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
汉字书法之美 豆瓣
7.2 (27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1
五千多年前,象征黎明曙光的第一个汉字出现了,文字在天地之间被创造出来,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完成了每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到了现代,汉字不曾消失、不肯遗忘,更将拥有悠长丰沛的活力。
作者以其独特的美学情怀,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文字编织成画面,我们走进了那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间光廊,东方书写的敬意与喜悦,就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颜楷《多宝塔碑》技法 豆瓣
作者: 张敏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5 - 4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书法碑帖,浩如烟海。一般来说,主要有真、行、草、隶、篆等字体。如今书法学习大军浩浩荡荡,为了满足书法学习者的要求,一九九四年,我利用[八小时之外],编写了这套通俗、衫丛书。这套丛书出版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米芾蜀素帖 豆瓣
2000
《中国碑帖经典:米芾蜀素帖》由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中国碑帖经典:米芾蜀素帖》是“中国书法经典学习与鉴赏”系列之一,以行书学习和鉴赏为主,介绍行书的特点、笔法、结构和章法等知识,并对传世碑帖作启迪性的分析评述。较少涉及具体的行书技法,而是侧重行书发展与技法理论性的问题,有对前人观点的梳理升华,具体而言,尽可能增加图版的数量,以便更直观、更形象地阐释事理;在语言表述上,力求深入浅出,简明扼要,也照顾到每位作者的叙述风格,以使丛书显得生动而富有灵气。
漢字書法之美 豆瓣
作者: 蔣勳 遠流出版社 2009 - 8
五千多年前,象徵黎明曙光的第一個漢字出現了,文字在天地之間被創造出來,在動物骨骸、金屬、石頭、竹簡、紙帛上被記錄下來,在各個朝代以或沉重樸厚,或飛揚婉轉,或森嚴宏大,或肆意狂放的書寫線條,完成了每個時代美學最集中的表現。
到了現代,漢字不曾消失、不肯遺忘,更將擁有悠長豐沛的活力。
給小朋友一堂走出戶外的書法課吧!看看大自然間處處流動的線條之美,打開孩子感知世界的能力。
給自己一趟感受生活的文字巡禮吧!匾額對聯、招牌標誌、舞蹈繪畫,字不再只是文字,都有它觸動人心的美麗與驚喜。
蔣勳說:書法是呼吸,是養生,是身體的運動,是性情的表達,是做人處事的學習,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現實裡的記憶,是還原到初寫自己名字時的認真……
作者以他獨特的美學情懷,述說動人的漢字書法故事。文字編織成畫面,我們走進了那古老卻又現代的漢字時間光廊,東方書寫的敬意與喜悅,就在你我的指間心中!
简体中文版即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手帖:南朝歲月 豆瓣
作者: 蔣勳 印刻 2010 - 10
帶領您與諸帖素面相對
進入一千七百年前
看流雲舒卷,看積雪凝寒,看花開爛漫
也看見──最荒謬絕望的時代 最率性真實的人生
「手帖其實不是書法,手帖是洞澈生活的空靈明淨小品。」
這些「手帖」──文人間的書信便條,因為書法之美,流傳下來,成為後世臨摹寫字的「帖」。然而,「帖」更是同時具有「私密」、「隨性」卻又極為貼近「真實」、「率性」的文體。曖昧迷離、若即若離,構成讀「帖」時奇特的一種魅惑力量。
●陸機《平復帖》●王羲之《十七帖》、《適得帖》、《遠宦帖》、《快雪時晴帖》、《寒切帖》、《嚴君平帖》、《漢時帖》、《成都城池帖》、《蜀都帖》、《鹽井帖》、《旃罽帖》、《藥草帖》、《上虞帖》、《服食帖》、《積雪凝寒帖》、《姨母帖》、《二謝帖》、《得示帖》、《喪亂帖》、《頻有哀禍帖》、《憂懸帖》、《兒女帖》、《妹至帖》、《執手帖》、《初月帖》、《衰老帖》、《轉佳帖》、《極寒帖》、《如常帖》、《得涼帖》、《蘭亭序》●王徽之《新月帖》●王獻之《中秋帖》、《廿九帖》、《奉對帖》●王薈《癤腫帖》●王慈《?酒帖》●王珣《伯遠帖》●王志《一日無申帖》……………
南朝畢竟過去了。美麗故事裡人物的灑脫自在隨大江東去,只有殘破漫漶的手帖紙帛上留著一點若有若無的記憶。
那是殘酷到無法想像的年代,那是嚎啕大哭的年代,那是人性被摧毀絕望無告的年代,痛到心被貫穿,痛到肝被貫穿,痛,卻無可奈何──正是王羲之的手帖裡重複用得最多的字──但在這樣的年代中,那些以「奈何」「奈何」手帖作為生活註腳、互通親友間平安聲息書信的南朝文人,卻還是可以「仰觀宇宙之大」,看流雲舒卷,看積雪凝寒,看花開爛漫。更重要的是,在他們充滿艱難、困頓、折辱、劇痛、磨難的生活境遇中,仍然努力地活出自我,更相信文化是長久可以傳承的理想,相信手寫的墨跡斑斑可以傳遞美的生命信念,並為「美」作最後的見證。
苍凉的独白书写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原著: 蘇軾 / 导 读:蒋勋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 4
《苍凉的独白书写: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苏轼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在写下了这首遣兴的诗作,表达了他的人生之叹。诗意苍凉,表达了苏轼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之中,下笔而出的。
导读者蒋勋老师认为《寒食帖》不能单一看某一个字,整个篇章,一起看布局,才感受得到交响曲乐章般庞大壮阔的配置,感受到创作者行走于文学与书法之间惊人丰富的魅力。苏轼嘲笑自己的书法是“石压哈蟆体”,而一般他的字会被解读成“豪放”。阅读《寒食帖》上的字,则会发现其实豪放的大架构里不失细节的温柔婉约。《寒食帖》最后一句“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蒋老师把这几个字,形容成像诗人的表情,愁郁、荒凉、困顿,像最顽强的生命,像冬寒秃枝,看似颓败,却在内里蕴含隐匿发枝发叶的生命力。
