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
寂寞,在生命最後八天 豆瓣
作者: 瑪嘉.莎塔碧 / Marjane Satrapi 译者: HITCHCOCK 三言社 2006
歐美文壇最耀眼的圖文才女

繼《慾望德黑蘭》,瑪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最新得獎力作

當一切遺憾無可挽回,他,選擇結束生命!

男主角:來吧,趕快動手吧!我已經等得不耐煩了。

死神:你嘛幫幫忙!還沒輪到你呢。

瑪嘉.莎塔碧是當今歐美文壇眾所矚目的才女,她以過人的才華,獲得全球媒體的一致讚譽與推薦。在這本最新出版的新書中,莎塔碧一如過去,把周遭親人的故事畫入書中。內容敘述一位寂寞中年男子,決心尋死的最後八天。書中將這八天分為八章,回顧男子的一生。

主角納瑟阿里是莎塔碧的家族長輩,他嗜琴如命,是伊朗德黑蘭一位小有名氣的演奏家。一天,太太在氣憤之下,把他珍愛的名琴摔壞,從那一刻起,納瑟阿里就對人生感到絕望。起初,他也試圖給自己一線希望,然而當遺憾無法挽回,他不吃不喝,躺在床上等死。漫漫長夜,他憶起自己人生的種種,有快樂、有哀傷、也有遺憾。

