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佑
首都 豆瓣 Spotify
9.3 (46 个评分)
罗大佑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199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滚石唱片
万里河山 千代人物…
五千年之后,首都的门终于慢慢开启。
“动了,它终于动了!”每个人内心嘶喊,血液内屏息以待。
巨门之前,人们细如蝼蚁。极端缓慢,但它无疑是在动了;每一份移动引起的低音巨响,震击了每个人的全身。但没有人敢动,大家反而更加竖耳倾听,似乎怀疑这扇属于这民族的门,竟然也能动,也会开启。
表面世界,车水马龙。行街办公,依然如故,心照不宣。这是一场没有人想错过的戏。
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
数千年的符咒即将解下,没有人敢错过这场戏,没有人想再背负那诅咒的道符。
首都之门,终于开启。
首都的金光,刺眼而出。
五千年之后,首都的门终于慢慢开启。
“动了,它终于动了!”每个人内心嘶喊,血液内屏息以待。
巨门之前,人们细如蝼蚁。极端缓慢,但它无疑是在动了;每一份移动引起的低音巨响,震击了每个人的全身。但没有人敢动,大家反而更加竖耳倾听,似乎怀疑这扇属于这民族的门,竟然也能动,也会开启。
表面世界,车水马龙。行街办公,依然如故,心照不宣。这是一场没有人想错过的戏。
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
数千年的符咒即将解下,没有人敢错过这场戏,没有人想再背负那诅咒的道符。
首都之门,终于开启。
首都的金光,刺眼而出。
叫做你也叫做我 豆瓣
罗大佑 Lo Da Yu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19年6月18日
出版发行:
種子音樂
「一個舞台、兩代的音樂人、星期三的夜晚、
四十多年來的歌,圍住圓桌那每五人;
此等新、舊、快、慢,彼些憂傷,浪漫⋯
~唱給妳,也唱給我~~
忠孝東路交叉八德路、橫截金山南路、跨上新生高架⋯
善導寺往三創、西行台北火車站、出忠孝橋 ⋯⋯
市民八德、寺廟港都、青春與鄉愁⋯
~叫著妳,也叫著我~~
這網路世代,竟來自那殘酷廝殺的時代;
這樣的妳的樣子,依然迴想著那首綠島小夜曲⋯
姑娘呀,這夜空下默默無語的重逢,
~叫做妳,也叫做我 ~~」 ——羅大佑
LIVE演出,是音樂的活水,羅大佑一直認為,作為歌者,是要一直「動」,持續與音樂互動,才能活起來。
從2018年5月開始,到2019年4月為止,每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三,羅大佑在台北最富盛名的小型表演空間Legacy做了一系列名為「週3聚樂部——羅大佑與音樂瘋子的傳奇派對」的演出。
雖然是小型live house,羅大佑依然帶領浩大的9人樂隊編制上場,呈現音樂性飽滿的現場演出。每場平均20首曲目,多數演唱他在大型演唱會中極少拿出的經典曲目,如「耶穌的另一個名字」、「五十塊錢」、「台灣進行曲」、「傳說」等,且每場也都邀請年輕樂團來暖場,用音樂做世代交流與對話。
羅大佑把在Legacy Taipei演出的聲音都紀錄下來,挑出精華,以新的邏輯重新排序、再混音處理,集結成一張具有不同視角的LIVE專輯。我們會聽到稀有的電音版「你的樣子」,也會聽深邃氣氛的「稻草人」、「愛人同志」unplugged版;而此時此刻,再聽羅大佑詮釋「台灣進行曲」,更是百味雜陳。這些歌跟呈現方式,都極不容易在大型演唱會上聽到,是羅大佑給live house聽眾的禮物。
本LIVE專輯有精裝布包袖套,呈現手工質感,將限量發行2019張,附流水編號,且這16首LIVE曲目將暫時不會進行數位上架,僅留存在這2019張CD產品之中,作為有心人的珍藏。
本產品也同時收錄羅大佑2019年三首全新創作的錄音室作品,忠實呈現他的音樂人生狀態。「免費」是羅大佑對社會現象的觀察,有他慣有的幽默嘲諷,發人深省的詞義與製作精良的音樂性。「叮嚀」來自於為電視劇《都挺好》創作的主題曲,原由毛不易演唱,羅大佑以管弦樂團的編制重新編曲演唱,呈現出另一種風貌。「今夜星期三」則是他為Legacy演出創作的主題曲。
四十多年來的歌,圍住圓桌那每五人;
此等新、舊、快、慢,彼些憂傷,浪漫⋯
~唱給妳,也唱給我~~
忠孝東路交叉八德路、橫截金山南路、跨上新生高架⋯
善導寺往三創、西行台北火車站、出忠孝橋 ⋯⋯
市民八德、寺廟港都、青春與鄉愁⋯
~叫著妳,也叫著我~~
這網路世代,竟來自那殘酷廝殺的時代;
這樣的妳的樣子,依然迴想著那首綠島小夜曲⋯
姑娘呀,這夜空下默默無語的重逢,
~叫做妳,也叫做我 ~~」 ——羅大佑
LIVE演出,是音樂的活水,羅大佑一直認為,作為歌者,是要一直「動」,持續與音樂互動,才能活起來。
