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中國文學植物學 豆瓣
作者: 潘富俊 貓頭鷹出版社 2011 - 5
植物學可以解開《紅樓夢》的歷史懸案?印證唐朝中西文化交流頻繁?
《紅樓夢》一百二十回都是曹雪芹所寫,高鶚有沒有狗尾續貂?從「植物」可以得到答案。唐朝盛世時的首都長安據說充滿異國風情,這樣的景致也可以從「植物」一窺堂奧?
兩千年來,第一位用現代植物學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跨界奇才!
你到過台北植物園,逛過「詩經植物園區」嗎?欣賞荷花時,可曾留意池畔的「唐詩植物」、「宋詞植物」教學看板?這些都是作者潘富俊博士的創舉!作者累積近半世紀的研究、親筆點評近萬本中國典籍、走過兩岸三地上萬里路,終於開創這門嶄新的學科,運用現代植物學的科學方法研究中國經典,並在各大專院校開課。兩千年來先民的智慧結晶有了嶄新的欣賞視角。
古今植物名稱有很大的差異,時代離得愈遠,差異就愈大。以距今兩千年左右的《詩經》收錄的一三七種植物為例,名稱古今相同或類似的只有二十種,占比不到15%!植物代表的意涵的變化也耐人尋味,如「柳」,最初象徵文人氣節,如「陶潛五柳」,後來因為音近「留」,折柳送別表示離情依依,但到了宋元以後,卻衍生出「殘花敗柳」、「花街柳巷」、「尋花問柳」負面用法。植物在不同朝代出現的比例還可以反映時代氛圍,比如唐代版圖擴大,中西文化交流密切,詩中就出現了來自遙遠印度、西亞,甚至非洲的植物(罌粟、胡麻、波斯棗等)。
作者翻遍浩瀚書海,遠從《詩經》、十三經、《全唐詩》,近逼清詩,以地毯式的搜尋方式,逐字逐筆過濾所有作品,書末皆以筆畫下密密麻麻的「正」字計數記錄。不只「眼到手到」,為了驗證古人所言真偽,作者還實地一一探訪作品提及的每種植物,並考證當地自然生態,還原幾千年來文人筆下的植物原貌,解析不同朝代有著不同名稱與寓意的植物概況,並找出植物引進中國的脈絡,同時分辨虛實,釐清作品的寫實與想像。跟著作者的腳步,我們發現,只要稍微留心,古典文學中的植物常可在生活周遭發現,讓我們一面親近古典詩詞,一面認識植物。
【專文推薦】
◎黃生 台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
【專業推薦】
◎王基倫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洪淑苓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康來新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蔡珠兒 作家
◎蘇鴻傑 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名譽教授
◎走入植物的世界,印證文學的心靈。──王基倫/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閱讀本書,就像闖進文學的桃花源,令人流連忘返。──洪淑苓/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在文學中觀花賞木,真是富有!而且,還不必交奢侈稅。──康來新/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中文和植物的寶典,簡直是夢幻之書。──蔡珠兒/知名作家
◎遍覽中國古文群芳譜,今日始見百花真面目。本書帶領亞熱帶的台灣子民,熟悉地大物博的中國文學植物,也讓現代的中國人更了解古文中所詠頌的民俗植物。──蘇鴻傑/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名譽教授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豆瓣
8.4 (10 个评分) 作者: 王德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2006年秋,作者应邀到北京大学短期授课,本书即根据那八堂课整理而成。八堂课,有六次是演讲性质,各从“抒情”与现代中国话语的主题,如启蒙、革命、国族、时间/历史以及创作主体,做出观察;另外两次则为座谈,范围包罗较广。作者所援引的范例有“五四”到当代的主要作家,也有海外文学的佼佼者。所讨论的文类,除了“抒情”表述的主要形式诗歌之外,也尝试了如小说、散文、戏剧,甚至音乐。作者另外写出《“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宇宙观文学现代性》作为序论,一方面补足课堂上未能顾及的背景和论式,一方面也试对同学们的课堂提问做出比较有体系的回答。作者以为,对“抒情传统”的重新叩问,正是我们对中国文学何所来、何所去的反省,也是对一“有情”的历史的召唤。
想像中国的方法 豆瓣
作者: 王德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 9
目录:
序:小说中国
辑一
被压抑的现代性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寓教于恶
三部晚清狎邪小说
贾宝玉坐潜水艇
晚清科幻小说新论
《老残游记》与公案小说
“谴责”以外的喧嚣
试探晚清小说的闹剧意义
“说话”与中国白话小说叙事模式的关系
翻译“现代性”
论晚清小说的翻译
辑二
从“头”谈起
鲁迅、沈从文与砍头
“母亲”,你在何方?
论巴金的一篇奇情小说
荒谬的喜剧?
