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
当我们变成一堆数字 豆瓣
作者:
贝克
译者:
张新华
中信出版社
2009
- 7
《当我们变成一堆数字》讲述了:每一天,我们的身后都拖着一条由个人信息组成的长长的“尾巴”,这只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现代化的世界。我们——点击网页、 切换电视频道、驾车穿过自动收费站、 用信用卡购物、使用手机, 而雅虎、Google这样的公司,正在以平均每人、每月2500条信息的速度,捕获我们的详细数据。是谁在关注这些数据?他们打算用这些数据来干吗?这正是美国《新闻周刊》资深记者斯蒂芬·贝克在这本极具魅惑力的书里所探究的问题,而他的回答既让人惊讶,又令人不安。一群新兴的数学精英,正千方百计地以惊人的准确性,剖析我们的每个举动,预测我们的行动计划。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我们买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与谁坠入爱河的人间风光尽收眼底,就是为了巧妙地操控我们的行为。在这本汇聚数字报告和分析的力作里,斯蒂芬·贝克展示了一个我们正在进入的鲜活的世界,告诉我们谁在支配人类。数字科学家渗透了人世间的每个领域,将我们描绘为工薪族、购物者、选民、博主、潜藏的恐怖分子、病患者,甚至是恋人。他们在公司洞察我们的电子邮件和电话记录,来推测有多少员工真正在为公司的盈利添砖加瓦。他们分析我们的购买行为,以搞清我们是在节衣缩食、瘦身,还是有新的理财计划。从IBM、Google、保险公司到奥巴马竞选团队,莫不重金礼聘身怀绝技的“数字搜客”,从一大堆数字符码中过滤出宝贵的趋势和观点……。
未来是湿的 豆瓣
Here Comes Everybody: 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
8.3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克莱·舍基
译者:
胡泳
/
沈满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5
一位妇女丢掉了手机,但征召了一群志愿者将其从盗窃者手中夺回。一个旅客在乘坐飞机时领受恶劣服务,她通过自己的博客发动了一场全民运动。在伦敦地铁爆炸案和印度洋海啸中,公民们用可拍照手机提供了比摄影记者更完备的记录。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由管理甚少的参与者们撰写的……
不论在何处,你都能看见人们走到一起彼此分享,共同工作,或是发起某种公共行动。一部集众人之力的百科全书、一个丢失手机的传奇,这些事情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它们乃至更多事情的影响实际上有着共同的根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我们的交流工具支持群体对话与群体行动。聚集一群人并使之行动原本对资源有极高的要求,使得全世界范围内的群体努力都被置于一种制度的垄断之下。今天,全球分享与合作的工具终于交到了个体公民的手中。
如同印刷机放大了个人的头脑,电话加强了双向沟通,一系列新工具如即时通信、移动电话、网络日志和维基百科也强化了群体交流。因为人类天生就擅长群体工作,所有能够强化群体努力的东西终会改变社会。商业模式以一种令人头晕目眩的速度被改变,更大的社会影响达到极为深刻的程度,以致我们无法认识。现在一个拥有笔记本电脑的人可以掀起一场颠覆10亿美元产业的运动。
在本书中,克雷·舍基,一个新文化的最敏锐的观察者,对此种社会革命的后果——无论是好是坏——给予了明晰而富有穿透力的解析,并思考了我们是谁,我们可以做什么。
不论在何处,你都能看见人们走到一起彼此分享,共同工作,或是发起某种公共行动。一部集众人之力的百科全书、一个丢失手机的传奇,这些事情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它们乃至更多事情的影响实际上有着共同的根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我们的交流工具支持群体对话与群体行动。聚集一群人并使之行动原本对资源有极高的要求,使得全世界范围内的群体努力都被置于一种制度的垄断之下。今天,全球分享与合作的工具终于交到了个体公民的手中。
如同印刷机放大了个人的头脑,电话加强了双向沟通,一系列新工具如即时通信、移动电话、网络日志和维基百科也强化了群体交流。因为人类天生就擅长群体工作,所有能够强化群体努力的东西终会改变社会。商业模式以一种令人头晕目眩的速度被改变,更大的社会影响达到极为深刻的程度,以致我们无法认识。现在一个拥有笔记本电脑的人可以掀起一场颠覆10亿美元产业的运动。
在本书中,克雷·舍基,一个新文化的最敏锐的观察者,对此种社会革命的后果——无论是好是坏——给予了明晰而富有穿透力的解析,并思考了我们是谁,我们可以做什么。