從2018年5月開始,到2019年4月為止,每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三,羅大佑在台北最富盛名的小型表演空間Legacy做了一系列名為「週3聚樂部——羅大佑與音樂瘋子的傳奇派對」的演出。
雖然是小型live house,羅大佑依然帶領浩大的9人樂隊編制上場,呈現音樂性飽滿的現場演出。每場平均20首曲目,多數演唱他在大型演唱會中極少拿出的經典曲目,如「耶穌的另一個名字」、「五十塊錢」、「台灣進行曲」、「傳說」等,且每場也都邀請年輕樂團來暖場,用音樂做世代交流與對話。
羅大佑把在Legacy Taipei演出的聲音都紀錄下來,挑出精華,以新的邏輯重新排序、再混音處理,集結成一張具有不同視角的LIVE專輯。我們會聽到稀有的電音版「你的樣子」,也會聽深邃氣氛的「稻草人」、「愛人同志」unplugged版;而此時此刻,再聽羅大佑詮釋「台灣進行曲」,更是百味雜陳。這些歌跟呈現方式,都極不容易在大型演唱會上聽到,是羅大佑給live house聽眾的禮物。
本LIVE專輯有精裝布包袖套,呈現手工質感,將限量發行2019張,附流水編號,且這16首LIVE曲目將暫時不會進行數位上架,僅留存在這2019張CD產品之中,作為有心人的珍藏。
本產品也同時收錄羅大佑2019年三首全新創作的錄音室作品,忠實呈現他的音樂人生狀態。「免費」是羅大佑對社會現象的觀察,有他慣有的幽默嘲諷,發人深省的詞義與製作精良的音樂性。「叮嚀」來自於為電視劇《都挺好》創作的主題曲,原由毛不易演唱,羅大佑以管弦樂團的編制重新編曲演唱,呈現出另一種風貌。「今夜星期三」則是他為Legacy演出創作的主題曲。
夜是秋月明 豆瓣
7.8 (5 个评分)
罗大佑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18年7月8日
出版发行:
听见时代
此一时彼一时 身处洪荒林
彷彿当时我已
送别了昨日的心
当明日来到
帮我挥走我身上的云
罗大佑
「电影《我不是药神》音乐观后感」《夜是秋月明》
内地现象级口碑电影联袂罗大佑 走心献作“音乐观后感‘’
电影《我不是药神》由文牧野执导,宁浩监制、徐峥监制并领衔主演,主演更囊括周一围、王传君、谭卓、章宇、杨新鸣等实力主创。2018年7月5日已全面公映,并以IMAX、中国巨幕等多种制式同步上映。
作为一部点映后便在全行业与全年龄引起评论热潮的电影,观看影片后的每个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感受,而电影《我不是药神》更与知名音乐人罗大佑联动合作,诚意推出一篇关于《我不是药神》的“音乐观后感”。《夜是秋月明》由罗大佑倾情创作。作为一代音乐人的代表,罗大佑曾谱写演唱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同样不乏为影视作品赋予灵魂的原声OST。罗大佑音乐中的时代沧桑与柔软情怀,已然成为大众心中美好的回忆。此次联动“音乐观后感”《夜是秋月明》,由罗大佑亲自谱写词曲,并包办演唱制作,用自己的音乐书写对“药神”故事的观影体验。影片传达出生命的坚韧力量,碰撞罗大佑的动人音乐,带来意义非凡的联动作品。
亲自操刀词曲 音乐观后感经典升级
“总有一种叫做善良的品性能叫人热泪盈眶。”影迷,如此形容真切的观影感受,而此次罗大佑的音乐观后感在保留其特有的音乐风格之外,也将是一首传达情怀与善意的歌曲,诚如《夜是秋月明》的歌词:“仿佛当时我已送别了昨日的心。当明日来到,帮我挥走身上的云。”诗意美好的字句中,透露出希望的光芒,呼应影片中小人物蜕变的过程,亦为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歌颂。
对于此次为内地电影操刀包揽词曲,这首歌对于罗大佑来说是对于观影的纯粹自然流露,看过电影后,他更是多次在电影资料中求索,打磨出更深层的理解与思考,对于这部电影,罗大佑表示:“有关「生命」这样的议题因为太过严肃,一直以来都不容易表达,或是表达了以后不容易被接受。《我不是药神》用了笑泪与共的模式来 讲述一个真人发生过的真的故事,将「善意」这个我们平常不自觉在碰触的人性的触角伸展到我们愿意很开心的面对它,是这部电影打动我的地方。” 而歌曲则传达了比语言和文字更加深刻的立意:“歌曲必须为固执的人性解围。我在歌曲中透过不同的角度、快慢的节奏、电子与模拟乐器的对比,来描绘一个老生常谈的‘风花雪月’的主题,有可能使我们对于人的安于现状和为何进化有一个比较深的认识。”
《我不是药神》作为一部颇具内核与力量的电影,采用独特的音乐观后感形式,诚意邀请罗大佑联袂献作,打造艺术与社会意义的极致表达。
彷彿当时我已
送别了昨日的心
当明日来到
帮我挥走我身上的云
罗大佑
「电影《我不是药神》音乐观后感」《夜是秋月明》
内地现象级口碑电影联袂罗大佑 走心献作“音乐观后感‘’
电影《我不是药神》由文牧野执导,宁浩监制、徐峥监制并领衔主演,主演更囊括周一围、王传君、谭卓、章宇、杨新鸣等实力主创。2018年7月5日已全面公映,并以IMAX、中国巨幕等多种制式同步上映。
