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
政治学 豆瓣
Πολιτικά
9.0 (22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译者: 吴寿彭 商务印书馆 1965 - 8
《政治学》是作者亚里士多德的“关于政体研究的专著”,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对于了解当时希腊社会的状况,了解古希腊人的政治、法律、伦理、教育思想,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这是一部论述政治问题的专著,但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和阐释奴隶制各种政体及其统治形式的过程中也从教育与政治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教育的主张。
诗学 豆瓣
9.2 (43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 陈中梅 商务印书馆 1996 - 7
《诗学》立论精辟,内容深刻,虽然篇幅不长,但气度不小,无疑是一篇有分量、有深度的大家之作。《诗学》探讨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理论问题,如人的天性与艺术摹仿的关系,构成悲剧艺术的成分,悲剧的功用,情节的组合,悲剧和史诗的异同,等等。《诗学》提出的某些观点――如情节是对行动的摹仿的观点和诗评不应套用评论政治的标准的观点――在当时具有可贵的创新意义。这篇不朽的著作集中地反映了一种新的、比较成熟的诗学思想的精华。
《诗学》强调了诗的“自我完善”,却没有提及希腊悲剧的起源和发展的宗教背景,也忽略了悲剧的存在、兴盛和趋于衰落的社会原因。悲剧人物固然应对自己的抉择(或决定)和行动负责,但在某些作品里,命运(moira)的制约或神的催动是导致悲剧性结局的重要原因。《诗学》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诗学》肯定了艺术在开发人的心智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但认为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使人“认出了某某人”――作者放弃了一个极好的从理论上阐述和论证艺术摹仿有益于深化人对自我以及客观世界的认识的机会。
灵魂论及其他 豆瓣
De Anima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 吴寿彭 商务印书馆 1999 - 1
《论灵魂》分3卷。在第1卷中,亚里士多德探讨了灵魂学说的地位和研究方法以及前人关于灵魂的几种说法,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在第2卷前3章中,亚里士多德论述了灵魂的定义,认为灵魂是形式,肉体是质料;灵魂是肉体的动因,是实体;灵魂包括理性、感觉和营养的机能3个部分。
在后9章中,他集中研究了感觉的问题,这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在古希腊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明确地提出五种感觉。他认为,感觉的对象是个别的、外在的,视觉的对象是颜色;听觉的对象是声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碰撞产生的;味觉是本身有味的事物作用的结果;触觉的对象是元素的性质,即冷热与干湿。他还认为感觉的产生一定要通过某种中介物,如视觉是颜色通过透明体光作用于眼睛产生的;听觉是声音通过水或空气等媒介物传到耳朵,引起耳室内的空气活动产生的。他依据当时的医学、解剖学知识,断言每种感官的结构是同它们的对象相适应的。他确信感觉依赖于感官:眼睛坏了视觉就停止了,耳膜坏了,听觉也就没有了。
他在总结五种感觉的共同点时认为,感觉接受的是事物的形式而不是质料,人的心灵犹如蜡块,感觉则是事物在这个蜡块上留下的印痕。这是古希腊唯物主义感觉论的最高成就,比恩培多克勒的“流溢与孔道”、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说”精密得多。
《论灵魂》第 3卷主要是探讨理性灵魂及理性认识问题。他探索了理性与感觉的区别、思维的作用、理性认识的任务等。这些思想中尽管有不少唯心主义成分,但对后来认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审判雅典 豆瓣
Athens on Trial: The Antidemocratic Tradition in Western Thought
作者: [美]珍妮弗·托尔伯特·罗伯茨 译者: 晏绍祥 / 石庆波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审判雅典》内容简介:古代雅典人是最早表明并践行,即使是没有特定家境和教育的普通公民也是可以做出负责任的政治决定这一观念的。出于这个原因,对于雅典民主的反应,一直是政治思想上的罗尔沙赫氏测验。无论是称赞雅典是现代民主的合法祖先,还是指责其为暴民的统治,纵观历史,评论者们所展现的更多是他们自己的政治和社会观点。在本书中,珍妮弗·罗伯兹缕述了自其产生至当代的雅典民主接受史,并从历史学、伦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性别研究、教育理论等领域探索了历代学者对雅典的理解。
论反讽概念 豆瓣
Om Begrebet Ironi med stadigt Hensyn til Socrates
作者: 克尔凯郭尔 译者: 汤晨溪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是文集第一卷,是克尔凯郭尔的博士论文。《克尔凯郭尔文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丹麦克尔凯郭尔研究中心的合作项目。它不仅是国内首次系统地直接由丹麦文原文进行翻译的克尔凯郭尔重要著作选集,而且还致力于成为引导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经典之作。翻译所依蓝本是最新丹麦文学术版《克尔凯郭尔全集》,它集中了丹麦语言学家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克尔凯郭尔研究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中文选集的翻译提供了强有力的参考。
物理学 豆瓣
Φυσικῆς ἀκροάσεως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 张竹明 商务印书馆 2006 - 6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本书研究的是自然,但并非现如今分门别类的自然科学,其实质是自然哲学概论。按亚里士多德所说,“自然是事物运动的根源”。本书探讨了存在物的本原,将其确定为质料和形式,并提出著名的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运动因、目的因)。运动是《物理学》的主体部分,包括运动及与之相关的时间与空间,连续与非连续,有限与无限,运动的分类等等。其中许多结论以现今物理学观之已经过时,但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将一般哲学与自然哲学区分开来,研究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他提出的问题,至今仍令人惊叹不已。
Alien Wisdom 豆瓣
作者: Arnaldo Momigliano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 2
In this classic study of cultural confrontation Professor Arnaldo Momigliano looks at the attitude of the Greeks to four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 the Roman, Celtic, Jewish and Persian - and analyses their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interactions from the fourth to the first centuries BC. He argues that in the Hellenistic period the Greeks, Romans and Jews formed a special exclusive relationship and effectively established what until recent times was the normal horizon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 豆瓣