免费 豆瓣
Free: The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克里斯·安德森
译者:
蒋旭峰
/
冯斌
…
中信出版社
2009
- 9
在《免费:商业的未来 》这本书,克里斯·安德森认为,新型的“免费”并不是一种左口袋出、右口袋进的营销策略,而是一种把货物和服务的成本压低到零的新型卓越能力。在上世纪“免费”是一种强有力的推销手段,而在21世纪它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
究竟什么是免费商业模式?根据克里斯·安德森的说法,这种新型的“免费”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以电脑字节为基础上的经济学,而非过去建立在物理原子基础上的经济学。这是数字化时代一个独有特征,如果某样东西成了软件,那么它的成本和价格也会不可避免地趋于零。这种趋势正在催生一个巨量的新经济,这也是史无前例的,在这种新经济中基本的定价就是“零”。
对我们个人来说,“免费”是一种涤荡旧有思维的商业体验,而对企业来说,“免费”更多的是一种生存法则,一种可以改变旧有发展模式而实现脱胎换骨的“动力机器”。
究竟什么是免费商业模式?根据克里斯·安德森的说法,这种新型的“免费”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以电脑字节为基础上的经济学,而非过去建立在物理原子基础上的经济学。这是数字化时代一个独有特征,如果某样东西成了软件,那么它的成本和价格也会不可避免地趋于零。这种趋势正在催生一个巨量的新经济,这也是史无前例的,在这种新经济中基本的定价就是“零”。
对我们个人来说,“免费”是一种涤荡旧有思维的商业体验,而对企业来说,“免费”更多的是一种生存法则,一种可以改变旧有发展模式而实现脱胎换骨的“动力机器”。
网民的狂欢 豆瓣 Goodreads
The Cult of the Amateur
5.4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德鲁·基恩
译者:
丁德良
南海出版公司
2010
- 3
《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内容简介:在Web2.0的世界中,我们的世界观、我们的文化正在遭遇大批“业余者”的攻击。网络“剪贴文化”窃取了学者、艺术家、编辑、制片人辛勤创作的成果。网络博主的个人意见成为引领大众的舆论指标,YouTube上的自制视频取代了电视网,数字盗版压垮了音乐产业……面对业余玩票凌驾专业考虑、智力成果在网络上免费下载,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现象,该如何重建信息的专业性和版权保护系统?作者并不反对科技,而是指出误用科技将对人类价值观、经济与创造力造成严重伤害。尤其是当一知半解的业余者与受过训练的专家变得模糊难辨,让人开始质疑信息的可信度之际,真相将成为可买卖与包装的商品!书中简洁有力的论述提醒众人:勿沉醉于民主理想,却扼杀了专业主流媒体的存在意义。
HTML5揭秘 豆瓣
HTML5: Up and Running
作者:
Mark Pilgrim
译者:
常可
/
胡金埔
…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本书全面而深入地对HTML5相关的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和剖析。“从开始到现在”道出HTML5的坎坷发展史;“HTML5特性检测”介绍了多种针对不同特性的检测方法;“本地存储”揭开了如何把“数据库”搬到客户端的神秘面纱;“离线应用”展示了脱机状态下依然能让Web应用完好无损的神奇技艺;“疯狂的表单”大秀了一把炫酷无比的下一代Web表单……它几乎涵盖了HTML5标准中描述的所有新特性。本书在以诙谐的文字结合生动的实例介绍HTML5特性的同时,还深入剖析其内部原理。让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无论是刚接触Web前端技术的新人,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手,只要是HTML5技术爱好者,都会从本书中受益。
一目了然 豆瓣
作者:
Robert Hoekman
译者:
何潇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 1
《一目了然Web软件显性设计之路》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解与丰富的实际案例,帮助读者理解、掌握显性设计的精髓,可轻松熟练地设计出简单易用的基于Web的软件。.
我们的用户在众多的竞争中选择了我们基于Web的软件,并投入了他们的金钱和宝贵的时间。作为回报,他们希望能满足需求并推动工作而不感到乏味。事实上,用户应该在离开电脑时仍能感到系统会有效、自觉、敏捷地运转!..
