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
我,厌男 豆瓣
8.2 (61 个评分) 作者: [法]波利娜·阿尔芒热 译者: 一千度 新星出版社 2023 - 7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说自己厌男?厌男就是厌恶所有男性吗?
*不是理论,而是态度
*一本好读、耐读、金句频出的女性主义宣言,女性主义实践的有力注脚
*是对男性特权风趣辛辣的讽刺,也是对姐妹情谊的直白赞美
◎系统阐释“厌男”的开先河之作
厌男不过是一次次被伤透了心的人们,接触女性主义后自然长出的铠甲,不再轻信男人的鬼话
◎犀利、毒舌、人间清醒,三言两语点醒同伴
别再对只是顺便接孩子放学的男人歌功颂德了,现在,所有女性马上停止自我贬低,像普信男一样,勇往直前/对自己好一点!
◎打消疑虑,呼吁女性关爱自我,厌男是“为了活下去的思想”
不要屈就别人,要按自己的意愿寻求自由与解放
◎越压抑,越愤怒,越表达,法国现象级图书
一本因书名受到政府官员下架威胁的女性主义小册子,首印450册,立马断货、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译为18国语言
------------------------------------------------
★内容介绍
“你是不是厌男?”每当女性就性别歧视、性暴力等发声时,就会遭到这样的非议。但,厌男真的是这个意思吗?
《我,厌男》为厌男发声,探究背后的心理文化机制与社会背景,进而一针见血地指出,厌女导致的系统性压迫与厌男造成的轻微自尊伤害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长期被污名化的 “厌男”和“厌女”不同,它并不是性别歧视,而是对性别歧视的回应,是对男性特权的愤怒,旨在呼吁女性摆脱羞耻与禁锢,关注作为武器与后盾的女性愤怒所能带来的政治团结与女性情谊,“想象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按自己的方式追寻自由与解放。区区104页的小书,却蕴藏着无穷大的能量,波利娜谈论厌男而不止于厌男,将日常生活经验与实际数据串联起来,书写女性处境,是一部四两拨千斤,揭露男性特权、呼吁改变厌女现状的振聋发聩之作。
------------------------------------------------
★编辑推荐
开始整理错误并重新建立规则的时刻,到了。
我们不要就这么算了,也不会再让后来人淋我们淋过的雨。
无需沉默,无需羞耻。面对性别暴力、性别歧视,沉默和礼貌的助益微乎其微,女性应当重拾表达的力量。
《我,厌男》不是艰深的学术著作,也不是充斥着怨气和歇斯底里的情绪宣泄,而是热情与理性同在、轻盈与坚定并存的女性主义宣言。厌男只是一种表象,其后隐含的“厌女”歧视、性别暴力和男性凝视,才是人们真正需要关注的。
这份写给全体女性的告白,不仅恳切呼吁女性力量和女性团结,也真诚向男性提出了女性的需求:至少,负责任地倾听。因为在男性占系统性优势的社会中,受害者不只女性,也有男性。“厌男”所反抗的正是这一点:对不平等大胆说“不”,不因此羞耻,也不因此感到恐惧。
------------------------------------------------
★媒体推荐
一本女性主义的离经叛道之作……证明了厌男如何为姐妹情谊开辟了空间。——Monstrograph出版社
《我,厌男》触动了社会的神经。面对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作者提出了一种更为直白的应对方式。——《纽约时报》
炽热激情与冷静克制并存的杰作。——《泰晤士报》
打响了反对性别歧视的又一枪。——《泰晤士报》
大快人心……是对女性和女性力量的坚信不疑,是对自由解放的真诚呼唤。——《独立报》
详细地阐释了占全球人口51.9%的男性为何惹人生厌。——《每日电讯报》
一本令人振奋的小书,一口气读完。——《解放报》
交织而团结的女性情谊绽放出愉悦人心的力量。——Elle
《我,厌男》中的论述一针见血,并不过激也不粗暴,当代女权主义的热议话题,如父权制、精神负累、#MeToo运动和女性的联结等都有论及,延续了丽贝卡·索尔尼特等女性主义作家的一脉。——《新观察家》
其引发的争论不仅聚焦于性别问题,也与言论自由息息相关。……波西米亚式风格,言辞直率,承继了波伏瓦、柯莱特等女性主义者的思想……激烈谴责了男性暴力、特权及其对女性的压迫。——《每日邮报》
讨论性别议题,但不仅限于此。——Popmatters
《我,厌男》提醒我们,如果仅靠礼貌的请求,女性主义先驱们无法做成任何一件事。——inews
2024年4月11日 已读
