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
重新发现社会 豆瓣
China's New Revolution
7.7 (35 个评分) 作者: 熊培云 新星出版社 2010 - 1
《重新发现社会》对身处“历史三峡”中的中国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盘思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作者以“中国,重新发现社会”为大脉络,既条分缕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如何超越左右纷争,重建国家伦理底线;如何重新焕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扶正个体的权益与价值,即在“自由即秩序”的条件下建设一个“新新中国”,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至于作者为什么对中国未来有信心,读者当能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评论
熊培云的社会观察,他的文笔,是如此细致和娓娓道来,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文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推倒重来”。对于我们这些从抑制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来说,到大学毕业时还能保留住自己个性、特别是保留住思想个性的人,实在渺渺无几,而能够像熊培云这样独特洞察人、社会与国家的人就更是难得了。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著作的评论,是一种思想享受。他的才华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这种礼物让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激。
熊培云的妙作很多,《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实在是少有的经典。
——陈志武 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
熊培云之写作上承新启蒙的光照,下续独立批判之传统,以其犀利和洞识成为当下思想空间的有力捍卫者和扩展者。
——陈彦 旅法政论家、欧洲华人学会秘书长
有必要让更多人来读熊培云的文章,有病治病,无病健脑。
——郭光东 《南方周末》编委兼评论总监
至少是从2007年读到培云的《思想国》之后,一直追寻培云的思想。非常希望培云能通过电视与更多的人分享他的思想!《重新发现社会》见证了中国六十年沉浮,三十年成长。识字与不识字的都不妨想想:国为何物?国家何为?
——庄永志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主编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话:“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感谢老师一如既往的坚守,思想国伴随我最美好的大学时代。思想的恬静与内心的富庶,未来无穷,云终成海。
——张虹 南开大学2007级本科生
2011年6月3日 已读
中國版托馬斯·潘恩《常識》,雖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但還是本愛不釋手的好書
2011 中國 政治 文化 梁文道
大众的反叛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奥尔特加·加塞特 译者: 刘训练 / 佟德志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 10
《大众的反叛》诞生在20世纪30年代,这是“大众民主”正在成为欧洲政治生活主导的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公众逐渐取代传统的社会精英而成为欧洲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支配力量,其话语也逐渐具有威势话语的特征。在另一方面,当时的公众缺乏必要的政治训练和理性涵养,表现出力有不逮的情况——诸如易受短视的功利心驱动、轻信政治投机家的承诺、对公共利益的冷漠,等等。这一切被作者加赛特敏锐地察觉到了,并在这部影响卓著的作品中做了详尽的表述。在书中,作者对于公众主导社会生活所包含的危险性进行了准确地预见(后来欧洲公共生活的巨大灾难不幸应和了作者的预言),并进而质疑了公众能胜任这种支配角色的带有先验特征的命题。虽然现代社会的技术让公众具备了支配的能力,但是否就有这样的资格呢?是否应该存在着一种克制的力量呢?……作者在书中讨论的问题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如何有效避免公共灾难是有巨大帮助的,这也是我们将这部著作引见给中国读者的最主要的动机。
Systemtheorie 豆瓣
作者: Christian Schuldt Sabine Groenewold Verlage 2003
Niklas Luhmanns Systemtheorie ist zweifellos die umfassendste und komplexeste Theorie der Gesellschaft. Um sie zu verstehen, braucht man nicht zuletzt viel Zeit. Umso erstaunlicher ist dieses Buch: Auf knappestem Raum wird Luhmanns kompliziertes Denksystem entschlüsselt und auf einleuchtende Weise, mit viel Humor, Ironie und treffenden Alltagsbeispielen, entfaltet. Man merkt, dass Christian Schuldt "luhmännisch" denken kann - und dass er es versteht, Luhmanns verschachtelten Wissenskomplex unkompliziert an den Leser zu bringen.
Besonders gut gefielen mir auch die "Zugaben" zum eigentlichen Theorie-Teil, z.B. der erhellende Vergleich von Systemtheorie und "konkurrierenden" (Habermas etc.) bzw. "verschwisterten" Theorien (Konstruktivismus, Dekonstruktion) oder die mit interessanten Zitaten versehenen Einblicke in Leben und Charakter Niklas Luhmanns.
