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
Frankenstein 豆瓣
作者: Mary Shelley Penguin Classics 2007 - 6
The epic battle between man and monster reaches its greatest pitch in the famous story of Frankenstein. In trying to create life, the young student Victor Frankenstein unleashes forces beyond his control, setting into motion a long and tragic chain of events that brings Victor himself to the very brink. How he tries to destroy his creation, as it destroys everything Victor loves, is a powerful story of love, friendship …and horror.
魔山 豆瓣
Der Zauberberg
8.0 (23 个评分) 作者: [德] 托马斯·曼 译者: 钱鸿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1
《魔山》里我们要叙述的,是汉斯·卡斯托尔普的故事。写这个故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他个人(因为读者将会了解到,他是一个心地单纯甚至是惹人喜爱的青年),而是为了故事本身,在我们看来,它是值得大大描写一番的。不过为了汉斯·卡斯托尔普着想,我们可得记住这是他的故事,而并非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任何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好久以前,也可以说已完全是历史的陈迹,因此叙述时无疑须用事隔多年的过去时态。
死于威尼斯 豆瓣
Tod in Venedig
作者: [德] 托马斯·曼 译者: 宁瑛 / 关惠文 [等]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0 - 5
《死于威尼斯》(托马斯·曼中短篇小说选)是作家当时关于艺术家问题的思考和总结,所以在他全部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小说中利用了自己前不久的威尼斯之行中的亲身经历,许多细节描绘非常真实、生动,同时又加上了神话暗示和哲学对话,使作品的思想更为深刻,这个艺术家悲剧也更具有象征意义。已经攀上荣誉顶峰的新古典主义大师阿申巴赫在功成名就后,对成就产生怀疑和不满,感到自己的创作走入了死胡同,文思枯竭。他的威尼斯之行正是他告别理性主义,转向古希腊审美精神,寻找感官和道德之间平衡的开端。然而追求精神美或形体美的唯美主义并没能解救艺术家走出陷入的困境。过分沉迷于酒神精神同样导致另一种危机。燃烧的激情一度使他文思如泉涌,写出细腻温柔,字里行间闪烁着爱情光辉的优美文字,而同时也刺激他固有的本能和欲望,使他陷入情感倒错、丧失道德和尊严的境地,不能逃脱悲剧的结局。
布登勃洛克一家 豆瓣
Buddenbrooks
作者: (德)托马斯·曼 译者: 傅惟慈 译林出版社 2009
《布登勃洛克一家》描写的是吕贝克望族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从1835年到1877年间的兴衰史。通过布登勃洛克家族在垄断资产阶级家族的排挤、打击下逐渐衰落的历史描写,详细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旧的刻意盘剥和新的掠夺兼并方式的激烈竞争和历史成败,成为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但因作者受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小说对帝国主义势力持无能为力的消极态度,对自由资产阶级抱无可奈何的哀惋情绪。
大骗子克鲁尔的自白 豆瓣
Bekenntnisse des Hochstaplers Felix Krull
作者: [德]托马斯·曼 译者: 君余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5
这是托马斯·曼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唯一一部犯罪小说。本书中作者一改自己传统的写作手法,以幽默调侃的轻松笔调,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花花公子游戏人生的嘴脸。小说在情节陈述,人物塑造,语言锤炼等方面达到的艺术水准,至今都让后人难以企及。
克鲁尔出生富商之家,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聪明伶俐,才华出众;随着年岁的增长和与生俱来的美貌,颇有女人缘,在上流社会也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父亲的破产和自杀,使家境一落千丈,这给了克鲁尔沉重的打击,他开始自暴自弃,玩世不恭,先后在法兰克福、巴黎和里斯本等大城市鬼混,尽情享受花花世界的生活,学会了与妓女厮混,用花言巧语骗取贵妇人的首饰和富家小姐的身心;他不仅自甘堕落,还四处坑害他人,行骗偷盗,胡作非为,样样都干,但最终还是落得了一个锒铛入狱,身败名裂的下场。
评论界认为,此书是托马斯·曼“最出色、最精妙的成果”,“是他最具个人特色的作品”。
Homo faber 豆瓣
作者: Max Frisch Suhrkamp Verlag 1977 - 3
Max Frischs Homo faber ist eines der wichtigsten und meistgelesenen Bücher des 20. Jahrhunderts: Der Ingenieur Walter Faber glaubt an sein rationales Weltbild, das durch eine Liebesgeschichte zerbricht. Kein anderer zeitgenössischer Roman stellt derart ehrlich wie hintergründig die Frage nach der Identität des modernen Menschen.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豆瓣
作者: 米奇.艾爾邦 / Mitch Albom 译者: 白裕承 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曾經,他是老師眼中的希望。 大學畢業之後,他進入社會的浮沉, 在幻滅的理想人生中掙扎。 直到十六年後,才在一個最偶然的機會和老師重逢。 而他的老師,只剩下生命中最後幾個月時間。 於是,他又上了14堂他老師的星期二的課。 這次,課上的學生只有他一人…….
