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
北京古建筑地图(下册) 豆瓣
作者: 王南 等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 1
《北京古建筑地图(下)》的内容以1949年之前建成、现在保存完好且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为主,也记录了近年拆除或重建的一些较为重要的历史建筑。《北京古建筑地图(下)》分为上、中、下三册。下册继续中册内容,主要介绍门头沟、昌平、顺义、通州、大兴、房山、延庆、怀柔、密云、平谷各区县的历史建筑,共精选了142处较为重要且完整的古建筑,图文并茂地介绍其特点及艺术成就,另选择了450处尚存或刚刚毁去的古建筑,列表注明其地址和保存状况。为便于各行各业的人士使用,《北京古建筑地图(下)》对文中涉及的一些建筑学或中国历史的背景知识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在附录中还对以下专题进行了简要介绍,包括“北京古代地图简说”、“京城哲匠录”、“北京的庙会”及“北京二环路以外旅行资讯”。
中國建築革命 豆瓣
Ritual Architecture of Republican China and the Cult of Sun Yat-sen
作者: 赖德霖 博雅書屋 2011 - 10
中國推翻帝制後,社會經過一段激變的歷程。在「舊新共存」和「中西交織」之下,新的禮制如何影響了新的禮制建築設計。天壇、孔廟和關帝廟的興衰表彰忠烈和賢良的祠堂,崇祀對象的演變袁世凱墓、孫中山墓、先烈墓,以及新的紀念碑、紀念雕像、紀念堂等
鴉片戰爭之後,伴隨著外國列強的軍事、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入侵,清王朝的覆滅以及新的國家政體的形成,中國的城市和建築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變化體現在生產制度、知識體系、美學思想、材料結構、功能類型,乃至構造施工等各方面,從根本上顛覆了中國傳統的營造業和營造學。探討這些變化的原因、過程和結果,就成為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的基本課題。而新舊矛盾、中外交流、現代主義與民族主義衝突,也是考察這些變化的基本語境。
本書探討辛亥革命之後至抗日戰爭爆發期間中國禮制建築的發展。禮制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信仰、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的綜合體現。服務於它的建築物也是一個社會最重要和最具文化象徵意義的物質與空間表現。伴隨社會變革、信仰體系及傳統習俗的改變,影響中國社會長達三千餘年的禮制建築傳統命運如何?新的國家政權下新的禮制建築是什麼?新的禮制如何影響了新的禮制建築的設計?又如何從中外傳統中尋求借鑑?本書建立在大量歷史文獻的搜集與整理,以及廣泛的實地考察上,適合歷史、建築和美術以及對民國建築有興趣的讀者。
本書特色
本書談論從帝制到民國的轉變,也影響了建築設計的形式(例如祭孔、天壇的祭天、中山陵等紀念物的設計等),在民國百年出版別具意義。
唐风建筑营造 豆瓣
作者: 李百进 建筑书店(原建筑社) 2007 - 1
本书作者对“唐代建筑”(营造于隋朝和唐代——581~907年)和“唐时代建筑”(汉朝以后,南北朝转型期开始到元代末年——420~1368年,依唐风为体的营造方法来营建的建筑——唐风建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收集了较多的唐风建筑遗构调研和唐宫复原研究设计资料,从壁画启示、遗构调研、复原研究、东瀛唐样、构架探微、斗棋解析、细部构造、设计要点、设计实例、装饰纹样十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并配有大量的图样。
本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实用性,且直观,易懂,能帮助设计人员较好地掌握唐风建筑的构造原理和方法,并在建筑设计中参考运用;本书为相关的科研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进一步探讨唐风建筑提供了较多的信息,可供学习参考。
中国建筑史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梁思成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 - 2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第一章绪言,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观概括,次以简要笔墨,介绍了《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则例》。以下第二至第八章分述从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大多先从文献理出建筑活动之大略,次述实物遗存,再具体分析各代特征。
这本书的最大功绩在于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中国建筑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与砖石结构相比,终因其不易保存而留存甚少,千年以上的更是屈指可数。所以要想了解中国建筑数千年发展演变之轨迹,文献便成为必不可少的资料。但古来正史,记建筑典章制度者多,具体而切实者少;词赋诗文又多务为大言,铺陈华丽,而疏于实指;两部古代建筑官书和诸多民间术书,又多专注于技术做法。又且时过境迁,多数古代建筑术语,在昔往往耳熟能详,至今却恍如天书。所以,文献虽浩如烟海,能够直接应用于总结历史规律者却十分希有,由此亦可见徵引之困难。《中国建筑史》显示了梁先生在文献应用上的深厚功力,除徵引浩博外,凡所徵选,皆属精当,文字却十分精炼深永。
中国古代建筑史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刘敦桢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 8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理论著作,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并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书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文字简要,叙事详明,资料图片丰富,附图质量较好,有不少资料是过去未曾发表的,在目前同类书和资料中是较好的一部,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和建筑教学工作都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 豆瓣
