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蘇軾詩集合注(全六冊) 豆瓣
作者: (清)冯应榴辑注 / 黄任轲 朱怀春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 6
《苏轼诗集合注(套装共6册)(繁体竖排版)》包括《苏轼诗集合注1》、《苏轼诗集合注2》、《苏轼诗集合注3》、《苏轼诗集合注4》、《苏轼诗集合注5》、《苏轼诗集合注6》。内容简介:郭纶、初发嘉州、犍为王氏书楼、遇宜宾见夷牢乱山、夜泊牛口、牛口见月、戎州、舟中听大人弹琴、泊南牛口期任遵圣长官到晚不及见复来、过安乐山闻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士篆符云此山乃张道陵所寓二首、渝州寄王道矩等內容。
蘇軾文集(全六冊) 豆瓣
作者: 苏轼 / 校注 孔凡礼 译者: 孔凡礼 注解 中华书局 2004 - 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苏轼文集(繁体竖排版)(套装共6册)》主要内容包括滟滪堆赋、屈原庙赋、昆阳城赋、后杞菊赋、服胡麻赋、赤壁赋、后赤壁赋、黠鼠赋、秋阳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沉香山子赋、酒子赋、天庆观乳泉赋、老饕赋、菜羹赋、飓风赋等。
苏轼词集 豆瓣
8.8 (13 个评分) 作者: [宋]苏轼 / 刘石 导读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 8
苏轼是宋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他以卓越的天才、广博的学识、开朗的胸襟,写出了大量辉煌的诗、文、词,表达了自己一生的真实经历和和丰富的思想情感。苏轼词内容广阔,气魄雄伟,语言朴素,一反过去绮罗香泽及离情别绪的局限,是宋词空前的划时代的革新,也是宋词进一步的发展。本书备搜苏轼词全部作品及后人的评论,另外还加以简单的注释和系年,为读者欣赏苏轼词提供了较多的方便。
東坡志林 豆瓣
8.5 (15 个评分) 作者: 苏轼 译者: 王松龄 点校 中华书局 1981 - 9
《东坡志林》可以说是苏轼的“滑稽文学”。作者不但记载了许多的朝野大事,也融铸了许多荒诞不经的传说。涉笔成趣。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明代小品文的风格。
宋元學案(全四冊) 豆瓣
作者: [清] 黃宗羲 原著 / [清] 全祖望 補修 译者: 陳金生 / 梁運華 點校 中華書局 1986
《宋元学案(共4册)(精)》是了解和研究我国宋元时代学术思想史的必读参考书,书中全面而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学派源流,介绍了各派的学说思想并略加论断,收录范围广,著作选录多,史料考证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宗派门户之见,注意到各家宗旨。《宋元学案》,共100卷,最早为明末清初黄宗羲整理。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宗羲完成《明儒学案》后续修此书,仅成17卷并序而卒,其子黄百家续作,又成8卷,后由私淑弟子全祖望于乾隆十二年至二十年(1747年—1755年)补述,成91学案,也未竟而卒,后来底稿归勤县卢氏抱经堂(人卢月船手)、残本归宿愿蒋氏。宗羲六世孙黄征、七世孙黄直垕又补充为86卷,道光年间流入浙江学政陈少宗手。道光十八年(1838年)王梓材、冯云濠受督学何凌汉委托,整认讹钟,始成100卷。成91学案,共记宋元学者超过2000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刊于浙江,却毁于鸦片战争,光绪五年(1879年)张汝霖再次主导,翻刻于长沙,成通行的100卷《宋元学案》,从草创到成书、刊印、通行,前后历经200余年。此书为初步了解宋、元二代理学家、哲学家的生平,思想大要,全书首冠《考略》,历叙成书始末,次《序录》,次学案正文。并节录了宋、元二代诸儒思想的文章。
《宋元学案(共4册)(精)》虽然是根据黄宗萎确定的思路和框架编写而成的,但黄宗羲本人完成的书稿并不多,他对宋元学术的认识以及对当时学者的评价,远没有充分地反映出来。而后续者的思想和识见,又显然没有黄宗羲深刻,因此,在《宋元学案(共4册)(精)》中,类似《明儒学案》那种深入和有点睛之笔的精彩评论较少,其主要价值体现在对资料的搜集、甄别、整理和保存方面。
