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
面包与自由 豆瓣
La conquête du pain
7.7 (7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克鲁泡特金 译者: 巴金 商务印书馆 1982 - 11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面包与自由》是作者克鲁泡特金在1886年,就法国社会改造而写的。他从政治、经济的角度,批判了现实社会制度,对代议制、法律、强权等,进行了分析与抨击。同时提出无政府共产主义的经济与政治主张——若废除私有制,实行共产共有、经济平等,消灭国家,取消政府,废除法律,由各种自由联合的社团代替强权的国家,由社团成员的自由意志,代替法律的力量,以互助的形式和科学的方法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等。
狱中二十年 豆瓣
作者: [俄] 薇拉·妃格念尔 译者: 巴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8
“她自然又聪明。但是她岂止而已。至于美丽,那是革命团体中所不大注意的。可是此外她又没有别的特殊才能。她之所以动人,在于她整个身心十分谐和,她的一言一行都表现着她的整个自我;疑惑与犹豫是她所不知道的。通常这类的人总是非常刻苦、十分严肃的,然而她完全不是这样。”本书记叙了因参加刺杀俄皇亚历山大二世而被关押22年的薇拉·妃格念尔在狱中的经历。
我的自传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克鲁泡特金 译者: 巴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7
这是一部极富文学情趣的回忆录,有多种文字译本,多年流传不衰。
克鲁泡特金缕述他作为一个贵族子弟,怎样倾向进步,终于参加反沙皇的运动,出生入死。他又是一个地理学家,多年在西伯利亚进行探险活动,对地理科学很有贡献,甚至在监狱中也研究不辍。从政治观点说,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当然是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但是他反对反动政权的决心并不因此有所改变,毕生保持自己的革命立场。对于这样的革命家,纵然他走的道路有其错误之处,马克思主义者也不应该视如敝履,把他们从历史上抹掉。事实上,克鲁泡特金晚年也是拥护十月革命的。
法国大革命史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克鲁泡特金 译者: 杨人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9
法国大革命在整个历史上的地位,是和它以前的文艺复兴,以后的产业革命一样的重要;所以,倘然没有法国革命,我们的世界也要不同。本书旨在让我们认清楚法国革命,让我们不要忘却法国革命的两大个特点:一、法国革命是由真正的纯粹的民众热狂而生,他们有他们的要求,有他们的灵魂;他们不要领袖来宰制,不要凭着政客的阴谋来进行。他们是赤裸的,纯洁的革命份子。二、法国革命时的人物,固然各有弱点;但他们都是赤心以全生命来从事革命。
互助论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俄] 克鲁泡特金 译者: 李平沤 商务印书馆 1963 - 3
克鲁泡特金并不是单纯地宣扬他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他对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激烈的攻击,特别是攻击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他写作《互助论》就是企图从理论上“驳倒”阶级斗争学说,为无政府主义建立一套“科学”理论体系。克鲁泡特金在逃亡西欧期间,接受了资产阶级一套伪科学思想,对他影响最深的是庸俗进化论和社会学中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这些就是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互助论》一书就是这一指导思想的集中创作。
凯恩斯传 豆瓣
John Maynard Keynes
作者: 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 译者: 相蓝欣 / 储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5
本书详细记录了20世纪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一生。他在逝去的历史上写下浓重的一页。在今天,不论是赞成者,还是反对者,都承认他对西方经济学造成的巨大冲击力和影响力,他的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他思想中的某些科学成分将激励后人不断前进。
哈罗德所写的传记对凯恩斯的生平作了广泛的描述。虽然重点是介绍凯恩斯的公共生活,即他对经济学和在公职工作中的贡献,但也以很大篇幅描述了凯恩斯的个人生活,包括他的家庭生活,朋友同他的关系、他们的共同兴趣、他的抱负和兴趣以及他的人生哲学。在哈罗德的平实而又生动的描写下,作为一个典型的英国资产阶级知识界代表人物的凯恩斯的人格跃然纸上。
苏联的最后一年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罗伊•麦德维杰夫 译者: 王晓玉 / 姚强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9 - 2
本书由俄罗斯著名史学家、政论家罗伊•麦德维杰夫撰写,主要讲述1991年“8•19”事件前后苏联的经济状况、人民群众的情绪、党的领导层的变动、事件过程中的一些关节点、重要人物,以及作者本人对这一事件的总结和反思。
1991年,麦德维杰夫出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苏共中央委员。作为局内人,麦德维杰夫与1991年苏联和俄罗斯的高层亲身接触,直接参与了一些具决定意义的会议,甚至持有一些重要人物如卢基扬诺夫关于“8•19”事件的笔记。
作为史学家,麦德维杰夫在苏联解体十年后痛定思痛,根据史料和事实,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深层的分析。麦德维杰夫的立论十分客观,对于人和事的评价基本上是公正的,对于中国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汲取苏联解体教训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卡拉马佐夫兄弟 豆瓣