作者: 文化部文物保护科研所 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3 - 8
《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介绍了有关古建筑的工程做法和古建筑维修中的传统做法,介绍了一些新材料、新工艺。《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着重总结老一代古建筑修缮工人的实际操作经验,内容包括木、瓦、石、油漆、彩画、搭材等六大作的修缮技术和传统作法,并对若干新材料、新工艺也作了简要的介绍。
华夏意匠 豆瓣
9.3 (9 个评分) 作者: 李允鉌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 5
本书作者李允鉌通过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建筑设计传统、长期实地考察东西方建筑,博览中外建筑经典,验证了中国古代存在具有中国民族与地理环境特色的建筑与规划理论,其中许多设计思想与技法属中国独有或首创,在世界都居于领先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理念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世界建筑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华夏意匠》总结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书中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一位学者对国家的拳拳热爱之情和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驳斥了少数西方人傲慢、狭隘的片面学术观点与某些中国“学者”缺乏民族自信的西化倾向,从根本上修正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的种种谬误与偏见,打消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模糊认识,从而全面解决了对中国古典建筑的认识与评价问题。
李允鉌广泛运用中西比较和归纳汇总的方法,在确认东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差异的前提下,证实了中国古代勤劳睿智的工匠充分利用准确的力学知识,以柱网框架式结构从技术上巧妙地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将木材的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完善的形式,走上发展木建筑为主流的道路,而西方则大量运用砖石材料,走的是发展承重墙式砖石建筑为主流的道路。“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走着不同的道路,各自取得不同的成就,不同的经验。”今人若采用同一种尺度来衡量东西方建筑艺术的传统与成就的做法是错误的,更不会获得正确的结论。书中列举了大量生动、典型的对比实例,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成就。
木建筑与石建筑各有短长,难分伯仲。木建筑结构轻巧,经济实用,加工工艺简单,施工迅速;不足是抵御地震、风灾、火灾的能力较弱。石建筑外观宏伟,坚固,留存久远;缺点是笨重,昂贵,施工工艺复杂,建造周期漫长。从纯粹技术角度而言,中国的木建筑丝毫不逊于西方的石建筑。意大利的砖石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塔高54.5米;而建于1065年的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高度67.13米,比比萨斜塔高出13米。木材的强度只有钢材强度的1/20,就是说在古代用木材建60多米的高塔相当于我们今天修建1200米高的钢铁建筑,况且佛宫寺塔还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高塔,因此中国的木制高塔堪称世界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奇迹。
中西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和结构风格导致西方人在建筑上着重追求向空间扩展规模,中国人却主要致力于在平面上拓展。比如建筑年代相近的巴黎卢浮宫和北京的故宫,两者总的建筑面积相近,但西方人的设计意图是完成一座多层建筑物,故宫则是以广阔、深远的平面组织构成一个紧密的建筑群,它的基地面积几乎是卢浮宫的一倍。
李允鉌在介绍中西建筑理论的同时,还从艺术鉴赏角度向读者传授了中国与西方古典建筑不同的欣赏方法与规律。在视觉上,人们通常可以从远、中、近三种不同的距离来观察、体会建筑物的形体和美。中国建筑设计对远景的效果十分重视,经过严密的整体规划,呈现优美、柔和的外轮廓线,决不是西方那种简单几何图形的“盒子式”外形。在中距离上,西方建筑以丰富的体量,凹凸变换的平面构图给人留下明确、深刻的印象;而中国建筑的立面则较为平淡,这应与中国封闭的“庭院式”平面布局有关。在更近的距离,人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木建筑画梁雕栋、栌栾交错的构造、细致精巧的装饰、鲜艳夺目的色彩,这是西方生硬、单调、呆板的石建筑物根本无法相比的。因此,在观察中国和西方建筑时,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和视角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受。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取材广泛,论及众多中外古今的有关著述和论点,对于各种问题作者都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内容不仅限于只是一般的知识性、学术性的资料汇编。该书是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传世佳作,这是一本以现代科技的观点和建筑艺术语言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的理论著作。全书的重点在总结中国古典建筑的设计原理和法则,并且指出它们和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
