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
喋血孤城 (2010) TMDB 豆瓣
7.5 (39 个评分) 导演: 沈东 演员: 吕良伟 / 安以轩
其它标题: 常德大血战 / Death and Glory in ChangDe
1943年,侵华日军为了挽救必然失败的命运,挥军进犯湘西北军事重镇常德。驻守当地的国军第74军57师临危受命,八千代号虎贲的将士在师长余程万(吕良伟 饰)带领下,准备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决一死战。
战云密布的前夜,连长冯宝华(袁文康 饰)推迟了与未婚妻婉清(安以轩 饰)的婚事以全力备战,同日军有国仇家恨的当地苗族青年黄二虎(谢孟伟 饰)踊跃参军,敌兵未至,常德军民斗志已燃!然而在日军的优势火力迫压下,德山与河伏先后失守,常德成为一座孤城。余程万下令全师与城共存亡,虎贲将士在毒气与炮火中与日军展开一寸寸土地的争夺。最终57师用覆亡的代价谱写下抗战史中不朽的一页。
长沙·常德·衡阳血战亲历记 豆瓣
作者: 葛先才 团结出版社 2007 - 1
该书是国民党将领葛先才将军对长沙、常德和衡阳血战的回忆录,在台湾是获奖作品。这部千万血泪汇成的战斗史 篇记载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地拼搏纪实,是抗战中重大战役的特写和再现 。该书最为可贵的地方在于为了保持这部抗战实录的真实性,书中对葛先才将军的记述原文照录,未加过多删减。
长沙大会战内幕全解密 豆瓣
作者: 马正健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5 - 8
《长沙大会战内幕全解密: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备忘录》作战时间:1939年9月——1942年12月16日。参战兵力:中国第九战区42个军、9个挺进纵队共约91万人;日军11个师团、10支队及海军、航空兵各一部,3个飞行团和海军第一分遣舰队、两个独立混合旅团,共34万余人。作战结果:日军伤亡9万余人,中国军队伤亡12万余人。会战意义:中国军队长沙会战的胜利,对国内国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仅进一步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对支援美、英在太平洋战场作战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寻访抗战老兵 豆瓣
作者: 《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组 2005 - 11
{这些伟大名字背后的默默无闻者,这些宏大叙事下的细节与人性,是我们最堪珍藏的同仇敌忾,是我们最可信赖的历史真实。}
王春芙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方都市报总编辑)
在全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从2005年5月9日到9月2日,《南方都市报》以“寻访抗战老兵”为主题,先后推出了60期特别报道,详细披露了60名老战士在那血与火的年代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便是这60期特别报道的一个结集。
《南方都市报》编辑部从一开始就准确捕捉到了今年抗战纪念报道的重要性,将其视为今年最重要的新闻事件。从4月到8月,我们的记者分赴全国20余省市,包括出境采访至今残留在缅甸边境的原中国军人。采访到的这60名老战士的经历,基本涵盖了整个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和重要战役。如果将60篇报道连缀起来,便构成了一部个人化的抗战史。纵观《南方都市报》的这一报道,有着以下几点独特的优势:
一、立足高处,视野广阔,时空跨度大。
与大多数报纸媒体的老兵报道更多呈现本地化倾向不同,南都的“寻访抗战老兵”力图通过老兵的视角,全方位呈现出抗日战争的壮阔与艰苦。因而我们的报道选择对象上是以战役为主轴,力求每一场重大战役都能找到参与过的老兵,因而报道的空间跨度极大,60篇报道完整地构造了抗战的战场态势与战役历程。
二、对于敏感历史题材大胆突破创新,把握分寸得宜。
由于连战访问大陆带来的两岸关系突破,国共两党实现历史性和解,因而今年的抗战纪念活动对于国民党的抗战功绩给予了前所未有的积极评价。许历农等国民党退役将领也获邀参加9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抗战胜利纪念大会,并获得了胡锦涛主席颁发的抗战纪念章。8月30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王在希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各次重大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军队的很多将士英勇杀敌、壮烈牺牲。这一系列的举措都表明了,今年对抗战历史的叙述已出现了新的报道空间。
在大胆创新的同时,我们始终牢牢把握住舆论导向和报道分寸,坚持以我为主,彰显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从而使整个报道显得既富有新意,又不失原则。
三、以人为本,贯穿始终的报道切入角度。
《南方都市报》在整个抗战报道中,秉持本报一贯的人文关怀立场,以大历史变动下的个人命运作为贯穿前后的核心报道内容。在老兵报道中,我们选择了不为人知的普通战士作为报道的主角。以人物为主的叙述角度,使宏大的概念变为有血肉的故事,遥远的历史变为有声音、有呼吸、息息相关的人性。
四、记者全面出击,第一手获取现场资料
《南方都市报》为抗战报道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四个月间,先后派出20多名记者分赴大江南北20多个省市采访,甚至远至缅甸丛林。由于有大量记者第一手的现场采访,因而我们的报道不是单纯的资料整合,而是有古战场的景物变迁,历史当事人的亲历叙述,散存于民间的乡土记忆,以及各地地方志研究专家的核心材料等等,这就使报道显得采访扎实,资料详尽,叙述角度多元。在巨大的历史价值之外,也具有强烈的新闻价值。
空前的规模,巨大的投入,使得《南方都市报》的报道获得了巨大的公共影响力。寻找60个老兵,寻找的是那场战争里千万个为国献身的将士的缩影,寻找的是一个民族在绝望境地艰难复兴的集体记忆。
网易“寻访抗战老兵”专题 http://news.163.com/918/
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战争 豆瓣
作者: 方德万 译者: 胡允桓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7
以往欧美学术界在论述抗战前夕和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政府的作用时,多采用“史迪威模式”,把目光更多投向中外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本书作者认为应从中国社会本身来寻求答案,为此,在翻阅爬梳了大量原始档案和文献的基础上,对此项课题进行重新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看法,供中国学界和一般的文史爱好者参考。
“在我的分析中强调四个主题。第一,我把战事和军事置于国民党历史的中心,这段历史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作为一个附有武装力量的革命组织的崛起,直到1945年8月随日本投降而终止的抗日战争,到彼时为止,我相信其失败虽然不是不可避免的,却是可以预见的。……
第二,国民党民族主义的一项内容是驳斥将中国描绘成一种不尚武的文化。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认为中国不尚武、消极和落后的观点在中国内部被接受了。……
第三,虽然国民党人受到西方军事模式和文化批评的影响,他们并没有忘记中国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政策采纳了过去的传统。……
第四,我很重视地缘政治。一方面,这要求注意国民党自己在地缘政治方面的深谋远虑。在这一方面,从1935到1939年,国民党试图利用日本和中国东北有漫长边界的苏联之间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