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
萨特论艺术 豆瓣
作者:
(法)萨特
/
(美)韦德·巴斯金 编
译者:
欧阳友权
/
冯黎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4
萨特在本书中讨论了“威尼斯的流浪汉”丁托列托、追求绝对的贾珂梅悌、塑造活动雕塑的考尔德和“没有特权的画家”拉普加德、表明了他对艺术的性质和艺术家在人类处境中的地位等基本问题态度。
丁托列托是阶级矛盾的产物,他走投无路,必须用欺诈手段才能得到自我证明。贾珂梅悌迷恋与自己在万事万物中的孤独境遇,认为现实是绝对的实在,因而要去描绘这个虚无的世界,在默默沉寂的事物中,显示出发出语言的迹象。考尔德在自由和束缚之间从事创作,因而要去发现如何使静止的事物充满运动,靠自我运动而确证自身的存在。拉普加德努力于创造力和美的结合,给无限可分的外观以不可分割的整体统一性。
丁托列托是阶级矛盾的产物,他走投无路,必须用欺诈手段才能得到自我证明。贾珂梅悌迷恋与自己在万事万物中的孤独境遇,认为现实是绝对的实在,因而要去描绘这个虚无的世界,在默默沉寂的事物中,显示出发出语言的迹象。考尔德在自由和束缚之间从事创作,因而要去发现如何使静止的事物充满运动,靠自我运动而确证自身的存在。拉普加德努力于创造力和美的结合,给无限可分的外观以不可分割的整体统一性。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中信出版社
2011
- 9
美是一个看不见的竞争力,这个竞争力反映在企业上,会创造惊人的产值与财富。近年来,许多企业意识到创意的珍贵,而想藉由提升员工的人文素养,激荡出更多的创意,蒋勋一直主张创意本身就是美,也是无法取代的风格,所以不仅科技业竞相邀约这位美学大师谈美,连汽车业也找上蒋勋,想借助他找出如何才能设计出华人喜爱的汽车。
本书系蒋勋演讲录的第一辑,以“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为主题,涵盖6篇文章,包括“美,看不见的竞争力”、“山水合璧:从《富春山居图》说起”、“生命里的善与美”等,藉此和读者沟通:无论是生活美学还是企业的创意美学,都会激发无穷的竞争力。
本书系蒋勋演讲录的第一辑,以“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为主题,涵盖6篇文章,包括“美,看不见的竞争力”、“山水合璧:从《富春山居图》说起”、“生命里的善与美”等,藉此和读者沟通:无论是生活美学还是企业的创意美学,都会激发无穷的竞争力。
茶之书 豆瓣
7.1 (15 个评分)
作者:
(日) 冈仓天心
译者:
谷意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
- 6
冈仓天心在20世纪初旅英美期间,意识到西方人对东方世界充满了荒谬的想法及误解,因此相继用英文写下《东洋的理想》(The Ideals of the East,1903)、《日本的觉醒》(The Awaking of Japan,1904)、《茶之书》(The Book of Tea,1906)被并称为冈仓天心的“英文三部曲”,前一部刊行于伦敦,后两部刊行于纽约。
三部作品中,《茶之书》的影响最大,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瑞典语等多种译本,并入选美国中学教科书。该书在为冈仓天心赢得世界性声誉的同时,也向西方世界谱写了一曲意味深远的以“茶道”为主题的“高山流水”。
“茶道”为日本传统美学之精髓,作者文笔清雅隽永,蕴藏文人气息,带领读者一窥日本古典美学的世界。
《茶之书》能引发中国读者思考的地方应不只这些……我们可以欣赏日本茶道的美,我们可以共同品味艺术殿堂里的人类思想与艺术的精华,然而,当冈仓天心满怀深情的守护“大和之心”时,难道我们不也应当好好守护我们的“中华之心”?
