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
胡适全集(共44卷)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胡适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 - 9
这是一套胡适著译全集。除包含曾发表、出版的胡适的论著、创作、书信、日记、译文以及用英文写作的文章外,还辑录多种未刊稿。共计42卷,后附胡适生平年表、胡适著译系年两卷。既有研究胡适的文献价值,又有独一无二的欣赏价值,是文学爱好者不可多得的收藏珍品!
全书用现代规范简体字横排。个别用简体字可能妨碍文章表达处,仍用繁体字。
胡适文集(7卷) 豆瓣
作者: 胡适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胡适文集(1-7卷)》内容简介:胡适(1891-1963)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作家和著名学者。本文集收入他的文学创作、文艺理论、文学史著作、古典文学研究和考证,以及有关文化问题的论著和书信,力求较全面地反映作者的文学成绩和基本文化思想。
本文集所收著述,分类编为七卷:第一、第二卷为文学创作,分别收入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游记、人物传记;第三卷为文论,分别收入文学理论和有关文化问题的论文;第四卷为文学史著作;第五、第六卷为古典文学研究和考证;第七卷收作者生前未发表过的有关书信,并附《胡适简明年谱》。所收著述均分类依时间顺序排列。
胡适杂忆 豆瓣
9.0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唐德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8
本书原是作者在撰写《胡适口述自传》时,打算自写的一篇短序,不料下笔即几十万言,结果“头”大不掉,只好印成专书,独立出版。
唐德刚先生凭自己的回忆和日记上的记录,对胡适一生牵惹到的无数问题与纠葛,几乎无所不谈,谈无不快。但又不止于回忆,他畅谈历史、政治、哲学、文学以及其他一切胡适关注的学问,可见作者才气纵横,博学多智,加上他古文根底深厚,天性诙谐,故落笔气势纵横,妙趣横生。
唐德刚将胡适写得生龙活虎,但又不是公式般装饰什么英雄超人。他笔下的胡适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错误和缺点的真实人物。
读了唐德刚笔下的胡适,你可以和他握手寒暄,笑语谈辨,不知夜之将尽,人之将老。
不朽 豆瓣
作者: 胡适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 - 4
《不朽》的作者胡适在社会不朽论里强调:“我这个‘小我’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和无数小我有直接或间接的交互关系的,是和社会的全体和世界的全体都有着互为影响的关系的,是和社会世界的过去和未来都有因果关系。……这种种过去的‘小我’,一代传一代,一点加一滴,一线相传连绵不断;一水奔流滔滔不绝,——这便是一个‘大我’。‘小我’是会消失的。‘大我’是永远不灭的。
论学谈诗二十年 豆瓣
作者: 胡适纪念馆 编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 - 8
《论学谈诗二十年》收录胡适致杨联升函88封,杨联升致胡适函117封,来往函札,两共205封,兹安书写时间先后次序编排,以帮助了解所讨论问题的来龙去脉。他们写信时,往往在新的开头先说明收到对方某月某日的信,或某月某日寄给对方一信。类此,对期间遗漏的信件,提供了一些重要线索。四十年代胡适在哈佛结识的后辈学友之中,杨联升是相知与日弥深而且终身不渝的一位。1949年胡适重返美国时,杨在西方汉学界已如旭日初升。胡对他的治学的精博,极为推重,故每有所述作必与杨往复讨论。这一点在他们的通信中表现得很清楚。这一册胡、杨书信集,一方面固然足以供后世读者凭吊二十世纪中国所经历的沧桑,另一方面也必将会激发来者的弘愿,踏在前人所遗留的业绩上,重振“中国文史之学”!
再造文明的尝试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罗志田 中华书局 2006 - 6
本书要研究的是胡适。这位二十多岁就暴得大名的人物,从青年起就一生都是新闻媒体注意的对象,也是学术界一个久有争议而很难处理的题目:前些年是贬多于褒,近几年则褒多于贬。而本书要做的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去了解这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一个1891-1929年间的胡适。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以一个没有什么身世凭借的二十多岁的青年,回国两年间,即“暴得大名”,一举成为士林之首,真是中国近代史上绝无仅有之事。这个极有意思的事例,几十年来吸引了无数学者。故此,有人曾说,胡适的“暴得大名”,就是因为“中国思想界有一段空白而恰好被他填上了”。而今,这个人物已经远离我们数十年,但是关于他的争论却从未停止,胡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舍我其誰:胡適【第一部】 豆瓣
作者: 江勇振 聯經出版社 2011 - 1
胡適這位超級名人,是近代史上的閃耀巨星
無數的人想要窺探他
也有無數的人誤解他
《璞玉成璧》
是《舍我其誰:胡適》這套傳記五部中的第一部
從胡適1891年出生,細數到1917年他學成歸國
本套書是胡適研究者的寶書
保存了幾乎所有的日記、回憶和信件
胡適是中國近代史上著述最多、範圍最廣,自傳、傳記資料收藏最豐的一個名人;同時,他也是在眾目睽睽之下,最被人顧盼、窺伺、又最被人所誤解的一個名人。他最對外公開,可是又最嚴守他個人的隱私。他所蒐集、保存下來的大量的日記、回憶、以及來往信件,其實等於是已經是由他篩選過後的自傳檔案,是他已經替未來要幫他立傳的人所先打好了的一個模本。
面對胡適的這個傳記模本,研究者必須要能取其所用,而不為其所制;要能不落入那「浮士德式的交易」的窠臼;要能不為了換取些許資料,卻賠去了自己的靈魂。換句話說,研究者必須要能入胡適的寶山,得其寶,而且能全身而出,不被寶山主人收編為其推銷員。
光焰不熄 豆瓣
9.6 (9 个评分) 作者: 周质平 九州出版社 2012 - 7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占有不可动摇的领袖地位。20世纪上半叶,胡适与鲁迅、冯友兰、林语堂、吴稚晖、赵元任、梁漱溟、钱玄同等学人,在学术路径的取舍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碰撞与融合,为新文化运动开拓了广阔的学术领域。胡适作为当时“暴得大名”的学者,他的政治思想、学术观点与鲁迅、冯友兰、梁漱溟等人究竟有哪些异同,一直是学界普遍关注但至今未有定论的问题。周质平先生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多年来致力于胡适思想的研究及胡适著述的整理工作,是海内外公认的研究胡适的权威学者。在本书中,作者通过考证相关史料,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于现代中国背景下的胡适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