本書作者在昔日恩師生命的最後幾個月,每星期二到老師家看他、這位誨人不倦的老師墨瑞.史瓦茲,面對著死亡一步一步逼近,不僅自己勇敢面對,窮究其多面的意義,更藉著與學生米奇的談話,一點一點柔軟了米奇因世故而僵硬的心,讓他重新看待生活。
這位墨瑞,誠實地看見自己在死亡面前的恐懼、脆弱與哀傷,承認自己對人世的眷戀不捨,但他掙脫這些情緒的束縛,展現出洞澈人生之後的清明與安靜,並且帶著幽默感。
也許你和作者一樣,年輕時曾遇到過這麼一個人,他比你年長,有耐心又有智慧,懂得你年輕徬徨的心,教導你為人處世之道。但是,你後來與他斷了連絡,獨自在人生路上奮鬥,你的視野變窄,你的夢想褪色。再沒有人在你身邊為你指引方向,告訴你生命的路怎麼走。
作者在這樣的時刻和老師重聚,上了最後的一門課,一門學著如何活在世上、如何對待死亡的課。如今我們也有幸旁聽這堂課,汲取其中的溫暖與智慧。這是個會發光發熱的真實故事,讀後讓你一輩子感到溫馨。
燦爛千陽 豆瓣
作者: [阿富汗] 卡勒德·胡赛尼 译者: 李靜宜 木馬文化 2008
◎亞瑪遜網路書店2007年度之書
◎時人雜誌 2007年度十大好書
◎時代週刊2007年度十大好書
◎邦諾書店2007年度十大好書第一名
◎上市首週美國銷售便突破125萬本
◎全美銷售超過350萬本,英國100萬本,義大利精裝80萬本
◎同時登上全美各大暢銷排行榜冠軍
◎已售出33國版權
◎2007美國最暢銷的成人小說
◎榮登全球暢銷排行榜冠軍,包括美國、英國、紐西蘭、加拿大、澳洲、荷蘭、德國、瑞典、挪威、丹麥、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巴西等十四個國家
如果注定要面對悲慘的命運,我們該將何去何從?
