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
逃避自由 豆瓣
8.8 (38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希·弗罗姆 译者: 刘林海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2 - 8
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弗洛伊德最初是作为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发现歇斯底里症的根源主要不是由于生理的原因,而是在于深刻内在的心理因素。他将这种存在的心理因素归结为儿童期被压抑的性意识,并由此创立了“无意识性本能学说”,认为神经症的发作就是性意识的长期压抑最后总爆发的结果。弗洛伊德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最富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社会、宗教、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埃里希·弗罗姆一直致力于研究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及有关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问题。这本《逃避自由》是这项研究的一部分。目前的政治发展及其对现代化最伟大的成就——个性及人格的独一无二性的潜在威胁,使他决定中断大范围的研究,集中精力专门研究对现代文和社会危机最要紧的一个方面,即,自由对现代人的含义。
睡眠与做梦 豆瓣
Sleep and Dreaming
作者: [英] 雅各布·恩普森 译者: 陈养正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昼夜的划分,必定是地球生活中最深奥的奇事之一。总而言之,它是一种仁厚的安排,既令我们得以借助自己设定的短暂木憩来恢复活力,免于劳顿而无法自拔,也不至于因为时光的不断飞逝而受到责难。我们是间歇性的生物,总是黎明即起、日落欢息。我们的意识会很快疲劳,因此要间歇地运作,而翌日的世界将会发生惊人的变化,或者令我们舒服,或者令我们不安;同样地,夜晚与睡眠相伴随,以甜蜜的影像巧妙地满足我们之所需。这一切令人类惊叹不已。生物时常不知不觉地进阙如少觉的暗黑梦乡,去体验大量的幻象,连天使都为之惊叹。我们的主命如此之脆弱,却能够经受这样不同的极端,从来不曾有任何哲学家对此给出过解释。                 ——艾丽斯·默多克《黑王子》
日本人的心理结构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土居健郎 译者: 阎小妹 商务印书馆 2006 - 9
本书从比较文化的视角,细心地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用语,分析日语词汇,列举日常生活中日本人的为人处世,对一些往往为人所忽视的话语、动作,乃至心理都给予极大的关注,总结出日本人的依赖心理特征,并根据这一特征创立针对日本人的独特的心理分析法与理论。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现代社会各种各样令人无法理解的现象。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季广茂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 1
在这本挑战性和原创性的著作中,斯拉沃热·齐泽克对后现代世界中的人类力量问题予以审视。从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到希区柯克的《后窗》,从瓦格纳的歌剧到科幻小说,从《异形》到犹太笑话,作者以其敏锐的分析,探讨了有关整体性和排他性意识形态幻象问题,而人类社会正是由之构成的。
书中将关键性的精神分析概念、哲学概念与极权主义、种族主义之类的社会联系在一起,以探讨控制之幻象的政治蕴涵。《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代表着对精神分析的意识形态理论和重大贡献,同时也对大量当代文化现象作了精辟的阐释。
斜目而视 豆瓣
9.0 (27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季广茂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3
欲望的客体无法直视,拉康的理论亦需“斜目而视”。在《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中,齐泽克一方面透过通俗作品解析拉康的理论,揭示“无意识的逻辑”,勾勒“欲望的原理”;另一方面借助拉康理论解读通俗作品,这既包括希区柯克、安东尼奥尼、大卫•林奇、赛乔尔•莱昂、弗里茨•朗、雷利•史考特、乔治.米勒等著名导演的电影,又包括阿加莎•克里斯蒂、斯蒂芬,金、帕特里西娅•海史密斯等通俗作家的小说,以及柯南.道尔塑造的福尔摩斯、雷蒙•钱德勒塑造的菲利普•马娄等人物形象。作者对通俗作品的解读,彰显了“通俗”作品的“非通俗”之维,展示了“通俗”作品的现代乃至后现代蕴味。
幻想的瘟疫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胡雨谭 / 叶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本书中,齐泽克提出,当前的时代正遭受着一场幻想的瘟疫。我们的生活的日益抽象化——从数码化到市场关系均如此——和我们周围的伪具体形象的泛滥之间,冲突正逐级增强。传统批评倾向于在抽象概念和具体社会现实之间建立联系,而齐泽克的看法却是,今天,正确的程序乃是从伪具体的形象中推导出抽象。他在书中举出遍及方方面面的例子,从各国对洗手间的不同设计到网络性爱,从波斯尼亚战争到罗伯特·舒曼的音乐,从中探完幻想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意识形态既促成快感又保证后者不至于过量的手段、拜物概念和幻想的引诱之间的联系,以及数码化和赛博空间对主体性地位的影响。在这些讨论中,齐泽克充分展现了他雄辩、博学、幽默又精辟的大师风范。