——“冈仓天心研究”著名专家、学者 蔡春华
冈仓天心的《茶之书》,把世俗形下的饮馔之事,提升到空灵美妙的哲学高度,甚至视为安身立命的终极信仰。
——台湾作家 蔡珠儿
《茶之书》,是使日本文化走向世界的书,能让日本人以及东方人认识自己的文化。
——日本文化观察家 李长声
三部作品中,《茶之书》的影响最大,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瑞典语等多种译本,并入选美国中学教科书。该书在为冈仓天心赢得世界性声誉的同时,也向西方世界谱写了一曲意味深远的以“茶道”为主题的“高山流水”。
“茶道”为日本传统美学之精髓,作者文笔清雅隽永,蕴藏文人气息,带领读者一窥日本古典美学的世界。
《茶之书》能引发中国读者思考的地方应不只这些……我们可以欣赏日本茶道的美,我们可以共同品味艺术殿堂里的人类思想与艺术的精华,然而,当冈仓天心满怀深情的守护“大和之心”时,难道我们不也应当好好守护我们的“中华之心”?
——“冈仓天心研究”著名专家、学者 蔡春华
冈仓天心的《茶之书》,把世俗形下的饮馔之事,提升到空灵美妙的哲学高度,甚至视为安身立命的终极信仰。
——台湾作家 蔡珠儿
《茶之书》,是使日本文化走向世界的书,能让日本人以及东方人认识自己的文化。
——日本文化观察家 李长声
美的历程 豆瓣
9.2 (142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
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今配以精美的插图,本书就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冯友兰
这样的著作能有多少呢?凤毛麟角吧,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且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该细密处细密,该留连处留连,丝丝入扣,顺理成章,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而不能为。
《美的历程》一书真是写得英姿勃发。才气逼人。单是标题,便气度不凡:龙飞凤舞。青铜饕餮。魏晋风度、盛唐之音,更不用说每过几页就有一段华彩乐章了。实际上,《美的历程》是可以当作艺术品来看待的。它充分地表现着李泽厚的艺术魁力。 ——易中天
《美的历程》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冯友兰
这样的著作能有多少呢?凤毛麟角吧,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且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该细密处细密,该留连处留连,丝丝入扣,顺理成章,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而不能为。
《美的历程》一书真是写得英姿勃发。才气逼人。单是标题,便气度不凡:龙飞凤舞。青铜饕餮。魏晋风度、盛唐之音,更不用说每过几页就有一段华彩乐章了。实际上,《美的历程》是可以当作艺术品来看待的。它充分地表现着李泽厚的艺术魁力。 ——易中天
曲院风荷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朱良志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
- 3
本书重点不在对具体的艺术理论进行推演,而是意在打通艺术理论经和具体艺术之间的通道,到鲜活的艺术之中,去寻找理论的“歇脚处”;打通艺术和人生之间的通道,到艺术之中,寻找另人特有的人生智慧。中国艺术渊深和海,我舀起一瓢之饮,来说大海的意味,其浅疏显而易见。只能说它传达了自己的一点真实体会而已。
本书共十讲,第一讲听香,讲神情问题;第二讲看舞,主要讲动静关系问题;第三讲储蓄,以“曲径”之名;第四讲讲中国艺术理论中见大的思想,这是东方艺术理论中的特有思想,以“微花”名之;第五讲枯树,说中国艺术中大巧若拙的思想;第六讲空山,说虚实问题;第七讲冷月,说中国艺术中荒寒冷寂的境界;第八讲和风,论中国艺术中的和谐思想。第九讲名慧剑,说的是妙悟的体验;第十讲名扇舟,说的是中国艺术的写意传统。
本书共十讲,第一讲听香,讲神情问题;第二讲看舞,主要讲动静关系问题;第三讲储蓄,以“曲径”之名;第四讲讲中国艺术理论中见大的思想,这是东方艺术理论中的特有思想,以“微花”名之;第五讲枯树,说中国艺术中大巧若拙的思想;第六讲空山,说虚实问题;第七讲冷月,说中国艺术中荒寒冷寂的境界;第八讲和风,论中国艺术中的和谐思想。第九讲名慧剑,说的是妙悟的体验;第十讲名扇舟,说的是中国艺术的写意传统。
诗学 豆瓣
9.2 (43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
陈中梅
商务印书馆
1996
- 7
《诗学》立论精辟,内容深刻,虽然篇幅不长,但气度不小,无疑是一篇有分量、有深度的大家之作。《诗学》探讨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理论问题,如人的天性与艺术摹仿的关系,构成悲剧艺术的成分,悲剧的功用,情节的组合,悲剧和史诗的异同,等等。《诗学》提出的某些观点――如情节是对行动的摹仿的观点和诗评不应套用评论政治的标准的观点――在当时具有可贵的创新意义。这篇不朽的著作集中地反映了一种新的、比较成熟的诗学思想的精华。
