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
论李维 豆瓣
Discourses on Livy
作者: [意大利]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 译者: 冯克利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本书是对李维《罗马史》前10卷的评注。是一本怀古的、品德高尚的共和派手册。马基雅维里在本书中涉及了他关于政治、道德、命运和必然性等重大观点。
在本书中他告诫共和国的公民、领袖、改革家和奠基人如何自我治理,如何捍卫他们的自由,避免腐败。书中讨论了古代与现代的共和主义,在这里我们尤其可以看到他与亚里士多德政治主张的密切关系,也涉及了他对基督教的批判,显示了他本人对自己时代世俗化与现代性的看法。
《论李维》无疑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被哈林顿说成是为中世纪后的欧洲恢复和应用基本上是古典意义的政治自由所做的最为重要的尝试。
“不死的中国人” 豆瓣
I CINESE NON MUOIONO MAI
作者: [意] 拉菲尔-欧利阿尼 / [意] 李卡多-斯达亚诺 译者: 邓京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10
这本书原本是写给意大利人的,两位记者以数据为依据,以实地调查和访谈为佐证,澄清了西方人对中国移民的许多误解,将事实真相客观地展示给读者。中文版的出版可以让更多的中国人从欧洲人的视角了解生活在当地的中国人的真实生活——不可想象地辛勤劳作,最大限度地攒钱,然后自己当老板。他们在意大利生活、创业、做生意,开工厂,改变着意大利;他们在意大利做石匠、种水稻、捡垃圾、做沙发,他们还在意大利罢工……
本书涉及大量中国的民族工业巨头,他们的欧洲据点有很多是在意大利,比如中国远洋、海尔、华为、钱江摩托、中联重科,还有香港李嘉诚的和记黄埔手机公司H3G。他们很富有同时又很谦虚,他们拯救了许多欧洲老字号。
这本书涉及中国人在意大利从事的各行各业,在山区开采大理石的石匠、稻田里的除草工、垃圾处理厂的工人、沙发加工、皮革作坊、服装工厂、酒吧、餐馆、理发店、中国产品的批发生意,等等;还有浙江人的民间信贷体系、海外华人的宗教信仰,还有意大利的工会组织带领中国工人进行的罢工活动。本书还以特别的关注对中国移民的后裔“第二代”做了多方面的调查。
丑的历史 豆瓣
Storia della bruttezza
9.0 (18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彭淮栋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 4
本书以图文资料与独特的见解深度剖析世人对“丑”的成见,颠覆传统审美观,形成一部异彩纷呈的审丑观念史。
新千年文学备忘录 豆瓣
9.6 (55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黄灿然 译林出版社 2009 - 3
卡尔维诺从三个方位写这本书:作家、读者、批评家。就其观点的成熟度而言,他这时已来到生命的最后期。作为作家他有特别的阅读需要,作为读者他有极大的好奇心和胃口,作为批评家他有独特的眼光和行文。三者结合起来使他写出这本高密度的小书:几万字即能纵横古今世界文学,梳理一条条綫索, 把不同倾向不同风格的作家一串串连接起来,使我们在文学的迷宫中豁然开朗,眼前一亮。
这本小书不是具体谈论某位作家某些作品,而是谈论不同作家的共通点和差异性。这些作家和作品都成了卡尔维诺阐述他的论点的例子,而他的论点又都是长年累月阅读这些作家和作品之后形成的。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似乎综合了卡尔维诺自己在书中推崇的各个特色:既轻快又准确,既形象又繁复。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豆瓣
Die Kultur der Renaissance in Italien
9.0 (8 个评分) 作者: [瑞士] 雅各布·布克哈特 译者: 何新 商务印书馆 1979 - 7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内容简介: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是资产阶级历史学中关于这个重大的文化革命运动最重要的著作。他根据前人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各方面的研究,和他自己对这个问题穷年累月的探讨,建立起一个新的体系。这个体系遂成为资产阶级历史学对这个问题的正统理论。这部著作虽然最初出版于百年以前,它的德文本和各种翻译本一直风行不衰,不断有新版出现。①这部中文译本的出版,对于我们了解和批判资产阶级历史学和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都有很大帮助。