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棍猫🥖 - 标记
女性与权力 豆瓣 Goodreads
WOMEN & POWER:A MANIFESTO
8.6 (176 个评分) 作者: [英] 玛丽·比尔德 译者: 刘漪 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 - 3
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对性别议题的探讨
从文化叙事的角度揭示将女性排除在权力之外的深层文化结构
探寻“厌女症”背后的文化根基
◎ 编辑推荐
“你无法将女性轻易置于一个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架构里,你必须改变架构本身。”
《女性与权力》收录了比尔德两篇关于女性与权力的演 讲稿。在这两篇演讲稿中,作者从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和现实情境中挑选了一些案例,来解释女性与权力的关系是如何在文化中被构建的,并指明权力的定义本身就已经将女性排除在外。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在政治、商业领域中成功的女性被视为女强人,她们在无意或有意地扮演一个男性化的角色,同时又排斥这种扮演。除了这少数精英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女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她们的声音总被忽略,社会对她们的容错率也更低。作者指出这一问题,并质问目前围绕权力的文化架构,以在更深的层面上引发人们的反思。
◎ 内容简介
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以其睿智的头脑和辛辣的笔调重探性别议题,揭示有权势的女性是如何为历史所对待的。她选取了自古典世界直至今日的众多案例,探寻“厌女症”背后的文化根基,并将讨论引向公共场域中的女性声音、社会文化对女性与权力之关系的预设,以及少数“成功”女性拒绝将自己嵌入男性模板中的努力。
比尔德本身也曾经历过针对女性的歧视和网络上的性别攻击,在对这些个人经验的反思中,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人们的认知中,女性在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权力架构里根本就没有一席之地,那么难道不是权力本身需要被重新定义吗?
◎ 媒体推荐
眼光犀利且机智幽默,这个自封的“吵吵嚷嚷的女人”证明了公共言说不再只掌握在男人的手中。愿她拥有更多的力量。
—— 劳拉·加梅森,《金融时报》
来自一位热诚女性主义者的衷心呼喊,“敢于在公共场合发言”的女性应真正被聆听,这一完全合情合理的吁求提得对极了。
—— 《科克斯评论》
特别让人开眼…… 解释了“厌女症”的机制及它为何如此富有活力。
—— 艾莉芙·夏法克
一份耀眼而有力的宣言。
——《纽约时报》
清晰,料足,颇具颠覆性且机智幽默。
——《旧金山纪事报》
2021年10月10日 想读
马可瓦尔多 豆瓣 Goodreads
Marcovaldo
8.9 (137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马小漠 译林出版社 2020 - 1
一年四季轮回 一季一个故事
在沟渠里仰望星星 一个小工眼中城市的奇趣与窃喜
马可瓦尔多是位城市小工。在充满着水泥和沥青的城市森林里,他却试图寻找大自然。春天花坛里冒出来的蘑菇,秋天城市上空的候鸟,都能让他那灰色贫乏的世界变得多彩肥沃。他有一双敏锐善感的眼睛,时刻捕捉着四季的变化和都市的隐秘。对他来说,“生命中除了以小时计酬的薪水、额外的工资补助和家庭津贴外,还有某些东西可以期待。”
读者期盼已久、简体中文版首度问世的《马可瓦尔多》,是卡尔维诺创作生涯中一部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开启了他创作的黄金时代。卡尔维诺在这一系列故事中对城市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为其后来的代表作《看不见的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历了马可瓦尔多式的那些小不幸和小欢喜,卡尔维诺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以此作为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
2020年6月3日 想读
The Making of a Manager 豆瓣
作者: Julie Zhuo Portfolio 2019 - 3
Congratulations, you're a manager! After you pop the champagne, accept the shiny new title, and step into this thrilling next chapter of your career, the truth descends like a fog: you don't really know what you're doing.
That's exactly how Julie Zhuo felt when she became a rookie manager at the age of 25. She stared at a long list of logistics--from hiring to firing, from meeting to messaging, from planning to pitching--and faced a thousand questions and uncertainties. How was she supposed to spin teamwork into value? How could she be a good steward of her reports' careers? What was the secret to leading with confidence in new and unexpected situations?
Now, having managed dozens of teams spanning tens to hundreds of people, Julie knows the most important lesson of all: great managers are made, not born. If you care enough to be reading this, then you care enough to be a great manager., Julie knows the most important lesson of all: great managers are made, not born. If you care enough to be reading this, then you care enough to be a great manager.