作为一部点映后便在全行业与全年龄引起评论热潮的电影,观看影片后的每个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感受,而电影《我不是药神》更与知名音乐人罗大佑联动合作,诚意推出一篇关于《我不是药神》的“音乐观后感”。《夜是秋月明》由罗大佑倾情创作。作为一代音乐人的代表,罗大佑曾谱写演唱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同样不乏为影视作品赋予灵魂的原声OST。罗大佑音乐中的时代沧桑与柔软情怀,已然成为大众心中美好的回忆。此次联动“音乐观后感”《夜是秋月明》,由罗大佑亲自谱写词曲,并包办演唱制作,用自己的音乐书写对“药神”故事的观影体验。影片传达出生命的坚韧力量,碰撞罗大佑的动人音乐,带来意义非凡的联动作品。
亲自操刀词曲 音乐观后感经典升级
“总有一种叫做善良的品性能叫人热泪盈眶。”影迷,如此形容真切的观影感受,而此次罗大佑的音乐观后感在保留其特有的音乐风格之外,也将是一首传达情怀与善意的歌曲,诚如《夜是秋月明》的歌词:“仿佛当时我已送别了昨日的心。当明日来到,帮我挥走身上的云。”诗意美好的字句中,透露出希望的光芒,呼应影片中小人物蜕变的过程,亦为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歌颂。
对于此次为内地电影操刀包揽词曲,这首歌对于罗大佑来说是对于观影的纯粹自然流露,看过电影后,他更是多次在电影资料中求索,打磨出更深层的理解与思考,对于这部电影,罗大佑表示:“有关「生命」这样的议题因为太过严肃,一直以来都不容易表达,或是表达了以后不容易被接受。《我不是药神》用了笑泪与共的模式来 讲述一个真人发生过的真的故事,将「善意」这个我们平常不自觉在碰触的人性的触角伸展到我们愿意很开心的面对它,是这部电影打动我的地方。” 而歌曲则传达了比语言和文字更加深刻的立意:“歌曲必须为固执的人性解围。我在歌曲中透过不同的角度、快慢的节奏、电子与模拟乐器的对比,来描绘一个老生常谈的‘风花雪月’的主题,有可能使我们对于人的安于现状和为何进化有一个比较深的认识。”
《我不是药神》作为一部颇具内核与力量的电影,采用独特的音乐观后感形式,诚意邀请罗大佑联袂献作,打造艺术与社会意义的极致表达。
家III 豆瓣
6.7 (27 个评分)
罗大佑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17年7月26日
出版发行:
种子音樂
一生做音乐的人 回到一世牵系的地方
时代的喧嚣在歌舞升平中隐没 旅行者的脚步在百转千折后静默
35年音乐职人
罗大佑
2017年全新专辑 家III
大右音乐 X 种子唱片
2017.7.26 数位上线
1984 [家] → 2017 [家III]
10+1首慢工细活 罗大佑淬炼半生第8张个人专辑
罗大佑说:
一个人的一生会有三个家。
第一个家,是父母给我们的家。
第二个家,是我们自己出外去追寻的那个家。
第三个家,是自己终于成立的家。
罗大佑回家了。1985年离开台湾,到2014年带着妻小回台北定居,29年海外漂泊,如今落叶归根。他说自己是搬家的专家,算一算搬过19次家,住过很多地方,以为会这样流浪下去,没想到最后还是回到台湾。
时间回到1984年10月,罗大佑发行第三张个人专辑《家》,温情内敛,颠覆前两张经典《之乎者也》和《未来的主人翁》所为他带来的“抗议歌手”、“愤怒青年”形象,“黑色旋风”不再黑色,《家》专辑封面的蓝天与青草,让许多对他寄予厚望的人错愕。当时30岁的罗大佑承受巨大压力,同时也觉得想说的话到达顶点,需要呼吸的空间。来年他创作完《明天会更好》之后便离开台湾—他生长的土地,游走纽约、香港、北京等地,从人生的第一个家,去往第二个家,开始了多年流浪、创作、追寻的生活。
经过近三十年,人生起落,风雨飘摇,直到2012年,罗大佑的女儿Gemma在香港出生,2014年他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到台北定居,才来到人生的第三个家,人生走入一个新的阶段的安定。
2017年,罗大佑推出慢工细活酝酿、制作13年的全新专辑《家III》,专辑主题跟1984年的《家》相互呼应,标志着台湾一位重量级音乐创作人的离开和归来之心路历程。专辑的发行和种子唱片合作,从台北出发,再次让大家听见浸润35年音乐的职人手艺,从音乐的细节、制作的完整、到旋律与歌词的讲究,都让我们听见这半生罗大佑所坚持的事情,一直都没有改变。
“创作”
罗大佑:“有看法就会尖锐,这次没有。”
距离上一张专辑、2004年的《美丽岛》已经13年,年过六旬的罗大佑再次推出全新专辑《家III》,我们第一个想问的问题就是:已经是可以享受天伦之乐的人生阶段,为什么还要持续创作、出唱片?这张专辑的整体调性是温柔的、沉淀的,少了以往尖锐犀利的主题,飘荡多年、走入家庭的罗大佑彷佛洗尽沧桑,磨尽棱角,回到人生的最基本,他想说什么?