幸运的是,这一切都是可能的,而且并不复杂。我们只需要从显性设计起步,做到以下几点:
·提供用户所需。
·让初级用户迅速转变为中级用户。
·尽可能地防止出错,如出错也应友善处理。
·精简和优化交互与任务流程,让最复杂的软件也能变得清晰可理解。
·为支持特定行为而设计。
·持续优化我们的流程与程序。
我们的用户在众多的竞争中选择了我们基于Web的软件,并投入了他们的金钱和宝贵的时间。作为回报,他们希望能满足需求并推动工作而不感到乏味。事实上,用户应该在离开电脑时仍能感到系统会有效、自觉、敏捷地运转!..
幸运的是,这一切都是可能的,而且并不复杂。我们只需要从显性设计起步,做到以下几点:
·提供用户所需。
·让初级用户迅速转变为中级用户。
·尽可能地防止出错,如出错也应友善处理。
·精简和优化交互与任务流程,让最复杂的软件也能变得清晰可理解。
·为支持特定行为而设计。
·持续优化我们的流程与程序。
Designing Interfaces中文版 豆瓣
作者:
Jenifer Tidwell
译者:
蒋芳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 3
“非常优秀!这绝对是UI设计模式领域最好的书,也是近年来交互设计领域最好的新书之一。本书清楚、简洁、引人入胜,既包括基础知识,又讲述了复杂的概念,既适合初学者,又适合专家和研究人员。本书超越了很多琐碎的‘模式语言’——它们提到的是显而易见的各种细小折衷——而本书讲述了交互设计领域许多真正的两难选择。本书不只是收集了一组模式——事实上,这是一本关于现代视觉和交互设计的完整教程。任何设计师都值得一看。”
——Larry Constantine, IDSA,获奖设计师及《Software for User》的作者之一
“本书采纳了界面设计领域的智慧和经验,为所有人提供了值得学习的内容。它已经成了我的设计工具集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当我设计的时候有四个必备元素:我的手写板、Photoshop、Flash以及这本书。它帮助我组织头脑风暴,并为我的工作提供批评意见。我愿意向任何与创建界面有关的人士推荐这本书。”
——Paul Hoover,微软移动PC部门的产品设计师
每一天,越来越多的人们依赖交互式的软件——系统、Web应用、手机,以及其他数字设备。当这些软件设计良好的时候,人们将更开心、更安全、更有效率。好的界面设计增进了用户忠诚度,减少了客户服务支出,可以帮助产品从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你想设计出有吸引力、容易使用的界面,但又对自己的能力还不太确定吗?这本书将是你的好帮手。本书从很多各不一样的资源吸取了设计智慧:多年的pre- Web应用设计、最好的交互式网站,以及移动设备(例如手机和iPod)。书中有很多你可以重用的设计想法。你不用再从头开始了。
这些设计想法表现为一组模式——对于常规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裁剪。每个模式包含切实可行的设计建议,供你即刻投入使用。每个模式还提供了各种全彩的例子。另外,每一章还讲述了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中的各个关键概念。本书的主题包括:
应用的信息架构
-表单
-导航
-图形编辑器
-页面布局
-颜色,排版,外观和感觉
-地图,图表和表格
本书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源,供交互设计师、软件开发人员、图形设计师,以及任何与创建带用户界面软件相关的人士阅读。当你在寻求解决方案的时候,学习某种特别技术的时候,或者在你只想得到一点有创意的帮助的时候,别忘了打开本书。
JeniferTTidwell是MathWorks公司的一名交互设计师和软件工程师。MathWorks公司位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附近,是一家技术计算软件提供商。从1997年以来,Jenifer一直在研究用户界面模式,而早在1991年,她就已经开始设计和建造复杂的软件系统和Web界面了。
——Larry Constantine, IDSA,获奖设计师及《Software for User》的作者之一
“本书采纳了界面设计领域的智慧和经验,为所有人提供了值得学习的内容。它已经成了我的设计工具集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当我设计的时候有四个必备元素:我的手写板、Photoshop、Flash以及这本书。它帮助我组织头脑风暴,并为我的工作提供批评意见。我愿意向任何与创建界面有关的人士推荐这本书。”
——Paul Hoover,微软移动PC部门的产品设计师
每一天,越来越多的人们依赖交互式的软件——系统、Web应用、手机,以及其他数字设备。当这些软件设计良好的时候,人们将更开心、更安全、更有效率。好的界面设计增进了用户忠诚度,减少了客户服务支出,可以帮助产品从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你想设计出有吸引力、容易使用的界面,但又对自己的能力还不太确定吗?这本书将是你的好帮手。本书从很多各不一样的资源吸取了设计智慧:多年的pre- Web应用设计、最好的交互式网站,以及移动设备(例如手机和iPod)。书中有很多你可以重用的设计想法。你不用再从头开始了。