The Making of a Manager is a modern field guide packed everyday examples and transformative insights, including:
* How to tell a great manager from an average manager (illustrations included)
* When you should look past an awkward interview and hire someone anyway
* How to build trust with your reports through not being a boss
* Where to look when you lose faith and lack the answers
Whether you're new to the job, a veteran leader, or looking to be promoted, this is the handbook you need to be the kind of manager you wish you had.
2020年5月12日 想读
Good to Great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Jim Collins HarperBusiness 2001 - 10
Five years ago, Jim Collins asked the question, "Can a good company become a great company and if so, how?" In Good to Great Collins, the author of Built to Last, concludes that it is possible, but finds there are no silver bullets. Collins and his team of researchers began their quest by sorting through a list of 1,435 companies, looking for those that made substantial improvements in their performance over time. They finally settled on 11--including Fannie Mae, Gillette, Walgreens, and Wells Fargo--and discovered common traits that challenged many of the conventional notions of corporate success. Making the transition from good to great doesn't require a high-profile CEO, the latest technology, innovative change management, or even a fine-tuned business strategy. At the heart of those rare and truly great companies was a corporate culture that rigorously found and promoted disciplined people to think and act in a disciplined manner. Peppered with dozens of stories and examples from the great and not so great, the book offers a well-reasoned road map to excellence that any organization would do well to consider. Like Built to Last, Good to Great is one of those books that managers and CEOs will be reading and rereading for years to come. --Harry C. Edwards, Amazon.com Review
2020年5月12日 想读
How to Speak Machine 豆瓣
作者: John Maeda Portfolio 2019 - 11
Visionary designer and technologist John Maeda defines the fundamental laws of how computers think, and why you should care even if you aren't a programmer.
"Maeda is to design what Warren Buffett is to finance." --Wired
John Maeda is one of the world's preeminent interdisciplinary thinkers on technology and design. In How to Speak Machine, he offers a set of simple laws that govern not only the computers of today, but the unimaginable machines of the future.
Technology is already more powerful than we can comprehend, and getting more powerful at an exponential pace. Once set in motion, algorithms never tire. And when a program's size, speed, and tirelessness combine with its ability to learn and transform itself, the outcome can be unpredictable and dangerous. Take the seemingly instant transformation of Microsoft's chatbot Tay into a hate-spewing racist, or how crime-predicting algorithms reinforce racial bias.
How to Speak Machine provides a coherent framework for today's product designers, business leaders, and policymakers to grasp this brave new world. Drawing on his wide-ranging experience from engineering to computer science to design, Maeda shows how businesses and individuals can identify opportunities afforded by technology to make world-changing and inclusive products--while avoiding the pitfalls inherent to the medium.
