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
琼美卡随想录 豆瓣
8.7 (65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6
辑录散文46篇。在书中,读者可以一如既往地体会木心行文“丰沛而娴熟”的技巧,他“善用汉赋般的奇字”以及“在别人说不下去的地方说出别开生面”的话的特色。
哥伦比亚的倒影 豆瓣
8.6 (94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1
《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木心的第一部简体中文版作品,内中选编《九月初九》、《哥伦比亚的倒影》、《上海赋》等最能表现木心行文风格的散文13篇,并全文刊印1986年5月9日纽约《中报》副刊《东西风》发起的“木心的散文专题讨论会”文本。
2012年2月8日 已读
寫到上海早期資本主義與中國地方風俗結合的畸形繁榮倒讓人更加清晰地認識上海民國時代;很多是散文式的小說
2012 上海 中國 小說 散文
即兴判断 豆瓣
8.5 (45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9
《即兴判断》是木心的散文选集,同样是为生活而沉思,为人生而寻觅。
2012年2月19日 已读
其實說是毒吧,可能很多是合法的毒,像大麻;批愛因斯坦的箴言隱約與原子彈的發明有關,不過也可能有講箴言本身問題的意思
2012 中國 散文 木心
文学回忆录 Goodreads 豆瓣
8.8 (273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口述 / 陈丹青 笔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菜单开出来,大家选。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其中听的听,讲的讲,“金句”纷披,兀自燃烧。“讲完后,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木心说。古代,中世纪,近代,每个时代都能找到精神血统,艺术亲人。
他爱先秦典籍,只为诸子的文学才华;他以为今日所有伪君子身上,仍然活着孔丘;他想对他爱敬的尼采说:从哲学跑出来吧;他激赏拜伦、雪莱、海涅,却说他们其实不太会作诗;他说托尔斯泰可惜“头脑不行”,但讲到托翁坟头不设十字架,不设墓碑,忽而语音低弱了,颤声说:“伟大!”而谈及萨特的葬礼,木心脸色一正,引尼采的话:唯有戏子才能唤起群众巨大的兴奋。
木心开讲时六十二岁。多少民国书籍与读者,湮灭了。他的一生,密集伴随愈演愈烈的文化断层。他不肯断,而居然不曾断,这就是纽约世界文学史讲座潜藏的背景:在累累断层之间、之外、之后,木心始终将自己尽可能置于世界性的文学景观,倘若不是出走,这顽强而持久的挣扎,几乎濒于徒劳。
如今,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那五年那五册听课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结集这本大书时,已不再将之仅仅看做“世界文学史讲座”。诚如木心所最早时设想的那样,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这也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本书首次披露的木心先生及其亲属的珍贵照片,由陈丹青先生和木心的外甥王韦先生提供。附印民国版本的世界文学书影,是一部民国出版史的私人旁证。
2014年1月2日 已读
木心說,他更喜歡工業時代,有陽剛之氣;我則更喜歡商業時代,陰柔之質,何哉?工業時代的陽剛促成了二次世界大戰,商業時代,人人超越了國界,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此之為未來稍微可有樂觀之心態之本也。私以為,少年看木心,猶如菜鳥水手初面大海,抵擋不住萬頃波濤。其說未必盡準盡實盡對,且看既知即可,原來還曾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事。至於其說本身,留以未來,或有自得。
2014 中國 木心 陳丹青
云雀叫了一整天 豆瓣
8.4 (67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
在法兰克福,木心写道,飞越大西洋,伦敦消失,法兰克福出现,机组人员没发任何表格,心里有点痒兮兮。登录一个不设防的国家……画廊主、餐馆老板、咖啡厅领班都一口流利英语。坐在枫树下的木头长凳上,喝微甜的苹果酒,将香香的腊肠送入口中……木心决意在此结束这部诗及俳句集,并题名为《云雀叫了一整天》。
木心作品八种 豆瓣
10.0 (10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
这是文学的礼物,木心粉丝期盼已久的,用一个精心设计的纸盒,收入《哥伦比亚的倒影》《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日记》《即兴判断》《西班牙三棵树》《素履之往》《我纷纷的情欲》《鱼丽之宴》八种图书,这也是木心经典著作的珍藏版。
温莎墓园日记 豆瓣
8.6 (46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6
《温莎墓园日记》是木心的小说选集。
经过年近八十的作者手订,小说集删去了原来繁体字版《出猎》一小节,把“我”隐得更深,实际上是更耐人琢磨了。《美国喜剧》《一车十八人》《夏明珠》《两个小人在打架》《SOS》《完美的女友》《七日之粮》《芳芳NO.4》《魔轮》等,每一篇都在尝试新的视角,“从彼岸回来的人”,原来是这么了解人世的酸楚,生活没有“退息”,他对此岸洞若观火。
1982年,已过知天命之龄的木心离开中国,旅居美国纽约。到了国外后,他决意把主要精力放在写作上,自1984年至今,木心已出版了繁体字版多本散文、诗集和小说,颇负时誉。木心自己提了一个说法,他是"文学不明飞行物"。木心也是文体家,作品不重复自己,用字非常讲究,标点也讲究。
素履之往 豆瓣
8.5 (94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总觉得诗意和哲理之类,是零碎的、断续的、明灭的。多有两万七千行的诗剧,峰峦重叠的逻辑著作,哥德、黑格尔写完了也不言累,予一念及此已累得茫无头绪。 蒙田勿事体系,尼采戟指架构体系是不诚实——此二说令人莞尔。虽然,诚实亦大难,盖玩世各有玩法,唯恭,恭甚,庶几为玩家。吾从恭,澹荡追琢以至今日,否则又何必要文学。
本书共三辑,主要内容:庖鱼及宾、朱绂方来、白马翰如、巫纷若吉、亨于西山、翩翩不富、十朋之龟、贲于丘园、丽泽兑乐、与尔靡之等。
2012年1月28日 想读 書名取自《易傳》釋履卦初九爻辭與象傳說:「履之初九曰:「素履往,無咎」
中國 散文 木心
木心画集 豆瓣
9.4 (5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8
自1984年始,木心应邀在欧、美、港、台的华文刊物发表大量文章,《联合文学》创刊号特出专卷“木心散文个展”,形成文学狂飚,一时“人人争问木心是谁”。纽约《中报》召开《木心散文专题座谈会》,台湾洪范书店争先出版木心著作,接着圆神、远流等出版社连出小说、散文、诗篇十二集。
新世纪伊始,木心又投入绘画事业,筹备三年,举办了《木心的艺术》大型博物馆级全美巡回展。于耶鲁博物馆隆重开幕,《纽约时报》整版报道,华盛顿、芝加哥、华尔街的各大报刊纷纷激赏揄扬,佳评一浪高一浪,展览历芝加哥、夏威夷、纽约,最后此三十三幅杰作全部为耶鲁大学博物馆所典藏,其画册畅销全世界,一直列为五星级。