《诗学》强调了诗的“自我完善”,却没有提及希腊悲剧的起源和发展的宗教背景,也忽略了悲剧的存在、兴盛和趋于衰落的社会原因。悲剧人物固然应对自己的抉择(或决定)和行动负责,但在某些作品里,命运(moira)的制约或神的催动是导致悲剧性结局的重要原因。《诗学》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诗学》肯定了艺术在开发人的心智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但认为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使人“认出了某某人”――作者放弃了一个极好的从理论上阐述和论证艺术摹仿有益于深化人对自我以及客观世界的认识的机会。
《诗学》强调了诗的“自我完善”,却没有提及希腊悲剧的起源和发展的宗教背景,也忽略了悲剧的存在、兴盛和趋于衰落的社会原因。悲剧人物固然应对自己的抉择(或决定)和行动负责,但在某些作品里,命运(moira)的制约或神的催动是导致悲剧性结局的重要原因。《诗学》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诗学》肯定了艺术在开发人的心智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但认为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使人“认出了某某人”――作者放弃了一个极好的从理论上阐述和论证艺术摹仿有益于深化人对自我以及客观世界的认识的机会。
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 豆瓣
作者:
[爱尔兰] 埃德蒙·伯克
译者:
郭飞
大象出版社
2010
- 3
《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内容简介:埃德蒙·伯克,这位政治哲学界的保守主义代表,他在思考美洲问题和法国大革命之前,为后人留下了什么?《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一部让后世学人不断致敬的哲学著作,一部把经验主义发挥到极致的另类作品,一部还未引起国内学界足够重视的美学经典,以“实事求是”的经验主义精神,大胆挑战了自古希腊以降被普遍接受的美学、心理学传统观念,为“崇高”和“美”找到了贴近大地、贴近人本身的坚实基础,并因此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审美趋向与艺术创作方法。
《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是“大象学术译丛”之一,该书从人的本能的角度来探讨美感和崇高感的心理根源,比起一般的经验分析,更具有一种方法论上的科学性与彻底性。具体内容包括论趣味、《探讨》一书的影响、崇高与美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是“大象学术译丛”之一,该书从人的本能的角度来探讨美感和崇高感的心理根源,比起一般的经验分析,更具有一种方法论上的科学性与彻底性。具体内容包括论趣味、《探讨》一书的影响、崇高与美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A Philosophical E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Our Ideas of the Sublime and Beautiful 豆瓣
作者:
Edmund Burke
Oxford Paperbacks
2008
An eloquent and sometimes even erotic book, the Philosophical Enquiry was long dismissed as a piece of mere juvenilia. However, Burke's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 beauty, and art form is now recognized as not only an important and influential work of aesthetic theory, but also one of the first major works in European literature on the Sublime, a subject that has fascinated thinkers from Kant and Coleridge to the philosophers and critics of today. This is the only available edition of the work. ABOUT THE SERIES: For over 100 years Oxford World's Classics has made available the widest range of literature from around the globe. Each affordable volume reflects Oxford's commitment to scholarship, providing the most accurate text plus a wealth of other valuable features, including expert introductions by leading authorities, helpful notes to clarify the text, up-to-date bibliographies for further study, and much more.