2020年5月12日 想读
乔纳森传 豆瓣
The Genius Behind Apple's Greatest Products
7.2 (12 个评分) 作者: 利恩德·卡尼 译者: 汪琪 / 岳卉 中信出版社 2014 - 1
这是第一本聚焦苹果首席设计师乔纳森·艾夫的传记。乔纳森在英国学习了传统的工业设计理论,致力于将设计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并结合自己对于设计的理解,形成了独有的乔纳森式的设计理念。他将这套理念带到了苹果,帮助乔布斯在最艰难的时期完成了复兴。每个人都认为苹果的核心在于乔布斯,但镁光灯背后的乔纳森才是苹果走出困境的关键先生。
从用户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初衷、追求简洁、钟爱白色、提高科技产品的亲和力,这些都是乔纳森灌输给苹果公司设计部门的新元素。他与乔布斯的想法不谋而合,并自始至终得到了乔布斯的大力支持。二人默契配合,最终将苹果从一家单纯的设备生产上改造成了一家以设计时尚配件的新公司,并赢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年轻人的尊重和狂热崇拜。从这一点来说,乔纳森不仅改变了苹果公司,改变了整个设计行业,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乔布斯的去世对于苹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最明显的表现在顾客对于苹果最新设计产品的诟病上,但这一错误的“心理定势”基于一个错误的认知:iPhone和iPad不是乔布斯设计的,而是乔纳森领导的团队设计的。没有了乔布斯的苹果也因为有了乔纳森,才能在后乔布斯时代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
乔纳森的设计不止使得苹果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它们也颠覆了整个行业,从音乐、手机到台式电脑和平板电脑。和乔布斯不一样,乔纳森经常躲避镁光灯。有些害羞和温和的他,用设计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
作为第一本聚焦乔纳森的书,作者里恩德·卡尼对他富有创意的生涯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找到了他成功的几条原则。他是无可争议的天才,他是乔布斯最依赖的拍档,他是苹果优秀产品最终的设计者。现在跟随这本他的十年设计简史,进入外人从未得见的神秘的苹果实验室,看看它的内幕。
2020年5月12日 想读
DOOM启世录 豆瓣 谷歌图书
Masters of Doom
9.1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卡什诺 译者: 孙振南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 4
由David Kushner 撰写之著作 《Master of DOOM》在 Amazon 和 eBook上的销售喜人。本书的中文版权由我公司拿到,将在2004年4月出版。本书忠实详尽地讲述了两个玩家是如何走上游戏之路,如何制作出迄今为止影响力最大的游戏作品--DOOM和Quake,以及他们为何在最辉煌的时候分道扬镳。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游戏领域的传记。与所有传记一样,不同的读者能从中得到不同的体验:或是那游戏制作的背景内幕、光环之中的趣闻轶事、年少创业的梦想豪情、奋斗途上的汗水艰辛,亦或是那成名之后的势易情迁,独辟蹊径的商业模式、天下为公的黑客精神、众说纷纭的暴力问题…
2020年5月11日 想读
Designing the Search Experience 豆瓣
作者: Tony Russell-Rose / Tyler Tate Morgan Kaufmann 2013 - 1
Search is not just a box and ten blue links. Search is a journey: an exploration where what we encounter along the way changes what we seek. But in order to guide people along this journey, designers must understand both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earch. In "Designing the Search Experience", authors Tony Russell-Rose and Tyler Tate weave together the theories of information seeking with the practice of user interface design. Understand how people search, and how the concepts of information seeking, information foraging, and sensemaking underpin the search process. Apply the principles of user-centered design to the search box, search results, faceted navigation, mobile interfaces, social search, and much more. Design the cross-channel search experiences of tomorrow that span desktop, tablet, mobile, and other devices.
2020年3月13日 想读
黑箱 豆瓣 Goodreads
Black Box
9.1 (299 个评分) 作者: [日]伊藤诗织 译者: 匡匡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4
【内容简介】
性侵的案发现场,隔绝的私密空间,被称为“黑箱”,而揭开这个“黑箱”时,暴露出来的则是调查机构与司法体系中的更为巨大的“黑箱”。
本书是日本#MeToo运动核心事件全纪实。2015年,4月3日,伊藤诗织就工作签证问题与当时TBS电视台华盛顿分局长、首相晋三传记作者山口敬之相约进餐会谈,却遭对方性侵。之后的一年,面对媒体、社会、司法的重重壁垒,她不断诉诸法律……为何司法系统无法制裁伤害女性的人?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在社会不公、大众冷漠、舆论暴力兴盛的今天,应当如何生存、如何自救?
