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西藏生死之书 豆瓣
8.4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索甲仁波切 译者: 郑振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 6
本书可以说是西藏版的《神曲》,如果但丁不是信奉基督的诗人,而是潜研佛学的居士,那么他留传后世的,可能就不是神游天堂与地狱的见闻,而是论述因果轮回的《西藏生死书》了。本书无疑是当代伟大的生死学巨著,一本实用的临终关怀手册;它提供给读者的,不仅是有关死亡和临终的理论性描述,尤为可贵的它还提供了具体实践的方法。它认为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书中,深入讨论了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豆瓣
作者: 吕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9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是作者受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委托,在1961年开办为期五年的佛学班上授课的讲义稿。
印度的佛学思想开始流行,是在公元前5世纪,以后逐渐扩展发达起来,一直到公元10世纪大乘佛学在印度衰微,前后经历了一千五百年。在这漫长的时期里,印度佛学的学说本身也经历了好几次大的变化:由原始佛学到新派佛学,再后又发展成大乘和小乘,大乘本身也还分初、中、晚期之分,这是很明显的几个阶段。这本讲稿将印度佛学分为原始佛学、新派佛学,初期大乘佛学、小乘佛学、中期大乘佛学和晚期大乘佛学六个阶段,根据汉文、藏文的大量文献,对勘巴利文三藏以及现存的有关梵文原典,按照各阶段出现的典程生后顺序,说明它们各时期学说的特点和变化,对印度佛学一千五年的历史发展概况,基本上勾画出了一个清晰的轮廓。据整理者称,这是中国第一部原原本本讲述印度佛学史的书藉。
正觉的道路 豆瓣
作者: 释衍空 2007 - 11
《正觉的道路:智者的足迹和开导》内容简介:为了达至“契理契机”的两大原则,对教理的阐释,《正觉的道路:智者的足迹和开导》尽量以佛教原典为依据,务求契合佛陀说法的本怀;至于佛教历史和发展源流,则以可考据的历史事实为准绳。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智者的足迹、觉醒的指引和教化的源流。其中第二部分《觉醒的指引》再细分为:菩提道的基础、解脱菩提道、圆满菩提道。此细分之方法,乃参照宗喀巴大师、太虚法师和印顺法师对佛法的判摄,亦可说是佛陀为了契应众生不同的根机,而解说离苦得乐的三个层次。
印度佛教史 豆瓣
作者: 渥德尔 译者: 王世安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2000 - 1
英國學者渥德爾著<印度佛教史>,出版於1970年.
篇幅不大,是一種教科書式的著作,但它運用的材料相當廣泛,作者的態度也比較客觀.
王世安先生,湖北黃梅人.早年受業於北京大學湯用彤熊十力先生.晚年息影林泉,為<佛教大辭典>搜集詞條工作.這部譯文是他利用餘暇的作品.
佛教常识答问 豆瓣 谷歌图书
9.0 (28 个评分) 作者: 赵朴初 北京出版社 2003 - 1 其它标题: 佛敎常识答问
赵朴初先生生前曾任佛教协会的会长,他从四十多年前就开始写这样一部深入浅出的著作。本书对于佛教的源流、佛学的基本内容和态度都作了详细的表述,采用答问的形式,更附以二百余幅精美的彩色图片,把深邃的佛理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学佛三书(共3册)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圣严法师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4
《正信的佛教》的作者圣严法师以真修实证的智慧,扎实严谨的学术素养,透过平实流畅的语言,领你进入佛陀的世界,契悟佛教的奥秘。他在本书中为您解释佛教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其根本精神在流布的同时,掺杂的很多异质成分,和曲解。佛陀是救世主吗?宇宙和生命从哪里来?佛教徒相信上帝吗?相信灵魂吗?相信转世吗?崇拜鬼神吗?反对自杀吗?反对节育避孕吗?佛教徒有国家观念吗?能参加军政工作吗?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吕澂 中华书局 1979 - 8
中国佛学是随着由印度传来的佛教而产生的一种宗教哲学。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原有的思想相接触,不断变化,不断发展,最后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的新学说。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一方面,印度发展着的佛教思想仍在不断传来,给予了它持续的影响,另方面,已经形成的 中国佛学思想也逐步成熟,构成了如天台、贤首、禅宗等各个体系。
宁静的森林水池 豆瓣
A Still Forest Pool: The Insight Meditation of Achaan Chah
作者: (美)杰克•康菲尔德 保罗•布里特 译者: 奥西 2009 - 8