出身医生世家,有医生背景,虽然后来没有当医生,罗大佑的思维还是深深被医生这门行当所影响。他习惯从问题的角度去看事情,去拆解它的节理,找出需要被看见、被处理的地方。如此应用到创作上,从事物、情感的微观看到宏观,罗大佑作品常有一个巨大的命题压着,就像:连写情歌都可以用年份来取名。他习惯看整件事、整个问题与时代的关系。
然而,来到《家III》这张专辑,我们却发现:信息变得简单了。这是一张减法的专辑。医生拿掉放大镜,拆掉心电图,坐进家里的客厅(但关掉电视)与人们聊单纯只是人生的事。
只是反而,在这样纷扰的环境,罗大佑更在意的是:“音乐可以传达各种各样的讯息、各种各样的能量,音乐还可以做什么?”这是他到现在仍持续创作,所要寻找的最重要的核心价值。
身为一个做音乐做了35年的音乐职人,一生除了短暂几个月的医生执业,几乎没有做过其他事情。罗大佑不演戏,没有经营其他产业,唯一一直在做的事就是音乐而已,他总说能做音乐是幸运的事。
“传承”
罗大佑:“有人要我给年轻音乐人一些鼓励,我觉得最好的鼓励是:我直接做给他们看。我到现在还一直在做音乐。”
从35年开始做音乐到现在,对罗大佑来说,如今这是一个陌生的时代,但却也因为陌生,他反而看到另外一个空间,看到像他这样的年纪,在这个时代能做的事。不管是写歌词的方式、写旋律的方式、唱歌的方式、提出意见的方式等等,都因为和时代不同,他就有了属于他的空间。
这个行业还有很多在不一样的阶段能做的事情。年轻时候也许大鸣大放,创作如腹泻,年长之后就速度放慢、沉淀,慢慢回归到“人”的基本面,去反刍人会产生歌的真正原因。就像民歌的起源,来自于人要追求开心,来自于一种发泄,跟一种善念。是这些善念让人们变得更好。我们这个时代,音乐越来越弱势,它慢慢少掉了以前曾有的重量,与跟人的连结性。可是它还是被需要的,我们还可以用更长的时间去检验它。
现在写歌,罗大佑跟最初一样,依然坚持在音乐里尝试写出没人提出过的观点,也依然细细琢磨词曲的咬合度,一个旋律经过反复推敲,直到自己再也改不了为止。他会思考写一首歌在众多歌里,是否有其独特的意义、存在的价值,是否说到一些别人忽略掉的事情。这样的动机促使他不断在音乐里去琢磨,他说音乐是生活经验的反应,许多思考来自潜意识,会在某个时刻于创作中展现出来。
在许多场合,会碰到一些人希望他给年轻音乐人鼓励,而他觉得最好的鼓励就是自己以身作则,继续做音乐下去。如果连他都超过六十岁了还在继续,年轻音乐人又有什么好不坚持的呢?
