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
大外交 豆瓣 Goodreads
Diplomacy
9.8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亨利·基辛格 译者: 顾淑馨 / 林添贵 海南出版社 1997
《大外交》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先生最新也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作者凭其致力于外交事务的亲身体验,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智慧和幽默的文笔,展示了自黎塞留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几十年世界外交政治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其独到见解分析了世界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提示了美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提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实质。同时,体现了那些对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各国领袖,罗斯社斯大林,丘吉尔、戴高乐、尼克松、毛泽东、周恩来、里根、戈尔巴乔夫等政治家的风采。
外交十记 豆瓣 Goodreads
7.4 (10 个评分) 作者: 钱其琛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 10
钱其琛同志是国际政治舞台上深孚众望的外交家和国务活动家。他自上世纪中叶即投身中国外交事业,今年3月,他退休后,以半年时间把亲历的十件外交大事珍集成册,将所见所闻所感和盘推出――“中苏关系正常化”、“柬埔寨问题巴黎会议”、“东京的‘葬礼外交’”、“飞往巴格达”、“黑云压城城不摧”、“通往汉城”、“从苏联到俄罗斯”、“涉台外交的两次斗争”、“非洲情结”、“港澳回归”,事件的背景、独家披露的内幕、鲜为人知的细节、平实白描的笔调,使读者在领略外交家风采的同时,尽可把握上述历史时期的中国外交进程。书中还附有百幅照片,其中不少照片是初次发表,大为该书增色。
《外交十记》所揭示的十件外交大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页。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中国前驻也门、叙利亚大使时延春称赞该书“为我们清晰地勾画出这一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外交画卷”。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全八卷) 豆瓣
作者: 王芸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7
全书上起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下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浅近平易的语言叙述六十年间的中日外交关系(实际涉及东北亚、中俄、中美等更广泛的外交关系),其中包含大量故宫博物院(尤其是清季外交史编印处)和北平各图书馆的珍贵档案史料。作者还走访了历史界和外交界前辈,许多学者和当时在世的外交家、前清遗老也提供了很多资料。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的内容,不仅涉及中日两国关系,而且以六十年来远东关系为经,以中日两国关系为纬,以原始记载和档案资料为依据,分析比较,探清真相,找出结论,展现中日关系的来龙去脉。
系统效应 豆瓣
作者: [美]罗伯特·杰维斯 译者: 李少军 / 杨少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3
基于三十多年的观察,罗伯特·杰维斯在这本引起争论的书中推断,许多社会科学理论,尤其是政治学理论,其基础是错误的。从复杂理论的视角出发,作者观察到,我们生活在一个事物相互联系的世界中,我们行为的非故意后果是不可避免和难以预测的。这本书所引入的富有说服力的新概念,不仅有益于国际关系理念家,而且有益于所有对比较政治学和政治理论感兴趣的社会科学家。
利用形形色色的学术研究和大量富有启示的实例,罗伯特·杰维斯向人们表明,“系统效应”是社会和政治生活中重要但又常被忽略的部分……他的洞见也会激发那些对其他社会问题感到困惑的人的想象力……从总体上看,《系统效应》的寓意使人清醒而又富有价值。
——斯蒂芬·M.沃尔特 《大西洋月刊》
《系统效应》是一部重要和适时的著作,这几乎没有疑问。不仅外交官,而且所有面对决策任务而又无法确知替代行动后果的人都应该仔细研读这本书——这些人实际上构成了一个非常大的读者群。
——齐格蒙·鲍曼 《泰晤士文学增刊》
旧欧洲 新欧洲 核心欧洲 豆瓣
作者: 尤尔根·哈贝马斯 / 雅克·德里达 译者: 邓伯宸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 1
二〇〇三年五月三十一日,在哈贝马斯的精心策划下,德国大报《法兰克福汇报》发表了他和德里达共同署名的文章,谈伊拉克战争之后的欧洲再生。法国《解放报》发表了法文版本。同一天,美国知识分子罗蒂,在《法兰克福汇报》的主要竞争对手《南德意志报》上发表了响应文章。瑞士的阿道夫•穆希格在《新苏黎世报》,意大利著名作家翁贝托•艾柯在《共和报》,意大利哲学家吉亚尼•瓦蒂莫在《邮报》,西班牙哲学家费尔南多•萨瓦特在《国家报》,也分别发表大作。这些文章各自独立,但与哈贝马斯、德里达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伊拉克战争如号角,唤起一个欧洲国的共识。所有的作者(艾柯可能算是例外)全都明白表达了反对美国的立场。
这次一呼百应的壮举,立刻在大西洋两岸的知识圈中引起回响,掀起一波有关跨大西洋联盟的论战,范围广泛且深具启发性。欧洲的未来在哪里?欧洲能否统一?能否成为一个新的国家?欧洲公民的时代来临了吗?本书综合各家观点,正反俱呈,提供了全方位的视角。
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 豆瓣
作者: [法]G.赛代斯 译者: 蔡华 / 杨保筠 商务印书馆 2008 - 7
《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叙述了自公元初年至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止的东南亚历史,考察了东南亚各国受印度文明影响这一突出特征。在世界历史研究中,这是把东南亚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性研究的第一部论著,深受国际上东南亚历史学者的推崇。
美国的逻辑 豆瓣
作者: 玛雅 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 8
《美国的逻辑:意识形态与内政外交》试图从文化政治的角度解析美国内政外交中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利弊得失,对“美国模式”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未来发展前景,勉力做出了梳理,并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观点。
