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功秦
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 豆瓣
作者: 萧功秦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 3
本书是“仁智文丛”之一。以丰富的理论研究了政治浪漫主义。全书以学术随笔的形式为读者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其中引用的史料与典籍极为翔实,论据确凿、分析深入、观点新颖。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自序
一、新保守主义的政治社会学
1“严复悖论”与控新保守主义变革观
2中国新保守主义的思想渊源——严复对政治激进主义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
二、中国当代变革的理论透彻
1论当代中国的浪漫主义改革观
2“软政权”与分利集团化:现代化的两重陷阱
……
三、现代化过程中的民族主义思潮
1民族主义与中国转型时期的意识形态
2民族主义、儒家文化与中国的未来
……
四、新保守主义的近代史观
1戊戌变法与早期政治激进主义的文化根源
2科举制的废除与二十世界中国文化的断层
……
五、从现代化看文化传统
1文化失范与现代化的因厄
2杜尔凯姆、马克思与荀子对同质社会的研究及其启示
……
超越左右激进主义 豆瓣
作者: 萧功秦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 8
我的政治主张——
超越“左”的“文革”浪漫化与“右”的西方自由主义“革命”,在渐进发展的共识中,通过不失时机的改革走向新的政治文明,是解决中国转型困境的根本出路!
《超越左右激进主义》各篇文章环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即超越左右之争,一方面,既反对激进的左的“文革”思潮回潮;另一方面,也反对简单化的西化自由主义,强调观察与分析中国问题时,要特别重视我们的历史经验与运用我们的常识理性,主张通过渐进的方式,通过发展公民社会与公民理性,在保持现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经由多元试错来寻找摆脱转型困局的最佳路径,实现向民主宪政体制软着陆。
中国的大转型 豆瓣
作者: 萧功秦 新星出版社 2008 - 3
核心介绍:
从八〇年代的新权威主义到九〇年代的进步的保守主义,这是关于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路向寻求和思考。
所谓的新保守主义,就是在尊重现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重新肯定传统价值系统以及权威的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缓慢渐进地推进现代化变革。这种新保守主义具有民主与现代化的导向性,因而与传统的保守主义不同。
评论:
讲到新权威主义,就不能不讲到一位历史学家萧功秦,他最重要的观点是,未来中国政治将会发生很大变化,但并不会是一场革命。他认为现代化和最终的民主化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必须依靠政府的“看得见的手”。
—— Joseph Fewsmith,《亚洲观察》
萧功秦认为,变革过程会使旧的游戏规则瓦解,而新的游戏规则却一时无法建立,这种脱序状态,是改革的最大敌人。因此,中国需要一种新的过渡性的游戏规则,需要一种新的开放性的权威主义,这种新权威体制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中国的自由与民主,但他认为,这需要等待相当长的时间。
—— Steven Mufson,《华盛顿邮报》
萧功秦批评指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倡导者们相信,只要抛弃了专制制度,中国就能实现世上最先进的代议民主政治,他认为这种乐观主义观点是“浪漫主义”的,不切现实的,相反,他更赞同梁启超与严复在二十世纪初那种似乎更为悲观低调的观点,即中国尚没有为成熟的民主做好必要的准备,因而中国现代化初期还需要“强人”权威的督导,另一方面,萧又认为,中国的这种“浪漫主义”,对于促进国民公共意识的现代化,以及对于防止“强人”滑向传统专制权威主义泥潭上去,仍然有其积极的正面意义。
—— 墨子刻(Thomas A. Metzger),《太平洋风云:当代中西政治理论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