作者: 塞莫斯·古里奥尼斯 译者: 沈健 2008 - 4
四年一届的奥运会赛事期间,这个星球上所有的人都把注意力投向一小群年轻人,公共宣传舆论也聚焦于体育场上发生着的一切。
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国际舆论对这个名叫体育运动的人类活动表现出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兴趣?它始于何时何地?是什么需要催生了它?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的发展历程如何?它对人类文明的进程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今天的奥运会与古代的体育运动理念之间有什么联系?在本书中您不仅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且能清晰地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和真实面目,以及作者对真正体育精神回归的呼唤。
A Visitor's Guide to the Ancient Olympics 豆瓣
作者: Dr. Neil Faulkner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 - 5
What was it like to attend the Olympics in 388 B.C.? Would the experience resemble Olympic festivals as we celebrate them today? This remarkable book transports us back to the heyday of the city-state and classical Greek civilization. It invites us to enter this distant, alien, but still familiar culture and discover what the Greeks did and didn't do during five thrilling days in August 2,400 years ago. In the Olympic Stadium there were no stands, no shade - and no women allowed. Visitors sat on a grassy bank in the searing heat of midsummer to watch naked athletes compete in footraces, the pentathlon, horse and chariot races, and three combat sports - wrestling, boxing, and pankration, everyone's favourite competition, with virtually no rules and considerable blood and pain. This colourfully illustrated volume offers a complete tour of the Olympic site exactly as athletes and spectators found it. The book evokes the sights, sounds, and smells of the crowded encampment; introduces the various attendees (from champions and charlatans to aristocrats and prostitutes); and, explains the numerous exotic religious rituals. Uniquely detailed and precise, this guide offers readers an unparalleled opportunity to travel in time, back to the excitement of ancient Olympia.
Magic, Reason and Experience 豆瓣
作者: G. E. R. Lloy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This book is a study of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Greek science, focusing especially on the interactions of scientific and traditional patterns of thought from the sixth to the fourth centuries BC. The starting point is an examination of how certain Greek authors deployed the category of 'magic' and attacked magical beliefs and practices, and these attacks are related to their complex background in Greek medicine and speculative thought. In his second chapter Dr Lloyd outlines the development, and asse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rgument in early Greek science, and he follows this with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empirical research. Finally the author confronts the question of why the Greeks invented science: what precisely was their contribution to science, and what social, econom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actors had a bearing on the growth of science in Greece.
远去与归来:希腊与中国的对话 豆瓣
作者: 杜小真 2004 - 8
本书以法国希腊哲学学者、汉学家于连的有关中国思想研究为基础,用对话形式探讨了中国思想和从希腊传统发展而来的西方思想在沟通与交流方面的一些问题。如何看待异域的文化,为什么深入异域的思想文化,分析有别自身的他者不是为了比较优劣,而是为了更深入地反思自己的文化,这是西方研究中国和中国研究西方都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远去是为了归来。
One Hundred Years of Homosexuality 豆瓣
作者: David M Halperin Routledge 1989 - 11
Halperin's subject is the erotics of male culture in ancient Greece. Arguing that the modern concept of "homosexuality" is an inadequate tool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features of sexual life in antiquity, Halperin offers an alternative account that accords greater prominence to the indigenous terms in which sexual experiences were constituted in 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 world. Wittily and provocatively written, Halperin's meticulously drawn windows onto ancient sexuality give us a new meaning to the concept of "Greek love."