这些设计想法表现为一组模式——对于常规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裁剪。每个模式包含切实可行的设计建议,供你即刻投入使用。每个模式还提供了各种全彩的例子。另外,每一章还讲述了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中的各个关键概念。本书的主题包括:
应用的信息架构
-表单
-导航
-图形编辑器
-页面布局
-颜色,排版,外观和感觉
-地图,图表和表格
本书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源,供交互设计师、软件开发人员、图形设计师,以及任何与创建带用户界面软件相关的人士阅读。当你在寻求解决方案的时候,学习某种特别技术的时候,或者在你只想得到一点有创意的帮助的时候,别忘了打开本书。
JeniferTTidwell是MathWorks公司的一名交互设计师和软件工程师。MathWorks公司位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附近,是一家技术计算软件提供商。从1997年以来,Jenifer一直在研究用户界面模式,而早在1991年,她就已经开始设计和建造复杂的软件系统和Web界面了。
用户体验的要素 豆瓣
8.4 (15 个评分)
作者:
Jesse James Garrett
译者:
范晓燕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 10
这不是一本关于“怎样做(How-to)”的书。有很多很多讨论如何建设网站的书,这本不是。
这不是一本关于技术的书。在这里你找不到一行代码。
这不是一本有答案的书。相反,这本书说的是“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
这本书将告诉你,在你阅读其他书籍的之前,你需要提前了解什么。如果你需要一个大的概念,如果你需要了解用户体验设计师所做出的决策的环境,这本书很适合你。
这本书经过精心设计,使你可以在一两个小时之内读完。如果你是一个刚刚进入用户体验领域的新手─可能你是一个负责组建用户体验团队的管理人员,或者你是一个碰巧进入这个领域的作家或设计师─那么这本书将给你一些基础的概念。如果你已经对这些方法和用户体验领域的关注点很熟悉了,那么这本书将帮助你更有效地把这些概念传达给与你合作的人们。
本书是AJAX之父的经典之作。本书用简洁的语言系统化地诠释了设计、技术和商业融合是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全书共8章,包括关于用户体验以及为什么它如此重要、认识这些要素、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以及要素的应用。..
全书用清晰的说明和生动的图形分析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UCD)来进行网站设计的复杂内涵,并关注于思路而不是工具或技术,从而使你的网站具备高质量体验的流程。
聪明的企业意识到网页设计远远比创建条理清晰的代码和鲜明的图形重要多得多。一个网站在满足您的战略目标的同时,还应该满足您的用户需求。如果没有一个“有凝聚力、统一的用户体验”来支持的话,即使最好的内容和最精密的技术也不能帮助您平衡这些目标。
但是创建用户体验看上去是出乎意料的复杂。有很多方面都要考虑到──可用性、品牌识别、信息架构、交互设计──这使得“建立一个成功的网站的唯一方法”似乎就是花大价钱请那些完全了解这些细节的专家来做。
本书用清晰的说明和生动的图形分析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UCD)”来进行网站设计的复杂内涵,并关注于思路而不是工具或技术。Jesse James Garrett给了读者一个关于“网站用户体验开发的总体概念”,从战略和信息架构需求到视觉设计。这种简单易学的介绍方法有助于任何一个网站开发团队,大的或小的,去创建一个成功的用户体验。
这不是一本关于技术的书。在这里你找不到一行代码。
这不是一本有答案的书。相反,这本书说的是“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
这本书将告诉你,在你阅读其他书籍的之前,你需要提前了解什么。如果你需要一个大的概念,如果你需要了解用户体验设计师所做出的决策的环境,这本书很适合你。
这本书经过精心设计,使你可以在一两个小时之内读完。如果你是一个刚刚进入用户体验领域的新手─可能你是一个负责组建用户体验团队的管理人员,或者你是一个碰巧进入这个领域的作家或设计师─那么这本书将给你一些基础的概念。如果你已经对这些方法和用户体验领域的关注点很熟悉了,那么这本书将帮助你更有效地把这些概念传达给与你合作的人们。
本书是AJAX之父的经典之作。本书用简洁的语言系统化地诠释了设计、技术和商业融合是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全书共8章,包括关于用户体验以及为什么它如此重要、认识这些要素、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以及要素的应用。..