“在日本,女性公开承认遭受性侵不可想象,我并非勇敢,只是别无选择。”
【编辑推荐】
•日本#MeToo运动核心事件全纪实,非虚构版《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作为事件当事人,作者伊藤诗织是日本首位公开长相和姓名控诉性侵的女性
•作为独立女性,从迷茫无助,到勇敢发声。凭一己之力改变社会认知,以坚韧之姿直面司法壁垒
•作为资深记者,用坦诚态度记录内心感受,用冷静笔触解析事件全过程,用莫大勇气反思社会沉疴
•荣获日本第7届自由报道协会奖大奖,授权全球多个语种
•BBC为其制作的纪录片《日本之耻》引发全球热议
•梁鸿、蒋方舟、苏枕书、淡豹、陈希我合力推荐
【名人推荐】
当#MeToo运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发酵、扩大之后,人们突然发现,在权力结构的深处,女性地位并没有真的得到提高。我认为,如果#MeToo运动能够真的深入下去,那么将发生的社会变革决不仅限于男女关系层面的变革,而是对深层文化偏见的动摇,对权力结构的重新设计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次契机。但让人担心的是,如果#MeToo只是被当作一段时间内的“新闻”,那么灰尘下落之地,将无人涉足,也注定会被遗忘。
——梁鸿 著名作家,学者
不知道会不会有那样的时代到来:人们读到这本书,读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血泪,会非常震惊,像我们常常痛惜过去人们的遭遇一样痛惜我们的遭遇。这是诗织的抗争与记录带来的重要意义,我们都在这场战争里。
——苏枕书 青年作家
这是一本关于“日本之耻”的书。作为“耻感文化”之国,日本人的“耻”是否包括性之“耻”?在性中强奸是否是“耻”中之“耻”?伊藤诗织的遭遇让我们看到日本社会对强奸之“耻”的漠视,相反,受害人的控诉却被视为不知“耻”。
——陈希我 作家
2019年5月7日 想读
杨洁自述:我的九九八十一难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杨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4
《杨洁自述:我的九九八十一难》是82版《西游记》导演杨洁女士年届85岁高龄时完成的一部人生自传,讲述了她这一生的坎坷经历,独家披露了她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代著名导演的历程。其曲折丰富的人生生涯和从容淡然的气节风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内心纯净的文化人对理想和事业的真挚热忱。1950年可以看作杨洁一生的分水岭。1950年之前,当她还只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懵懂少女时,就满怀着对延安天堂的幻想,被父亲送往延安,开始她的寻梦生涯。她以少女敏锐纯真的视角体验和观察着延安,记录下那时的人与事,这些看似碎片的记录却为我们呈现出了那个最真实但却鲜为人知的世界。1950年后,她嫁为人妇,却仍旧一心扑在事业上,从播音员、编辑到毛遂自荐成为电视剧导演,不仅成功导演了众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优秀影视剧,还为我们留下了《西游记》这部永恒的经典,拍摄过程中那些突如其来的纠葛、磨难和复杂至极的人际关系,令人感叹不已。一代影视才女杨洁的一生,是充满磨难的一生。全书以流畅优美、不乏犀利的笔锋,描述了她从1930年代的所见所闻到延安整风、“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等特殊历史时期的亲历故事,叙述了从播音生涯向影视导演的转变,记录了在其成为《西游记》《司马迁》《朱元璋》等名剧导演的道路上,所历经的争议、坎坷等诸多人际遭遇。这是一个人的人生口述史,典型地折射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复杂曲折的心路历程。
2018年12月19日 想读
困在时间里的人 豆瓣
Try Not to Breathe
作者: [英] 霍莉•塞登 译者: 刘昭远 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10
❤时间不能治愈所有伤痛,拯救我们的终究是脆弱而渺小的自己。
❤内容简介
1995年,十五岁的艾米失踪,再被找到的时候,她身受重伤,气若游丝。自那之后,艾米陷入了无止境的昏迷,像一棵植物,静默如迷……
2010年,亚历克丝一步步滑向 人生始料未及的低谷,流产,酗酒,失业而后与爱人分道扬镳,一身孑然。
她们曾经生活在同一个郊区,听着同样的音乐,做着类似的白日梦,却从未见过面。时光流逝,两个人的命运偶然间交织在一起,掩盖失踪案的迷雾开始一点点消散……
❤编辑推荐
美版豆瓣Goodreads高分处女作。
触动千万人心,95%的读者读后含泪推荐。
纸、电、有声书同步,荣登英国有声书畅销榜NO.1,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畅销榜TOP10。
英国《独立报》《每日邮报》盛赞。
《科克斯书评》《出版周刊》星级推荐。
❤媒体推荐
《困在时间里的人》就像一股清流,这本小说之所以出彩,靠的不是恐怖的犯罪情节或者骇人听闻的离奇事件,而是饱满的人物形象及引人入胜的神秘感,这在当下的出版环境之下着实难能可贵。 ——《每日邮报》
塞登的叙事技巧强大,而且小说本身引人入胜……她所构建的世界极具魅力,富有吸引力。 ——《科克斯书评》
这是一本扣人心弦的小说……一定会让你沉浸其中一口气读完。 ——《出版周刊》
2018年7月30日 想读