莎塔碧透過電影蒙太奇的手法,穿插他與周遭親人的過往,以及大家日後的際遇。故事看似憂傷,卻又像一齣悲喜劇,讓人在哭笑之間,看見人生的真相。

莎塔碧維持一貫幽默的敘述手法,配合黑白版畫式的圖畫風格,展現他無以倫比的創作魅力。無怪乎歐美文壇一致高度讚譽,本書更榮獲安古蘭漫畫首獎的殊榮,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當代圖文佳作。
牡蛎男孩忧郁之死 豆瓣
The Melancholy Death of Oyster Boy and Other Stories
7.7 (7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蒂姆·伯顿 译者: 李斯 / 李尼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1 - 11
好莱坞著名导演蒂姆•伯顿唯一一本图文故事集
你一生灾难之总和,也比不上本书的荒谬与悲惨
黑暗奇幻的狂想,悲惨绝仑的童话
23个古怪角色联 手上演惨绝人寰、痛彻心扉的故事
剪刀手爱德华、僵尸新娘……蒂姆•伯顿的电影原型,都在本书中
世界別為我擔心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幾米 大塊文化 2011 - 2
我從小就是個很會擔心的小孩。
消防車往家的方向奔去,我就擔心失火的是我家。
老師說考試有人不及格,我就擔心她說的一定是我。
朋友約會遲到,我就擔心他是不是出車禍了。
聽了鬼故事,就擔心惡鬼上身。
我擔心的事情真多,但發現真的值得擔心的事並不多。
倒是我沒擔過心的事,卻突如其來地讓人擔心不已。
人生到底該多擔心還是不必擔心,真是讓人很擔心
──幾米
有些人老是擔心, 有些人從不擔心。
有些擔心永恆而遙遠, 有些擔心卻是短暫 而迫在眉睫。
擔心就像感冒, 一個人擔心後, 會有更多人 緊跟著擔心。
好擔心跟別擔心就像一體兩面,
一會擔心一會又不擔心。
關於這個世界你擔心什麼?
--------------------------------------------------------------------------------
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 豆瓣
Vom Kleinen Maulwurf, Der Wissen Wollte, Wer Ihm Auf Den Kopf Gemacht Hat
8.8 (38 个评分) 作者: (德)霍尔茨瓦特/文 / (德)埃布鲁赫/圖 译者: 方素珍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8 - 10
“嗯嗯”到底有什么学问呢?故事透过一只倒霉的小鼹鼠,寻找到底是哪个坏蛋“嗯嗯”在他头上的过程,轻松愉快地让我们了解:原来每一种动物的排泄物形状都不同,什么样的动物就“大”什么样的“便”,我们也从《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中得到更深一层的认识。 而最后小鼹鼠到底能不能找到那个“嗯嗯”在他头上的坏蛋呢?专吃大便的苍蝇可是破案的关键喔!这是一本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好书,在书末还附上一篇“动物的吃喝拉撒”的文章,说明了动物的食物、消化与排泄的关系,让小朋友在哈哈大笑之余,也得到生物学相关的常识。
木心画集 豆瓣
9.4 (5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8
自1984年始,木心应邀在欧、美、港、台的华文刊物发表大量文章,《联合文学》创刊号特出专卷“木心散文个展”,形成文学狂飚,一时“人人争问木心是谁”。纽约《中报》召开《木心散文专题座谈会》,台湾洪范书店争先出版木心著作,接着圆神、远流等出版社连出小说、散文、诗篇十二集。
新世纪伊始,木心又投入绘画事业,筹备三年,举办了《木心的艺术》大型博物馆级全美巡回展。于耶鲁博物馆隆重开幕,《纽约时报》整版报道,华盛顿、芝加哥、华尔街的各大报刊纷纷激赏揄扬,佳评一浪高一浪,展览历芝加哥、夏威夷、纽约,最后此三十三幅杰作全部为耶鲁大学博物馆所典藏,其画册畅销全世界,一直列为五星级。
在阳台种美味 豆瓣
作者: 妖妖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 1
《在阳台种美味:耕事•厨事•心事(全彩)》以一年四季为线索来记录整年的香草种植园艺过程,从香草到蔬菜,从花盆到餐桌。看一粒小小的种子如何最终成为你口中的食材。看完此书,你会发现,原来花盆也能种出大颗的蔬菜,原来阳台菜园也能日日供应你的餐桌!而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护肤品也可以由常见的香草变身而成,享受幸福的有机生活吧!
中國文學植物學 豆瓣
作者: 潘富俊 貓頭鷹出版社 2011 - 5
植物學可以解開《紅樓夢》的歷史懸案?印證唐朝中西文化交流頻繁?
《紅樓夢》一百二十回都是曹雪芹所寫,高鶚有沒有狗尾續貂?從「植物」可以得到答案。唐朝盛世時的首都長安據說充滿異國風情,這樣的景致也可以從「植物」一窺堂奧?
兩千年來,第一位用現代植物學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跨界奇才!
你到過台北植物園,逛過「詩經植物園區」嗎?欣賞荷花時,可曾留意池畔的「唐詩植物」、「宋詞植物」教學看板?這些都是作者潘富俊博士的創舉!作者累積近半世紀的研究、親筆點評近萬本中國典籍、走過兩岸三地上萬里路,終於開創這門嶄新的學科,運用現代植物學的科學方法研究中國經典,並在各大專院校開課。兩千年來先民的智慧結晶有了嶄新的欣賞視角。
古今植物名稱有很大的差異,時代離得愈遠,差異就愈大。以距今兩千年左右的《詩經》收錄的一三七種植物為例,名稱古今相同或類似的只有二十種,占比不到15%!植物代表的意涵的變化也耐人尋味,如「柳」,最初象徵文人氣節,如「陶潛五柳」,後來因為音近「留」,折柳送別表示離情依依,但到了宋元以後,卻衍生出「殘花敗柳」、「花街柳巷」、「尋花問柳」負面用法。植物在不同朝代出現的比例還可以反映時代氛圍,比如唐代版圖擴大,中西文化交流密切,詩中就出現了來自遙遠印度、西亞,甚至非洲的植物(罌粟、胡麻、波斯棗等)。
作者翻遍浩瀚書海,遠從《詩經》、十三經、《全唐詩》,近逼清詩,以地毯式的搜尋方式,逐字逐筆過濾所有作品,書末皆以筆畫下密密麻麻的「正」字計數記錄。不只「眼到手到」,為了驗證古人所言真偽,作者還實地一一探訪作品提及的每種植物,並考證當地自然生態,還原幾千年來文人筆下的植物原貌,解析不同朝代有著不同名稱與寓意的植物概況,並找出植物引進中國的脈絡,同時分辨虛實,釐清作品的寫實與想像。跟著作者的腳步,我們發現,只要稍微留心,古典文學中的植物常可在生活周遭發現,讓我們一面親近古典詩詞,一面認識植物。
【專文推薦】
◎黃生 台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
【專業推薦】
◎王基倫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洪淑苓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康來新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蔡珠兒 作家
◎蘇鴻傑 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名譽教授
◎走入植物的世界,印證文學的心靈。──王基倫/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閱讀本書,就像闖進文學的桃花源,令人流連忘返。──洪淑苓/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在文學中觀花賞木,真是富有!而且,還不必交奢侈稅。──康來新/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中文和植物的寶典,簡直是夢幻之書。──蔡珠兒/知名作家
◎遍覽中國古文群芳譜,今日始見百花真面目。本書帶領亞熱帶的台灣子民,熟悉地大物博的中國文學植物,也讓現代的中國人更了解古文中所詠頌的民俗植物。──蘇鴻傑/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名譽教授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豆瓣
8.5 (64 个评分) 作者: [德] 于尔克·舒比格 著 / [德] 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 图 译者: 廖云海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 - 10
天堂是这样一个世界——也就是当她还小的时候的那个世界。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改变了。
接下来的其实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舒比格让人惊喜、充满童话色彩的故事是不会让你提前猜到结局的,要耐心等待。我们在那些简单又神秘的事物中发现故事,比如:动物是从哪里得到名字的;怎样才能获得帮助和幸福。
谁读这本书都会惊叹,因为在书中藏满了美丽的灵感。
Heretics!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Steven Nadler / Ben Nadl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7 - 5
"Bring[s] both entertainment and enlightenment to the subject of how modern philosophical thought challenged the church's doctrin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d and man and led to democratic challenges to monarchy and the divine right of kings... Nimbly advance[s] through a little more than a century in fewer than 200 pages, presenting a primer that can instruct those new to the period while serving as a refresher for readers who have forgotten what they studied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Kirkus "A quick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figures and concepts of modern philosophy as it was developed in the 17th century. Rene Descartes, Francis Bacon, Baruch Spinoza, and other philosophers pop up to discuss, and sometimes argue, about the nature of matter, the existence of God, mind-body dualism, the structure of society, and even the existence of knowledge itself. The authors use quotes from the philosophers themselves and quickly place them in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e lively illustrations keep the narrative from getting bogged down."--Brigid Alverson, School Library Journal "Being a philosopher in the 17th century was a dangerous career choice. At odds with the Catholic church, Western philosophy found itself in a precarious position that would sometimes end in violence. Written by the father-son team Steven and Ben Nadler, the comic book aims to turn the trials of early scientific thought into a riveting graphic narrative. With the help of colorful illustrations and jokes, the duo is able to make complicated philosophical ideas easier to digest for a larger group of readers as well as offer up plenty of drama."--Mental F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