大国是否崛起,帝国是否衰落,读完此书,相信每位读者都会掩卷而长思,在《美国的逻辑》中找到镜鉴的思想印记。
大国政治的悲剧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约翰·米尔斯海默 译者: 唐小松 / 王义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1
《大国政治的悲剧》于2001年10月在美国出版以后,便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和新闻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冷战后理论界一片“历史终结论”、“大战过时论”和“民主和平论”的声音中,作者指出在一个没有国际权威统治他国的世界里,大国一律损人利己,追逐权力,并成为支配性国家,在此过程中大国间必然产生冲突,这就是国家的悲剧,作为《大国政治的悲剧》的结论,作者认为中国将是美国最大的威胁。这一结论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各类书评均已在各种刊物和网页上出现。但都只是对《大国政治的悲剧》的片面理解。《大国政治的悲剧》的译者也已在《文汇报》上发表关于《大国政治的悲剧》的书评,以纠正读者的片面理解。作者究竟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只有在完整阅读《大国政治的悲剧》后才能有所认识。
一山二虎 豆瓣
The Perils of proximity : China-Japan security relations
作者: 卜睿哲 译者: 林添貴 遠流 2012 - 6
中國的崛起及其影響,是全世界在二十一世紀必須面對的課題;而這對於東亞諸國──南北韓、日本、臺灣、菲律賓、越南、印尼等國──意義又有所不同。
1990年代之後,中國的海權意識抬頭,「鄭和熱」炒得火紅,解放軍海、空軍預算倍增,裝備升級,不僅對美國自冷戰時期延續至今的戰略思維構成挑戰,也增加了和周邊國家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中日兩國潛在衝突更因為彼此經濟海域的重疊、未決的歷史恩怨、受領土糾紛所激化的能源開發問題,以及與兩岸問題共伴所衍生出的不確定性,種種因素使得中日關係的前景蒙上陰影:兩國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不高,然而一旦發生,後果極為嚴重。
不管是主權觀念分析兩岸問題的《台灣的未來》或是探討未來中日關係的《一山二虎》,卜睿哲所關切的都是一個西方國際關係亙古不變的核心議題:當新的強權崛起,改變了均勢,會對既有的強權造成什麼影響?
而卜睿哲在此更側重體制、制度、組織文化切入,從兩國的統治者、政府部門的實際行為去推估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做出了更全面、更務實的描述與分析。
The 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 豆瓣
作者: E. H. Carr Palgrave Macmillan 2001
E.H. Carr's "Twenty Years' Crisis" is a classic work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ublished in 1939, on the eve of World War II, it was immediately recognized by friend and foe alike as a defining work in the fledgling discipline. The author w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controversial intellectual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issues and themes he develops in this book continue to have relevance to modern day concerns with power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Michael Cox's critical introduction provides the reader with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author, the context for the book, its main themes and contemporary relevance. Written with the student in mind, it offers a guide to understanding a complex, but crucial text.
The Post-American World 豆瓣
作者: Fareed Zakaria W. W. Norton & Company 2008 - 4
"This is not a book about the decline of America, but rather about the rise of everyone else." So begins Fareed Zakaria's important new work on the era we are now entering. Following on the success of his best-selling The Future of Freedom, Zakaria describes with equal prescience a world in which the United States will no longer dominate the global economy, orchestrate geopolitics, or overwhelm cultures. He sees the "rise of the rest" the growth of countries like China, India, Brazil, Russia, and many others as the great story of our time, and one that will reshape the world. The tallest buildings, biggest dams, largest-selling movies, and most advanced cell phones are all being built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This economic growth is producing political confidence, national pride, and potentially international problems. How should the United States understand and thrive in this rapidly changing international climate? What does it mean to live in a truly global era? Zakaria answers these questions with his customary lucidity, insight, and imagination.