15歲的私生女瑪黎安,與母親相依為命住在山區簡陋的小屋,最大的心願就是和父親一起看電影過生日,沒想到卻導致母親自殺,更讓自己被迫嫁給一位40歲的鰥夫鞋商。20年後,出身中產家庭、受過良好教養的15歲少女萊拉,在戰火中失去所有的親人,為求生存,不得不也選擇嫁給瑪黎安性情乖戾的丈夫。
瑪黎安與萊拉儘管相差了19歲,對於愛和家庭的概念大不相同,但兩人的命運卻因為戰爭、喪親而交纏在一起。在共同歷經了丈夫的凌虐之後,她們不但情同姊妹,甚至更如同母女般相互依存,最後還扭轉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作者以感人至深的力道,描繪了阿富汗女性在砲火、飢餓、暴虐與恐懼之下,如何絕望地忍受煎熬苦難,與命運搏鬥,以及她們如何憑藉著對家庭的愛,勇敢地犧牲自我,而最終,也是愛,或者說,是對愛的記憶,支撐倖存者勇敢活下去。這是一個讓人難以忘懷、心碎的故事,關於一個殘酷的年代、一段不可能的友誼和永遠無法毀滅的愛。而儘管生命充滿苦痛與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故事中都能讓人見到微弱的希望曙光。
「很難想像還有比超越《追風箏的孩子》更艱難的事:這位沒有名氣的作家第一本小說,描寫的是一個大多數人陌生的國家,在全球的銷售量竟奇跡般高達600萬冊。然而,當作者第二本新書《燦爛千陽》準備上市時,試閱的讀者們表達出前所未見的熱情。一些讀者認為,《燦爛千陽》甚至比《追風箏的孩子》更勝一籌,作者更突出地表現了他極具感染力的敍事能力,以及他對個人和國家悲劇的敏銳感受力。在這個以女性為主角的故事中,絕望與微弱的希望同時呈現。」
——亞馬遜網路書店
「繼暢銷書《追風箏的孩子》之後,阿富汗裔美國作家胡賽尼再度以阿富汗的動亂為背景,推出如史詩壯闊的作品。故事以兩位女性為主角,時間橫跨三十年,經歷抗俄聖戰、全國內亂、神權暴政。胡賽尼對於父權暴政的描繪既生動可信又觀察入微,女性的悲劇是只能仰賴父長、丈夫、兒子的鼻息度日。胡賽尼筆下不但勾勒出當今阿富汗的苦境,更刻畫出這些堅毅角色的生命歷程,還有她們心裡永不熄滅的希望。」
——出版人週刊
「如果你還在懷疑《燦爛千陽》是否和《追風箏的孩子》一樣好看?那我告訴你:並沒有!《燦爛千陽》比《追風箏的孩子》更好看!」
——華盛頓郵報
「《燦爛千陽》一定會被拿來和《追風箏的孩子》比較,因為《追風箏的孩子》竟然盤踞紐約時報暢銷榜達103週。大部分的評論者相信,《燦爛千陽》展現了同樣的力道,勢不可擋。胡賽尼是天生的說故事好手,有時或許可以更加細膩流暢,但總能賦予兩位掙扎於戰火、家暴中的婦女發聲管道。評論者都認為,胡賽尼成功地讓讀者看見了女性角色的內心世界,這點對男性作家來說並不容易。《燦爛千陽》描繪的阿富汗生活太過真實了,幾乎要令人脊背發涼。」
——Bookmarks Magazine雜誌
「胡賽尼筆下的瑪黎安和萊拉所承受的殘酷人生,幾乎讓人無法相信世上豈能存在如此悲慘的境遇,不過這卻是萬千個阿富汗婦女親身經歷的真實遭遇。書中有些轉折,或許有人認為過於浪漫天真,但這些轉折才是《燦爛千陽》動人之所在,道理和《追風箏的孩子》是一樣的。我們童年時許下的承諾會永遠神聖,真摯的愛會永不止息,公義真理終將得勝,女性情誼會帶來意料之外的巨大能量。這些事看似難以置信,卻令我們深深著迷。」
——娛樂週刊
「胡賽尼雖然將故事的背景放在阿富汗近三十年來的戰亂之下:蘇聯入侵、塔里班政權的興起,但這本小說的真正中心,卻是兩位受盡苦痛的婦女之間,所產生的動人牽連。」
——時人雜誌
「發人深省,感人至深,《燦爛千陽》剖析了愛、犧牲,以及活著的最深層意義。」
——Family Circle雜誌
「當我們想起阿富汗歷經戰火後滿目瘡痍的情形,心裡可能很難馬上想到「愛」這件事。但是在《燦爛千陽》的每一頁中,都活躍著潛藏的感情:那是不能見容於當地社會,但是美麗、偉大、恆久忍耐的感情。」
——歐普拉雜誌
「請你一定要讀這本書。它能讓你看見當代阿富汗婦女被布卡服裝遮蓋的真正人生樣貌。」
——More雜誌