Für Einsteiger und "Auffrischler" meines Erachtens die bislang beste Einführung in die Systemtheorie: gehaltvoll, informativ, kenntnisreich, prägnant, unterhaltsam, mit viel Esprit. Kurzum: Hier ist etwas sehr Schwieriges einfach gut zu lese
乌合之众 豆瓣
The crowd :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8.2 (4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古斯塔夫·勒庞 译者: 冯克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至今已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出版。在书中,作者以十分简约的方式,考察了群体的特殊心理与思维方式,尤其对个人与群体的迥异心理进行了精辟分析。经典之为经典,就在于其永远不会过时。为什么博学鸿儒在群体中却只会鹦鹉学舌?为什么谦谦君子在群体的支持下会变得粗野不堪、肆无忌惮?为什么打动群体的观念总是经不起严密的推理?作者百年前在书中讨论的这些问题,今天依然困扰着许多人。二战中日本普通民众如何变成丧尽天良的战争机器,“文革”中的单纯学生又为何会作出那许多丧心病狂的举动?个人到群体的变化总是叫人难以理解、难以置信,此书的解释,或能稍解你的困惑。
童年的消逝 豆瓣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8.1 (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 吴燕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盧曼社會系統理論導引 豆瓣
作者: 克內爾(Georg Kneer) / 納塞希(Armin Nassehi) 译者: 魯貴顯 巨流圖書公司 1998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卢曼已经使“系统理论”成为德国社会学理论的新典范。但是其影响范围是跨学科的,哲学、心理学、 心理治疗、政治学、艺术、教育、法学、新闻传播等学科不断地引用他的作品。其理论魅力就在于,透过更抽象的、精简的进路来翻写其它的理论及经验研究的成果。封一般学者或学术工作者来说, 要达到这样的理论运用,是要付出相当的心力,因局卢曼使用了极为复杂的专业术语来控制住理论的抽象度。为了减轻入门的困难, 能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对系统理洽有一各概略的掌握,作者出版了这本导读。本书主要分成四大部份:1.一般的系统理论,2.关于社会系统的理论,3.关于全社会的理论,4.对于今日社会的诊断。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豆瓣
8.1 (14 个评分) 作者: 孙隆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其实探讨的正是个人与社会,在20世纪的中国受到哪些因素的左右。“仁者,人也。”儒家思想影响了多少人的心理结构,中国人缺乏自我自主意识,也是其中一斑。全书视野开阔,令人心服。
大约在十七八年前,有一本书悄悄地在大学里流传,与其说书,不如说是一份复印本,篇名叫《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者名为孙隆基,据说他是香港人,而且到美国留的学。那个时候,正是“文化热”如火如荼的时候。文化人见了面,就要谈文化。书也是这样,只要染上“文化”二字,就立即洛阳纸贵,印个四五万册,是家常便饭之事。在这本书里,孙氏不仅谈文化,而且还是文化的深层结构,这就不能不撩拨起大家的好奇心了。
人的境况 豆瓣
Human condition
9.2 (18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王寅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
这部极具原创性的著作,通过对劳动、工作和行动;权力、暴力和体力;地球和世界,以及财产和财富等诸概念的区分,强调了人在面临现代社会高度科技化、自动化和经济现代化情境下,仍然具有的“复数性”和开端启新的行动能力,从而重树人们对于人类事务的信念和希望。这本曾被欢呼为“参与式民主的教科书”,将批判的目光投向我们当前认为理所当然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时隔50年,这《人的境况》的原创性仍然像当时一样令人瞩目,并能激发起新的思想和讨论。
祖蔭下 豆瓣
6.9 (8 个评分) 作者: 许烺光 译者: 王芃 / 徐隆德 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2001 - 7
由华裔人类学家许烺光撰写的《祖荫下》出版后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书中以西镇“民家人”的家与亲属制度作为代表 ,分析整个中国情况的做法也由此受到了广泛的争议。对西镇的重访发现经历了 50多年变迁的西镇仍然生活在“祖荫下” ,他们在七月祭祖的同时 ,会在正二月间祭 拜当地的保护神———本主。他们的认同也存在着编撰家谱所呈现出的“汉人族源认同”与强烈的“白族认同”两个方面 ,是一种“双重认同”。“祖荫下”生活着的是一群不能仅仅用“汉人”来理解的多元文化群体
身份与暴力 豆瓣
Identity and Violence
7.8 (12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阿马蒂亚·森 译者: 李风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世界也许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暴力,但是诺贝尔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这部包罗万象的哲学著作中认为,驱使着这些暴行的,不仅仅是那些不可解脱的仇恨,还有人们的思想混乱。
在11岁那年,阿马蒂亚•森生平第一次亲历了杀戮。20世纪40年代在印度突然爆发的印度教徒—穆斯林骚乱的双方都是受到了别人的有意挑唆。这场骚乱中的绝大多数受害者——包括印度教徒与穆斯林——都是同属一个阶级的劳动人民。然而应当对这场血腥屠杀负……
本文来自: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http://www.cenet.org.cn) 详细内容清查看:http://www.cenet.org.cn/article.asp?articleid=39161
2011年11月14日 已读
在全球化的,或者複雜社會的時代才有可能出現的一種思考;一個文化越輝煌的時期,它可能表現得越自信、越寬容,但是當一個文化處於低谷時,它是否也能表現出對其他所謂「優秀」文化的寬容呢?本書在關於「文化自由」與「多樣性文化」的論述符合我較長時間以來的想法。
2011 印度 政治學 歷史 社會學
美国种族简史 豆瓣
Ethnic America: A History
8.3 (5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托马斯·索维尔 译者: 沈宗美 中信出版社 2011 - 11
作者在《美国种族简史》一书中,用大量的史实、数字,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各个种族在美国的奋斗史、文化史,包括爱尔兰人、德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犹太人、华人、墨西哥人、黑人、波多黎各人等。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文化的大熔炉。各个种族无论在基因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有其本国固有的特质。和其他种族比起来,这些固有的性质也使其在众多种族共存的环境中凸显出来。肯远离祖籍国来到美国的人们,和他们周围的人相比,更具有进取心,在面对困境时更主动,因此凸现出来的种族特点就更加明显。虽然个性或者思考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所处的阶级,但是依然呈现出很多通用的成功必备的品质,比如重视教育、勤奋、积极、重视经验的传递,这适用于所有的行业。
在美国,种族成功的唯一出路是将自身传统优势发挥到极致,并坚持不懈地适应和改进。今天美国最富有的犹太人和日本人,无一不是这个经验的充分实践者。