读木心 豆瓣
作者: 孙郁 / 李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越来越多的人在读木心,《读木心》是这个过程的结集。在这里,陈村、陈丹青、何立伟介绍了与木心的因缘际遇,童明认为木心以世界性美学思维振复了汉语文学,孙郁视木心为“游走于世界的狂士”,李静读出“你是含苞欲放的哲学家”,李宗陶分析了木心的文体家特征,刘春、春阳、仲青、陇菲、许志强、赵鲲等细读木心作品,网友也热情发言,读木心如一番奇遇,木心文字太不像文学却真正走进了文学。
爱默生家的恶客 豆瓣
8.5 (26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4
目录
一辑
圆 光
草 色
你还在这里
烟 蒂
末班车的乘客
7 克
街头三女人
马格拉计划
二辑
大西洋赌城之夜
恒河.莲花.姐妹
爱默生家的恶客
三辑
韦思明
大宋母仪
附录
诛枭记
伪所罗门书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9
木心是近年来被发掘出的华文大家,他厚实的中西文化背景,华瞻洗练的语言,宏阔的视野,倾倒了陈村、何立伟、陈丹青、阿城等一批内地作家,陈丹青曾形容其文章为“中国风骨,世界观念”,可说是抓住了木心文章的精髓。其著有《散文一集》、《琼美卡随想录》、《即兴判断》、《温莎墓园》、《素履之往》、《巴珑》、《会吾中》等。木心先生的写作生涯超过六十年,早期作品全部散失,但八十年代再度写作后,台湾为他出版了多达十余种文集。 本书为其的《伪所罗门书》诗集。
诗经演 豆瓣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3
木心最具古朴色彩的诗集。文字是古典的,观念是现代的。就诗而言,木心依据《诗经》创造性地注入现代内容,写成了《诗经演》,每首十四行,整整三百首。本诗集曾被认作“天书”,今由木心研究专家李春阳倾力注解,读者自此可一品其妙。
An Empty Room 豆瓣
作者: Mu Xin 译者: Toming Jun Liu New Directions 2011 - 5
A dazzling cycle of short stories by one of China s most revered contemporary writers and one of the world s leading artist-intellectuals.
An Empty Room is the first book by the celebrated Chinese writer Mu Xin toappear in English. A cycle of thirteen tenderly evocative stories written whileMu Xin was living in exile, this collection is reminiscent of the structural beautyof Hemingway s In Our Time and the imagistic power of Kawabata s palm-of-the-hand stories. From the ordinary (a bus accident) to the unusual (Buddhisthalos) to the wise (Goethe, Lao Zi), Mu Xin s wandering I interweaves plotswith philosophical grace and spiritual profundity. A small blue bowl becomes asymbol of vanishing childhood; a painter in a race against fading memory scribblesnotes in an underground prison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 abandonedtemple room holds a dark mystery. An Empty Room is a soul-stirringpage turner, a Sebaldian reverie of passing time, loss, and humanity regained.
The Art of Mu Xin 豆瓣
作者: Alexandra Munroe / Toming Jun Liu YU Art Gallery 2001 - 10
Mu Xin (b. 1927) is one of the leading artist-intellectuals of the Chinese diaspora. Now living in New York City, he is known for his complex writings and paintings. A formidable figure in the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ism, Mu Xin is admired for his unique synthesi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 sensibilities and intellectual traditions. This beautifully illustrated catalogue focuses on a group of thirty-three landscape paintings that Mu Xin painted between 1977 and 1979, in the immediate aftermath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Many of these works have never been exhibited or published in the West. In addition, the book features Mu Xin's Prison Notes, sixty-six sheets that were written when the artist was in solitary confinement in China in 1971-72. This catalogue will accompany an exhibition on view at the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 from October 2 to December 9, 2001. The exhibition will then travel to the David and Alfred Smart Museum of Art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from January 24 through March 31, 2002, at the Honolulu Academy of Art from October 2 to December 1, 2002 and at the Asia Society in New York City. Other venues to be announc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