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民國乃敵國也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林志宏 聯經出版公司 2009 - 3
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轉變是帝制的結束。這項改變使得中國政治、社會、經濟、文化與思想產生複雜的現象。其中,辛亥革命後的一群人物--清遺民,他們的政治認同和態度格外值得關注,是選擇舊體制、抗拒新時代新思潮的代表。這些人包括有晚清變法派的康有為、發動復辟事件的張勳、以行事「怪異」而聞名的辜鴻銘、翻譯西洋文學的林紓、影響現代中國史學的羅振玉和王國維、詞學家朱祖謀和鄭文焯,以及成為「滿洲國」總理的鄭孝胥。
本書透過遺民在民國後的活動和儀式、個人╱集體的著作書寫、政治主張和思想,還有輿論角度下檢視的形象及其變化,探討他們的行為與動機。作者希望理解近代中國自傳統邁入現代後,如何從王朝專制邁向民族國家的歷程,還有內在變化的動力。
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 豆瓣
作者: 金观涛 / 刘青峰 法律出版社 2011 - 6
金觀濤、劉青峰是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曾合作出版《興盛與危機》(1984)、《開放中的變遷》(1993)等著作。作為該系列的第三本著作,本書從中國社會是一個超穩定系統假說出發,著重討論中國歷代政治文化特點及其演化機制。本書的切入點十分有趣,通過比較魏晉 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及近代西方文明這兩次重大外來文化衝擊,探討中國文化融合消化外來文化具有的共同模式;並進而揭示二十世紀中國現代思想和共產革命起源。本書結構嚴謹,立足於中西比較,提出不少有創見的觀點,對中國歷史、思想史的研究者和學生,是一本具有啟發性 的重要參考書。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豆瓣 Goodreads
9.0 (4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易社强 译者: 饶佳荣 九州出版社 2012 - 3
本书由美国的易社强(John Israel)教授倾二十年之力写就,视角独树一帜。何炳棣先生称赞其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主体共有四部分,并有导言和结语。生动叙述了联大到昆明之前的经历,勾画了联大与云南社会以及当时政府之间的关系,对西南联大自身的历史、传统和精神渊源进行探讨,淋漓尽致地描摹了联大教师的风采,详细生动地再现了联大在昆明时期的生活。史料扎实,分析精湛,人物跃然纸上。《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的出版,势必会令广大读者注目与着迷。
宋史(全四十册) 豆瓣
作者: [元] 脱脱 等撰 中华书局 1985 - 6
《宋史(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40册)》包括:《宋史 纪一》、《宋史 纪二》、《宋史 纪一》、《宋史 纪四》、《宋史 纪五》、《宋史 纪六》、《宋史 纪七》、《宋史 纪八》、《宋史 纪九》、《宋史 纪十》、《宋史 纪十一》、《宋史 纪十二》、《宋史 纪十三》……、《宋史傅一 》、《宋史傅二》……等。《宋史 表一》、《宋史 表二》……等。
《宋史(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40册)》内容简介: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因体例未定而未能成书。元朝末年,丞相脱脱主张分别撰修宋、辽、金三史,各自独立,这一意见得到元顺帝的同意,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开局,三史同时修撰。经过二年半时间,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书。《宋史》(全40册)是在原宋《国史》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两宋时期,史官组织完备,雕版印刷术广泛应用,书籍流传和保存都较为便利,积累了大量史料。这就为元修《宋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实的考订、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点,如一人两传,无传而说有传,一事数见,有目无文,纪与传,传与传,表与传,传文与传论之间互相抵牾等,这使它在二十五史中有繁芜杂乱之称。
Abendland 豆瓣
作者: Michael Köhlmeier Hanser Belletristik 2007 - 8
Carl Jacob Candoris, Mathematiker, Dandy, Weltbürger und Jazz-Fan, legt mit fünfundneunzig Jahren seine Lebensbeichte ab. Der mit der Aufzeichnung betraute Schriftsteller Sebastian Lukasser, selbst schon über fünfzig und Sohn eines langjährigen Protegés von Candoris, vermischt die Geschichten von seiner und Candoris’ Familie zu dem Panorama eines ganzen Jahrhunderts. Der epische, zu Herzen gehende Roman erzählt von persönlichen und politischen Hoffnungen, von Kunst und Leben, von Geist und Ungeist einer Epoche.
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 豆瓣 Goodreads
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
作者: Alfred North Whitehead Free Press 1997 - 8
Alfred North Whitehead's 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25, redefines the concept of modern science. Presaging by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most of today's cutting-edge thought on the cultural ramificatio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tehead demands that readers understand and celebrate the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Taking readers through the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 Whitehead shows how cultural history has affected science over the ages in relation to such major intellectual themes as romanticism, relativity, quantum theory, religion, and movements for social progress.
二十世纪的历史学 豆瓣
作者: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 译者: 何兆武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 - 1
作者在本书中考察了关于历史和历史学性质的思想的深刻变化,以及自 19世纪职业历史学出现以来作为其基础的基本原则的发展,描述了二战以后新的社会科学学科如何改变历史学,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想对历史学的巨大挑战,并得出结论:当代的历史学正从经典的、宏观的形式走向微观史、文化史和日常生活史。本书是新版,增加了题为“21世纪初的回顾 ”的后记,考察了从后现代主义向新的社会科学方法的进展,特别注意文化因素和全球化问题。本书已被译成十种文字在多个国家出版。
Historiogra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豆瓣
作者: Georg G. Iggers Wesleyan 2005 - 2
Product Description
In this book, now published in 10 languages, a preeminent intellectual historian examines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ideas about the nature of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Georg G. Iggers fraces the basic assumptions upon which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writing have been based, and describes how the newly emerging social sciences transformed historiography following World War II. The discipline's greatest challenge may have come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when postmodern ideas forced a reevalu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historians to their subject and questioned the very possibility of objective history. Iggers sees the contemporary discipline as a hybrid, moving away from a classical, macrohistorical approach toward microhistory, cultural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everyday life. The new epilogue, by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movement away from postmodernism towards new social science approaches that give greater attention to cultural factors and to the problems of globalization.
西方文化中的数学 豆瓣 Goodreads
Mathematics in Western Culture
9.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M·克莱因 译者: 张祖贵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 4
《西方文化中的数学》是美国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数学史家M·克莱因的一部力作。自1953年在美国出版后,多次再版,深受西方文化界、数学界欢迎,其影响经久不衰。《西方文化中的数学》系统地阐述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数学与文学、绘画、哲学、宗教、美学、音乐、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文化领域的内在联系,详细而透彻地说明了数学对西方文化、理性精神、现代人类思想的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有力地证明了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商君书 豆瓣
作者: 石磊 译注 中华书局 2009 - 10
内容简介:
【商君书】记录变法家商鞅言行的重要著作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该书解决了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问题,提出了变法的几大原则,既有宏观理论阐述,也有具体的法令军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建议上架】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哲学大纲 豆瓣
作者: 张岱年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 4
本书是张岱年先生早期的力作,是关于中国哲学颇具特色的著作。本书以问题为纲,分别叙述其源流发展,展示中国哲学整个的条理系统,阐明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
本书将中国哲人所讨论的主要哲学问题分为三类:宇宙论、人生论和致知论,在每一问题下,按时间顺序,分述从先秦至清中期诸家学说,并析其传承流变,因而也可以看做是一本中国哲学问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