全书用清晰的说明和生动的图形分析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UCD)来进行网站设计的复杂内涵,并关注于思路而不是工具或技术,从而使你的网站具备高质量体验的流程。
聪明的企业意识到网页设计远远比创建条理清晰的代码和鲜明的图形重要多得多。一个网站在满足您的战略目标的同时,还应该满足您的用户需求。如果没有一个“有凝聚力、统一的用户体验”来支持的话,即使最好的内容和最精密的技术也不能帮助您平衡这些目标。
但是创建用户体验看上去是出乎意料的复杂。有很多方面都要考虑到──可用性、品牌识别、信息架构、交互设计──这使得“建立一个成功的网站的唯一方法”似乎就是花大价钱请那些完全了解这些细节的专家来做。
本书用清晰的说明和生动的图形分析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UCD)”来进行网站设计的复杂内涵,并关注于思路而不是工具或技术。Jesse James Garrett给了读者一个关于“网站用户体验开发的总体概念”,从战略和信息架构需求到视觉设计。这种简单易学的介绍方法有助于任何一个网站开发团队,大的或小的,去创建一个成功的用户体验。
瞬间之美 豆瓣
Designing the Moment: Web Interface Design Concepts in Action
7.6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Jr·Robert Hoekman
译者:
向怡宁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 7
本书特色:
本书通过重现用户面对Web应用时由始至终的完整情境,主要针对Web应用中几乎所有相关元素,例如Search、Screencast、Blog 、Wizard、 RSS、 Rate 、TagCloud 以及Form的布局、交互甚至客服等都提出了值得借鉴的解决方案。具体通过30多个故事轻松自然地带领读者领会设计者如何百分之百地用心传达以创造美好的用户体验。
本书适用于信息架构设计师、交互设计师、Web开发人员使用 ,资深设计师可将本书用做汇集了设计方法和思路的参考手册。初级设计师以及Web开发人员则可以按照书中的方法直接使用,找到一条通往用户体验设计的捷径。
业界评论:
1. 译者评论:
翻译这本书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乍看上去似乎书里面没什么很新的理论或者概念,但是作者有一种“大拙若巧、顺其自然”的味道,每一个问题点(也就是书中的一个个故事)最后的解决方案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晶。也就是说,如果你不了解UE,只需按他所说的去做就保准没事;如果你有过研究,那么每个方案背后的方法和思路同样值得学习。它是一本好书,值得我向任何人推荐
2.专业人士评论:
严格来说这不是一本告诉你从头到尾如何设计Web的书,这一点真是太棒了。我们并不需要某人彻头彻尾地驯服我们的方法、我们的原则、以及我们的个性。然而它却是一本激发我们百分之百用心地与用户交流和思考的好书。书中你见不到一行HTML/Javascript/Perl/PHP/Ruby技术代码,作者完全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设计经验简单直接地告诉我们良好的用户体验,全在于那些完美的“瞬间”。这是一本激发Web设计灵感的枕边小册,值得我们经常翻阅。
本书通过重现用户面对Web应用时由始至终的完整情境,主要针对Web应用中几乎所有相关元素,例如Search、Screencast、Blog 、Wizard、 RSS、 Rate 、TagCloud 以及Form的布局、交互甚至客服等都提出了值得借鉴的解决方案。具体通过30多个故事轻松自然地带领读者领会设计者如何百分之百地用心传达以创造美好的用户体验。
本书适用于信息架构设计师、交互设计师、Web开发人员使用 ,资深设计师可将本书用做汇集了设计方法和思路的参考手册。初级设计师以及Web开发人员则可以按照书中的方法直接使用,找到一条通往用户体验设计的捷径。
业界评论:
1. 译者评论:
翻译这本书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乍看上去似乎书里面没什么很新的理论或者概念,但是作者有一种“大拙若巧、顺其自然”的味道,每一个问题点(也就是书中的一个个故事)最后的解决方案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晶。也就是说,如果你不了解UE,只需按他所说的去做就保准没事;如果你有过研究,那么每个方案背后的方法和思路同样值得学习。它是一本好书,值得我向任何人推荐
2.专业人士评论:
严格来说这不是一本告诉你从头到尾如何设计Web的书,这一点真是太棒了。我们并不需要某人彻头彻尾地驯服我们的方法、我们的原则、以及我们的个性。然而它却是一本激发我们百分之百用心地与用户交流和思考的好书。书中你见不到一行HTML/Javascript/Perl/PHP/Ruby技术代码,作者完全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设计经验简单直接地告诉我们良好的用户体验,全在于那些完美的“瞬间”。这是一本激发Web设计灵感的枕边小册,值得我们经常翻阅。