对于建筑师、设计师、美术家、以至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专业人士,本书所提供的见解,肯定会使他们感到兴趣;而对于从事一般文化一书活动或爱好中国文化艺术人士,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用书。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侯幼彬 / 李婉贞 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 11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以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发展进程为脉络,详述从原始建筑、夏商周建筑、秦汉建筑,直至明清建筑以及延续传统的近代乡土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活动特点。对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筑实例和技术、艺术成就,采取列词条的写作体例,分项逐条展开深入细致的阐述。
图像中国建筑史 豆瓣
作者: 梁思成 英文原著 / 费慰梅 编 译者: 梁从诫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 - 1
《图像中国建筑史》是已故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早年用英文写成的一部简明的中国建筑史,旨在借大量照片和图版,就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形制的演变,向西方读者作个通俗的解说。
日本近代建筑 豆瓣
作者: [日] 藤森照信 译者: 黄俊铭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 - 9
《日本近代建筑》是研究日本近代建筑发展史的经典之作,代表了20世纪60-70年代日本学者关于日本近代建筑发展史的研究成果,并从日本社会、政治、经济等角度诠释这一阶段的建筑历史,是对建筑有兴趣的人必备的一本书。
不只中國木建築 豆瓣
作者: 趙廣超 香港三聯 2000 - 4
作者涉獵中外書籍,用新穎的角度來分析中國建築藝術,並對中、西方藝術、文化和哲學作出比較,述說建築背後的各種典故和小故事,增進讀者對建築藝術的興趣和認識的深度。本書 版面設計別緻,逾500幅圖片與內容文字相結合,敘述風格輕鬆活潑,讀來一氣呵成。 裝幀簡單而美觀,曾獲2000年香港印刷大賽「封面設計優異獎」。
筆記:清明上河圖(盒裝). 豆瓣
作者: 趙廣超 香港三聯
此書一函兩冊,其一為冊頁裝,以故宮藏宋張擇端本製版印成,配上作者在觀賞《清明上河圖》過程中,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感想。另一冊則是作者以電腦重新摹畫一遍的線圖和精辟獨到的見解,圖與文字粘結在一起,讀者的目光隨著作者的解說而游走,是名副其實的圖文書。
汉品01 豆瓣
作者: 左靖 金城出版社 2012 - 3
《汉品》是一系列试图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丛书。从19 世纪下半叶开始,这个家园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仅仅不过几十年功夫,无论精神方面、社会方面,还是物质方面,我们看到的都是西方化的世界(梁漱溟,1921)。更没有谁能预料到,这个“大变局”居然激荡了100 多年。尤其是在今天所谓全球化的浪潮下,原本可以与工业文明相互哺育的农耕文明日益衰微,渐行渐远,我们的传统家园已经被冲刷地无法辨认和难以回返。
《汉品01》内容涉及安徽南部的古建筑修缮与保护的理念,上海郊区水乡的仓库建筑的“传统建筑化”,以及与读者分享日本和台湾对于古建筑保护的经验。还包括江南手织布的田野调查和研究、茶文化系列文章,以及关于传统手工艺的影评和书评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读”等栏目将收录香港中文大学“传统乡绅的社会活动与村落网络等高质量的学术文章。
《營造法式》辭解 豆瓣
作者: 陳明達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0 - 7
《〈營造法式〉辭解》是對我國古代建築經典《營造法式》中1103個詞條的解釋,是建築史學家陳明達先生晚年研究《營造法式》的遺著。作爲陳先生的學生,王其亨、殷力欣先生一起承擔起了整理《辭解》的工作,王其亨教授領導的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所的師生也多與其間。值此中國營造學社成立80週年之際,在各方人士的共同推動下,將10餘年來整理和學習這部著作的階段性成果付梓,以饗學界同人,並告慰陳先生在天之靈。筆者受王老師和殷先生所囑,謹將陳明達先生的生平和學術成就、這部著作的內容和價值以及我們整理工作的有關情況略作介紹,以供讀者參考。
建筑保护史 豆瓣
作者: 尤卡•尤基莱托(Jukka Jukilehto) 中华书局 2011 - 9
尤卡·尤基莱托所著的《建筑保护史》是当之无愧的关于建筑保护发展历史的经典著作。作者尤卡·尤基莱托教授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文化遗产保护史学家和哲学家之一,他很早就投身建筑规划和保护行业,因通晓多种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瑞典语、芬兰语等,故而在建筑保护领域具有难 以比拟的优势。《建筑保护史》是他二十多年的经验与思索的总结,对世界主要是西方建筑保护的发展历程做出了全面介绍,并指出这种发展如何影响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书中包含大量的保护案例和系统丰富的史料,这些资料即便是专业人士都很难积累获得,遑论一般读者,因此可作为所有希望更好地了解建筑历史的人士的必读著作。
Notes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 豆瓣
作者: Christopher Alexand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 10
"These notes are about the process of design: the process of inventing things which display new physical order, organization, form, in response to function." This book, opening with these words, presents an entirely new theory of the process of design.