欧阳修全集(全6册) 豆瓣
作者: 欧阳修 / 李逸安 点校 中华书局 2001 - 3
《歐陽脩全集(全6册)》内容简介:欧阳修(2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他一生经历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不仅亲身参与了许多重大政治活动,而且广泛涉足于史学、经学、文学理论批评、金石学、目录学等领域,在诸门学科中都颇有建树,表现出了多方面的学识和才华。尤其是他对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卓越贡献,更奠定了他划时代、开风气、雄踞一代文坛的领袖地位。
本集选用了清嘉庆二十四年欧阳修衡编校本作为底,不仅仅是考虑到个本子收文多、流传广、影响大,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校刻精审,改正了别本的许多错误。
梁谿漫志 豆瓣
作者: (宋)费衮撰 / 金圆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 9
宋費袞撰。袞字補之,無錫人。卷端有開禧二年國史實錄院牒,稱為國子免解費進士。禮部韻略條例中有開禧元年國子監發解進士費袞論韻略經弦二字劄子一篇,經禮部看詳,當即其人。其始末則不可詳矣。其書《宋志》作一卷,今本實作十卷,與《牒文》卷數相符。末有嘉泰元年施濟跋,亦作十卷,則《宋志》由傳寫誤也。《牒文》稱編修高宗、孝宗、光宗三朝正史,取是書以備參考。然是書惟首二卷及第三卷首入閣一條,言朝廷典故。自元祐黨人一條以下,則多說雜事。而卷末王鞏一條,及第四卷,則全述蘇軾事。五卷以下多考證史傳,品定詩文。末卷乃頗涉神怪。蓋雜家者流,不盡為史事作也。惟其持論具有根柢,舊典遺文往往而在。如不試而授知制誥始梁周翰,不始楊億,則糾歐陽修歸田錄之訛。薛映、梁鼎與楊億同命,不與梁周翰同命,則糾葉夢得《避暑錄話》之失。蘇軾《烏臺詩案》在元豐二年,上距熙寧變法僅十年,無二三十年之久,則糾王鞏《甲申雜記》之謬。朱勝非起復制乃綦崇禮貼麻,非陳與義自貼,謝顯道崇寧元年入黨籍、崇寧四年未入黨碑,則糾謝汲《四六談塵》之失。歐陽修為程文簡作碑誌,隱其進武氏七廟圖事,實未受帛五千端,則糾邵博《聞見後錄》之誣。皆考據鑿鑿,不同他小說之剽襲。當時以不第舉子之作,至錄之以入史館,其亦有由矣。他如蘇舜欽與歐陽修辨謗書為本集所不收,陳《東茶錄》跋為今本所未載,蘇軾乞校正陸贄奏議上進劄子,獵鬼章告裕陵文,具錄其塗註增刪之槁,尤論蘇文者所未及,皆足以廣異聞。至於和凝、范質衣缽相傳,本第十三名而訛為第五。漢太上皇名煓,本見《後漢書註》,而誤以為《後漢書》。小小疵累,亦時有之。然其可采者最多,不以一二小節掩也。
宋代研究工具书刊指南 豆瓣
作者: 包弼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3
《宋代研究工具书刊指南(修订版)》在1990年初版和1996年第二版的基础上增补了条目200多条,收录了与有宋一代社会各个方面研究相关的包括中、日、韩、英、法、德等6国文字的参考资料,共分为综合性工具书、思想、宗教、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学、芸术、史籍、地理、宋代版本、石刻文献、拓本、宋代研究会等11个主题,先按主题、再按参考书种类编排,主题之下,条目按用途范围与出版时间排列;每条目首列条目名称,其后分列:责任者、发表(出版)单位或部门、发表(出版)时间或起止时间等。附《美国国会图书馆标题表内有关宋代内容资料标题》。
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 豆瓣
作者: 包伟民 / 郑嘉励 编 2012 - 10
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现存共十五个卷子,包括三个部分:“录白告身”两卷、“录白敕黄”一卷、“录白印纸”十二卷。 “告身”是阶官的任命状,“敕黄”是差遣的任命敕牒,“印纸”则相当于考核表格,而“录白”是指抄录这些官方文书的副本。
