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乡土中国 豆瓣
所属 作品: From the Soil
9.3 (43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8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神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
反戈一击:亚际文化研究读本 豆瓣
作者: 罗小茗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9 - 3
本书为上海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编选的一本亚太地区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例论文集。书分九个专辑,按照城市、性别、生产等议题收录相关学术论文数十篇,共同探讨了当代社会的各种文化表征与文化状况,由此展开对当前文化生产的学术研究和批评。本书既包含对当代前沿批判理论的介绍与分析,又包含对当代文化问题的调查和剖析,是一本跨学科跨文化的理论读本,也是一本可供进行文化研究教学研究与广大高校学生参考的资料文献集。
乡土中国 豆瓣
所属 作品: From the Soil
9.0 (94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未名社科•大学经典:乡土中国》是从社区研究转入社会结构分析的一种尝试,对中国社会学而言,极具示范性和开创性。精选中外社会科学经典名著,尤其是具有学科元典意义的社科名著,或重译或重编,增加名师点评和插图,致力于为我国读者打造易读宜藏的经典精粹。
海报:
帝国 豆瓣
所属 作品: 帝国
作者: [美]麦克尔·哈特 / [意]安东尼奥·奈格里 译者: 杨建国 / 范一亭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 4
随着全球市场和全球生产流通的出现;也出现了一种全球秩序,一种新的统治逻辑和统治结构——简而言之,出现了一种新的主权形式。帝国正是有效规范这些全球交换的政治主体,是统治世界的主权力量。
本书介绍了关于帝国的一般题域,并集中讨论了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即从帝国主义到帝国的过渡,并从思想史和文化的角度讲述了从现代早期到现今的转变。此外,本书还从生产的角度对同一转变过程进行了再次论述。
“帝国”究竟为何物?按照两位作者的描述,“帝国”更接近于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进程,或者说在这种进程下业已出现和即将出现的世界图景。然而,这种全球化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进程。“帝国”是个巨大的矛盾,它左手擦除国家、地区间的界线,右手却维持、制造、扩大国家、地区间的差异,从根本上说,它的左手还是服务于它的右手,最终维持其在全球的支配力量,“帝国”可以说是全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其他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支配。然而,“帝国”的左手和右手并非配合得亲密无间,世界一体化的趋向同维持发达国家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差异性支配间存在着固有的张力,当张力的累积突破临界点,原有的支配体制将被崩解,新的世界由此诞生。这也正是《帝国》的两位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既不是冷漠的描述,更不是为“帝国”张目,而是解剖“帝国”的运行机制,从而为最终超越“帝国”做理论上的前瞻,尽管这种超越在实际上还相当遥远。用作者的话说,“帝国”之幕才刚刚升起,而我们可能要穿越“帝国”的全境,才能到达它的彼端。
本书通过对帝国及其框架的详尽描述,探讨了全球化浪潮中的政治新秩序,为审视全球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视角,使既有的全球化中性讨论被彻底政治化。《帝国》一面世,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是近年来具有全球影响的一部著作。
交流与交通 豆瓣
所属 作品: 交流与交通
作者: 傅林祥 2011 - 1
这套书名为《地图上的中国历史》,包括《疆域与政区》、《古都与城市》、《交流与交通>>、《民族大迁徙》四种,顾名思义,是以地图为纲,讲述中国历史的某一方面。
前贤总结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强调要抓住几个W,其中一个就是Where(哪里)。因为任何历史事实,无论是人物、制度还是事件,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与一定的空间范围联系起来的,都发生或影响于地球表层的某一个点、线、面。正如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所言:“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
空间因素对历史的作用如此重要,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历史不可或缺的因素。但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亲自考察全部空间。即使能够身临其境,也未必能发现特定空间的概貌和特征,所以地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在测绘技术还不发达、绘制地图相当困难的古代,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地图的运用对于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形成“左图右史”的传统。地方志的前身“图经”就是有图有经,其中的图主要是地图。其他一些史籍也往往附有地图,并形成专门的读史地图集和历史地图集。早在公元3世纪,贾耽就曾按《左传》等书的内容编成《春秋盟会图》。1905年问世的杨守敬所编《水经注图》,采用朱墨套印、古今对照,是历史专题地图的集大成之作。公元1137年刻石的《禹迹图》是贾耽《海内华夷图》的简略版,并且立于州学之内,显然是用于教学。
疆域与政区 豆瓣
所属 作品: 疆域与政区
作者: 李晓杰 2011 - 1
《疆域与政区》内容简介:空间因素对历史的作用如此重要,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历史不可或缺的因素。但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亲自考察全部空间。即使能够身临其境,也未必能发现特定空间的概貌和特征,所以地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在测绘技术还不发达、绘制地图相当困难的古代,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地图的运用对于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形成“左图右史”的传统。
民族大迁徙 豆瓣
所属 作品: 民族大迁徙
作者: 安介生 2011 - 1
