坟墓里挖音乐,而不是赋予音乐生动与活力;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只甘于上演老实平庸的二流剧目;
萨尔兹堡音乐节僵化成例行公事和恬不知耻的观光促销计划……
如何听爵士 豆瓣 Goodreads
How to Listen to Jazz
8.4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特德·焦亚 译者: 孙新恺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5
爵士乐的精髓何在?我们该如何品鉴大师级的演奏?即兴演奏就是随意发挥吗?为什么听、如何听、听什么、听谁的,有关爵士乐的种种疑问,你都将在这里找到答案。
美国杰出音乐史学家、资深爵士乐评论家特德·焦亚在本书中与我们分享了自己的赏乐之道,他从爵士乐的核心谈起,扩展至爵士乐的结构、历史、流派、名家赏析,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如何听爵士”,只要用心聆听,定能深入爵士乐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揭示其魅力所在。
5个爵士乐关键元素+12种爵士乐风格+9位爵士乐大师+150位当代爵士名家 ★ 爵士乐终身成就奖得主全新力作 本书作者特德·焦亚被誉为“美国杰出的音乐史学家之一”,著有爵士乐相关书籍10种,作品屡获殊荣。他于2017年5月获得“爵士乐新闻记者协会”授予的“爵士乐终身成就奖”。
★ 获评经济学人年度好书,广受赞誉 入选《经济学人》2016年年度好书,《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周刊》《纽约客》《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盛赞推荐。繁体中文版亦得到焦元溥等多位专业人士推荐,上市后销量迅速突破两万册。
特德·焦亚做得太好了,许多人会因此爱上爵士乐!——《经济学人》
★ 匠心独运、清晰轻巧的赏乐指南 作者身兼音乐史学家与爵士乐手,他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将多年积累的私家赏乐建议凝结于这本轻巧的指南中,透过纷繁复杂的音乐世界解开了爵士之谜。
★ 国内爵士乐坛重量级大咖推荐 知名DJ、中国爵士乐坛先锋人物张有待作序;张北音乐节及天漠音乐节的创办人、《爵士圣经》作者李宏杰撰写推荐语。
音樂的極境 豆瓣
作者: 薩依德 译者: 彭淮棟 太陽社 2009
◎推薦人:中研院歐美所所長/單德興
中文世界第一本薩依德音樂評論集!
薩依德不僅是敢說真話的人權鬥士,也是令人跌破眼鏡的樂評家!
超過20年的音樂評論專欄,結合驚人的廣度與具有渲染力的熱情
◎薩依德是無與倫比的知識分子,兼為最深層意義上的音樂家--國際名指揮家兼鋼琴家巴倫波音
◎全書字裡行間迴響的氣勢和活力,使我們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鋼琴家魯普,葛萊美獎得主
◎強烈推薦這部由二十世紀後半葉最敏銳的音樂評論家所寫的文集。--《圖書館期刊》
◎令人愉悅……具有巨大的熱情與深度、廣度兼具的洞見,這不論在撰寫任何主題的作家中都是極少見的。--《經濟學人》
◎中時開卷書評(12/20刊出)
◎中研院歐美所單德興教授推薦
隨書附限量選曲CD,全長75分鐘!
帕華洛帝是索價過高的最高分貝噪音?霍洛維茲是尖銳刺耳風格的代表?薩爾茲堡音樂節是癡肥臃腫的觀光促銷?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盡上演些二流劇目?
《音樂的極境》是薩依德論樂橫跨三個十年的第一本文集,他討論許多作曲家、音樂家、演奏家,在過程中抽繹音樂的社會、政治、文化脈絡,連帶發揮他古典鋼琴家的素養,對古典音樂和歌劇提供豐富而且不時出人意表的評價。
全書以清新的角度賞析經典作品,也以他人不及的眼光品題為人冷落的當代作曲家作品。薩依德批評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過於保守,也惋惜帕華洛帝有超級巨星之譽,卻「將歌劇演出的智慧貶到最低,把要價過高的噪音推到最大」。此外,他思考以色列禁演華格納的問題,音樂節愈來愈浮濫的令人憂心趨勢,以及以馬爾孔X生平為主題的歌劇,音樂與女性主義的關係,鋼琴家顧爾德,及莫札特、巴哈、理查史特勞斯等名家的作品。
薩依德以內行人的造詣,權威的身分,書寫精闢犀利的批判。他在音樂裡看出文學與歷史理念的反映,並密切觀察其構成和創造的潛力。《音樂的極境》情文並茂,處處發人深省,呈現薩依德思想事業的一個重要層面,進一步證明,作為廿世紀最具影響力、最勇於突破的學者之一,他實至名歸。
薩依德除了著名的後殖民論述,並精通文化研究與音樂,本身具有鋼琴演奏家的水準,終身對西方古典音樂擁有激情,《音樂的極境》收集1983-2003年間的音樂評論,他以專業樂評家的角色討論作為文化場域的古典音樂,清晰深入。本書的出版呈現薩依德更全面和多方位的專長與論述,可彌補過去中文翻譯與評介的不足。
声音与愤怒 豆瓣 谷歌图书
7.3 (48 个评分) 作者: 张铁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摇滚乐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叛逆的胎记,是青年亚文化的主要武器,从未放弃对保守的社会体制提出尖锐的质问。
60年代的民歌运动是摇滚乐与政治关系的原型;70年代的华丽摇滚、朋克摇滚将音乐、青年亚文化和社会颠覆性紧密联系在一起;80年代的“红楔”、“四海一家”等运动为音乐与政治的结合提供了各种可能的样板,90年代至今,面对全球化、环境污染、种族主义、霸权主义等更加复杂的社会议题,摇滚乐在丰富自身形态的同时,也呈现出越来越多样的反抗姿态。
约翰·列侬、鲍毂·迪伦、琼·贝兹、冲撞乐园、U2电台司令……当我们被这些伟大的摇滚乐手感染时,可曾留意到他们面对社会总总不公时的呐喊?
《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回顾了历史上摇滚乐与种种社会运动的关联,并在回顾中去提问、反省音乐介入政治的各类实践途径的可能性与局限。声音与愤怒,将唤起你青春的热血,并且让你重新认识摇滚乐。相信当你合上本书时,对于“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这个提问,心中已有了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