“合唱”
罗大佑:“我不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好歌手,加入人声乐器对我的支持是大的。”
罗大佑作品里,从很早就开始有“合唱”的元素,而且越来越重要。这是研究他作品时不能忽略的一件事。
从第二张专辑《未来的主人翁》开始,罗大佑在音乐制作中就慢慢增加合唱的比例,到香港时《爱人同志》到达一个极致,除了《爱人同志》,大家熟知的《京城夜》几乎有万人齐唱的气势。这时候的他已经觉得加进大量的和声,是制作很重要的一环。很多罗大佑的名曲都有明显的合唱的元素,如《首都》、《皇后大道东》、《东方之珠》,到这张《家III》专辑中的《没有时间》都是。这张专辑他延续了这样的特色,将“合唱”导入了许多作品中。
从最初罗大佑就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好的歌手,他归类自己的唱歌技巧偏向于平实的表达,并非高音可以很高,低音可以很低,技巧翻转变化的类型。所以把“人声当作一样乐器”的制作方式,靠和声可以让音乐的范畴更宽,更有弹性。此外,在男女方面的配置,也更有性别之间的对话。
曾有人问罗大佑,很多人觉得你唱歌唱得不怎么样,为什么还要继续唱歌?他说:“我不是想唱歌,只是觉得这件事情我可以做,有点勉强,但写的有些歌别人不敢唱,我只好自己唱。”但他看待唱歌依然是严肃的,除了对众人齐唱的执迷之外,近年开始研究一些个人发声的方式,寻找更多喉咙的声音可以达成的可能性。
“为父”
罗大佑:“Gemma出生这五年,我笑的次数已经远超过她出生前的58年。”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罗大佑是一个不善沟通、不喜欢笑、情绪起伏大的人。生命经过许多剧烈的转变,科技极速进步,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跟他同辈的有些人在这样的年纪,都不一定懂得使用科技了,更别提体力衰退等无法抗拒的因素。所以在成长历程里,开心对他来说,是奢侈的事。
女儿Gemma出生后,带给罗大佑很大的开心,一种至今他仍无法确切清楚描述的感觉。一个不到五岁的小女孩,让罗大佑这五年来笑的次数,已经远远超过他生女儿前58年笑的次数。女儿像是一根桩,将一个漂泊半生的男人,牢牢地钉回自己生长的土地上。罗大佑带Gemma从香港回到台湾,希望她可以学好中文,而她给罗大佑强烈的被需要感,那跟爱情之间随时可能不需要对方的关系,大不相同,恋爱毕竟比较没那么长久,在这里得到一些,通常意味着在别处失去一些。可女儿永远都会是女儿。因为Gemma的到来,罗大佑终于体会到父母当年生养自己的心境,那使他成为一个跟以前不一样的人。
因此也许,延续这样的人生状态,《家III》这张专辑在潜意识里,创作者探讨着幸福的真正意涵。幸福跟快乐有什么不同呢?“幸福”是内在的一个状态,不容易被打破,不需要笑,也不需要表现得很明显。但“快乐”则是外显的。一个人可以看起来很严肃,但他是幸福的;但一个人没办法看起来很严肃,却是快乐的。Gemma让罗大佑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像是一条河流,绵延在后半生的生命里。
过去罗大佑的专辑视觉多着重于意识形态、抽象、暗沉色调,把人藏在很后面。但到了这次专辑《家III》中他的人生状态已经大大改变,所有需要把人藏在后面的元素都不见了。他的创作不再像年轻时候那么尖锐而大声疾呼,取而代之的是岁月洗炼后的柔和与温暖。现在的罗大佑,有音乐职人的淡定和笃定,有家庭的温馨,有年长的洗炼温润,音乐里也透着一股平和之气。比起墨镜,他更适合透明地正视人群;比起黑色,他更适合暖系色调。
因此,在专辑的造型上,过往他引以为标志的墨镜的比例降到很低,服装的整体色彩也以明亮的白色、蓝色为基调。照片拍摄地点有初夏阳光透亮的东京、宁静灰白的台北、以及盛夏的宜兰田野。
摄影师胡世山在东京代代木公园的林荫草地、井之头公园的湖上取景,捕捉罗大佑一家三口自然生活、游乐的画面。回到台北的一个阴天,拍摄罗大佑个人在城市里行走,呈现个人的孤独感与生活感。
而宜兰的拍摄则是为了一张与1984年《家》专辑封面对照的照片。《家》的封面是摄影师杜达雄于覆雪的京都拍摄,罗大佑踽踽独行的身影,正反映当年30岁的他的寂寞心境;胡世山则在宜兰找到了类似的景,拍下罗大佑全家人行走的画面,象征:单身汉变一家之主。而地点由日本的京都回到台北的宜兰,更有着落叶归根的强烈寓意。
罗大佑三岁半时曾住过宜兰,他仍记得当时游玩奔跑之地。现在拍摄名为《家》的专辑照片,回到儿时的旧地,感怀之余,也令人觉得命运好好玩。
时代的喧嚣在歌舞升平中隐没 旅行者的脚步在百转千折后静默
35年音乐职人
罗大佑
2017年全新专辑 家III
大右音乐 X 种子唱片
2017.7.26 数位上线
1984 [家] → 2017 [家III]
10+1首慢工细活 罗大佑淬炼半生第8张个人专辑
罗大佑说:
一个人的一生会有三个家。
第一个家,是父母给我们的家。
第二个家,是我们自己出外去追寻的那个家。
第三个家,是自己终于成立的家。
罗大佑回家了。1985年离开台湾,到2014年带着妻小回台北定居,29年海外漂泊,如今落叶归根。他说自己是搬家的专家,算一算搬过19次家,住过很多地方,以为会这样流浪下去,没想到最后还是回到台湾。
时间回到1984年10月,罗大佑发行第三张个人专辑《家》,温情内敛,颠覆前两张经典《之乎者也》和《未来的主人翁》所为他带来的“抗议歌手”、“愤怒青年”形象,“黑色旋风”不再黑色,《家》专辑封面的蓝天与青草,让许多对他寄予厚望的人错愕。当时30岁的罗大佑承受巨大压力,同时也觉得想说的话到达顶点,需要呼吸的空间。来年他创作完《明天会更好》之后便离开台湾—他生长的土地,游走纽约、香港、北京等地,从人生的第一个家,去往第二个家,开始了多年流浪、创作、追寻的生活。
经过近三十年,人生起落,风雨飘摇,直到2012年,罗大佑的女儿Gemma在香港出生,2014年他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到台北定居,才来到人生的第三个家,人生走入一个新的阶段的安定。
2017年,罗大佑推出慢工细活酝酿、制作13年的全新专辑《家III》,专辑主题跟1984年的《家》相互呼应,标志着台湾一位重量级音乐创作人的离开和归来之心路历程。专辑的发行和种子唱片合作,从台北出发,再次让大家听见浸润35年音乐的职人手艺,从音乐的细节、制作的完整、到旋律与歌词的讲究,都让我们听见这半生罗大佑所坚持的事情,一直都没有改变。
“创作”
罗大佑:“有看法就会尖锐,这次没有。”
距离上一张专辑、2004年的《美丽岛》已经13年,年过六旬的罗大佑再次推出全新专辑《家III》,我们第一个想问的问题就是:已经是可以享受天伦之乐的人生阶段,为什么还要持续创作、出唱片?这张专辑的整体调性是温柔的、沉淀的,少了以往尖锐犀利的主题,飘荡多年、走入家庭的罗大佑彷佛洗尽沧桑,磨尽棱角,回到人生的最基本,他想说什么?