「《燦爛千陽》絕不會讓胡賽尼的粉絲讀者失望。事實上,這本書更進一步證明了胡賽尼優異的敘事天賦。這本書的書名《燦爛千陽》,源自波斯詩人海費茲筆下對於希望與喜悅所發出的禮讚,而胡賽尼筆下的小說,講的正是為了希望、喜悅和勇於犧牲的故事,也是用愛的力量去克服恐懼的故事。棒極了!」
——紐約日報
「胡賽尼細心鋪陳書中人物的生命質地,又用高超的技巧描繪出變化多端的人間感情,生動展現了受虐婦女強壓心底的憤怒,以及母親感到體內胎兒初動的強烈喜悅。這些情景,在在令本書內容深刻難忘,讀來欲罷不能。」
——洛杉磯時報
「阿富汗多年飽嚐暴亂、戰爭,胡賽尼卻能在這些女性角色崎嶇顛簸的人生道路上,點出一絲微小的希望。儘管世上到處都是不公不義、蠻橫暴力,《燦爛千陽》裡的女主角卻能堅毅忍耐,無論在小說中或是我們的想像中都如此。」
——邁阿密先鋒報
「作者證明自己在以暢銷書嶄露頭角之後,有能力再完成一部成功的作品……胡賽尼熟練地勾勒出20世紀後期故鄉的歷史。他還非常具有說服力、微妙地描繪了兩位女主角。他的文字簡單,樸實無華,但是故事卻動人心弦。高度推薦。」
——Library Journal
「在第一本小說暢銷之後,胡賽尼再次回顧20世紀後期阿富汗的風貌。這一回是透過兩位女性的眼睛……胡賽尼的第二本鉅作具有不可思議的悲劇風格,是對阿富汗的苦難與力量悲傷而又優美的告白。喜愛《追風箏的孩子》的讀者,一定不會錯過這部令人難忘的作品。」
——Booklist
「繼超級暢銷的《追風箏的孩子》之後,卡勒德‧胡賽尼在新作中透過兩位女性角色講述了一個關於自己祖國的故事……對於這個到處是地雷炸彈的國度,熟知國際新聞的讀者來說並不陌生。但經過小說的呈現,這一切以全新的方式震撼著我們。這個故事讓我們不禁思索:如果注定要面對悲慘的人生,我們該何去何從?」
——明尼阿波利斯星壇報
「胡賽尼完成了一件極其艱難的工作:《燦爛千陽》的力度和深度都超越了處女作《追風箏的孩子》……通常,第二部作品會比前作顯得力道不足,但這部備受矚目的作品,成功地把讀者帶進了那個殘酷、絕望、苦難和貧困的世界,同時又以希望、救贖和愛來撫平痛苦…… 」
——夏洛特觀察家報
「在困境中掙扎的歷程,家庭中似乎無窮無盡的秘密,胡賽尼的兩本小說以及小說中的各個角色都以不同的方式在詰問著這些問題,而答案也不盡相同。其實我們每個人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在這本小說中,胡賽尼延續他那富有同情的敍述方式,以及簡練、動人的語言特色。」
——聖路易斯郵訊報
「最近我愛上Khaled Hosseini的《追風箏的孩子》這書,從一開始閱讀這書時,就已經很喜歡,簡直是愛不釋手的程度。趁拍戲中途的空檔,我便爭取讀這書的時間,果然我只花了兩天便把它讀完。而現在,我剛開始讀這位作家另一新作《A Thousand Splendid Suns》。雖然我並不是一個閱讀狂熱者,不過就是喜歡書本裡所啟發出來的智慧。 」
--李心潔專訪
「整體來說,「燦爛千陽」無論在故事的架構、歷史人文的勾勒、文字的技巧與人物的刻劃上都比《追風箏的孩子》來得更有企圖心,也更為圓熟。在許多敘事的段落,如巴米揚大佛之旅或最後萊拉造訪瑪黎安小屋的段落,都寫得如歌似夢,非常美麗動人。同時,也時有發人深省的詞句,如男人問罪的手指如指南針,每一片雪花都是一聲女人的歎息,思念將如截肢者的幻覺痛般隱隱約約卻揮之不去等等,都令人驚豔。此外,在敘述時事與刻劃人物的過程中,也避開了《追風箏的孩子》最為人垢病的善惡二分法,試圖用更寬容、更具人性的觀點描寫小人物在大環境裡的無奈,感人的力量當然也就更深。
就我看來,《燦爛千陽》與其說是伊斯蘭世界的女性故事,不如說是在戰火離亂中人性與希望的故事。如同萊拉在最後一章面對仍然橫行喀布爾街頭的軍人時所說的,即使無奈,還是只能懷抱希望,繼續往前走。數不盡隱身她牆後的燦爛千陽,那一千顆燦爛奪目的太陽,是在戰火之中仍然不泯不滅的人性光明與希望,任何暴行與命運折磨都奪不去的希望與人性,應該才是《燦爛千陽》想傳達的意旨吧。」
--李靜宜/本書譯者