读的电子版,看到页码以后,着实吃了一惊。没想到是那么薄的小册子,不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只是博客文章范畴,很难算得上是一本书。作者用浅显易懂的文笔平述了女性最普遍的人生境遇,比较适合徘徊在女权门外的迷茫姐妹。并不激烈的语气讲出了所谓煽动性的实情,就像作者自己坦言,她笔下的控诉很多都诉诸于自己作为女性的亲身经历,作为一本随手发放及发出个人化声音的小本,足够了。但依然期待其他针对“厌男”做更深度剖析的作品。
2024年4月11日 评论 书摘 - 厌男者从根本上说,是在反对男权,并不是厌恶男人,而是厌恶塑造。厌男者从根本上说,是在反对男权,并不是厌恶男人,而是厌恶塑造男人的社会和文化系统。厌男者真正鄙视的,是男人们野蛮地躺在特权环境中坐享其成。 相反,厌女者厌恶的,则是女性本身,其对女性的看法是完全生物性的:可以插入的器官,用于繁殖的子宫,会来月经的物种,手无缚鸡之力的群体。 我决定,从今以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自己坚定不移地站在周围女性的身边。我希望她们能够在我的陪伴下感到安全;我希望她们知道,如果不幸沦为性别歧视的攻击对象,我将永远站在她们那一边。我信任她们,不会对她们向我袒露之事的真实性产生哪怕一秒钟的质疑。我绝不会对她们所遭遇的一切嗤之以鼻,更不会认为她们应当为自己的不幸承担责任。即使认识侵害的始作俑者,那也只会让我更愿意为受害者发声。我想要对她们说,不要担心我会给加害者找借口,不要害怕我会不惜一切地与侵犯者保待联系。我拒绝与认为侵犯(如伴侣之间)不过只是观念不同或是隐私问题的人为伍。 使我们透不过气来的有毒男子气概形成于封闭的男性圈层。从足球俱乐部到美式兄弟会(在法国相对应的组织是医学院学生会等)再到英雄联盟,以及全世界大部分决策机构,只要放任男人自行其是,他们便会展露最糟糕的一面。表面上,他们只是在共度快乐时光,互动消遣、互帮互助。而实际上,他们是在不断强化自己的男子气概,以扩大权力范围、巩固男性关系网络等雄性斗争中的一切。
女性 女性主义 女权 女权主义 法国
她厌男,她是我女友 豆瓣
나의 미친 페미니스트 여자친구
6.6 (72 个评分) 作者: [韩] 闵智炯 译者: 黄莞婷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3 - 5
以韩国男性为第一视角的女性小说,每一句都太典了!
·
★是这个世界让我成为了女性主义者——比《82年生的金智英》更进一步,超高讨论度的韩国女性小说。
荣获韩国教保文库年度小说,入选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推荐好书。版权售出中、日、泰、越、印、俄等多国,引发东亚读者强烈共鸣。
★太真实了!扑面而来的熟悉感!——用普通男性视角看待女性主义,以赤诚坦率捕捉荒诞现实。
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被骂?是在影射所有男人吗?女人为什么变成这样?无奈揭开男性与女性看到的貌似相同却截然不同的现实。
★所有的女人,都是她!是女友、是妻子、是母亲,但也是我自己。
以女性对女性的强力共情与支持,挣脱束缚,挑战偏见,打破冷漠。本书献给所有“开了天眼”、仍在战斗的女性。
·
分开多年后,金胜俊再次与前女友相遇。这是命运给的第二次机会,他们以虽然有些奇怪的方式复合,却很快恢复了恋人关系。可是在日渐升温的相处中,金胜俊发现,当年不谙世事的温柔、贤惠女孩如今已变成一位独立、成熟、清醒的女性主义者,这些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平复下来掺杂震惊与好奇的心情,没关系,胜俊心想只要发动“好男人”攻势,一定可以让女友回到当初,随后他们会顺利结婚、生育、建立家庭。可谁料到,在接连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中,没有一件事情按照他的想象发展......
2023年8月10日 已读
不太喜欢书名,一方面用“厌男”激进地概括女性主义的核心诉求,一边用省略了“但是”的后半句彰显男主所谓的“宠”,有点打着女权旗号的宠文味道。讲实话,不清楚其他女性主义者厌恶的是男性这个生理性别本身,还是恶心被父权社会塑造出来的男性身份?至少在这本书中,我没有看到作者在展现女主角色时直面这个问题。虽然在一本小说里寻找十分严肃的讨论可能不太现实?但还是无法否认,这本书的内容和立场本质上是十分讨巧的。
女性主义 小说 韩国
始于极限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Goodreads
往復書簡 限界から始まる
8.9 (328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铃木凉美 译者: 曹逸冰 新星出版社 2022 - 9 其它标题: Letters Between Chizuko Ueno and Ryomi Suzuki
“上野女士,您为何可以对男人不感到绝望?”