蒋老师认为从《寒食帖》,可以了解苏轼如何在自我调侃、自我嘲笑里完成一种毁誉之外的豁达。
傅山的世界 豆瓣
9.6 (16 个评分) 作者: 白谦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4
十七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同于以往治书法史的学者,本书作者白谦慎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在试图重新勾勒傅山的生活经验之际,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十七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关照。凡有兴趣于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之各侧面的读者,此书亦为必读的作品。

此书英文、中文繁体字版甫出,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被评为“迄今为止研究单个艺术家的最优秀的著作之一”。
琴棋书画 豆瓣
作者: 青木正儿 译者: 卢燕平译注 中华书局 2008
《琴棋书画》是青木正儿的一部文化随笔集,主要讲述中国文人生活及其趣味之谈,也收入了几篇回忆师友的文章。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白谦慎 荣宝斋出版社 2009 - 6
以“娟娟发屋”作为话头,讨论古与今的关系,名家书法与无名氏书刻的关系,财富与收藏的关系,学术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与社会体制的关系,平民与精英的关系,经典化与修辞策略的关系。
作者从清代以来的碑学观念切入,通过对“所有出土文字遗迹都是书法”这一逻辑的廓清,探讨了书法经典化过程中文化、心理、体制等多重原因。该书花费大量笔墨,展现古代与今天“素人之书”的不同命运,指出当代书法界所标榜的“民间书法”概念名实不符,实际上只是提倡者的一种修辞策略,“平民性”的诉求看似开放,却有相当的局限。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 豆瓣
作者: 白谦慎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3 - 7
白谦慎先生的力作《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中国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增订版)以当代人的日常书写为主要关怀的艺术史著,6年前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之后,迅速引起艺术界的强烈反响,身居美国的白谦慎先生因此成为《书法》杂志的年度人物。此次出版的增订本,增加了相关概念的阐释及大量古今日常书写的图版,对于读者理解写作意图大有帮助。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不是讨论具体书法审美与批评的著作,而是立足当代的文化反思。作者从清代以来的碑学观念切入,通过对“所有出土文字遗迹都是书法” 这一逻辑的廓清,探讨了书法经典化过程中文化、心理、体制等多重原因。该书花费大量笔墨,展现古代与今天“素人之书”的不同命运,指出当代书法界所标榜的 “民间书法”概念名实不符,实际上只是提倡者的一种修辞策略,“平民性”的诉求看似开放,却有相当的局限。本书所涉及的问题,不仅是当代书法界无可回避的,亦值得艺术界反思。
白谦慎书法论文选 豆瓣
作者: 白谦慎 荣宝斋出版社 2010 - 6
本书收入了书法史学者白谦慎发表于不同时期的论文20篇,其中包括他在30年前撰写的那篇至今仍为书学界经常援引的处女作《也论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和倍受书画鉴定界前辈赞赏的《八大山人花押“十有三月”考释》,以及最近才译成中文的《17世纪中国艺术中的疾病、残疾与畸形》等。内容涉及书法美学、书法史、书家研究、20世纪书法、海外书法研究,全面地展示了他的学术关怀和理论视野。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豆瓣
作者: 熊秉明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2 - 1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试图寻找中国书法的审美哲学基础,把中国书法理论分为:喻物派、纯造型派、缘情派、天然派、禅意派六个体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研究。
宋徽宗书法全集 豆瓣
作者: 王平川 / 赵梦林 编 朝华出版社 2002 - 1
宋徽宗赵佶虽然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在艺术上却拥有较高的造诣,其独创的“瘦金体”书法笔道瘦细有弹性,运笔挺劲犀利,具有秀美洒脱的风骨。本书收录了赵佶的楷、行、草书作品多幅,较全面地展示了赵佶在小、中、大楷及行书、草书方面的造诣。 本书印刷精美,较好地再现了“瘦金体”的独特风格,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及临摹。
周越墨跡研究 豆瓣
作者: 李敖 桂冠圖書 1997 - 6
唯歷史及後人對周越卻十分陌生。本書其中作者王裕民先生從周越墨蹟的書法、材質、鈴印三方面的研究,觸類旁通,得出驚人結論,確立周越在中國藝術史上無可或缺的地位。
周越墨蹟研究
周越為宋代書法名家,其承接五代,影響力及於「宋四家」(其中蘇軾、黃庭堅、米芾皆有例證對周越之敬重)。周越和當時的王著一樣,能寫能論。唯歷史及後人對周越卻十分陌生。本書其中作者王裕民先生從周越墨蹟的書法、材質、鈴印三方面的研究,觸類旁通,得出驚人結論,確立周越在中國藝術史上無可或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