本书从拉康的视角,系统地分析“幻想的瘟疫”这一假设。第一章(《幻想的七具假面》)讨论了心理分析中的幻想概念的轮廓,还特别考虑了意识形态对某些幻想背景的依赖。第二章(《爱你的邻居?不,谢谢!》)讨论的是幻想和快感之间的模糊关系:幻想驱动和构筑快感,同时又像面保护盾一样防止快感过量。第三章(《拜物及其兴衰》)集中讨论了作为幻想诱惑的范例的拜物概念(从它的宗教起源到它的后现代剧变)的僵局。最后一章(《赛博空间,或者存在难以忍受的禁锢》)直接触及了作为“幻想的瘟疫”的最新版本的赛博空间话题,并试图探讨持续不断的数码化会如何影响主体性的地位。四个章节之后附加三篇附录,分析了作为“幻想的瘟疫”的内在实质的真实界的难以呈现性的三个例子:在电影中试图表现性行为时的失败(《从崇高到荒谬:电影中的性场面》);音乐旋律线的逐渐消失表现出的主体性(《罗伯特·舒曼:浪漫的反人文主义者》);以及现代(康德)伦理中对道德法则的排斥(《无意识的法则:论一种超越善的伦理》)。
快感大转移 豆瓣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胡大平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 5
前南斯拉夫的战争和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非理性”暴力的兴起为齐泽克这本新书提供了理论和政治语境。在本书中,他把拉康的精神分析当作复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来运用。
在第一部分,以对精神分析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和“压抑性反升华”概念的拉康式解读开始,齐泽克分析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暴力的结构作用。其后,他详细分析了超我在今天意识形态机制中发生作用的方式。在第二部分,齐泽克追踪了现代艺术和意识形态中妇女形象的变迁,并且努力为进步思想拯救某些被当作不可救药的反动分子而遭拒绝的作家。
这本书的两个部分通过快感的难以捉摸的地位及其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之间的“大转移”而联系在一起。因此,它们像莫比斯带的两个表面:在一个表面上走足够远时,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已在它的反面。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分析使暴力与女性快感联系起来,同时他对妇女话语地位的检视在权力关系这个主题上引发了极为重要的争论。
Life and Death in Psychoanalysis 豆瓣
作者: Jean Laplanche 译者: Jeffrey Mehlma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5 - 2
"Laplanche's work is much more accessible than Jacques Lacan's; is it too much to hope that his brilliant work will help to reconcile American intellectuals to rigorous speculative thought?" -- Leo Bersani, "Partisan Review"
心理类型 豆瓣 Goodreads
9.0 (10 个评分) 作者: 荣格 译者: 吴康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12 其它标题: 荣格作品集:心理类型
《心理类型》内容简介:当现代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的著作和学说在我国引起强烈反响时,这一流派的另一位泰斗——荣格的思想迄今却鲜有介绍。为此,让我们把荣格这一在西方思想界有着深远影响的代表作《心理类型》奉献给广大读者,以便使读者可能较全面深人地了解这位心理分析的杰出天才。
荣格在西方思想界堪称怪才,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而又晦涩难懂。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他一直讳莫如深,怯而止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惊奇地发现,当代许多新思潮、新流派、新观点都或多或少地与荣格的思想有关,或从他那里得到验证,荣格的思想成了许多著名思想家的先导,荣格似乎成了一位预言家。这样,即使在西方,荣格也仿佛成了一位新发现的人物,他的理论体系正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
摩西与一神教 豆瓣
作者: (奥)弗洛伊德 译者: 李展开 三联书店 1988 - 7
编辑推荐:本书饮食了弗洛伊德关于宗教的种种思考,在些基础上,他解释了犹太人与基督教徒的关系中的某些特征。通过对摩西传说的深入研究,弗洛伊德得出了惊人的结论:摩西本人是一个埃及人,他传给犹太人的宗教是从埃及带去的。弗洛伊德接受了摩西是在荒野里被谋杀的假说,但是他认为摩西存留在以色列人民心中,摩西的宗教教义最终取得了胜利。弗洛伊德发展了他的关于一神教的理论,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