出身医生世家,有医生背景,虽然后来没有当医生,罗大佑的思维还是深深被医生这门行当所影响。他习惯从问题的角度去看事情,去拆解它的节理,找出需要被看见、被处理的地方。如此应用到创作上,从事物、情感的微观看到宏观,罗大佑作品常有一个巨大的命题压着,就像:连写情歌都可以用年份来取名。他习惯看整件事、整个问题与时代的关系。
然而,来到《家III》这张专辑,我们却发现:信息变得简单了。这是一张减法的专辑。医生拿掉放大镜,拆掉心电图,坐进家里的客厅(但关掉电视)与人们聊单纯只是人生的事。
只是反而,在这样纷扰的环境,罗大佑更在意的是:“音乐可以传达各种各样的讯息、各种各样的能量,音乐还可以做什么?”这是他到现在仍持续创作,所要寻找的最重要的核心价值。
身为一个做音乐做了35年的音乐职人,一生除了短暂几个月的医生执业,几乎没有做过其他事情。罗大佑不演戏,没有经营其他产业,唯一一直在做的事就是音乐而已,他总说能做音乐是幸运的事。
“传承”
罗大佑:“有人要我给年轻音乐人一些鼓励,我觉得最好的鼓励是:我直接做给他们看。我到现在还一直在做音乐。”
从35年开始做音乐到现在,对罗大佑来说,如今这是一个陌生的时代,但却也因为陌生,他反而看到另外一个空间,看到像他这样的年纪,在这个时代能做的事。不管是写歌词的方式、写旋律的方式、唱歌的方式、提出意见的方式等等,都因为和时代不同,他就有了属于他的空间。
这个行业还有很多在不一样的阶段能做的事情。年轻时候也许大鸣大放,创作如腹泻,年长之后就速度放慢、沉淀,慢慢回归到“人”的基本面,去反刍人会产生歌的真正原因。就像民歌的起源,来自于人要追求开心,来自于一种发泄,跟一种善念。是这些善念让人们变得更好。我们这个时代,音乐越来越弱势,它慢慢少掉了以前曾有的重量,与跟人的连结性。可是它还是被需要的,我们还可以用更长的时间去检验它。
现在写歌,罗大佑跟最初一样,依然坚持在音乐里尝试写出没人提出过的观点,也依然细细琢磨词曲的咬合度,一个旋律经过反复推敲,直到自己再也改不了为止。他会思考写一首歌在众多歌里,是否有其独特的意义、存在的价值,是否说到一些别人忽略掉的事情。这样的动机促使他不断在音乐里去琢磨,他说音乐是生活经验的反应,许多思考来自潜意识,会在某个时刻于创作中展现出来。
在许多场合,会碰到一些人希望他给年轻音乐人鼓励,而他觉得最好的鼓励就是自己以身作则,继续做音乐下去。如果连他都超过六十岁了还在继续,年轻音乐人又有什么好不坚持的呢?