认知盈余 豆瓣 Goodreads
Cognitive surplus : creativity and generosity in a connected age
6.7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克莱·舍基
译者:
胡泳
/
哈丽丝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克莱•舍基 继《未来是湿的》之后最新力作
看自由时间如何变革世界的未来
如果说《未来是湿的》揭示的是“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那么《认知盈余》揭示的就是 “无组织的时间力量”。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首度亲笔作序倾情推荐
克莱•舍基说,美国人一年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大约2 000亿个小时,而这几乎是2 000个维基百科项目一年所需要的时间。如果我们将每个人的自由时间看成一个集合体,一种认知盈余,那么,这种盈余会有多大?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的自由时间始终属于我们自己,我们可以凭自己的意愿来消费它们,创造它们和分享它们,我们可以通过积累将平庸变成卓越……
看自由时间如何变革世界的未来
如果说《未来是湿的》揭示的是“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那么《认知盈余》揭示的就是 “无组织的时间力量”。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首度亲笔作序倾情推荐
克莱•舍基说,美国人一年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大约2 000亿个小时,而这几乎是2 000个维基百科项目一年所需要的时间。如果我们将每个人的自由时间看成一个集合体,一种认知盈余,那么,这种盈余会有多大?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的自由时间始终属于我们自己,我们可以凭自己的意愿来消费它们,创造它们和分享它们,我们可以通过积累将平庸变成卓越……
失去乔布斯,苹果会怎么做 豆瓣
Was würde Apple tun?
作者:
[德] 迪尔克•拜克曼(Dirk Beckmann)
译者:
汤磊
/
张珊珊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11
被咬过一口的苹果
残缺低调
但却难掩光芒
无论是偏执狂
还是是残忍的完美主义者
无论是创新迷
还是神一样的传奇
都不重要
他就是乔布斯
不需要任何头衔
眼下你是新的
转瞬或成旧
憾变如此剧烈
而这便是现实
失去他
苹果也知道怎么做
这就是苹果
之所以是苹果的理由
本书指出了乔布斯去世后苹果会依照怎样的路径建造乔布斯心中的苹果帝国。为读者深入剖析了苹果的创新原动力。提出了IT领域以及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从业者为什么要向苹果学习,学习什么,并揭示出失去乔布斯的苹果会怎么继续发展。这本书不是乔布斯的个人传记,也不是苹果的企业发展史,而是分析了苹果的生存哲学,经营思维和理念,最重要的是读者能从中看到苹果的未来和整个IT业的未来。
残缺低调
但却难掩光芒
无论是偏执狂
还是是残忍的完美主义者
无论是创新迷
还是神一样的传奇
都不重要
他就是乔布斯
不需要任何头衔
眼下你是新的
转瞬或成旧
憾变如此剧烈
而这便是现实
失去他
苹果也知道怎么做
这就是苹果
之所以是苹果的理由
本书指出了乔布斯去世后苹果会依照怎样的路径建造乔布斯心中的苹果帝国。为读者深入剖析了苹果的创新原动力。提出了IT领域以及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从业者为什么要向苹果学习,学习什么,并揭示出失去乔布斯的苹果会怎么继续发展。这本书不是乔布斯的个人传记,也不是苹果的企业发展史,而是分析了苹果的生存哲学,经营思维和理念,最重要的是读者能从中看到苹果的未来和整个IT业的未来。
信息乌托邦 豆瓣
作者:
桑斯坦
译者:
毕竞悦
法律出版社
2008
- 10
我们被无限的媒体网从四面包围,如何能够确保最准确的信息脱颖而出、并且引起注意?在本书中,凯斯•R. 桑斯坦对于积蓄信息和运用知识改善我们生活的人类潜能,展示了深刻的乐观理解。
在一个信息超负荷的时代里,很容易退回到我们自己的偏见。人群很快就会变为暴徒。伊拉克战争的合法理由、安然破产、哥伦比亚号航天载人飞机的爆炸——所有这些都源自埋于“信息茧房”的领导和组织做出的决定,以他们的先入之见躲避意见不一的信息。领导者和普通人如何能够挑战思想偏狭的决策,接近人类知识的总量?