《宁静的森林水池》讲述了:我们的世界正处于一个非常有趣的时代。在西方,人们在学瑜珈、柔道和禅修这些东方事物,而在东方,人们在学科学、商业和西方艺术与哲学这些西方事物。这正是一个阴和阳转换非常迅速的年代。因此如果你固执于任何观念——什么是东方的,什么是西方的,事情是怎样的,事情应该怎么样,那么你就会有麻烦;你就不能跟这个世界联接。但是,如果你放下一切,放下你的所有观念和见解,那么真相就在你眼前:天是蓝的,树是绿的,糖是甜的,盐是成的。
踏上心灵幽径 豆瓣
A Path with Heart: A Guide through the Perils and Promises of Spiritual Life
作者: 杰克·康菲尔德 译者: 易之新 / 黄璧惠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09 - 5
心理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提出“超个人心理学”,从那时起,就有各式各样尝试整合心理治疗与灵性修行的学派与治疗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将东方的智慧与禅修方法,与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但能够将心理学、心理治疗提升到与灵性修行对等的地位,切实以整合的观点来看待人性与人生追寻之路的人,实在不多,本书作者杰克·康菲尔德堪称其中的翘楚,而这本代表作也可说是结合心理治疗与灵性修行的典范之作。在书中,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修行和心理治疗的经验,纠正了人们对灵性修行的误解——修行是为了逃避痛苦和困难,或是为了寻求超凡的体验;指出灵性修行与占有或智商无关,而是一种发现爱的能力。当你拥有这种爱,就踏上了专属于你的心灵幽径。
正见 豆瓣 Goodreads
Almost Buddhist/近乎佛教徒
8.9 (69 个评分) 作者: [不丹]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译者: 姚仁喜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7 - 1
在这本书中,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以最简单的语言来说明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见地,文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深入浅出的层层奥义。下笔行云流水,诙谐幽默又字字珠玑。在轻快的字句后面,充满了引导无明众生脱离轮回的佛菩萨大悲大愿。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藏传佛教的老师,也是闻名影坛的导演。在书中,他以电影的虚拟实境,巧妙地比喻我们身处的幻相世界;而证悟的过程就彷佛脱去妄念所带来的层层蔽障,了解因缘的善变与无常;因而放下我执,迈向醒觉之路。
他爽洁而利落地破除常人对佛教徒的误解:佛教徒等于祥和与非暴力;其实,这并非佛法的核心。对于要成为一位佛教徒,你必须接受佛教的四法印见地: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一切情绪都是痛苦,一切事物无自性,以及证悟超越概念。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以实证的经验加以分析,体现四见地最精要的部分,对于修行者有甚大的帮助。有缘读此书的人,都能更清楚地见识到法教的神髓,了悟无常,解脱万千烦恼;原来,佛教徒不只是着僧袍、坐禅、戒荤食与禁欲;而是觉知这四种见地,化解对如幻世事的执着。
禅是一枝花 豆瓣
8.3 (15 个评分) 作者: 胡兰成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 1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
大乘起信论校释 豆瓣
作者: 马鸣菩萨 译者: 真谛 中华书局 1992 - 4
《大乘起信论校释》主要内容:在佛教典籍里,大乘起信论是一部与中国佛学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论著,也是近现代佛学研究中争议最大的一部论著。中国和日本的佛教学者都曾对它的真伪及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发表过许多言论。直至今天,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因此,对于起信论,仍然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在校译之余,仅对这部论著的基本思想,关于真伪问题的计谋,以及它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等等,作些简要的论述。
日本佛教史纲 豆瓣
作者: (日本)村上专精 译者: 杨曾文译 / 汪向荣校 商务印书馆 1999 - 11
《日本佛教史纲》分上下两卷,上卷出版于1898年,下卷出版于1899年。此后,此书曾几经再版。现在翻译所用的是1939年日本创元社列为“日本文化名著选”的再版本。这个版本曾由著名佛教学者宇井伯寿(1882—1953)作了校订。当时称村上专精是“佛教史学的泰斗”,书后所附宇井伯寿写的“解题”对此书评价说:“先生的著作……对史实、时代、教理、制度、变迁等都作了精巧的安排,提示了日本佛教史的大纲,读起来
不生氣的生活 豆瓣
作者: 金剛塔 译者: 江翰雯 橡樹林文化 2008 - 8
我們必須提出質疑,
為何經過千萬年的進化,
我們自己和全世界人類仍舊如此殘暴無情、充滿破壞力?