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中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恩格斯给予它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②但是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出于阶级偏见,加之受形而上学思想体系的支配,对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未能(也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说明。原来欧洲的传统历史学,从希腊时代的修昔底德直到十九世纪的兰克,都认为历史学的范围应该限于政治和军事。文艺复兴是属于学术、思想、文学和艺术领域之内的,在传统的历史学中根本没有地位。尽管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以来,人文主义历史家在扫除中世纪欧洲史学中的荒诞迷信,和推翻以犹太史、教会史为中心的体系方面,取得巨大成绩,因而使得历史学的面貌有所改变;但是它的范围仍然是局限于政治、军事的框子,而未能赋予这个重大文化运动以应有的地位。
卡尔维诺文集(第五卷) 豆瓣
9.4 (24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萧天佑 译林出版社 2001 - 9
此卷收录卡尔维诺两部小说名篇《寒冬夜行人》和《帕洛马尔》,以及小说演讲稿《美国讲稿》(又译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寒冬夜行人》发表于一九七九年;《帕洛马尔》发表于一九八三年,是卡尔维诺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美国讲稿》系卡尔维诺准备用于美国哈佛大学诺顿诗论讲座的讲稿,撰写于一九八五年,因作家的猝然逝世而未完成。
卡尔维诺写于1979年的《寒冬夜行人》(又译作“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可被看成“小说中的小说,文学中的文学。”在十余万字的篇幅里卡氏处处埋雷:情节的雷、思辩的雷、探究的雷。它以一男一女两位读者为调换装订错误的《寒冬夜行人》而相遇、相知、相爱的故事为线索,同时杂糅10部不同作家所写的小说片段,有意制造阅读体验的迷宫效果。甚至作者本人也在小说中以一个角色出现,上窜下跳……它使得小说的阅读更像参与一个语文智力游戏。与电脑游戏之类不一样的是,它完全要在彻头彻尾的想象中完成。
在小说《帕洛马尔》中,化身为帕洛马尔的卡尔维诺,将他对世界的最后沉思,掩映在叙述中,穿透了人生的全部经验,小说出版一年后,因卡尔维诺溘然长逝而成为绝响,意味深长的是《帕洛马尔》的最后一章完全记叙的是主人公对死亡的沉思默想。
在《美国讲稿》中,卡尔维诺对自己近四十年来小说创作实践的丰富经验,进行系统的回顾和理论上的总结、阐发。作者广征博引,结合自古至今,从意大利到欧美各国许多文学大师的创作实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文学创作的本质特征,对小说的构思,对艺术形象的作用及其与想像、幻想的关系,对文艺理论批评的现状等一系列问题,做了详尽、周密的论述,切中肯綮,富于见地,是研究小说诗学的一部力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卡尔维诺清醒地意识到,当今人的认识和当今的文学,暴露出越来越明显的局限性,他努力地探究,流传千百年的文学模式、范畴,在未来的世纪,是否还有生命力;在未来的世纪,是否存在一种可能性,用一种新的生存与写作的方式,来替代旧的生存与写作的方式。
最後邀請: 父予子的告別禮物 豆瓣
作者: Tiziano Terzani / FolcoTerzani 译者: 薛文瑜 時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9 - 3
◎聯合推薦
評論家/南方朔
台中市長/胡志強
歷史學者/胡忠信
漫畫家/CoCo
評論家/楊照
建中校長/蔡炳坤
暨南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
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
廣告教父/孫大偉
作家/黃春明
網路家庭公司董事長/詹宏志
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陳藹玲
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
設計師/蕭青陽
父:「如果我問自己對你有什麼期望,答案非常簡單──我要你自由。」
