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旅途上的建筑 豆瓣
作者: 郭学明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 9
《旅途上的建筑:漫步欧洲》讲述了:写建筑的书往往容易被数字和术语扼杀了可读性,也淹没了思想性。这是一本轻松有趣味的书,一本把欧洲建筑写活了的书,一本有着思想深度和艺术品味的书,轻松并不意味着肤浅。作者用简洁平实的语言辅以精美的图片脉络清晰地阐明了欧洲经典建筑的艺术特征、技术特点和历史背景,以及欧洲建筑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介绍了欧洲建筑艺术、建筑风格、建筑结构与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以及这些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讲述了围绕这些建筑发生的故事,也自然而然的介绍了与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知识。《旅途上的建筑:漫步欧洲》适合于建筑业从业人员及相关专业的师生,更适合于对建筑、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大众读者。
2016年11月10日 已读
2016.10.28 ~ 2016.11.09
读了这本书,才体会到林达的可贵。本书的选题非常好,但这位作者的强项在建筑,而不在历史,更不在哲学,行文造句也很令人无语,他若是扬长避短,本书将非常有价值,可惜,大半篇幅都是“作者一思考,读者便发笑”。另外,本书的编校质量叫人不敢恭维,唉,读的时候真恨不得拿支笔帮它改。
历史 建筑 文化 游记 艺术
西班牙旅行笔记 豆瓣 Goodreads
8.1 (70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1
《西班牙旅行笔记》记述了作者在西班牙旅行的经历。面对西班牙既充满异域风情而又绚丽多彩的历史、艺术、人物和宫殿、教堂、城堡等文化精华,作者在描述其无与伦比的人文及艺术价值外,更把上千年来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一一糅进漫游的行程——使帝王将相、战火烽烟、山川景物,尤其是它走向现代国家的进程贯穿于全书,不但能让读者领略西班牙迷人的风貌。更能深入西班牙幽深的历史,洞悉它深刻而富于启示的社会演化过程。
2016年9月25日 已读
2016.09.08 ~ 2016.09.24
远胜于《带一本书去巴黎》,无论内容还是文笔。如果你爱西班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军事 历史 宗教 战争 政治
我已与一万亿株白桦相逢 豆瓣
7.7 (31 个评分) 作者: 胡成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5 - 9
记述作者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铁路旅行经历。9288公里横贯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铁路,是俄罗斯的脊髓,无数历史与城市依附铁路而生。作者搭乘列车旅行全程,记述沿途的风景与城市,记述在列车与旅馆中相逢的人——哈萨克的金矿工人亚历山大、萨哈林的流落小旅馆的亚历山大老头、布里亚特蒙古 人小阿廖沙母子、安加尔斯克的亲爱的奇斯佳科娃·亚历山德罗夫娜老太太、新西伯利亚租住床位在里异乡谋生的漂亮姑娘、叶卡捷琳堡的书商米哈伊尔——人与城市的故事,也即是国家的故事,关于俄罗斯,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沙皇俄国。
全书精选114帧黑白与彩色胶片摄影作品,是作者旅途之中的114个瞬间。用以佐证那些风景、城市与人的存在,同时也为更加直观地展示作者经历的俄罗斯,列车的车厢、城市的旅馆、街角与一切偶然相见。
2015年12月23日 已读
2015.10.30 ~ 2015.12.22
本以为打开的会是一本有趣的游记,读着读着才发现,这是一部散文诗,写给那些愿意倾听、乐于感受的心灵。推动行程的,不是所谓景点,而是漂泊的情绪。对于西伯利亚所知甚少的我在读完全书后,对那片土地依旧可称懵懂无知,但却仿佛认识了许多俄罗斯人,也认识了那位用心看世界、深情品人生的旅人。
中国 中国文学 历史 散文 文化
带一本书去巴黎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8.3 (127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5
作者在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2014年2月20日 已读
2014.02.06 ~ 2014.02.20
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值得一读。缺点是作者文采稍逊,语法不过关,另外订口的页边距太小了些。
历史 政治 散文 文化 文学
“小不列颠”札记 豆瓣
Notes from a Small Island