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book, Mr. Alexander discusses the process by which a form is adapted to the context of human needs and demands that has called it into being. He shows that such an adaptive process will be successful only if it proceeds piecemeal instead of all at once. It is for this reason that forms from traditional unselfconscious cultures, molded not by designers but by the slow pattern of changes within tradition, are so beautifully organized and adapted. When the designer, in our own self-conscious culture, is called on to create a form that is adapted to its context he is unsuccessful, because the preconceived categories out of which he builds his picture of the problem do not correspond to the inherent components of the problem, and therefore lead only to the arbitrariness, willfulness, and lack of understanding which plague the design of modern buildings and modern cities. In the second part, Mr. Alexander presents a method by which the designer may bring his full creative imagination into play, and yet avoid the traps of irrelevant preconception. He shows that, whenever a problem is stated, it is possible to ignore existing concepts and to create new concepts, out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problem itself, which do correspond correctly to what he calls the subsystems of the adaptive process. By treating each of these subsystems as a separate subproblem, the designer can translate the new concepts into form. The form, because of the process, will be well-adapted to its context, non-arbitrary, and correct. The mathematics underlying this method, based mainly on set theory, is fully developed in a long appendix. Another appendix demonstrat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to the design of an Indian village.
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华霞虹 / 乔争月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3 - 1
邬达克,从一名逃亡的战俘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滩炙手可热的建筑明星,国际饭店、大光明大戏院、慕尔堂、吴同文住宅等经典作品的设计师,今日上海100多栋单体建筑共同的“洋爸爸”。
这本《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是27个邬达克建筑旅行指南,里面有:100张邬达克建筑照片、草图和平面图,53个邬达克建筑名录等内容。
《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由华霞虹和乔争月等其他学者合著。
《营造法式》注释 豆瓣
作者: 梁思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本书为梁思成先生的遗稿,是一部为古籍注疏性质的学术著作。《营造法式》是北宋官订的建筑设计、施工的专书,是中国古籍中最完备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是研究宋代建筑、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部必不可少的参考书。此书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法式的认真整理,使它的文字和图样尽可能地成为今天的读者、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所能读懂、看懂,以资借鉴。
The Ghosts of Berlin 豆瓣
作者: Brian Lad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 11
Brian Ladd examines the ongoing conflicts radiating from the fusion of architecture, histor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present-day Berlin. This volume asks such questions as: how will a reunified Germany confront a diverse and authoritarian past rendered tangible by the Berlin Wall, the Reichstag, Hitler's bunker - even the Brandenburg Gate? How can the rich culture of the past, the artistic and intellectual heritage of Berlin's avant garde be rescued from the Cold War blight of Potsdamer Platz? And can the Neue Wache, Berlin's monumental rememberance of the horrors of tyranny and war, become the structural centre-piece and symbollic guardian of this once and future capital? Ladd surveys the urban landscape and deconstructs the public debates and political controversies emerging from Berlin's past and concludes that the ghosts of Berlin may never, indeed, should never, fade a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