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
护士的故事 豆瓣
The Language of Kindness: A Nurse's Story 所属 作品: 护士的故事
7.6 (9 个评分) 作者: [英] 克里斯蒂·沃森 译者: 王扬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0 - 4
20年的护士生涯,我为此付出许多,但收获更多。我想同你分享这桩非凡事业中的悲伤与喜乐。跟我一起走进病房,历经出生到死亡;穿过儿童特护区,推开双扇门来到内科病房;响应电铃敲击的哔哔声,奔跑过走廊,路过药房和职工餐厅,来到急诊室。我们将探索医院本身,以及护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沿途我们会遇到不同的人,有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你可能早已熟悉这些人,因为在人生的某些时刻,我们都受到过他人的照护。我们每个人,都是护士。
刀锋 豆瓣
所属 作品: The Razor's Edge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戴珩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 - 8
此书出版于1944年,是一部文学杰作。它是毛姆1940年到美国后写的第一部小说。这部书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而且书中的“我”就用了毛姆自己的真名实姓。它是以20世纪侨居英国的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写成的。小说重点写一个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拉里在飞行队里结识了一个好友――爱尔兰青年帕特西。帕特西是一个充满活力、技术高超的飞行员,在一次空中遭遇战中,他为了救助拉里而中弹牺牲。为此,拉里的精神受到了巨大震动,开始对人生感到迷们和不解,他弄不懂人生为什么会有恶和不幸。战争结束后,拉里没有像别人那样入大学深造,也没有去就业,而一心想探求人生的终极意义。为此,他先丢下未婚妻来到西方文化之都巴黎,两年以后,他又与未婚妻伊莎贝儿解除了婚约,开始从巴黎出发周游世界各地。后来到了印度,在那里,他和宗教界人士进行了接触并和一位得道隐士共同生活了两年,通过研读《奥义书》,接受了吠陀经哲学。最后,终于了悟人生。他将自己的一点薄产分散给亲友,只身返回美国,当一个自食其力的出租汽车司机,永远隐身于纽约喧嚣激荡的人海之中。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满怀敬意的笔触描绘了拉里探求人生意义的历程,深刻地反映了大战之后整个欧洲精神的空虚。小说通过拉里在西方徘徊无路,最后被迫去东方“取经”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一次大战和1929年经济大萧条后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和文化没落,并表现了作者企图从东方文化中获取新鲜血液来挽救其生命的愿望。小说围绕着主人公拉里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为读者展示了两次大战之间那个特定时期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表现了自己极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尽管作者在本书开头声称,他几乎没有什么故事可述,但他还是凭借其高超的叙事技巧,牢牢地抓住了读者。作者本人在书中担当了一个重要角色,他既是故事的参与者,也是故事的旁观者和见证人。整个故事乍看起来似乎不太连贯,但实际上,由于作者的出场,巧妙地使其连接起来,并显得曲折有致。
诚如作者在小说中所说,他写这本书并不想阐述吠陀经哲学,他无意向读者推荐吠陀经哲学,也不想让人人都学拉里。他只是借助自己书中的人物,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为那个时代存照。
刀锋 豆瓣
所属 作品: The Razor's Edge
8.0 (1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秭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1944年,在二战的硝烟中,《刀锋》出现在饱受战争煎熬的读者面前。实际上,本书的写作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是作者在美国游历时写就的。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青年莱雷为好友在战争中猝然死亡,而开始向自己的内心展开深刻的追问:既然世间有善,为何恶亦相生?战后,拉里在故乡感受着美国建设一个“宏伟而繁荣的时代”的热潮,却难以置身其间。他执拗地要寻求心中那个让他难以割舍的疑问。他在书籍中发掘,在静思中梳理。为此,他几乎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精力与热情,甚至解除了与恋人伊莎贝尔的婚约。之后远遁法国,再后,开始周游世界。在印度,他从东方的《奥义书》踏上了心灵自我完善之路。
世界就是这样结束的 豆瓣
On the Beach 所属 作品: 世界就是这样结束的
作者: [英]内维尔·舒特 译者: 陈婉容 拜德雅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编辑推荐 -
★内维尔·舒特最具力量的经典反乌托邦长篇:难以忘怀也难以释怀的末日核景象,当今世界一则振聋发聩的警世喻言。
★“这才不是世界末日,这只是我们人类的末日。世界的一切都会按常持续,只是我们已不在其中罢了。我敢说少了我们,世界会相当美好。”
★“半个世纪后阅读,依旧深深感动。”(《经济学人》)
★“我们凝视着无底深渊,得以自边缘退后一步。”(《卫报》)
★“探讨核战余波的类型小说中最令人感同身受的一部。”(《泰晤士报》)
★“对核战后人们因辐射尘染病而死的景象最为逼真的召唤。”(《纽约时报》)
- 内容简介 -
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核武器在短短一个月内摧毁了世界,北半球归于沉寂,而辐射尘正以死神的脚步慢慢飘抵南方的澳洲。地球上这些残存的人,如何在最后这段日子,面对没人能真正说明白的即将来临的死亡,而重新体会原有的日常:海滩、帆船、派对、酒吧、亲友、教堂、园艺、钓鱼、赛车、牧牛、耕地……并在这些真实的生命样貌里,把握一丝活下去的希望?奇迹,是否会降临?
瘟疫年纪事 豆瓣
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 所属 作品: 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
8.4 (1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丹尼尔·笛福 译者: 许志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11
小说描述了1665年大瘟疫袭击下的伦敦城。这本小说很可能是基于笛福的叔叔,亨利·笛福当时所留下的记录。在这本书中,笛福不厌其烦地为达到效果逼真,巨细靡遗地描述具体的社区,街道,甚至是哪几间房屋发生瘟疫。此外,它提供了伤亡数字表,并讨论各种不同记载、轶事的可信度。本书往往被跟瘟疫当代的记载相比,尤其是塞缪尔·佩皮斯的日记。笛福的记述虽然是虚构的,但比起佩皮斯的第一人称叙事,更为详细和有系统。
1984 豆瓣
所属 作品: 一九八四
9.6 (77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孙仲旭 译林出版社 2013
这是一部伟大的政治寓言。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瓜分,三个国家之间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并用高科技手段监视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
《1984》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展现出不可磨灭的才华,令其他同类作品无法望其项背。对时代来说,它仿佛毒药瓶上的一枚标签。——《纽约先驱论坛报》
乔治•奥威尔的遗世杰作……是了解现代历史不可或缺而又引人人胜的一本书。——《纽约书评》
乔治•奥威尔就极权主义危险发出的警告,给他的同时代人和未来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本书的书名和其中创造的很多新词,比如“新语”,都成了现代政治中丑恶现象的代名词。——《韦氏文学百科词典》
只能用两个词来形容奥威尔:一是“圣徒”,指这个人;一是“先知”,因为他写出了《动物农场》和《1984》。——中国著名学者止庵所有英国作家中最受爱戴的一位。——英国作家、评论家安东尼•伯吉斯
乔治•奥威尔最后的杰作,对现代历史令人着迷而不可或缺的理解。——英国作家、历史学家蒂莫西•加里•阿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