《骆驼祥子》的颠覆性
做了女人真倒楣?
丁玲的“霞村”经验
半生缘,一世情
张爱玲与海派小说传统
辑三
从老舍到王祯和
现代中国小说的笑谑倾向
女作家的现代“鬼”话
从张爱玲到苏伟贞
原乡神话的追逐者
沈从文、宋泽莱、莫言、李永平
落地的麦子不死
张爱玲的文学影响力与“张派”作家的超越之路
潘金莲、赛金花、尹雪艳
中国小说世界中“祸水”造型的演变
华丽的世纪末
台湾·女作家·边缘诗学
辑四
历史·小说·虚构
现代文学史理论的文、史之争
以近代中国政治小说的研究为例
现代中国小说研究在西方
想像中国的方法
海外学者看现、当代中国小说与电影
世纪末的中文小说
预言四则
被压抑的现代性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王德威 译者: 宋伟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5
在中国叙事文学的研究里,晚清小说一向不受重视。但不论从历史、美学、意识形态及文化生产的角度来看,此一时期的小说所显现的尖力及复杂面向,都足以让人大开眼界。尤其对治现代文学者而言,晚清小说岂止仅代表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阶段;它的出现,还是它的被忽视,本身就已经见证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端。
本书将晚清小说视为一个新兴的文化场域,撷取晚清小说的四个文类:狎邪、侠义公案、丑怪谴责与科幻奇谈作为欲望、正义、价值、真理四种相互交错的话语,通过这四种话语的重新定与域辩难,呈现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及建构的主要关怀。本书通过对晚清文学历史与理论语境的建构,对被阻碍的晚清小说所包含的多重现代性的挖掘,追寻中国现代文学众生喧哗的起源,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English Literature 豆瓣
作者: Jonathan Bat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10 - 10
Sweeping across two millennia and every literary genre, acclaimed scholar and biographer Jonathan Bate provides a dazzling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 The focus is wide, shifting from the birth of the novel and the brilliance of English comedy to the deep Englishness of landscape poetry and the ethnic diversity of Britain's Nobel literature laureates. It goes on to provide a more in-depth analysis, with close readings from an extraordinary scene in King Lear to a war poem by Carol Ann Duffy, and a series of striking examples of how literary texts change as they are transmitted from writer to reader. The narrative embraces not only the major literary movements such as Romanticism and Modernism, together with the most influential authors including Chaucer, Donne, Johnson, Wordsworth, Austen, Dickens and Woolf, but also little-known stories such as the identity of the first English woman poet to be honoured with a collected edition of her works. Written with the flair and passion for which Jonathan Bate has become renowned, this book is the perfect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for all readers and students of the incomparable literary heritage of these islands.
他山的石头记 豆瓣 Goodreads
8.6 (19 个评分) 作者: 宇文所安 译者: 田晓菲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8
《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论文集,由哈佛才女田晓菲选编而成。《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所选的17篇文章,论述范围从上古文本如《诗经》、《左传》一直到五四时期有关文学史的重写,以及传统文化与全球主义之关系等问题。这些文章不是某个“理论”或“学派”的产物,而是思想之精要、学术之心得;它们源于激情,也是苦心经营的结果。各篇的研究方法,不为一门一派所囿,而是体现了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精神,体现了一种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烽火与流星 豆瓣
9.2 (26 个评分) 作者: 田晓菲 中华书局 2010 - 1
本书不仅探讨梁朝的文学作品,更旨在检视梁朝文学生产的文化语境,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文化史和文学史问题,重新评估和挑战对这一时代文化史以及文学史的现行主流观点,并探索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历来对梁朝的忽视与贬低。在这一意义上,作者希望本书对于梁朝的讨论,不仅会加深我们对于中国中古时代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促使我们反思现当代中国国学研究乃至海外汉学研究中的“文化政治”问题以及意识形态取向。
中国现代小说史 豆瓣 Goodreads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8.0 (16 个评分) 作者: 夏志清 译者: 刘绍铭 / 李欧梵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 7
《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一部有相当影响、也是有相当争议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学术著作,可以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还的治中国现代文学的专家、学者几乎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这部著作的影响。当然,由于该书作者系美籍华人,长期在美国工作,其理论立场、观点、思想倾向和我们不尽相同,因而该书的观念和批评标准也与我们不同。为了繁荣学术研究,扩大学术交流,出版一些不同思想、不同观点、不同倾向的学术论著是很有意义的。
传统与个人才能 豆瓣
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Selected Essays
8.4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T·S·艾略特 译者: 卞之琳 / 李赋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6
本书共收录了艾略特在1919年至1936年期间18篇评论文章和演讲稿。凭借其深厚的文学蕴涵和冷静敏锐的洞察力,这名出色的批评家对英国文学史上具有时代重要性的代表诗人进行了承前启后的审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文学批评的意义和手法的独到见解。
Schriften zu Kunst und Literatur 豆瓣
作者: Niklas Luhmann Suhrkamp Verlag 2008 - 4
Die traditionelle Frage an die Kunst war und ist die nach ihrem Wesen – die ehrwürdigen Antworten, die gegeben wurden, waren jedoch von kurzer Halbwertszeit. Denn Kunst verändert sich – ganz im Gegensatz zu den Wesensdefinitionen ihrer Beobachter.