Бра́тья Карама́зовы
9.7 (172 个评分)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矛盾和人性悲剧,体现了作家一生的最高艺术成就。
苏联的心灵 豆瓣
The Soviet Mind: Russian Culture Under Communism
8.3 (20 个评分)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译者: 潘永强 / 刘北成 译林出版社 2010 - 7
本书收录了以赛亚•伯林关于苏联的一些从未发表过的文章。既有对二战后他与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等苏联作家的几次著名会晤的记叙,也有他呈交给英国外交部的关于斯大林统治下苏联艺术状况的公文;既有对曼德尔施塔姆和帕斯捷尔纳克的肖像描绘,也有他访问苏联后对苏俄文化的印象速写等等。以赛亚•伯林从身世与文化上都与俄国有着直接的渊源,对俄国知识阶层有深刻的同情与了解,本书为我们了解苏联时期俄罗斯的文化生活一般状况,以及知识分子的遭遇与命运,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材料。
导读推荐:
我与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和安娜•阿赫玛托娃的会面和谈话;对他们简直无法形容的生活和工作处境以及他们所遭受到的对待的认识;还有我得以和他们两人建立起来的私人关系甚至是友谊,都深深地影响了我并根本改变了我的观念。当我在出版物上看到他们的名字,或听别人提到他们的时候,我会生动地回忆起他们脸上的表情、举止和他们说过的话。直到今天,当我读他们的作品时,仍然能够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
——《与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的交谈》
俄罗斯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们拥有无穷的创造力,一旦他们获得自由,说不准他们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出现一种新的专制主义并非没有可能,但目前我还看不到有任何迹象。邪恶终将被战胜,奴役正在走向灭亡,人类有理由为这一切而感到自豪。
——《不死的俄国知识阶层》
日瓦戈医生 豆瓣
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
9.0 (28 个评分) 作者: [苏联]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译者: 蓝英年 / 张秉衡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
尤里·日瓦戈是西伯利亚富商的儿子,但很小便被父亲遗弃。10岁丧母成了孤儿。舅父把他寄养在莫斯科格罗梅科教授家。教授一家待他很好,让他同女儿东尼娅一起受教育。日瓦戈大学医科毕业后当了外科医生,并同东尼娅结了婚。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瓦戈应征入伍,在前线野战医院工作。十月革命胜利后日瓦戈从前线回到莫斯科。他欢呼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多么高超的外科手术!一下子就娴熟地割掉腐臭的旧溃疡!直截了当地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不义下了裁决书……这是从未有过的壮举,这是历史上的奇迹!”但革命后的莫斯科供应极端困难,日瓦戈一家濒临饿死的边缘,他本人又染上了伤寒症。这时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叶夫格拉夫·日瓦戈劝他们全家搬到乌拉尔去,在那儿至少不至于饿死。
1918年4月日瓦戈一家动身到东尼娅外祖父的领地瓦雷金诺村去。这里虽然能维持生活,但日瓦戈感到心情沉闷。他既不能行医,也无法写作。他经常到附近的尤里亚金市图书馆去看书。他在图书馆里遇见女友拉拉。拉拉是随同丈夫巴沙·安季波夫到尤里亚金市来的。
巴沙·安季波夫参加了红军,改名为斯特列利尼科夫,成了红军高级指挥员。他躲避拉拉,不同她见面。日瓦戈告诉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是旧军官出身,不会得到布尔什维克的信任。他们一旦不需要党外军事专家的时侯,就会把他踩死。不久日瓦戈被游击队劫去当医生。他在游击队里呆了一年多之后逃回尤里亚金市。他岳父和妻子东尼娅已返回莫斯科,从那儿又流亡到国外。随着红军的胜利,党外军事专家已成为镇压对象。首当其冲的便是拉拉的丈夫斯特列利尼科夫,他已逃跑。拉拉和日瓦戈随时有被捕的危险。他们躲到空无一人的瓦雷金诺去。坑害过他们两人的科马罗夫斯基律师来到瓦雷金诺,骗走了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也到这儿来寻找妻子,但拉拉已被骗走。斯特列利尼科夫悲痛欲绝,开枪自杀。瓦雷金诺只剩下日瓦戈一人。他为了活命,徒步走回莫斯科。他在莫斯科又遇见弟弟叶夫格拉夫。弟弟把日瓦戈安置在一家医院里当医生。日瓦戈上班的第一天心脏病发作,猝然死在人行道上。
布罗茨基谈话录 豆瓣
Диалоги с Иосифом Бродским
9.2 (5 个评分) 作者: 约瑟夫·布罗茨基 / 所罗门·沃尔科夫 译者: 马海甸 / 刘文飞 东方出版社 2008 - 4
《布罗茨基谈话录》系根据俄裔美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生前与文化史学家所罗门·沃尔科夫的谈话整理而成,凡十二章,内容涉及布氏的生活经历、创作,他与俄国诗人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英国诗人奥登、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关系;对上世纪五十~八十年代苏联和美国的文化交流、文化现象颇多精辟之见。
棋与人生 豆瓣 Goodreads
How Life Imitates Chess: Making the Right Moves , from the Board o the Boardroom
8.0 (6 个评分) 作者: [俄] 加里·卡斯帕罗夫 译者: 谢军 / 梁自明 中信出版社 2007 - 7