媲美《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與《最後的演講》,長佔義、德兩國暢銷排行榜、感動歐洲一百多萬讀者
當生命只剩最後三個月,
帝奇亞諾‧坦尚尼邀請平時難得一會的兒子前來相聚相談,
一同踏上他這段最後的人生旅程,
過程中有笑也有淚,
最後由兒子記錄成書――《最後的邀請》。
它既論個人與世界、過去與未來,又談工作與親情、生與死、愛與捨;
看人類那麼努力卻又荒謬、世事那麼規律卻又無常,
同時,看一個生命有如風中殘燭的父親,
如何因為愛而盡力為兒女留下三個月的生命,
又如何捨得放下這份愛,堅定地踏上他的下一段旅程。
身為人父,
他不是陪著孩子成長的好爸爸,
因為他多數時間都在戰場最前線冒著生命危險從事報導工作;
他不是和子女像朋友般親密的好爸爸,
因為他像山一樣高的盛名給孩子帶來沉重壓力;
但孩子仍然愛他敬他,
因為他正直、誠實、自由不羈,一生都為自己的信念而戰,
直到生命落幕都不曾改變。
父親的背影好高大,是子女永遠的仰望;
父親是人生道路上的前輩,追隨其身影也是每個為人子女的獨一無二幸福。
《最後的邀請》不僅是坦尚尼一家的故事,也是每對父子的故事。
帝奇亞諾‧坦尚尼,
一個比亞洲人更熱愛亞洲的義大利人,
七○年代以德國《明鏡周刊》記者的身分從歐洲來到亞洲定居,
尋找解決人類前途與個人生命的答案。
《最後的邀請》,
是他的奮鬥史,從一個義大利貧民後代變為歐洲名聞遐邇的記者;
是他的記者生涯紀錄,親眼見證了近代亞洲的血腥征戰與發展史;
更是一個智者的真知灼見,
早在2004年就察覺到年輕人貪婪追逐巨利、欠缺理想與信念的惡兆──
這難道不是今日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之肇因其一?
而智者的歸宿,無私無我,中西皆同;
帝奇亞諾‧坦尚尼如此,聖嚴法師如此──
有形的事物盡放手,只留智慧在人間。
巴黎隐士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倪安宇 译林出版社 2009 - 7
《巴黎隐士》是意大利当代著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去世后,其遗孀埃斯特·卡尔维诺从他的遗文中整理出一些涉及其生平、成长、创作经历、思想形成等方面的文字,编辑成卡尔维诺的自述。其中收录了卡尔维诺未发表的一篇《美国日记》,还有一篇在意大利未发表过、在瑞士卢卡诺区限量出版的《巴黎隐士》,并以此标题作为全书的书名。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卡尔维诺的生活阅历和创作道路。
命運交織的城堡 豆瓣
Il castello dei destini incrociati
作者: Italo Calvino 伊塔羅.卡爾維諾 译者: 林恆立 時報文化 1999 - 9
一種遊戲裡的魔幻奇想,隨機化的生命哲思!
在濃密森林內部有一座城堡,為所有途中不及避夜的人們提供庇護。疲憊的我,自從進入森林後,已面臨無數次的決戰,來到城堡與許多不相識的過客共處一室,我們開始交換彼此的冒險傳奇,各自說完故事之後,晚餐在無聲中結束,這時有一位年輕客人拿出一付塔羅牌(比一般玩遊戲或是吉卜賽人占卜用的大一些),他並不是想玩牌,更沒人想詢問未來為命運解讀,接著他以三張牌(幣國王、幣十、棍九)排成一列,在這之後加入了另一張牌……,他拿起了代表「我」的那張牌,於是我們了解到,他準備要說一則他的故事,每到一個段落時,再加入幾張代表事件的塔羅牌,如此架構了這則關於不知感恩者,受到嚴厲懲罰的傳奇!
卡爾維諾以這種方式創作了十二則傳奇故事,由不同身份客人演繹,整本書以圖案的排序呈現故事,文字的部份重構與解譯故事,讀者可以直接「閱讀」這些卡片,觀察圖繪內容,建立意義,隨著每個單張卡片插入順序的不同而變動,同時每張卡片也可以被「反向」閱讀。
第一個故事:「不知感恩的人與他的懲罰」,以「杯騎士」這張牌開始(暗示自己的身份是位騎士,及自己所擁有的財富),當這位騎士了解到自己擁有擢升朝廷的機會時,毫不遲疑旋即整裝出發,拜訪鄰國城堡,甚至希望有機會贏得美人歸,懷著夢想進入森林,在森林中被一位狂暴的盜賊襲擊,幸而汲水的少女經過救了他,(這時所有在座的人都預期到兩人將會有一段浪漫愛情發生),然而一陣溫存過後,不知感恩的騎士頭也不回地丟下少女離去……。故事第二部份的三張牌(女皇、杯八、劍騎士):騎士如願娶得一位美嬌娘,正當婚禮舉行到一半時,突然闖進另一位騎士,在他耳邊說了幾句話(有事要發生了,大家交頭接耳地),年輕騎士回到之前遇難的森林,這時出現了一位亞馬遜女戰士,告訴騎士因為他背棄了救他的少女,觸犯了森林女神,必須付出代價……。
當第一個故事結束時,第二位客人便迫不及待地想接下去說了,他對上個故事中騎士的在森林中的遭遇非常感興趣,於是將牌重新排了一下,變成另一個「出賣靈魂的煉金術士」,關於永生、命運和為達到目的連靈魂都出賣的故事。如此每個故事都是以前一個故事的片斷延伸而成,形成一種隨機的變化,產生不同的可能和結果,各自獨立的故事又可組合成一個故事,形成各人命運交織的網。
真實的人生無法重來,由塔羅牌安排的人生卻可隨心所欲,或許卡爾維諾有意以這種遊戲裡的魔幻奇想,隨機安排所有可能的遭遇,暗示命運的不可掌握!