看不见的城市 豆瓣 Goodreads
Le città invisibili
9.2 (364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密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卡尔维诺认为他“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作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出来的一个梦想。”
2018年7月27日 想读
奇径人生 豆瓣
The Hike
作者: [美]杜鲁•马格里 Drew Magary / Drew Magary 译者: 王思宁 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10
本和妻子以及三个孩子在美国马里兰州过着平淡如水、倒也还算幸福的日子。一次,本离家出差,抵达死气沉沉的度假酒店后,例行给妻子打电话报平安,却因三个孩子的吵闹不得不中途挂断。
他发现时间尚早,决定外出散步。他沿着一条风景如画的小路缓步而行,突然发现手机没有信号了,心中感到莫名慌乱,准备折返。这时,一个头戴狗脸面具、拖着小女孩尸体的高大男人出现在他面前。本立即撒腿狂奔,大喊“救命”,却听到身后的凶徒举刀狂笑说:
“自打你出生那天起,我就在等这一刻了。”
此时的本还不知道,就连眼前的这条路都是他出生时就注定要走的。没错,这次散步绝不会轻易结束……
2018年7月27日 想读
回忆不在照片里 豆瓣
作者: 周文慧 2018 - 5
周文慧作品初次集结,以身边事为引,深刻书写记忆里的青春沉思与所感人事变迁。笔锋独到,发人深省。
《上大学有什么用》:让你真正踏入人生漫无涯际的孤独与荒凉后,能凭借当初的记忆为自己点一盏灯。因为你知道那些美好你再也遇不到了,所以你才能擦擦眼泪,狠下心来,整好铠甲,磨好兵刃。准备开始进入到成人世界里的厮杀。
《我养你有什么用》:不过是漫长的人生里,你陪我走了一程,却是拿性命相托。
《爸爸的朋友圈》:他自动默认了网络世界里的全部善意,迫不及待想要跟别人分享眼前的一切。
周文慧诚挚之作,给内心悲悯,有一个敏感却不矫情的灵魂的你,一个舒服的拥抱。
2018年7月27日 想读
永远是孩子 豆瓣
永遠の仔
8.4 (17 个评分) 作者: [日] 天童荒太 译者: 赵建勋 群众出版社 2004 - 1
纯情少女久坂优希,坚信如果登上灵峰之顶便能“被神清洗罪孽拯救自我”。她和另外两个少年在登顶之后下山途中,好像被附体似的杀害了优希的父亲。三人把这个杀人事件密藏心中,走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17年以后他们在命运之手的安排下重逢。后来优希的弟弟追究优希闭口不谈的“过去”,以及警方对优希身边发生的杀人事件的侦察,打破了优希平静的生活。然而,这只不过是最后的审判的序曲而已。
优希当了护士,那两个少年一个当了律师,一个当了刑警。围绕着优希的悲惨事件接踵而至。先是家中失火,灰烬里发现了优希的母亲。优希怀疑是弟弟放的火,惊恐万状;弟弟从词失踪。作为优希的精神支柱的长濑一郎和有泽梁平,对优希的感情纠葛也是扯不断,理还乱,互相猜疑,复杂纷纭。17年前的事件,被浓雾包裹着的深藏于灵峰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2017年11月10日 想读
人类简史 豆瓣 Goodread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8.7 (589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 林俊宏 中信出版社 2014 - 11
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不同的人
但今日,世界舞台为什么只剩下了我们自己?
从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残骨的猿人,到跃居食物链顶端的智人,
从雪维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壮踩上月球的脚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我们如何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万物之灵的?
从公元前1776年的《汉摩拉比法典》,到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
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
从兽欲,到物欲,从兽性、人性,到神性,
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快乐吗?
我们究竟希望自己得到什么、变成什么?
------------------------------------------------------------------------------------------------
【编辑推荐】
1、由书改变而成的人类简史课程风靡全球,成为希伯来大学最受欢迎课程 Coursera最受欢迎课程 ,mooc最受欢迎课程。学界和大众都一致认可,戴蒙德推荐。
2、一大开创性:打通文字发明前后历史的界限。
文字发明之前的年代,是生物学家、考古学家的专长;文字发明之后的年代,是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的专长;
许多著名史家的作品,欠缺遗传学或生态学的视野,如何让这两大段历史之间没有断层,能够有一以贯之的宏观解读?