「《燦爛千陽》再度展現胡賽尼筆下苦情催淚功力,儘管生命充滿苦痛與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節中都能讓人見到希望的陽光。女性對家人的愛與犧牲自我的高貴情操,比《追風箏的孩子》背叛與贖罪的主題更能打動人心。只要依憑愛的回憶,就能讓苦難中的女性活過滄桑。新書能否刷新《追風箏的孩子》盤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一三○周紀錄,值得拭目以待。」
-- 聯合報
「暌違四年,胡賽尼終於端出第二本小說。《追風箏的孩子》描述男性情誼,《A Thousand Splendid Suns》裡則轉向女性世界。富商的私生女瑪黎安十五歲時嫁給四十歲、暴虐的鞋匠拉席德,在傳統的阿富汗社會,無法生育的她飽受暴力威脅;十八年後,十四歲的萊拉與意中人因戰爭而分離,時局動亂,迫使她不得不委身拉席德。同是女人,瑪黎安和Laila兩個女人從敵意、同盟、到情同姊妹母女,故事橫跨三十年,阿富汗則歷經蘇聯入侵、內戰到塔利班政權,胡賽尼刻畫女性以堅忍強韌的生命力承受命運的磨難,也讓讀者對一個陌生時代的陌生國度,有了同聲一悲的感情。」
--2007年6月誠品選書
「2003年以第一部小說《追風箏的孩子》風靡全球的阿富汗作家Khaled Hosseini,在今年2007年帶來了他暌違已久的第二本小說作品《A Thousand Splendid Suns》。這本新作與《追風箏的孩子》同樣表現出關於家庭與友誼,對愛信念的執著而得到救贖。透過Khaled Hosseini的筆下,描述在戰事下的喀布爾,三十年反蘇聯的聖戰,內戰和塔利班暴行。兩個因戰事失去他們摯愛的女性瑪黎安與萊拉,其中瑪黎安是一位富有商人被蔑視的私生女,在她十五歲的時候,強迫與大他二十五歲的男人結婚。十八年過後,瑪黎安無法生育,這個男人另娶了十四歲的萊拉,在這個女權低下的時代,瑪黎安與萊拉必須聯合抵抗這個家庭給她們的暴力與社會給她們的歧視與忽略。Khaled Hosseini的小說反映了女性對於家庭與社會國家無悔的奉獻,卻也在書中深切的控訴家庭的暴力與無情。」
--誠品網路書店
偷書賊 豆瓣
作者: 馬格斯.朱薩克 / Markus Zusak 译者: 呂玉嬋 木馬文化 2007 - 7
這是一個關於文字如何餵養人類靈魂的獨特故事,
一個撼動死神的故事。
死神首度以豐富的感情,為讀者講述一個孤單的小女孩,
如何藉由閱讀的力量,度過人生最艱困的時期。
9歲小女孩莉賽爾和弟弟在戰亂中被迫送到寄養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賽爾在弟弟冷清的喪禮後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冊,為的是要紀念自己永遠失去的家庭。寄養家庭位在慕尼黑凋蔽貧困的區域,大人彼此仇恨咒罵,老師狠毒無情,戰火時時威脅人命。莉賽爾每晚抱著掘墓工人手冊入睡,惡夢不斷。養父為了讓她安眠,於是為她朗誦手冊內容,並開始教她識字。
學會認字進而開始讀書的莉賽爾,儘管生活艱苦,吃不飽穿不暖,卻發現了一項比食物更讓她難以抗拒的東西——書,她忍不住開始偷書,用偷來的書繼續學習認字。從此莉賽爾進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讓她熬過了現實的苦難,也不可思議地幫助了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讀書給躲在養父家地下室的猶太人聽,在空襲時為躲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鄰居朗讀故事,安慰了每顆惶惶不安的心,潛移默化改變了原本粗鄙的性情。
對照著戰場上萬人之間的爭奪殘殺,莉賽爾藉由閱讀與文字所散發的力量,讓死神驚訝地睜大了眼睛,一面收取戰場上的靈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奧:為什麼人類一面展現殘酷的殺戮,一面又有發自內心的關愛呢?