亚当·斯密在北京 豆瓣
作者: (意)阿里吉 译者: 路爱国 / 许安结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 6
本书是作者两部早期著作《漫长的20世纪》与《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的续集和延伸,集中论述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形成的两个最为重要的过程:一个是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新世纪计划”的出现与消亡,另一个是中国成为东亚经济复兴的领导者。
本书的主要分析重点是美国和中国,它们是全球变革演进的关键角色。
本书的目的既要根据亚当·斯密的经济发展理论来诠释全球政治经济中心从北美向东亚的转移,又要根据这种转移来诠释《国富论》。为实现这个双重目的所做的努力贯穿于全书始终。
倒退的年代 豆瓣
A PASSO DI GAMBERO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翁德明 漓江出版社 2012 - 5
《倒退的年代:跟着大师艾柯看世界》收录艾柯的数十篇专栏文章、演讲词、会议发言和短篇小说,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他的最引人注目的美文集结。以时代的“向后倒退”为主题,更多地将视野投往政治、社会、价值观、时代流变等宏观领域,展现出艾柯更加外在的“大”世界,其中随处可见那种“管尽天下事”的欧洲古代文士品格。在书中,艾柯将诸种攸关世界走向的重大问题拼贴为一幅“倒流”的巨型画卷,审视“千禧年”的焦虑,解读“新战争”、极端主义、新保守主义的崛起,犀利嘲诮正在兴起的“媒体民粹主义”,批评对人民意志的扭曲。不同的文章长短不一、风格迥异,有的折射沉静、清澈的学人之姿,有的显露戏谑、优雅的文豪之风。一个我们不知道的艾柯,一个我们未正视的时代,从这些迷人的文字中浮现。
现代史学的古典基础 豆瓣
The Classical Foundations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作者: [意] 莫米利亚诺(Arnaldo Momigliano) 译者: 冯洁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6
古代并非只有一种历史,人类自由的心灵创造出许多种类型。谁想要知道如今称之为历史学的是关于什么,就必须理解这个类型的多样性和它们的起源。
在本书中,意大利史学家莫米利亚诺(Arnaldo Momigliano)告诉了我们,希腊史学、希伯来史学与波斯史学之渊源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希腊史学伟大的修昔底德传统和希罗多德传统的兴衰与希伯来史学在《马加比书》出现之后消失的原因,以及希罗多德传统、古文物学者到现代社会学的传承和这个统绪与源自于修昔底德传统的古典—现代史学的对立、融合;作者还指出,罗马人接纳了希腊史学,并创造了民族历史的书写形式,这种接纳从此决定了欧洲史学的未来:欧洲民族史学与史学的古典特性即来源于此;最后,作者叙述了凯撒利亚的优西比乌斯首创的基督教会史学,它受到希腊史学多方面的影响,却又有超验的意义,以使徒传承和教义正统为支柱,创造了关于神圣制度与普世教会的历史,其对历史进程赋予意义的天命观,在18、19世纪开始渗透进现代历史的书写,促成了历史哲学的出现,而随着现代的兴起,又因基督教与人间事务的深刻纠葛,使得教会历史存在的权利被广泛地质疑。
历史学将走向何方?作者问道,历史学与社会学还会继续分离吗?教会历史在现代世界的命运将会如何?现代历史哲学与现代史学最终是否能协调一致?一切疑问的解答与对未来的预言依然有待我们再一次回到一切历史的开端之处。
Essays in Ancient and Modern Historiography 豆瓣
作者: Arnaldo Momiglian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2 - 7
Arnaldo Momigliano was one of the foremost classical historiograph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is collection of twenty-one carefully selected essays is remarkable both in the depth of its scholarship and the breadth of its subjects. Moving with ease across the centuries, Momigliano supplements powerful readings of writers in the Greek, Jewish, and Roman traditions, such as Tacitus and Polybius, with writings that focus on later historians, such as Vico and Croce. Charmingly written and concise, these pieces range from review essays reprinted from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to treatises on the nature of historical scholarship. "Essays in Ancient and Modern Historiography "is a brilliant reminder of Momigliano s profound knowledge of classical civilization and his gift for deftly handling prose. With a new Foreword by Anthony Grafton, this volume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any student of classics or historiography."