徐谓礼文书完整记录了徐谓礼从嘉定十四年(1221)以承务郎任监临安府粮料院起,至淳祐十二年(1252)以朝散大夫知信州,三十年间的仕宦履历。尤其是“录白印纸”部分记录了徐谓礼自任京官后历任的考课内容,包括各类保状、荐状、任满交割批书、任内功过记录等,反映了一个南宋中级官员从中央到地方、从低级到中级的历官过程。
徐谓礼文书是近代史学创立以来,首次从墓葬中发现的宋代文书,对研究宋代官制、葬制、纸张制造等意义重大。
宋史职官志补正(增订本) 豆瓣
作者: 龚延明 中华书局 2009 - 8
此书为“二十四史校订研究丛刊”之一种。
全书共分为十二部分,对《宋史》卷161至卷172的《职官志》做了极周全详备,也极精审谛当的补正。对《宋史职官志》的遍体鳞伤,细致周详地进行核查、比证,每一条各都有理有据,说理精当,证据确凿,都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是研究宋代职官制度的案头必备参考书。此次的增订本,作者增订了七十余条新研究成果。
宋代政治结构研究 豆瓣
宋代政治構造研究
作者: (日) 平田茂树 译者: 林松涛 / 朱刚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本书试图阐释宋代专制体制产生的过程和背景。作者从宏观和微观多种角度进行了探讨。宋代的士大夫是以科举为基础而产生出来的儒士,他们把“经世济民”作为政治信念,实则是想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其“升官发财”的梦想,为了在官场能出人头地,他们利用同乡、同宗、同学、同行等各种“关系”构筑起关系网,并利用各种关系策动政治斗争,树立党争派别,尔虞我诈,互相倾轧,加剧了中国“君主独裁政治”的形成。全书论点清晰,资料翔实,文风绵密,醒人深思。论文由林松涛、朱刚等文化学人担当翻译。
宋代开封研究 豆瓣
作者: (日)久保田和男 译者: 郭万平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人们心目中的古代开封,一般都来自《东京繁华录》和《清明上河图》所反映出的景况;而较真实记录开封的《东京记》和《汴都志》,现均已亡佚。本书搜集大量史料,作者历经实地考察二十年,详尽地论述了北宋开封的城市构造和城市社会的演变,当时的城市景观、军营变迁与人口变化,治安制度与居民生活,皇宫的修筑和皇帝的行幸等等。论文观点平实中允,叙述细致绵密,内容翔实可信。可资宋史研究者,以及社会学研究者和城市规划建设者等参考。文史爱好者和广大社会读者,可以从此书获知:《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并不是当时开封的全貌和真实景况。
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 豆瓣
作者: 司马光 / 校注 李之亮笺 巴蜀书社 2008
《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1-6册)》包括《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1》、《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2》、《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3》、《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4》、《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5》和《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6》六册,采用的底本是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参考了四库全书本、庆元二年周必大编刻本和清嘉庆二十四年欧阳衡刻本。并收录了一些与温公诗文有关的他人文字,统统放在“附载”一栏中。
武林旧事 豆瓣
作者: (宋)周密 著 / 李小龙,赵锐 评注 中华书局 2007 - 9
关于追忆汴京繁盛,详录岁时宴赏、士女奢华的作品,从宋朝开始,至元明清三代,不绝如缕,《武林旧事》无疑是其中最成功也最有价值者之一。书中涉及大量文化史信息,极为古典文学与历史的研究者、爱好者所珍视。
梦粱录 豆瓣
作者: 宋_吴自牧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4 - 2