Im Jahr 1976 stellt allerdings der Wegbereiter der Systemtheorie eine neue, überraschende Frage: »Ist Kunst codierbar?« Dahinter steht die völlig anders ansetzende These, daß Kunst sich im Unterschied zu wirtschaftlichen, politischen oder wissenschaftlichen Operationen durch die spezifische Codierung ihrer Kommunikationen auszeichne. Dieser Neuansatz hat zu einer äußerst fruchtbaren und weltweit wie interdisziplinär geführten Diskussion geführt. Dieser Band versammelt Luhmanns maßgebliche Beiträge zur Systemtheorie der Kunst und Literatur und einige unpublizierte Texte aus dem Nachlaß. Eine Skizze dieses Ansatzes und seiner Wirkungsgeschichte bietet dabei das Nachwort zu dieser Textsammlung.
苦闷的象征 豆瓣
作者: 厨川白村 译者: 鲁迅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 - 9
《苦闷的象征》:北斗译丛。向人生的道路进行的时候,我们就或呻,或叫,或怨嗟,或号泣。而同时也常有自己陶醉在秦凯的欢乐和赞美里的事,这发出来的声音,就是文艺。对于人生,有着极强的的爱慕和执著,至于虽然负了重伤,流着血,苦闷着,悲哀着,然而放不下,忘不掉的时鞋 在这时候,人类所发出来的诅咒。愤激赞叹,企葛,欢呼的声音不就是文艺么’……文艺就是朝着真善美的理想,追赶向上的一路的生命的进行曲、也是进军的喇叭。响亮的闳远的那声音,有着贯天地动百世的伟力的所以就在此。
Professing Literature 豆瓣
作者: Gerald Graff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7
Widely considered the standard history of the profession of literary studies, "Professing Literature" unearths the long-forgotten ideas and debates that created the literature department as we know it today. In a readable and often-amusing narrative, Gerald Graff shows that the heated conflicts of our recent culture wars echo - and often recycle - controversies over how literature should be taught that began more than a century ago. Updated with a new preface by the author that addresses many of the provocative arguments raised by its initial publication, "Professing Literature" remains an essential history of literary pedagogy and a critical classic.
毕希纳全集 豆瓣
9.3 (12 个评分) 作者: [德] 格奥尔格·毕希纳 译者: 李士勋 / 傅惟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5
毕希纳的文学作品虽然不多,但却以极高的质量在德国文学史上赢得了一个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的文学作品总共只有四部:一部历史剧《丹东之死》,一部讽刺喜剧《雷昂采与蕾娜》,一部命运悲剧《沃伊采克》和一部中篇小说《棱茨》。 除了上述四部作品外,革命传单《黒森快报》(把和平给茅屋!把战争给宫殿!)也可以称之为浸透政治色彩的第一个文学作品。它不但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他准备从事政治活动的政治纲领,对后来的德国传单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北原白秋詩集 豆瓣
作者: 北原 白秋 / 神西 清 新潮社 1950
官能と愉楽と神経のにがき魔睡へと人々をいざなう異国情緒あふれる「邪宗門」など、豊麗な言葉の魔術師北原白秋の代表作を収める。
Anthology of Japanese Literature 豆瓣
作者: Donald Keene Grove Press 1994 - 1
The sweep of Japanese literature in all its great variety was made available to Western readers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anthology. Every genre and style, from the celebrated No plays to the poetry and novels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find a place in this book. An introduction by Donald Keene places the selections in their proper historical context, allowing the readers to enjoy the book both as literature and as a guide to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Japan. Selections include “Man’yoshu” or “Collection of Ten Thousand Leaves” from the ancient period; “Kokinshu” or “Collecti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Poetry,” “The Tosa Diary” of Ki No Tsurayuki, “Yugao” from “Tales of Genji” of Murasaki Shikibu, and “The Pillow Book” of Sei Shonagon from the Heian Period; “The Tale of the Heike” from the Kamakura Period; Plan of the No Stage, “Birds of Sorrow” of Seami Motokiyo, and “Three Poets at Minase” from the Muromachi Period; and Sections from Basho, including “The Narrow Road of Oku,” “The Love Suicides at Sonezaki” by Chikamatsu Monzaemon, and Waka and haiku of the Tokugawa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