為何總是永無止盡地彼此爭戰?
一本溫和親切,教我們遠離憤怒的絕佳著作
教你管理「自我」的秘訣,做個高EQ的人
每個人心中都潛藏著一顆憤怒的種子,生氣、情緒失控、甚至對人怒目相向的戲碼,每天都在我們的生活中上演。通常在生過氣之後,心中總會充滿著懊悔和失落,卻總是遍尋不著對治憤怒的方法,來處理這個令人困擾的情緒障礙。
本書作者是一位泰國年輕的佛教暢銷書作家,他以書信的方式,跟弟子談論憤怒的根源和本質,以及當心中生起憤怒的情緒時,我們該如何自處、面對和處理。他運用淺顯親近的事例,循序漸近地教導我們,當憤怒來襲時,只要採用書中的建議,就可以穩定情緒,讓自己從憤怒的險難中解脫,看清楚憤怒的真面目,進而洞見憤怒帶給自己和周遭人的影響。
Ten Thousand Miles Without a Cloud 豆瓣
作者: Sun Shuyun Harper Perennial 2011 - 8
Ten Thousand Miles Without a Cloud is a beautifully written account of Sun Shuyun’s journey to retrace the steps of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figures in Chinese history – the monk Xuanzang, who travelled to India searching for true Buddhism.
This exceptional book is a journey on three levels: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spiritual.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清心九书 豆瓣
作者: 郑石岩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 - 4
《清心九书》内容简介:禅提供了觉醒之道,还教给我们如何承担生活的难题,培养豪气,就是一个人愿意面对困难,努力去克服它的智慧与态度。禅告诉我们不能逃避生活,不能做物欲的奴隶,而要做一个生活的主人。要当一个转境的觉者,不要当一个被境转的愚昧者。让读者形成优游的态度和任运的智慧,在繁华紧张的尘世生活中,享有几分悠哉游哉的恬适,和丰足自在的成功生活。
清凉心 菩提行 豆瓣
作者: 郑石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11
《清凉心·菩提行》是针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拯救而写的。通过佛学中《唯识论》《华严经》的精神法界和《般若经》上的觉性与智慧,再由中观的方法契入积极的生活层面,融会了世出世间法不二、福慧不二和大乘菩萨行的究竟了义。
清凉心 菩提行 豆瓣
作者: 郑石岩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 - 1
本书是融会了佛学和心理学写出来的精神生活心理学,无论你学佛与否,都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共鸣。希望它能对读者有所助益。
禅者的初心 豆瓣
8.7 (17 个评分) 作者: 铃木俊隆 译者: 梁永安 海南出版社 2010 - 6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西方佛子人手一册的禅宗入门书。禅修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初学者的心)。初心是空空如也的,不受各种习性的羁绊。只有保持这颗初心,随时准备好去接受、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一步接着一步前进,然后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原初本性。
这种禅心的修行全书遍处可见。书中每个章节,都是铃木禅师用最简单的语言,从日常生活的情境切入的,直接或间接地谈到了如何在修行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保持初心。此外,本书还指导人们如何修行,说明何谓禅生活,禅修是以何种态度和了解为前提的,并且鼓励读者去实现自己的真实本性,自己的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