“合唱”
罗大佑:“我不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好歌手,加入人声乐器对我的支持是大的。”
罗大佑作品里,从很早就开始有“合唱”的元素,而且越来越重要。这是研究他作品时不能忽略的一件事。
从第二张专辑《未来的主人翁》开始,罗大佑在音乐制作中就慢慢增加合唱的比例,到香港时《爱人同志》到达一个极致,除了《爱人同志》,大家熟知的《京城夜》几乎有万人齐唱的气势。这时候的他已经觉得加进大量的和声,是制作很重要的一环。很多罗大佑的名曲都有明显的合唱的元素,如《首都》、《皇后大道东》、《东方之珠》,到这张《家III》专辑中的《没有时间》都是。这张专辑他延续了这样的特色,将“合唱”导入了许多作品中。
从最初罗大佑就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好的歌手,他归类自己的唱歌技巧偏向于平实的表达,并非高音可以很高,低音可以很低,技巧翻转变化的类型。所以把“人声当作一样乐器”的制作方式,靠和声可以让音乐的范畴更宽,更有弹性。此外,在男女方面的配置,也更有性别之间的对话。
曾有人问罗大佑,很多人觉得你唱歌唱得不怎么样,为什么还要继续唱歌?他说:“我不是想唱歌,只是觉得这件事情我可以做,有点勉强,但写的有些歌别人不敢唱,我只好自己唱。”但他看待唱歌依然是严肃的,除了对众人齐唱的执迷之外,近年开始研究一些个人发声的方式,寻找更多喉咙的声音可以达成的可能性。
“为父”
罗大佑:“Gemma出生这五年,我笑的次数已经远超过她出生前的58年。”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罗大佑是一个不善沟通、不喜欢笑、情绪起伏大的人。生命经过许多剧烈的转变,科技极速进步,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跟他同辈的有些人在这样的年纪,都不一定懂得使用科技了,更别提体力衰退等无法抗拒的因素。所以在成长历程里,开心对他来说,是奢侈的事。
女儿Gemma出生后,带给罗大佑很大的开心,一种至今他仍无法确切清楚描述的感觉。一个不到五岁的小女孩,让罗大佑这五年来笑的次数,已经远远超过他生女儿前58年笑的次数。女儿像是一根桩,将一个漂泊半生的男人,牢牢地钉回自己生长的土地上。罗大佑带Gemma从香港回到台湾,希望她可以学好中文,而她给罗大佑强烈的被需要感,那跟爱情之间随时可能不需要对方的关系,大不相同,恋爱毕竟比较没那么长久,在这里得到一些,通常意味着在别处失去一些。可女儿永远都会是女儿。因为Gemma的到来,罗大佑终于体会到父母当年生养自己的心境,那使他成为一个跟以前不一样的人。
因此也许,延续这样的人生状态,《家III》这张专辑在潜意识里,创作者探讨着幸福的真正意涵。幸福跟快乐有什么不同呢?“幸福”是内在的一个状态,不容易被打破,不需要笑,也不需要表现得很明显。但“快乐”则是外显的。一个人可以看起来很严肃,但他是幸福的;但一个人没办法看起来很严肃,却是快乐的。Gemma让罗大佑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像是一条河流,绵延在后半生的生命里。
过去罗大佑的专辑视觉多着重于意识形态、抽象、暗沉色调,把人藏在很后面。但到了这次专辑《家III》中他的人生状态已经大大改变,所有需要把人藏在后面的元素都不见了。他的创作不再像年轻时候那么尖锐而大声疾呼,取而代之的是岁月洗炼后的柔和与温暖。现在的罗大佑,有音乐职人的淡定和笃定,有家庭的温馨,有年长的洗炼温润,音乐里也透着一股平和之气。比起墨镜,他更适合透明地正视人群;比起黑色,他更适合暖系色调。
因此,在专辑的造型上,过往他引以为标志的墨镜的比例降到很低,服装的整体色彩也以明亮的白色、蓝色为基调。照片拍摄地点有初夏阳光透亮的东京、宁静灰白的台北、以及盛夏的宜兰田野。
摄影师胡世山在东京代代木公园的林荫草地、井之头公园的湖上取景,捕捉罗大佑一家三口自然生活、游乐的画面。回到台北的一个阴天,拍摄罗大佑个人在城市里行走,呈现个人的孤独感与生活感。
而宜兰的拍摄则是为了一张与1984年《家》专辑封面对照的照片。《家》的封面是摄影师杜达雄于覆雪的京都拍摄,罗大佑踽踽独行的身影,正反映当年30岁的他的寂寞心境;胡世山则在宜兰找到了类似的景,拍下罗大佑全家人行走的画面,象征:单身汉变一家之主。而地点由日本的京都回到台北的宜兰,更有着落叶归根的强烈寓意。
罗大佑三岁半时曾住过宜兰,他仍记得当时游玩奔跑之地。现在拍摄名为《家》的专辑照片,回到儿时的旧地,感怀之余,也令人觉得命运好好玩。
台东调2020 豆瓣
8.8 (15 个评分)
罗大佑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20年8月18日
出版发行:
盛华宣
2020仲夏 罗大佑 将渐渐随人所遗忘的民俗歌谣且具最具地方的特色的 恒春民谣「台东调」重新谱上新词,加上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它的独一无二特殊性,于是用他自己极俱鲜明个人风格完成了这首「台东调2020」新作。