国际象棋被誉为“世界上最富智慧的体育运动”,而卡斯帕罗夫在这个领域里称霸了二十余年,在无数次对弈过程中,他洞悉了国际象棋中蕴藏的奥秘,并将其发散开来,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相结合,从棋盘上参悟出了人生的哲学。
通过棋局内外一个个扣人心弦并富有启示的故事,卡斯帕罗夫将读者引入到一个战略性思维的世界中,告诉人们如何面对严峻的挑战并安然过关。他总结出一套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思维方式,无论在下棋还是在生活中,这些思路都能让你豁然开朗。
卡斯帕罗夫的成功得益于他令人羡慕的天赋、得益于激励他长年艰苦奋斗的强烈的进取心、更得益于他对自身和对手的正确分析和清醒认识。而以上所有的这些,都来源于他对棋道和人生的感悟——这正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罪与罚 豆瓣
9.7 (7 个评分)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岳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11
《罪与罚》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一心想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认定自己是个超人的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为生活所迫,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教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表现主人公行凶后良心受到谴责,内心深感孤独、恐惧的精神状态,刻画他犯罪前后的心理变化。小说一方面描绘了俄国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贵族社会的罪恶;一方面也宣扬逆来顺受,从宗教中求解脱的思想。
红轮(第一卷 全三册) 豆瓣
Красное колесо, Узел I: Август Четырнадцатого
作者: [俄]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译者: 何茂正 / 李万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 6
《红轮》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最大的一部鸿篇巨制,也是目前世界文学史上篇幅最宏大、卷帙最浩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小说。这部描写俄国战争和苏共历史的史论-政治性小说,从1914年8月的一战开始,一直写到1916年的俄国民权运动、俄国资 产阶级二月革命、无产阶级十月革命、水兵叛乱,直至1945年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构成了俄罗斯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重现了整个20世纪俄国和苏联的历史。
本次出版的《红轮》中文版第一卷《1914年8月》(第一二三部)主要描写革命前夕俄国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和一战爆发后与德国之间的战争经过,涉及了俄国以及欧洲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和重要任务,作者极力把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现在读者眼前,用文学笔调一一对其作出自己的解释和评价,力求多方面、全方位、多方位反映历史现实,以此对实际发生的历史过程展开讲述,并在其中融会贯通了作者对俄国和西方、过去和现在种种思想文化传统的褒贬和取舍。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豆瓣
Один день Ивана Денисовича
作者: (俄罗斯)索尔仁尼琴 译者: 斯人 / 钱诚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
本书系索尔仁尼琴的中篇小说卷,共收录了《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玛特辽娜的家》《科切托夫卡车站上的一件事》《为了事业的利益》《一只右手》等9部作品。《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是索氏的成名作,发表于1962年,曾经在得到赫鲁晓夫首肯后得以发表。小说叙述了“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这个小人物在前苏联劳改营中的生活,成为“大墙文学”的开山之作,1965年曾受到过大规模的批判。索氏的中篇小说文笔精当,描写细致,构思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第一圈(上、下) 豆瓣
作者: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译者: 景黎明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0 - 6
《第一圈(套装全2册)》内容简介:“第一圈”源自但丁的不朽诗作《神曲》,诗中的《地狱篇》中把地狱分成了九圈,第一圈是最好的一层,索尔仁尼琴借用第一圈的喻意,描写了地处莫斯科郊区的一个特殊监狱——玛尔非诺里的生活。这里关押的犯人,都是被指控犯有“叛国罪”、“间谍罪”以及其它莫须有的罪名的科学家,他们享受比普通犯人要好的待遇,在玛尔非诺从事绝密的科学项目研究。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豆瓣
作者: 亚·索尔仁尼琴 译者: 斯人 / 郭家申 译林出版社 1999 - 8
本书包括索尔仁尼琴的成名作《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以及《玛特辽娜家》等四部优秀作品。正直善良的伊凡·杰尼索维奇无辜被投入劳动营,并要呆上10年。作者仅仅描写了伊凡在劳动营里一天的经历,却充分揭露了人的权利柄遭践踏的冷酷现实,显示出深刻的批判意义。另三部作品分别抨击了官僚体制、揭示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与同样具有相当的艺术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