多年以後,死神前去迎接莉賽爾的靈魂。死神坐在喧囂的大馬路旁,忍不住感嘆道:「人哪!人性縈繞我的心頭不去!人性怎能同時間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惡!」
得獎與推薦記錄
★榮登英美暢銷排行榜(紐約時報青少年文學排行榜第一名、美國亞瑪遜網路書店第一名、愛爾蘭第一名、巴西第二名、英國文學類第四名、澳洲2006年度文學類第五名)
★獲頒美國圖書館協會舉辦之Pintz獎
★榮獲2006年Book Sense兒童文學類年度選書
★榮獲2006年邦諾書店(Barnes&Noble)「發現新人獎」(好書就是好書……大膽創新之作,可比《風之影》)
★2006年亞瑪遜網路書店年度選書(青少年類編輯選書)
★入圍美國文壇奧斯卡『鵝毛筆獎』(Quill)2006年最佳青少年/成人小說
★獲頒Kathleen Mitchell青年作家獎(獎勵30歲以下優秀作家)
★獲頒「全國猶太圖書協會」小說獎。
★獲頒「猶太圖書館小說獎」
★與Secret River一書(木馬2008年出版)同時入選「澳洲書商年度選書」。
★澳洲圖書產業獎,「年度選書」及「文學小說」入圍。
★迄今已經售出英國、德國、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巴西、韓國、日本、丹麥、荷蘭、台灣、以色列、塞爾維亞、芬蘭、挪威等國版權。
讀者書評
我像莉賽爾一樣,不願把書放下。
書,是很重要的東西。
******兩個小錯誤******
錯誤一:不該選擇在捷運上看完結局。
錯誤二:不該馬上把書稿傳給下一個人。
先一步看完書稿的人說他忍不住落淚,我還不放在心上,就閱讀這件事情來說,我很堅強。在捷運車廂內一頁一頁翻過,不知不覺眼前的字已模糊。匆匆闔上書稿,「離開文字之後眼前看到的還是原來那個世界」,我試圖對自己說。
可是我捨不得又忍不住的把書揣在懷中,眼眶不由自主,一次又一次盈滿淚水。在車廂明亮的光線底下,我的窘迫無處可躲,就像最終無人能躲過死神的到訪。這麼好看的故事應該要馬上拿給其他人的,所以我照做了。但是發現書稿不在身邊之後,卻隱隱有種失落感。這麼捨不得又忍不住的讀完一遍哪夠呢?於是一整天我都在努力回想內容,希望能夠藉由記憶多保存一點故事情節。
(Ring,5/3,2007)
本書特色
★本書的特點有三,其一是敘事者死神的角色。他既不煽情,也非全然冷酷,反而是用尖銳的觀察力與一點點嘲諷,看著世上的人群相互殘殺,又相互扶持。最後,死神不得不承認,人心之複雜,是無法測透的。
★另一個特色,是作者在情節當中充分展現了文字的力量。女主角從不識字到識字,整個過程就是她成長、懂事的經歷。她學會了認字之後,不但協助了猶太裔逃犯,也用故事的力量轉變了整個本來是低俗下流的街坊鄰舍。主角懂事之後,面對的卻是殘酷的命運。這樣的遭遇,正呼應了現實生活的情境,也因此使得本書廣受讀者認同。
★作者本身簡約的文字風格,賦予這部小說一種冷冽、抽離的情感,加上死神的口吻,讓讀者不斷感嘆於人性的光輝與險惡之中。這本書會讓人一讀再讀,一再對照當下的人間萬事,產生極大的感觸,並與書中人物建立直接的聯繫,彷彿感同身受他們的遭遇,與他們同感希望,同受苦難。
橋上的孩子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陳雪 印刻 2004