内容简介:
《梦粱录》二十卷,吴自牧著。
此书叙述整个南宋时代都城临安的情况,举凡山川景物、节序风俗、公廨物产、市肆乐部,无不详载。

宋人吴自牧著有一本描写南宋都城临安市情风物的书,名曰《梦粱录》,研究宋史的人经常要用到这本书,余在读书时,发现《梦粱录》经常写作成《梦梁录》,这种现象在网上尤其普遍,用GOOGLE搜索“吴自牧”和“梦粱录”,得到296项,而搜索“吴自牧”和“梦梁录”时,得到699项,如果简单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则必然以《梦梁录》为是,如以《梦粱录》为非。近日,余在校对《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时,又遇到了这个问题,有的地方作“粱”而有的地方作“梁”。余深知音形相近,是导致混乱的根源,但也知梁与粱还是有区别的,并都与科技史有关系。



梁,是个是会意字,从木,从水,刅(chuang)声。从“木”从“水”,表示用木料在水上造桥。梁字的本义为水桥,后来把架设在两个支点上的构件都称为梁,如房梁,横梁之类;粱则是个形声。从米,梁省声。本义:植物名。古代指粟的优良品种,子实也称粱,《说文》按:即粟也,穈也,芑也。今小米之大而不黏者,其细而粘者谓之秫,古舂粟之率,自粝至于侍御皆言粱也。后来高粱传入中国以后,成为高粱的专用名称。



《梦粱录》,还是《梦梁录》呢?找来古书一翻不就清楚了吗?在所网站“馆藏书目检索”中只能找到二本《梦梁录》,一本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一本便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影印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却找不到《梦粱录》,也似乎《梦梁录》是对的,从书架取来书一看,原来两本名《梦梁录》的书,原名都是《梦粱录》,可能是录入员将《梦粱录》错成《梦梁录》了,但这只是一种推测,因为《梦梁录》远较《梦粱录》普遍,不能说全是录入错误。



那么,孰是孰非?还是回到原书中去寻找答案吧。《梦粱录·原序》曰:“昔人卧一炊顷,而平生事业扬历皆遍,及觉,则依然故吾,始知其为梦也,因谓之:黄粱梦,矧时异事殊城池苑囿之富,风俗人物之盛焉,保其常如畴昔哉,缅怀往事,殆犹梦也,名曰:《梦粱录》云,脱有遗阙,识者幸改正之,毋哂。甲戌岁中秋日钱塘吴自牧书。”原来,梦粱录之得名,与成语典故“黄粱梦”确有联系。据唐沈既济《枕中记》载:卢生在邯郸客店遇道士吕翁,生自叹穷困,翁探囊中枕授之曰:枕此当令子荣适如意。时主人正蒸黄粱,生梦入枕中,享尽富贵荣华。及醒,黄粱尚未熟﹐怪曰:“岂其梦寐耶”翁笑曰:“人世之事亦犹是矣。”本此,《梦梁录》当为《梦粱录》无疑。
重新发现宋朝 豆瓣
作者: 吴钩 九州出版社 2014 - 4
有史学家称宋朝为“黄金时代”,有史学家则认为宋朝“积贫积弱”“太窝囊”。对于这个备受争议的朝代,作者独辟蹊径,抛开主流史观与文学形象,投身到宋朝的“现代化”细节中,像一个宋朝人一样去观察他们身处的世界:合作、互信的秩序,言论自由的氛围,“公天下”的“产权”观念,事无巨细的福利体系,严密的司法程序,相对健康的政治生态,“现代化”的金融体系,“时尚”的经营手段,丰富多姿的业余生活……将所有这些侧面组合起来,我们便会发现一个与我们以往认知完全不一样的宋朝。
中国是部金融史2 豆瓣
作者: 陈雨露 / 杨忠恕 九州出版社 2014 - 3
本书讲述了从宋到明近七百年,中国封建时代最为辉煌时期的金融财经往事。实质上是以金融、货币及王朝政策为线索,全新解读中国历史,揭示历史、政治事件背后官民“天下之财”分配本质的一部书。全书涉及了中原王朝财富累积,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财经、金融之战,国家财富的官民分配与矛盾,财经失策及国际贸易保守对王朝的致命打击等丰富内容。与读者从一个全新视角解读历史、理解现在。
近思录 豆瓣
作者: (宋)朱熹//吕祖谦 译者: 查洪德 注释 中州古籍 2008 - 1
《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此本共623条,多出的一条,乃前人录白杨伯岩本,即第五卷最后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