Alien Wisdom 豆瓣
作者: Arnaldo Momigliano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 2
In this classic study of cultural confrontation Professor Arnaldo Momigliano looks at the attitude of the Greeks to four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 the Roman, Celtic, Jewish and Persian - and analyses their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interactions from the fourth to the first centuries BC. He argues that in the Hellenistic period the Greeks, Romans and Jews formed a special exclusive relationship and effectively established what until recent times was the normal horizon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Inevitable Illusions 豆瓣
作者: Massimo Piattelli-Palmarini Wiley 1996 - 11
"Fascinating and insightful. . . . I cannot recall a book that has made me think more about the nature of thinking." — Richard C. Lewontin
Harvard University
Everyone knows that optical illusions trick us because of the way we see. Now scientists have discovered that cognitive illusions, a set of biases deeply embedded in the human mind, can actually distort the way we think.
In Inevitable Illusions, distinguished cognitive researcher Massimo Piattelli-Palmarini takes us on a provocative, challenging, and thoroughly entertaining exploration of the games our minds play. He opens the doors onto the newly charted realm of the cognitive unconscious to reveal the full range of illusions, showing how they inhibit our ability to reason—no matter what ou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r IQ. Inevitable Illusions is stimulating, eye-opening food for thought.
Means Without End 豆瓣
作者: Giorgio Agamben 译者: Vincenzo Binetti / Cesare Casarino Univ Of Minnesota Press 2000 - 10
An essential reevaluation of the proper role of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life. A critical rethinking of the categories of politics within a new socio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this book builds on the previous work of the distinguished political philosopher Giorgio Agamben to address the status and nature of politics itself. Bringing politics face-to-face with its own failures of consciousness and consequence, Agamben frames his analysis in terms of clear contemporary relevance. He proposes, in his characteristically allusive and intriguing way, a politics of gesture-a politics of means without end.
Among the topics Agamben takes up are the "properly" political paradigms of experience, as well as those generally not viewed as political. He begins by elaborating work on biopower begun by Foucault, returning the natural life of humans to the center of the polis and considering it as the very basis for politics. He then considers subjects such as the state of exception (the temporary suspension of the juridical order); the concentration camp (a zone of indifference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secret matrix of the political space in which we live); the refugee, who, breaking the bond between the human and the citizen, moves from marginal status to the center of the crisis of the modern nation-state; and the sphere of pure means or gestures (those gestures that, remaining nothing more than means, liberate themselves from any relation to ends) as the proper sphere of politics. Attentive to the urgent demands of the political moment, as well as to the bankruptcy of political discourse, Agamben's work brings politics back to life, and life back to politics.
Theory Out of Bounds Series, volume 20
Translation Inquirie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Liberalism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Domenico Losurdo 译者: Gregory Elliott Verso 2011 - 4
In this definitive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liberalism from the eighteenth to the twentieth centuries, Domenico Losurdo overturns complacent and self-congratulatory accounts by showing that, from its very origins, liberalism and its main thinkers-Locke,Burke, Tocqueville, Constant, Bentham, Sieyes and others-have been bound up with the defense of the thoroughly illiberal policies of slavery,colonialism, genocide, racism and elitism. Losurdo probes the inner contradictions of liberalism, also focusing on minority currents that moved to more radical positions, and provides an authoritative accou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omestic and colonial spheres in the constitution of a liberal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