柏拉图的理想国 豆瓣
La République de Platon
7.4 (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阿兰·巴迪欧 译者: 曹丹红 / 胡蝶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5 - 2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最新的长篇哲学著作。在本书中,巴迪欧模仿柏拉图《理想国》的对话录写作手法,将《理想国》原书中的古希腊背景换成现代社会,并将其中的智者和事件都换成现代的人物及事件,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古代的经典哲学,赋予了《理想国》以现代意义。
“这件事整整持续了六年。
为什么要借柏拉图做这项几乎有些偏执的工作?因为,出于一个明白无误的理由,今日我们尤其需要柏拉图:他将我们引向某个信念,即我们在世上的自我治理意味着某个通向绝对状态的入口已经向我们敞开
所以我将目光投向了《理想国》,希望发掘它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理想国》是大师的核心著作,处理的恰好是正义的问题。我依据的是一个古希腊文本,五十四年前,我已经狂热地研究过这个文本。
我首先尝试在它的语言中完全地理解它。我全情投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是我和文本之间面对面的交锋。随后,当我认为完全理解了某个希腊文本片段后,我会写下我所获得的理解引发的一些思考和只言片语。渐渐地,出现了一些更为普遍的方法:完全自由地处理参考文献;科学方面的现代化;形象的现代化;历史的跨越;始终保持真正的、高度戏剧化的对话形式。不可避免地,我自己的思想以及——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当代哲学背景一直贯穿于我对柏拉图文本的加工过程中,而且可能在我无意这样做时更是如此。
这一工作的结果就是:尽管我从来没有忘记原文,甚至连细节也不曾忘记,但我所获得的结果几乎从来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翻译”。柏拉图无处不在,虽然他说的话可能没有一句得到了完全的再现。由此,我希望达到一种效果,始终接近又彻底偏离原文本。只要文本能在今日起到作用,它便能慷慨地赋予这种偏离行为以一种合法性。
归根到底,这就是文本永恒性的表现。”
古希腊语入门教程 豆瓣
ΔΙΔΑΣΚΑΛΙΚΟΝ ΤΗΣ ΕΛΛΗΝΙΚΗΣ ΓΛΩΣΣΗΣ
作者: [奥]雷立柏 编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4 - 7
与荷马、柏拉图直接对话
踏上西方文明殿堂的阶梯
[ 编辑推荐 ]
久经打磨 本书是作者近十年在中国高校开设古希腊语基础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根据教学效果和反馈反复修订而成,编排合理,重难点突出。
结构清晰 本书从字母与发音讲起,在学生熟悉古希腊字母书写方法后,是一目了然的语法表,然后是对语法规则的详细讲解。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背诵和查阅语法表,巩固记忆。紧随其后是精选的24篇文献片段,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增加词汇量,熟悉语法使用规则。
内容丰富 书中的语法例句采用希、英、汉三语并列对照,方便学生理解学习。课文选取范围广阔,包括历史、哲学、悲剧、寓言、《新约》等诸多领域,大体可以呈现希腊世界的精神文化生活。附录小词典给出动词的将来时、不定过去时和完成时。
[ 内容简介 ]
本书由作者多年使用的古希腊语教学讲稿整理而成。
本教程主要提供基本的语法知识和词汇,内容循序渐进,从基本的字母和发音讲起,然后列出语法总表,再分别讲解语法细则。课文部分摘选了涵括文、史、哲、宗教诸多领域的段落,有助于学生巩固语法知识和了解希腊文化。书中还设有大量语法练习和翻译作业,书后给出参考答案,另有一部重要词汇的小词典,方便学生查阅记忆。
[ 推荐语 ]
希腊群岛呵,美丽的希腊群岛!火热的萨弗在这里唱过恋歌;在这里,战争与和平的艺术并兴,狄洛斯崛起,阿波罗跃出海面!
——拜伦勋爵,《哀希腊》
如果不了解西方的古典文明,我们未必能透彻了解西方的现代文明;没有透彻了解西方的整个文明形态,也不会通透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精神处境及其未来命运。
——刘小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