本书不同于《枪炮、病菌与钢铁》从生物与环境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同于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以文明为单位绘制的人类文明交织的世界。 他笔下的历史,在科学中有深沉的人文关怀。
3、填补传统人类史的三大鸿沟:
历史观与哲学观之间的鸿沟(提供有史实根据的深刻哲学思考);人类和生态系统之间的鸿沟(作者多从生态来思考,而不是只讲人类的利益);集体和个人之间的鸿沟(检视历史事件如何影响到当时一般人的生活)。
4、四大部分描述人类大历史:
7万年前的大脑认知革命(有能力谈八卦,想象不存在的事物,让陌生人开始合作、建立组织)
1.2万年前的农业革命(让我们渴求更多、生产更多,分工分职愈趋细腻)、
500年前的科学革命(带来快速进步,让我们拥有上帝的力量,也带来毁灭)
全球大一统、人类大融合的关键因素——金钱、帝国、宗教
5、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用通俗的语言和新鲜的视角,将个体的幸福放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审视,不再错过历史中最关键、最有意思的部分。涵盖了生物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艺术,文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涉及幸福,生命的意义等众多话题,有人说这是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6、一部“瘦身版”人类简史。
如果说给我一本书,不到五百页,没有一堆令人晕头转向的年份、人名、地名、称号,就能涵盖了人类如何崛起、影响现代生活甚巨的资本主义、一神教、自由人文主义、基因工程如何兴盛的人类历史重大脉络……这是仅有的一部!
7、一部引发多国版权大战的神秘大书。
获得波兰斯基人文学科创造力与独创性奖。 100周蝉联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在英国,9家出版商疯狂竞价。 23个国家竞相购买版权。台湾上市一周,金石堂、诚品历史类畅销书榜第一 ,诚品总榜第八,西班牙上市两周总榜第一。
------------------------------------------------------------------------------------------------
【内容简介】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的一部重磅作品。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个人种,为何今天却只剩下了我们自己?我们曾经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上生态的影响力和萤火虫、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加快乐吗?我们知道金钱和宗教从何而来,为何产生吗?人类创建的帝国为何一个个衰亡又兴起?为什么地球上几乎每一个社会都有男尊女卑的观念?为何一神教成为最为广泛接受的宗教?科学和资本主义如何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条?理清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挖掘人类文化、宗教、法律、国家、信贷等产生的根源。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简史,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
------------------------------------------------------------------------------------------------
【各界评论】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为什么能够在国际畅销书榜上爆冲?原因很简单,它处理的是历史的大问题、现代世界的大问题,而且,它的写作风格是刻骨铭心的生动。你会爱上它!
——普利策奖得主 《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戴蒙德
这是此类大历史中最好的一本:规模宏大但绝非泛泛而谈;具有时代性又不花哨,观念惊世骇俗但绝不是个简单的反对者。每个人都能在书里找到一部分和另外的人开始讨论,但是弄清楚是哪部分、为什么,对我们都有好处。
——牛津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斯蒂文·刚尼
我拿起这本《人类简史》立刻“着道”了——拿起了就放不下,几乎一口气读完。吸引力主要来自作者才思的旷达敏捷,还有译者文笔的生动晓畅,而书中屡屡提及中国的相关史实,也能让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好像自己也被融入其中,读来欲罢不能。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高毅
《人类简史》的目的不是传授人类考古学的所有研究成果,而是提供一种看历史的视角,一种全局的观点。当你不再执着于科学、政治或宗教等某一个领域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人类社会的整体演变,观察这些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你会感到你脑海中零碎的历史知识忽然像拼图一样各就各位,构成一幅宏大的图景,这样的视角非常新鲜。
——果壳网 姬十三
读完这本书,有一种跟着人类一同走过十万年的感觉!