本书1981年在美国出版,至今已30年。美国种族史具有超出种族本身的内涵,书中翔实的数据资料、对种族特点的分析和观点直到现在仍不过时,并且对于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多元化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国种族简史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托马斯·索维尔 译者: 沈宗美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美国种族简史》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索威尔的经典作品,本书回顾阐述了美国的各个种族群体的历史:爱尔兰人,德意志人,犹太人,意大利人,华人,非裔人 ,波多黎各人及墨西哥人。
2011年11月19日 已读
是一本好書,各個種族通過幾代人的打拼,在新世界闖出了一片天下。翻譯在一些地方有些偏差;南意大利人的家庭主義;意大利人還真有點像中國人;書有數據的錯誤(洛杉磯>比利時?X)
2011 托馬斯·索維爾 歷史 社會學 種族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豆瓣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9.6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塞缪尔·P·亨廷顿 译者: 王冠华 / 刘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7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凝住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广度和分析洞见是惊人的,并确立了亨氏作为他同时代人中最杰出政治学家之一的声誉。首先,亨廷顿论辩说,政治衰朽至少和政治发展一样可能发生。新近独立国家的实际经历是一种愈演愈烈的社会和政治混乱。其次,他提出,现代性中的好东西常常向交错的目标运动。特别是在社会动员超越政治机构发展时,新的社会行为者发现他们无法参与政治而产生挫折感。其结果便是亨氏名之为“普力夺主义”(praetorianism)的状况,也是导致反叛、军事政变以及软弱和组织不力政府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严丝合缝的组成部分。后者随着诸如政党和法制系统之类组织的设立或衍变为更复杂的形式而具有自身的、另类的逻辑。
The Human Use Of Human Beings 豆瓣
作者: Norbert Wiener Da Capo Press 1988 - 3
Only a few books stand as landmarks in social and scientific upheaval. Norbert Wiener's classic is one in that small company. Founder of the science of cybernetics—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uters and the human nervous system—Wiener was widely misunderstood as one who advocated the automation of human life. As this book reveals, his vision was much more complex and interesting. He hoped that machines would release people from relentless and repetitive drudgery in order to achieve more creative pursuits. At the same time he realized the danger of dehumanizing and displacement. His book examines the implications of cybernetics for education, law, language, science, technology, as he anticipates the enormous impact—in effect, a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that the computer has had on our lives.
The Moral Ecology of Markets 豆瓣
作者: Daniel Fin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 1
Disagreements about the morality of markets, and about self-interested behavior within markets, run deep. They arise from perspectives within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that appear to have nothing in common. In this book, Daniel Finn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se conflicting points of view. Recounting th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 markets and self-interest, he argues that every economy must address four fundamental problems: allocation, distribution, scale, and the quality of relations. In addition, every perspective on the morality of markets addresses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of markets, or what Finn terms 'the moral ecology of markets'. His book enables a dialogue among the various participants in the debate over justice in markets. In this process, Finn engages with major figures in political philosophy, including John Rawls, Robert Nozick, and Michael Walzer, as well as in economics, notably Milton Friedman, Friedrich Hayek, and James Buchannan.
The Positive Sum Strategy 豆瓣
作者: Landau, Ralph; Rosenberg, Nathan;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1986 - 1
This volume provides a state-of-the-art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growth. Many of the 42 chapters discuss the political and corporate decisions for what one author calls a "Competitiveness Policy." As contributor John A. Young states, "Technology is our strongest advantage in world competition. Yet we do not capitalize on our pre-eminent position, and other countries are rapidly closing the gap." This lively volume provides many fresh insights including "two unusually balanced and illuminating discussions of Japan," "Science" no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