许多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令人震惊的分享和聚合信息的新方法有助于公司、学校、政府和个人不仅获得、而且创造不断增长的准确的知识。通过不断激动地自动修正数据,覆盖了从政治、商业计划到体育运动、科幻文化的维基,积聚并精炼着信息。开放资源软件使得许多人参与到科技发展之中。预测市场聚合信息,允许公司(从计算机制造商到好莱坞工作室)做出关于产品投放和职位空缺的更优决定。桑斯坦证实了,人们如何能够消化聚合的信息,而不必遭受信息爆炸之痛——何时以及为何新的聚合技术是如此惊人的准确。
在一个正见和八卦日益难分伯仲的世界里,许多头脑聚在一起上网的努力可能会提供最好的通向信息乌托邦之路。
在一个信息超负荷的时代里,很容易退回到我们自己的偏见。人群很快就会变为暴徒。伊拉克战争的合法理由、安然破产、哥伦比亚号航天载人飞机的爆炸——所有这些都源自埋于“信息茧房”的领导和组织做出的决定,以他们的先入之见躲避意见不一的信息。领导者和普通人如何能够挑战思想偏狭的决策,接近人类知识的总量?
许多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令人震惊的分享和聚合信息的新方法有助于公司、学校、政府和个人不仅获得、而且创造不断增长的准确的知识。通过不断激动地自动修正数据,覆盖了从政治、商业计划到体育运动、科幻文化的维基,积聚并精炼着信息。开放资源软件使得许多人参与到科技发展之中。预测市场聚合信息,允许公司(从计算机制造商到好莱坞工作室)做出关于产品投放和职位空缺的更优决定。桑斯坦证实了,人们如何能够消化聚合的信息,而不必遭受信息爆炸之痛——何时以及为何新的聚合技术是如此惊人的准确。
在一个正见和八卦日益难分伯仲的世界里,许多头脑聚在一起上网的努力可能会提供最好的通向信息乌托邦之路。
Republic.com 豆瓣
作者:
Cass R. Sunstei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 4
Republic.com 2.0 豆瓣
作者:
Cass R. Sunstei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 9
What happens to democracy and free speech if people use the Internet to listen and speak only to the like-minded? What is the benefit of the Internet's unlimited choices if citizens narrowly filter the information they receive? Cass Sunstein first asked these questions in 2001's "Republic.com". Now, in "Republic.com 2.0", Sunstein thoroughly rethinks the cri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ocracy and the Internet in a world where partisan Weblogs have emerged as a significant political force. "Republic.com 2.0" highlights new research on how people are using the Internet, especially the blogosphere. Sunstein warns against 'information cocoons' and 'echo chambers', wherein people avoid the news and opinions that they don't want to hear. He also demonstrates the need to regulate the innumerable choices made possible by technology. His proposed remedies and reforms emphasize what consumers and producers can do to help avoid the perils, and realize the promise, of the Internet.
Republic.com 2.0 豆瓣
作者:
Cass R. Sunstei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
- 8
In this follow up to Republic.com, his first appraisal of technology's effect on public discours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School professor Sunstein waxes pessimistic about today's "nightmare" of limitless news and information options-and, more significantly, the limitless options for avoiding it. Gravitating toward those newspapers, blogs, podcasts and other media that reinforce their own views, citizens carefully filter out opposing or alternative viewpoints to create an ideologically exclusive "Daily Me." The sense of personal empowerment consumers gain-and subsequently equate with "freedom"-only fuels the "echo chamber" effect, which replaces a sense of democratic unity with accelerating polarization. Sunstein argues that the most obvious dangers of this effect-single-minded terrorists and hate groups who use cyberspace to communicate directly with receptive audiences-hide the more subtle and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of the "growing power of consumers to 'filter' what they see": not only do diverse publics need to hear multiple voices, they also must cultivate a culture "where people actually want to hear what others have to say." This perceptive volume effectively illuminates the contradictory impulses at the heart of the citizen-consumer, demonstrating how "there can be no assurance of freedom in a system committed to the Daily Me"; though challeng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throughout, Sunstein's chapter of partial solutions proves underwhelming.
Remix 豆瓣
作者:
Lawrence Lessig
Penguin Press HC, The
2008
- 10
The author of Free Culture shows how we harm our children—and almost anyone who creates, enjoys, or sells any art form—with a restrictive copyright system driven by corporate interests. Lessig reveals the solutions to this impasse offered by a collaborative yet profitable “hybrid economy” .
