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美丽新世界 重返美丽新世界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3 (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阿道司·赫胥黎 译者: 陈亚萍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5
《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这部作品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在国内外思想界影响深远。
书中引用了广博的生物学、心理学知识,为我们描绘了虚构的福特纪元632年即公元2532年的社会。这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的社会。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由于社会与生物控制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沦为垄断基因公司和政治人物手中的玩偶。这种统治甚至从基因和胎儿阶段就开始了。
这是一个有阶级、有社会分工的社会,人类经基因控制孵化,被分为五个阶级,分别从事劳心、劳力、创造、统治等不同性质的社会活动。人们习惯于自己从事的任何工作,视恶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与极高的工作强度为幸福。因此,这是,一个快乐的社会,这种快乐还有别的措施保障,比如睡眠教学,催眠术被广泛用来校正人的思维,国家还发放叫做索麻的精神麻醉药物让人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正是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人们失去了个人情感,失去了爱情——性代替了爱,失去了痛苦、激情和经历危险的感觉。最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了恩考的权利,失去了创造力。
《重返美丽新世界》结合现实,以人口膨胀、组织臃肿、独裁统治、自由理念等关键话题入手,再次诠释了虚构的“新世界”,反映了科技文明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提出了人类该何去何从的课题。在虚幻、现实与未来的交错中,不妨让我们重新回到“新世界”,再次思索科学技术的真正意义。
2018年1月26日 已读
2018.01.15 ~ 2018.01.25
《美丽新世界》这本书,在不同的年龄读,感觉大相径庭,想起那句“三十岁前如果不是自由主义者,就是没良心;三十岁后如果还是自由主义者,就是没脑子”。《重返美丽新世界》其实不能被称为续集,它根本不是小说,其中的观点以现在来看,有些已经比较陈旧了,有些在逻辑上并不十分严密,但总体而言还是很有启发的。
人性 外国文学 小说 心理学 政治
人类动物园 豆瓣
作者: [英国] 德斯蒙德·莫里斯 译者: 刘文荣 文汇出版社 2002 - 11
《人类动物园》是德斯蒙德·莫里斯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书中从动物学观点出发,对现代都市生活和现代人的行为作了考察。他认为,当今人类像监禁于动物园中的动物一样,被监禁于现代都市这个“动物园”里,由此产生了凶杀、自杀、吸毒、同性恋和滥交等一系列当今世界的通病。
仇恨的本质 豆瓣
作者: 多兹尔 新华出版社 2004 - 1
仇恨作为最黑暗邪恶的一种情感,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摧毁了我们的社会,葬送了不可胜数的生命,吞噬了我们的健康。本书是第一部专门而系统地探讨“仇恨”的著作。作者对仇恨如何在个人、社会或国家产生,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以及如何决定历史进程这些问题有独到见解。本书结合人类学、进化心理学、文化历史学、社会学、生物学和神经学等一系列领域的研究成果,从全新的角度分析了战争、种族灭绝、恐怖主义、种族歧视、爱恨关系、自憎以及其他肆行当今世界的各种仇恨形式。随着世界范围内暴力杀伤的升级,“仇恨”的确影响了人类的生存。本书更重要的是教育人们在现代社会如何合理解决、控制和消除仇恨。
2016年1月15日 已读
2016.01.11 ~ 2016.01.14
作者毕竟不是学者,本书只是各种研究结果的罗列,内容循环往复,条理性不够,与其说这是学术著作,不如说是借科普之名所作的劝世文本,精神可嘉,但水准平平,逻辑不严密,说理也不透彻。比较德斯蒙德·莫利斯的作品和本书,就能发现明显差距。此外,似乎还有些观点方面的硬伤,比如最后,说“认知”不易改变,“情感”极易变化,呃,你问问心理学家,他们答应吗?
kindle 历史 宗教 心理学 政治学
裸猿 豆瓣
作者: [英国] 德斯蒙德·莫里斯 译者: 刘文荣 文汇出版社 2003 - 2
《裸猿》是一本惊世骇俗的学术专著,作者是英国著名动物学家、人类行为学家,他把人类称为“裸猿”作为动物来研究,其中众多内容、尤其是对人类性行为的大胆直率的研究引起巨大争议,曾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但其坦率的观点、大量事实、通俗的语言使其成为全球畅销书,发行量超过了1000万册,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该书的删节本在中国内地出版,曾经风靡了好几年。本书是再版的全译本。
本书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裸猿的起源
第二章 裸猿的性行为
第三章 裸猿的育儿方式
第四章 裸猿的探究欲
第五章 裸猿的争斗行为
第六章 裸猿的摄食行为
第七章 裸猿的安抚行为
第八章 裸猿和其他动物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6.4 (524 个评分) 作者: 高铭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 2 其它标题: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此书是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谈访录。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
带一本书去巴黎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8.3 (127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5
作者在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2014年2月20日 已读
2014.02.06 ~ 2014.02.20
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值得一读。缺点是作者文采稍逊,语法不过关,另外订口的页边距太小了些。
历史 政治 散文 文化 文学
江城 豆瓣 豆瓣
River Town
9.4 (47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2013年10月9日 已读
2013.09.26 ~ 2013.10.09
作为删节版,已经相当……勇敢了。书本身并不深刻,毕竟只是个三十岁不到的年轻人记述自己一段异国经历罢了,洞察力方面不及《寻路中国》。何伟选择到最偏远的地方当志愿者,说到底是猎奇的心态使然,我读此书,又何尝不是呢。
外国文学 文化 文学 生活 社会学
图腾与禁忌 豆瓣
8.2 (9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译者: 赵立玮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图腾与禁忌》试图通过一些保留在儿童时期的图腾崇拜的遗迹,亦即通过我们的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哪些细微迹象。来推导图腾崇拜的原始意义。图腾与禁忌之间的紧密关联又使得我们向着《图腾与禁忌》提出的假设向前迈进了一步;如果最终的论述使得这一假设看起来很难令人信服,那也没有必要指责它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近似于现实,毕竟重建这种现实是如此的艰难。
一种幻想的未来 文明及其不满 豆瓣
Die Zukunft einer Illusion. Das Unbehagen in der Kultur
作者: [奥地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译者: 严志军 / 张沫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10
《一种幻想的未来》探讨了宗教的实质及其发展,指出宗教是一种幻想,是人类必须摆脱的一种强迫性神经病阶段。《文明及其不满》是弗洛伊德晚年完成的著作,首次全面阐述了文明与本能的联系与对立。重新审视了其早期思想中的诸多问题,把许多关于个体心理的概念运用于文化与社会分析理论之中,性欲、家庭、社群、宗教、价值、以及幸福等概念在本书中获得了独特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