《民族大迁徙》内容包括:洪荒时代的迁徙往来:远古“三皇”的迁徙神话、筚路蓝缕的征途:上古“五帝”的迁徙故事、洪水后有夏民居:大禹传说与夏族迁徙历史、殷道实由迁徙兴:国都迁徙与殷商王朝史、迁徙划分两周史:周王族的迁移与建国历程、从关东到关中:秦汉时期向关中地区的大移民、南越王国里的“中原人”:秦汉时期向岭南及西南地区的大移民……
古都与城市 豆瓣
所属 作品: 古都与城市
作者: 张晓虹 2011 - 1
《古都与城市》主要内容:这套书名为《地图上的中国历史》,包括《疆域与政区净、《古都与城市》、《交流与交通》、《民族大迁徙》四种,顾名思义,是以地图为纲,讲述中国历史的某一方面。前贤总结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强调要抓住几个W,其中一个就是Where(哪里)。因为任何历史事实,无论是人物、制度还是事件,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与一定的空间范围联系起来的,都发生或影响于地球表层的某一个点、线、面。正如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所言:“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
山海经真相 豆瓣
作者: 余伟 2012 - 9
《山海经真相(白话插图本)》是一个关于寻宝的故事。宝藏内容涉及华夏民族久远的上古历史,包括姓氏、图腾、神话起源与演变,蕴含着部落长老制向国家制、母系传统向父系传统过渡的大秘密,当然还有山川河流的分布与物产。记载这个宝藏的藏宝图被称为《山海经》《山海经真相(白话插图本)》以《山海经》中的帝皇谱系为架构,以民族神话做拼图,揭开关于史前帝皇、远古诸神以及民俗风情等的真相,展现不同寻常的上古秘史。
终朝采蓝 豆瓣
所属 作品: 终朝采蓝
8.5 (6 个评分) 作者: 扬之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11
收入书中的二十一题,时代从秦汉直到明清,皆是由名物研究人手,而在文献、实物、图像三者的碰合处复原起历史场景中的若干细节。它以考证为底色,而用了叙事的方式,意在历史、文物与文学的结合中,使语言成为一种亲切的媒介。借助考古发现而复原的古典记忆,应有它独特的鲜明,虽然相对原初的丰厚,它只是星星点点。
马桶的历史 豆瓣
作者: [美]霍丁·卡特 译者: 汤家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3
作者写道:“人类历史上最默默无闻的英雄,就是发明下水道的智者,制作浴缸的能人,让你领略淋浴魅力的才子,阴沟的建造者……卑微的管子工……爱尔兰人也许拯救了人类文明一次,但管子工们拯救了无数次。”
当我们考虑那些福利设施真正让我们过上文明生活的时候,优秀的管子工所做的一切便名列前茅了。但我们几乎没花一点时间去欣赏这种技术奇迹,它用一个水龙头给我们千家万户带来干净水,用一根杠杆把我们的排泄物冲刷掉——直到今天。
本书行文幽默风趣,所叙述的奇闻轶事给人以愉悦的阅读感受。不仅把管子工行业悠久的历史娓娓道来,而且描述了作者制造铅水管的艰辛过程,参观伦敦下水道的“惊险”旅程,在自家浴室安装最新型日本马桶的尝试,展示了他为全面了解这个最被嘀咕的文明支柱所付出的无畏努力。
本书成功地将历史、科学和作者的切身经历融为一体,令那些从未思考过这个日常技术奇迹所隐藏的错综复杂知识的人大开眼界。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 豆瓣
Watching the English: The Hidden Rules of English Behaviour 所属 作品: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
8.2 (3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凯特·福克斯 译者: 姚芸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0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的出版引起英国人自己的大辩论,有人认为它泄露了太多英国人的秘密,也有人认为它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英国人行事风格背后的潜规则。不过所有人都一致同意,这本书实在是太有趣了。“老实说,我真弄不懂,人类学家想要研究那些带有古怪观念、神秘习俗的陌生部族文化,为何非要冒着得痢疾、疟疾的危险,大老远地跑到偏远地方,而最古怪、最叫人费解的部族明明近在眼前嘛。”
为什么英国人一见面总是在谈天气,英国酒吧要有多种游戏器具?为什么英国人似乎都有社交拘泥症,而英国足球流氓却一反常态?《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作者将这些带有民族性的怪癖和性情放在人类学的显微镜下,从中发现了奇异而迷人的文化,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不成文规矩和透着神秘感的行为规范。
被历史控制的文学 豆瓣
作者: 安娜·西莫南 译者: 吴岳添 / 段映虹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9 - 7
ANNESIMONIN
LA LITTERATURE
SAISIE PAR
LHISTOIRE
NouveauRomanetguerre
d’AlgerieauxEditionsdeMinuit
年轻的法国学者西莫南用了十几年时间研究午夜出版社的历
史,最终把握住了它的性格:以不顺从为己任。如果说午夜出版社
半个世纪的出版经历集中了先锋文学的所有因素――遭受责难,
被查禁,然后是至高的荣耀,那么,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被历史控
制的”。西莫南的这份报告出乎意料地让我们了解到午夜出版社在
“书面文学”新小说之外的另一面:揭露法国军队在阿尔及利亚动
用酷刑的“介入文学”。两条看似无关的平行线在“121人声明”事件
中交叉并合,使午夜出版社和新小说都具有了一种道德性。
安娜・莫西南(1963年生),1985年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1986
年以一篇《1947年至1948年的午夜出版社:一个文学出版社的起
源》获“20世纪历史研究深入文凭”,1993年获博士学位。她已发
表的关于午夜出版社的论著还包
括:《1942至1955年的午夜出版社:
以不顺从为己任》(1994,528
页),《午夜出版社和瑟耶出版社:
面对阿尔及利亚战争的两种出版策
略》(1991)。
纹章学 豆瓣
所属 作品: 纹章学
7.0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巴斯图罗(Michel Pastoureau) 译者: 谢军瑞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 - 9
纹章在12世纪诞生于战场上,主要是为了识别因披挂甲胃而无法辩的骑士。认为纹章是贵族专利的普遍观点就源自于此。然而,从13世纪起,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遵守纹章术的规则,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和使用纹章。至今,纹章已经融入识别标志,它无所不在。
这本书分“纹章的历史”、“纹章的图案与色彩”、“纹章学,鲜为人知的学科”三章,介绍了这种象征标志的文化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