Lawrence Lessig, the reigning authority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 Internet age, spotlights the newest and possibly the most harmful culture war—a war waged against our kids and others who create and consume art. America’s copyright laws have ceased to perform their original, beneficial role: protecting artists’ creations while allowing them to build on previous creative works. In fact, our system now criminalizes those very actions.
For many, new technologies have made it irresistible to flout these unreasonable and ultimately untenable laws. Some of today’s most talented artists are felons, and so are our kids, who see no reason why they shouldn’t do what their computers and the Web let them do, from burning a copyrighted CD for a friend to “biting” riffs from films, videos, songs, etc and making new art from them.
Criminalizing our children and others is exactly what our society should not do, and Lessig shows how we can and must end this conflict—a war as ill conceived and unwinnable as the war on drugs. By embracing “read-write culture,” which allows its users to create art as readily as they consume it, we can ensure that creators get the support—artistic, commercial, and ethical—that they deserve and need. Indeed, we can already see glimmers of a new hybrid economy that combines the profit motives of traditional business with the “sharing economy” evident in such Web sites as Wikipedia and YouTube. The hybrid economy will become ever more prominent in every creative realm—from news to music—and Lessig shows how we can and should use it to benefit those who make and consume culture.
Remix is an urgent, eloquent plea to end a war that harms our children and other intrepid creative users of new technologies. It also offers an inspiring vision of the post-war world where enormous opportunities await those who view art as a resource to be shared openly rather than a commodity to be hoarded.
Lawrence Lessig, the reigning authority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 Internet age, spotlights the newest and possibly the most harmful culture war—a war waged against our kids and others who create and consume art. America’s copyright laws have ceased to perform their original, beneficial role: protecting artists’ creations while allowing them to build on previous creative works. In fact, our system now criminalizes those very actions.
For many, new technologies have made it irresistible to flout these unreasonable and ultimately untenable laws. Some of today’s most talented artists are felons, and so are our kids, who see no reason why they shouldn’t do what their computers and the Web let them do, from burning a copyrighted CD for a friend to “biting” riffs from films, videos, songs, etc and making new art from them.
Criminalizing our children and others is exactly what our society should not do, and Lessig shows how we can and must end this conflict—a war as ill conceived and unwinnable as the war on drugs. By embracing “read-write culture,” which allows its users to create art as readily as they consume it, we can ensure that creators get the support—artistic, commercial, and ethical—that they deserve and need. Indeed, we can already see glimmers of a new hybrid economy that combines the profit motives of traditional business with the “sharing economy” evident in such Web sites as Wikipedia and YouTube. The hybrid economy will become ever more prominent in every creative realm—from news to music—and Lessig shows how we can and should use it to benefit those who make and consume culture.
Remix is an urgent, eloquent plea to end a war that harms our children and other intrepid creative users of new technologies. It also offers an inspiring vision of the post-war world where enormous opportunities await those who view art as a resource to be shared openly rather than a commodity to be hoarded.
数字化生存 豆瓣
Being Digital
作者:
尼葛洛庞帝
译者:
胡泳 等
海南出版社
1997
- 2
《数字化生存》描绘了数字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跨入数字化新世界的指南。英文版曾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信息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尼葛洛庞帝向我们展示出这一变化的巨大影响。电视机与计算机屏幕的差别变得只是大小不同而已。从前所说的“大众”传媒正演变成个人化的双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或他们的数字勤务员将把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拿过来”并参与到创造它们的活动中。
信息技术的革命将把受制于键盘和显示器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能够与之交谈,与之一道旅行,能够抚摸甚至能够穿戴的对象。这些发展将变革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 一句话,我们的生活方式。
犀利的见解使尼葛洛庞帝成为《连线》 杂志极受欢迎的专栏作家之一。《数字化生存》一书充满种种洞见,是我们每个人的必读之书。
“信息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尼葛洛庞帝向我们展示出这一变化的巨大影响。电视机与计算机屏幕的差别变得只是大小不同而已。从前所说的“大众”传媒正演变成个人化的双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或他们的数字勤务员将把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拿过来”并参与到创造它们的活动中。
信息技术的革命将把受制于键盘和显示器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能够与之交谈,与之一道旅行,能够抚摸甚至能够穿戴的对象。这些发展将变革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 一句话,我们的生活方式。
犀利的见解使尼葛洛庞帝成为《连线》 杂志极受欢迎的专栏作家之一。《数字化生存》一书充满种种洞见,是我们每个人的必读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