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 豆瓣
作者: [日]松田武 译者: 金琮轩 商务印书馆 2014 - 1
从1945年至1952年,美国对日本实行了长达6年零8个月的占领。在美国人看来——甚至相当一部分日本人也这样认为——美国的对日占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因为在占领结束后,日本实现了民主主义、经济繁荣并且其军事力量得到了抑制。美国也因此为他们在战败国日本推行并实施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打上“成功”的标签。甚至在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对日占领仍然会被当作一个“有价值的”典型案例出现在美国的政治宣传中。
但是松田教授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这段历史。他专注于美国的文化政策领域,试图探寻“占领”留下的种种隐形遗产。通过搜集、梳理大量珍贵的史料以及后续的解密档案,作者挖掘出了一系列令人不太愉快的事实:二战结束后六十多年来的日美关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友好、健全的两国关系,有着超强民族自尊心的日本实际上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已经形成了对美国的半永久性依存,而这一切均源自于美国在日本推行的文化政策。
大棋局 豆瓣
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
8.3 (17 个评分) 作者: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 译者: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1
《东方编译所译丛·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为东方编译所译丛之一。《东方编译所译丛·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权威地讲述了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中,欧亚各国与美国的战略利益纠纷,对几个关键性的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国家和地缘支轴国家在欧亚大陆的地位、发展前景、政策走向以及同美国的利害关系作了分析和判断,书中有关中美关系的评述篇幅较大,其中的分析发人深省。对于热衷于国际问题分析的实践者和研究者,这是一本不可不读的书。
脆弱的崛起 豆瓣
作者: 徐弃郁 新华出版社 2011 - 6
《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对剧变的世界,发展的中国不断做出全面、系统和科学的判断,是国际战略研究的重任。为此,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愿对中国的战略研究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这也是我们编辑这套“战略研究丛书”的宗旨。我们这套丛书将从广义的角度来讨论战略问题,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民族、环境与资源、社会和人文等众多领域,凡对国家安全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均可列入。我们没有既定的作者,凡符合上述选题标准,且学术价值高,有独到的见解,思想性强,文风好,并有政策水平的著作皆可入选。
冷战史 豆瓣
作者: [美] 雷蒙德·加特霍夫 译者: 伍牛 / 王薇 新华出版社 2003 - 8
本书作者1950年起在美国头家“思想库”兰德公司研究苏联军事,作为“苏联问题专家”崭露头角。1957-1979年先后任中央情报局和国务院高级官员及驻保加利亚大使,直接参与苏欧情报收集与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处理和美苏战略武器谈判等重要工作。1980-1994年任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仍置身于美苏、美俄关系的事态演变之中。作为冷战全过程的重要参与者,通过本书,他披露了美国政府高层人士当年对苏联形势的估计,争论及应对谋略等鲜为人知的内幕。...
The Cold War Goodread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John Lewis Gaddis Penguin Books 2006 - 12
The "dean of Cold War historians" ( The New York Times ) now presents the definitive account of the global confrontation that dominated the la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Drawing on newly opened archives and the reminiscences of the major players, John Lewis Gaddis explains not just what happened but why —from the months in 1945 when the U.S. and the U.S.S.R. went from alliance to antagonism to the barely averted holocaust of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to the maneuvers of Nixon and Mao, Reagan and Gorbachev. Brilliant, accessible, almost Shakespearean in its drama, The Cold War stands as a triumphant summation of the era that, more than any other, shaped our own.
国家的选择 豆瓣
作者: 田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4
本书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路径下集中关注国际制度与国家自主性之间的因果关系。基于理性选择的路径,该书把国家看作是理性的行为体。也就是说,国家行为体会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进行制度选择以使其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最大化。全书分为八章。第一到四章为理论部分;第五到八章为经验研究部分,包括四个案例研究。其中,第五章结合国际法律化的文献分析WTO与美国贸易政治的转型。
Defend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豆瓣
作者: Stephen D. Krasn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8 - 11
The book's basic analytic assumption is that there is a distinction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Defend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shows that the problem for political analysis is how to identify the underlying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political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particular societal groups determine the government's behav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