艺术的去人性化 豆瓣
7.2 (8 个评分)
作者:
[西班牙]奥尔特加·伊·加塞特
译者:
莫娅妮
译林出版社
2010
- 4
简介:
奥尔特加·伊·加塞特不仅仅是一位理论家,他还是一位将理论提升到艺术层面的思想家。因此,他的这部关于艺术、美学的经典之作本身便是一件艺术品。文中闪烁的真知灼见,由奥尔特加用诚恳、谦逊而略带戏谑的口吻娓娓道来,没有故作高深的辗转呻吟,只显出了兼容并蓄的大家风度、入木三分的见识和眼力,以及客观、缜密的逻辑推理。文中清晰地梳理了现代艺术史上最重要的思潮,为读者指明了一条品味艺术实质之路,并对现代人类的境况和未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时至今日,“艺术的去人性化”仍是现代艺术批评史上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源头。
导读:
(奥尔特加)是尼采以后最伟大的作家……
——阿尔贝·加缪
新艺术将观众分为两个群体:懂的人和不懂的人,也就是说艺术家和非艺术家。新艺术是艺术化的艺术。
——奥尔特加·伊·加塞特
经由奥尔特加这么解释,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新艺术总是充满了许多匪夷所思的表现手法,为什么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总是不停地向我们传统的艺术理解力挑战。
——周 宪
奥尔特加·伊·加塞特不仅仅是一位理论家,他还是一位将理论提升到艺术层面的思想家。因此,他的这部关于艺术、美学的经典之作本身便是一件艺术品。文中闪烁的真知灼见,由奥尔特加用诚恳、谦逊而略带戏谑的口吻娓娓道来,没有故作高深的辗转呻吟,只显出了兼容并蓄的大家风度、入木三分的见识和眼力,以及客观、缜密的逻辑推理。文中清晰地梳理了现代艺术史上最重要的思潮,为读者指明了一条品味艺术实质之路,并对现代人类的境况和未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时至今日,“艺术的去人性化”仍是现代艺术批评史上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源头。
导读:
(奥尔特加)是尼采以后最伟大的作家……
——阿尔贝·加缪
新艺术将观众分为两个群体:懂的人和不懂的人,也就是说艺术家和非艺术家。新艺术是艺术化的艺术。
——奥尔特加·伊·加塞特
经由奥尔特加这么解释,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新艺术总是充满了许多匪夷所思的表现手法,为什么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总是不停地向我们传统的艺术理解力挑战。
——周 宪
美的覺醒 豆瓣
作者:
高爾泰
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美學意識的再現與覺醒
本書內容主要是藝術史論,論述範圍上及遠古的出土文物、詩經、楚辭;下及當代青年詩人和青年畫家們的後現代主義追求,如朦朧詩、抽象畫、象徵主義小說等。作者是美學家,所以既能從宏觀的角度進行理論性的概括,又能從微觀的角度作出技術性的分析,從而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從中國文學藝術不同於其他國家文學藝術的特點,追溯到東、西方哲學思想的異同;從中國山水畫的源流,追溯到《易經》的“憂患意識”和中古隱逸之風的盛行;從屈原的《離騷》,追溯到齊楚文化和華夏文化的衝突和融合,視野開闊,資料豐富,思路清晰,立論精深。書後并附有幾篇為當代幾位著名書法家、畫家的作品集所寫的序,或褒或貶,都極中肯。亦可見其美學思想之特點。
本書內容主要是藝術史論,論述範圍上及遠古的出土文物、詩經、楚辭;下及當代青年詩人和青年畫家們的後現代主義追求,如朦朧詩、抽象畫、象徵主義小說等。作者是美學家,所以既能從宏觀的角度進行理論性的概括,又能從微觀的角度作出技術性的分析,從而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從中國文學藝術不同於其他國家文學藝術的特點,追溯到東、西方哲學思想的異同;從中國山水畫的源流,追溯到《易經》的“憂患意識”和中古隱逸之風的盛行;從屈原的《離騷》,追溯到齊楚文化和華夏文化的衝突和融合,視野開闊,資料豐富,思路清晰,立論精深。書後并附有幾篇為當代幾位著名書法家、畫家的作品集所寫的序,或褒或貶,都極中肯。亦可見其美學思想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