原曲「台东调」源自恒春民谣且在南台湾开始传唱,陈达先生所弹奏演唱原版将远赴台东冒险奋斗的心情及思乡的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
而「台东调2020」 罗大佑更以自身成长经历也曾漂泊四处为家的感悟,回到了自己成长的这片土地后,佐以添加新词改编,如同诉说着许多人们只身孤影在异乡打拼,虽见过城市灯火万千却常油然而生的思乡感,从而选择放弃当下或留下的矛盾感;
罗大佑表示:「这首歌承载了数百年的南台湾沧桑优美的情感,并不用现代人定义之下的「美感」去表达;但是陈达的声音与语言,是直接的,土地的声音」。
当城乡之间的距离不再如此遥远,透过罗大佑改编吟唱全新「台东调2020」留下别样的风情乡愁诗篇,也希望下一代的人听到「台东调2020」这个新的版本能够将文化传承。
原曲「台东调」源自恒春民谣且在南台湾开始传唱,陈达先生所弹奏演唱原版将远赴台东冒险奋斗的心情及思乡的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
而「台东调2020」 罗大佑更以自身成长经历也曾漂泊四处为家的感悟,回到了自己成长的这片土地后,佐以添加新词改编,如同诉说着许多人们只身孤影在异乡打拼,虽见过城市灯火万千却常油然而生的思乡感,从而选择放弃当下或留下的矛盾感;
罗大佑表示:「这首歌承载了数百年的南台湾沧桑优美的情感,并不用现代人定义之下的「美感」去表达;但是陈达的声音与语言,是直接的,土地的声音」。
当城乡之间的距离不再如此遥远,透过罗大佑改编吟唱全新「台东调2020」留下别样的风情乡愁诗篇,也希望下一代的人听到「台东调2020」这个新的版本能够将文化传承。
安可曲 豆瓣
8.3 (32 个评分)
罗大佑 Lo Da Yu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22年2月22日
出版发行:
種子音樂
羅大佑_安可曲
限定黑膠唱片
全新身分、全新演繹
羅大佑第一次的純歌手 音樂作品
84位音樂人/六個城市/ 365個製作天/匯集而成的音樂作品
『這些歌曲的原唱與原作者都早已凋零,但是,他們給我們的感動卻與當年絲毫未減。我反覆思考一個問題:這些音樂的力量來自何處?』 By 羅大佑 2021
【關於 安可曲】
從2020 8月,完成了用音樂回饋土地的「宜花東鹿」四場直播演唱會以後,羅大佑的團隊繼續思考,如何以音樂的療癒本質,繼續撫慰人們因疫情帶來的環境和生活中的負能量。
2020 9月起,團隊開始構思和製作「安可曲」,精心挑選一甲子以來影響力最大、深入人們心靈的流行歌曲。第一次,羅大佑以’純歌手‘的角色,以結緣半世紀、魂牽夢繫的情感來歌唱,與團隊完成了一份充滿安慰的專輯,跟大家在後疫情時期,一起分享。
羅大佑_安可曲 集合了來自台北、屏東、北京、新加坡、紐約、倫敦的84位音樂人,用了一年的時間,製作了11首感動,匯集成一張「祝福」音樂。希望用這張專輯,安慰抑鬱的2021年,用溫暖的音樂,期待迎接2022年。
【黑膠片的製作亮點】
用100%的真實樂器錄製音樂編曲,呈現音樂最「原味」的樂色
整個錄音國前用高端96k 24 bits 的錄音規格,保持音樂原味音色的「新鮮度」
由全球知名的Abbey Road Studio合作,邀請了 製作The Beatles 在2009、2014,John Lennon 在2015重新Re-Mastering 出版的黑膠唱片的Mastering Engineer Sean Magee 來製作安可曲的黑膠片和數位生產母帶。
限定黑膠唱片
全新身分、全新演繹
羅大佑第一次的純歌手 音樂作品
84位音樂人/六個城市/ 365個製作天/匯集而成的音樂作品
『這些歌曲的原唱與原作者都早已凋零,但是,他們給我們的感動卻與當年絲毫未減。我反覆思考一個問題:這些音樂的力量來自何處?』 By 羅大佑 2021
【關於 安可曲】
從2020 8月,完成了用音樂回饋土地的「宜花東鹿」四場直播演唱會以後,羅大佑的團隊繼續思考,如何以音樂的療癒本質,繼續撫慰人們因疫情帶來的環境和生活中的負能量。
2020 9月起,團隊開始構思和製作「安可曲」,精心挑選一甲子以來影響力最大、深入人們心靈的流行歌曲。第一次,羅大佑以’純歌手‘的角色,以結緣半世紀、魂牽夢繫的情感來歌唱,與團隊完成了一份充滿安慰的專輯,跟大家在後疫情時期,一起分享。
羅大佑_安可曲 集合了來自台北、屏東、北京、新加坡、紐約、倫敦的84位音樂人,用了一年的時間,製作了11首感動,匯集成一張「祝福」音樂。希望用這張專輯,安慰抑鬱的2021年,用溫暖的音樂,期待迎接2022年。
【黑膠片的製作亮點】
用100%的真實樂器錄製音樂編曲,呈現音樂最「原味」的樂色
整個錄音國前用高端96k 24 bits 的錄音規格,保持音樂原味音色的「新鮮度」
由全球知名的Abbey Road Studio合作,邀請了 製作The Beatles 在2009、2014,John Lennon 在2015重新Re-Mastering 出版的黑膠唱片的Mastering Engineer Sean Magee 來製作安可曲的黑膠片和數位生產母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