8.0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比尔·布莱森 译者: 黄昱宁 / 夏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7
1973年3月,初出茅庐的美国小伙比尔·布莱森踏上了不列颠这个梦想中的岛屿,突然间,他发现那里的一切都与他所想象的,与旅行指南上写的完全不一样。原本只想稍作停留的他竟在这块土地上娶妻生子落地生根起来。二十年后,他决心带着妻儿回到自己的故乡美国,在离开英国前,布莱森又重新背起行囊,坚持要作一番旨在告别的环岛之旅。
布莱森从当初隔着海望到它第一眼的地方起步,再次进入这个国家,他用他擅长的犀利、睿智以及细腻地语言带领读者穿越一个个形形色色的英国村镇。在布莱森眼中,不列颠是个神奇的地方,而不列颠人则疯狂到了极致,可爱到了极点。那里有奇怪得让人咋舌甚至呕吐的地名,且到处充斥着闻所未闻的字眼;那里地形多样,历史辉煌永恒,风景却如此袖珍;那里的法官头上顶着“小拖把”,怪里怪气;英国人对自己的美德和快乐指数木知木觉,对享乐的态度更是古怪。旅途中,布莱森还时常回忆起当年造访时的情景,感慨二十年来不列颠的人和物事变化。这是一次深入英国人灵魂以及其居住腹地的旅行。尽管字里行间对英国风土人情入木三分的刻画中也带有一些嘲弄,然而贯穿全书的仍是对不列颠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在环岛之旅行将结束之时,布莱森终于明白自己喜欢英国的什么了,其实,就是它的全部,它的一点一滴,不论好坏。
2012年10月8日 已读
2012.09.19 ~ 2012.10.07
八卦有趣,游记无聊……大概因为没有感性认识吧。
散文 文化 游记 英国
东西莫辨逛欧洲 豆瓣
Neither Here nor There: Travels in Europe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 比尔·布莱森 译者: 林俦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3
比尔•布莱森曾于七十年代初期背着行囊横越欧洲, 二十年多之后,这位因《万物简史》和《“小不列颠”札记》而声名鹊起的畅销书作家,决定再一次经历他在青春岁月中所走过的旅途——于是他背起行囊,带上旧地图和旅行指南以及一份被二十多年的成人经验磨得像刀般锋利的尖刻机智,从奥斯陆出发到达欧陆最北端的城市哈默菲斯特,再一路经过法国、比利时、德国、荷兰、丹麦、瑞典、意大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亚,最后抵达雄踞亚欧大陆的伊斯坦布尔。这段旅程成就了本书《东西莫辨逛欧洲》,也成为了比尔•布莱森的扛鼎之作。
书中,布莱森以他坦白得几近残酷、而且幽默绝顶的旅行者之眼,呈现出一个别样的欧陆世界。尽管他的文字风趣横生甚至有些粗俗,甚至丝毫不掩饰行程中的尴尬和低落——他眼里的欧洲一点儿也不完美,瑞典小镇的冬天冷清得要命;意大利极其吝啬出钱维护博物馆;奥地利人民完全忘了二战的血债;瑞士小城昂贵而没意思;南斯拉夫穷得揭不开锅;土耳其太脏太乱……可是他笔下的旅程却又如此令人神往,对布莱森而言,旅行的乐趣远远不止在每处名胜上打钩签到,而是在于陌生的城市、陌生人、陌生的语言所带来的一个崭新的世界。穿插文中记述的另外一段旅程,是他年轻时跟一个性格独特的朋友行历欧洲的纪录,时隔二十多年,虽然他字里行间偶尔也会缅怀旧事,但更多时候仍有孩子气的固执,让人发觉平凡事物和激动人心的东西之间,所差的只是好奇的眼光而已。
本书配有多幅精美照片。
2012年9月19日 已读
2012.09.01 ~ 2012.09.18
一开始很不适应这种“自来熟”的翻译风格,读习惯了以后倒发觉,或许真的只要这样译才能翻出原作的味道来。如果布莱森来中国,魔都一定会被他吐槽得渣都不剩的。
外国文学 文化 文学 游记 随笔
千年一叹 豆瓣 Goodreads Media of OOIS
7.2 (71 个评分) 作者: 余秋雨 作家出版社 2002 - 10 其它标题: Qiannianyitan (New Version)
余秋雨作为特邀嘉宾,参与了香港凤凰卫视组织的大型跨国采访报道活动——“千禧之旅”,过程中所写的日记及散文在国内外多家报纸同步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千年一叹》即为这些文章的结集,记录了作者随“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行者无疆 豆瓣
7.2 (105 个评分) 作者: 余秋雨 华艺出版社 2001 - 10
2000年8月到2001年1月的这6个月,余秋雨走过了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行者无疆》记录了作者在旅程中的全部感受,为一部考察西方文明的随笔集。
余秋雨感叹,“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
书中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收录散文80篇。全书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体的张力和自由上,更胜余秋雨以前的几部著作,笔触比《文化苦旅》更优娴、比《山居笔记》更开阔、比《千年一叹》更从容。
书的装帧设计力求与内容谐调统一,特制的正文纸和书中的图片,刻意做旧,配以精致的装饰图案,给人以欧洲古典华美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