——读者
这本书如果要用“宏伟史诗”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其中包含了很多学科的内容,例如考古学、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宗教、社会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等等。书里里面的大部分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介绍,其中很多都是经无数人严格验证过的,讲师很多时候仅仅是通过自己的表达希望尽量客观地介绍一些内容,至于每个人怎么理解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了。
——读者
超级好的课程,付费都坚持下来了,观点独特,从来没想到能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人类自己。
——读者
2016年5月12日 想读
极简宇宙史 豆瓣
8.7 (4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 译者: 童文煦 上海三联书店 2016 - 3
我们的存在的确让太阳系与众不同。夏夜,你躺在沙滩上,仰望夜空。一颗小小的流星安静滑过,还来不及许愿,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你一下子穿越五十亿年,走进时光的旅行……
霍金亲传弟子、物理学博士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带领我们踏上一场关于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惊奇之旅。不需要图表和方程式,只需凭着奇诡的想象,我们就可走向衰亡的太阳表面,飞越遥远的星系,感受来自黑洞的死亡魅力……你可以轻松读懂时至今日的宇宙神奇,继续探究关于上帝的存在、时间的起源以及人类的未来。
2016年5月12日 想读
HTML & CSS设计与构建网站 豆瓣 Goodreads
HTML & CSS: Design and Build Websites
8.9 (7 个评分) 作者: [美] Jon Duckett 译者: 刘涛 / 陈学敏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欢迎您选择一种更高效的学习HTML和CSS的方式。不管您设计和建立新网站,还是想更好地控制现有网站,都可以在《HTML & CSS 设计与构建网站》一书的指导下创建出用户友好、令用户赏心悦目的Web内容。我们知道,编码是一项令人望而生畏的工作,而本书却采用有别于许多传统编程书籍的新颖编排方式,将使您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每一页都在短小精悍的示例代码的引导下,简明直观、直截了当地阐述一个新主题。本书还提供关于如何组织和设计网页的实用信息,以便帮助您创建充满魅力、易于使用的网站。学习本书不要求您具有任何经验!
主要内容
• 编写HTML5和CSS3代码
• 确定网页和站点的结构
• 准备图像、音频和视频
• 控制版式和布局
在线支持:
http://www.htmlandcssbook.com
• 下载示例代码
• 观看视频演示
• 使用附赠的教程参考工具
2016年4月28日 想读
再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寂寥 豆瓣
作者: 吴忠全 2013 - 11
全新收录吴忠全三年间创作的精品散文,全书分为两部分,【众生之相】讲诉行走时遇见的小人物的故事,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游记讲诉自己走到哪里发生了什么,而是直接以当地风土人情或是当地人物做主人公的散文,每一个故事都单独区分开来。【一家之言】讲述作者行走于北方时经历的各种情感。体现出对故乡、对人生、对生命等等的感怀。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生存于天地之间,有些事情我们无法改变,有些人我们无法挽留,有些时间我们无法停驻,于是那些我们经过的,错过的,忘记的与无法遗忘的,竟组成了大部分的生命,谁能说谁不曾感到寂寥呢?
2013年11月25日 想读
海伯利安的陨落 豆瓣
The Fall of Hyperion
8.6 (4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丹·西蒙斯 译者: 李懿 / 潘振华 万卷出版公司 2008 - 1
地球早已毁灭,如今,人类在银河的一隅占据着近二百个星球,神鬼莫测的人工智能“技术内核”、为人类提供着诸如远距星际传输器和超光通讯这样的高科技,将众星连成了霸主环网。而现在,消失许久的早期人类流亡者后裔——驱逐者却忽然出现,并与人类展开了全面的残酷战争……海伯利安星,逆时而行的光阴冢,以及痛苦和惩戒的上帝/化身——伯劳,便是这一切的殊死赌注。
……这一切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因由?谜一般的光阴冢正在打开,其中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秘密?七名艰难跋涉的朝圣者,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关于过去、未来,关于时间和生命,关于记忆与爱。
——跨越数千光年的太空史诗歌剧第二幕,隆重上演!
丹·西蒙斯,以这一部银河传奇,真正地将济慈之名,用火铸写于天空。
*    *    *
书名出自约翰•济慈的同名长诗《Hyperion》。这是一部著名的太空歌剧经典、一部最浩瀚壮美的星际史诗,充满着真实可信、面临艰难道德抉择的故事人物:末日将临,宇宙中烽烟四起,七位一同前往海伯利安(Hyperion)星上的光阴冢(Time tomb)的朝圣者,在路上分享彼此过去的故事。全书由六篇不同的故事组成,分别叙述了他们背后与伯劳鸟(Shrike)的联系,透露了地球七个世纪以来所发生的历史,并展露了伯劳鸟与人类未来的关系。作品用神似英国古典文学大师乔叟的坎特柏里故事集的铺陈手法,传颂亿万年的宇宙绝唱。
*    *    *
荣誉:
荣获轨迹奖、英伦科幻奖、科幻纪事奖,入围雨果奖、星云奖、阿瑟克拉克奖。1997年和2006年两次“最推荐100部科幻奇幻作品榜”均位列其中,轨迹杂志票选1990年前史上十大科幻小说,已售出电影版权。
2013年5月1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