本書是年輕小說家陳雪首部自傳體長篇小說,她第一次將過去作品中片段透露過的坎坷成長經驗,貫串起來,一方面回憶隨父母在夜市擺攤叫賣衣服、母親離家數年暫代母職照顧弟妹、父母投資失敗為債務所逼、居無定所......種種不堪的艱困生活;另一方面則描述大學畢業後求職無門,一度在色情KTV工作,後來又不得不回到家人身邊以批發手錶維生......種種彷徨失措的經驗;然而即使在困窘的環境中她仍選擇逃離家庭、逃離情人,蟄居陌生大樓專心寫下自己的故事,試著由不斷的反覆述說中,逐漸找回失竊的身世、空白的記憶......
邮差总按两遍铃 豆瓣
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
7.4 (72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M·凯恩 译者: 主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7
这部小说的故事原型来自于1927年发生的一桩谋杀亲夫案。三十一岁,有着“斯堪的纳维亚式冰冷眼神”的金发美女露丝伙同她的情夫,紧身胸衣推销商贾德,用吊画绳勒死了自己的丈夫艾伯特,并企图骗取她之前瞒着丈夫替他买下的个人意外保险金。性爱与谋杀,媒体的连续炒作,加上《纽约每日新闻》上刊登的一张露丝坐电椅的大幅照片,使这个案件一时轰动全美。
凯恩小说开始部分的情节设置几乎跟真实案件如出一辙,只是将人物和事件变得更典型化和戏剧化:这次的情夫叫弗兰克,一个喜欢四处流浪,年轻英俊的小混混,小说以他的视角用第一人称叙述;这次的冷美人不是金发而是黑发,她叫科拉,用弗兰克的话说,“除了身段外,她真的算不上什么绝色美人,可她神态忧郁,嘴唇向外撅得老高,我不由得想替她把外撅得嘴唇给捣进去”;科拉的丈夫尼克,一个“软绵绵,油腻腻,个头不高,头发又黑又卷”,没事喜欢吊几嗓子的希腊人,经营着一家加油站、修车铺和小餐馆合为一体的路边小店。
通过制造一场假车祸,弗兰克和科拉谋杀了尼克。但与真实的案件不同,这次科拉没有坐上电椅。不仅如此,在同保险公司经过一番曲折惊心的较量之后,他们还获取了一笔巨额保险金。但故事并没有结束,事实上,故事真正的高潮才刚刚开始:从此以后——跟童话里常用的句式正好相反——他们就过上了不幸福的生活。而且那种不幸是如此深切和令人绝望,你甚至会感觉到,他们比坐上电椅的露丝更惨。他们开始互相猜疑,互相伤害,互相折磨,直到最后“互相死亡”。
没有《邮差总按两遍铃》,就不会有我的《局外人》。
——阿尔贝•加缪
一则优美而迅捷的暴力故事。
——达希尔•哈米特
一首用小报谋杀案写成的诗。
——艾德蒙•威尔孙
有时候,追溯一种文学类型的源头轻而易举,《邮差总按两遍铃》就为此后所有的黑色小说、黑色电影铺平了道路。
——亚马逊网上书店星级评语
《邮差总按两遍铃》或许是美国出版史上第一部超级畅销书。
——传记作家罗伊•霍普斯
即使在今天,在过了大半个世纪之后,《邮差》中对暴力和死亡场面冷静、精确的描述仍然会让我们感到一种近乎生理性的震颤。
——孔亚雷(作家,本书导读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