·

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最知名的女性主义先驱×最叛逆的人气作家

历时一年,十二次通信,每次一个主题

一场始于矛盾与冲突,通往理解与改变的对话:

我们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活出想要的人生?

·

⚡上野千鹤子继《厌女》《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后又一力作,首次坦诚从未透 露的过往

一个总能犀利切中要害的人,或许也曾被自己的刀锋所伤。上野坦言“我也走过了充满羞耻和失败的人生”

·

⚡恋爱与性、婚姻、男人、工作、独立、自由等,围绕12大主题聊透女性内心深处的愤怒与困境

每一位女性都是生活的幸存者,她们迷茫,她们反抗,她们故作坚强实则遍体鳞伤

·

⚡性别对立时代的希望之作:“上野女士,您为何可以对男人不感到绝望”

在女性主义遭污名化的当下,上野千鹤子予以强力回击:“我无意说‘反正男人已经无药可救了’。

·

⚡话题之作,横扫日本图书市场,“读了这本书,我想没有人不会成为女性主义者”

小说家花房观音诚挚推荐:“这本书能够拯救女性!”作家本岛理生盛赞:“每翻一页,体温也随之攀升。”

·

《始于极限》是女性主义先驱上野千鹤子与人气作家铃木凉美历时一年的通信。

青春期,上野千鹤子只身前往京都求学,只为逃离父亲与教会;同时期,铃木凉美为了反抗父母,一脚踏入出卖身体的世界。

大学时,上野参加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却在战壕的另一侧目睹男生只把女生当作解决生理问题的工具;铃木就读于日本最好的私立大学,却要在夜世界寻求自身的价值。

学生时代结束,上野以独立女性自居,结果成了男人挥之即来招之即去的床伴;另一头的铃木开始书写夜世界的魅惑与肮脏,时常遭受来自女性的抨击与批判。

今天,上野已是日本女性学研究第一人,铃木则走到了夜世界的极限,在质疑过往、怀疑自己的同时,犹豫着下一步如何迈出。

她们相差四十岁,走过了迥异的人生。在长达一年的通信中,她们围绕恋爱与性、婚姻、工作、独立、男人等话题,把话语的利剑刺向对方,也刺向了自己。

·

每翻一页,体温也随之攀升。铃木凉美的文字,一面极其冷静地自我分析,一面又混杂着活生生的真心话,隐现着无法否定的感情。——作家岛本理生

上野千鹤子解体了铃木凉美,也使得她得以摆脱母亲和男人的手,开始作为一个人生存。与此同时,这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向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女性伸出的双手。这本书能够拯救女性。——小说家花房观音

从头到尾,我就像被钝器击中了一般。仿佛有人揪着我的衣领说,“喂!别给我装作没看见!”读了这本书,我想没有女性不会成为女性主义者。——亚马逊读者

我深感女人生存如何艰难。即便如此,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身为女人果然还是一种福音。——国际政治学家三浦瑠丽
2023年4月14日 已读
2023年4月14日 评论 书摘 - 《“AV女演员”的社会学》 在写硕士论文时想要挑战的,就是不制造假想敌,也不写成“受害报告”,便勾勒出剥削的结构和男女的共犯关系。 《战争与性暴力的比较史研究》 2019 年势头强劲的 KuToo 运动 《别扭女子》 铃木大介先生的小说《里奈的故事》 不愿被称为受害者,无法忍受自己是弱者,这种心态叫“恐弱”。这是精英女性经常陷入的一种心态。和恐同一样,恐弱也是因为自己身上有软弱的部分,所以才格外激烈地进行审查和排斥,对软弱表现出强烈的厌恶。 小笠原祐子女士的《OL们的“反抗”》 三十多岁的人失去了童年无所不能的感觉,会渐渐感觉到能力与体力层面的极限。与此同时,这也是生出“自立”的年纪。我们会扪心自问,在达到极限之前能做到什么,明确区分自己做得到的和做不到的,放弃做不到的,真诚、仔细、踏实地做那些做得到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自信和信任。 女儿是母亲最激烈的批判者 常有母亲对即将离巢的儿女说:“妈妈相信你。”但这不是理解。因为前面还有半句话——“虽然我搞不懂”。“虽然我搞不懂,但妈妈相信你,因为那是你想做的事。”这不是理解,而是相信。这种相信的基础是爱。这种耿直的爱正是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大的礼物。 最能犀利看穿母亲“看似合理实则矛盾”的是女儿,被这些矛盾所捉弄的也是女儿。 没有什么比“自我决定”更能满足精英女性的强烈自负,也没有什么比这四个字更能让精英女性远离女性主义。 《永别了,我们》的书,作者是清田隆之 在恋爱的游戏场上,人能够深入学习自己和他人。恋爱会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欲望、嫉妒、控制欲、利己心、宽容和超脱。恋爱是斗争的平台,你要夺取对方的自我,并放弃自己的自我。我从不认为恋爱是一种放纵的体验。在恋爱的过程中,我们受到伤害,也互相伤害,借此艰难地摸清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渡给他人的自我防线,以及对方那条无法逾越的自我界线。我向来认为恋爱不会蒙蔽一个人的双眼,恰恰相反,恋爱是一种“面对对方时极度清醒,以至于在旁人看来无比疯狂”的状态。跟一个爱上窝囊废的女人列举男方的多少缺点都是徒劳,因为她早就一清二楚。正因为对情人的弱点了如指掌,才能比其他人更残酷地伤害对方。 读书是为了了解从未了解过的世界,看到从未看到过的现实,品味这个过程带来的欢喜与快乐。而写作风格是创造新现实的必备技能。 田中美津的《从厕所开始的解放》 所谓婚姻,就是将自己身体的性使用权交给特定且唯一的异性,为其终生专属的契约。 松井久子导演的纪录片《你在畏惧什么:亲历女性主义的女人们》(2014年制作) 爱是一种积极的行动,而不是被动的情感,它是主动‘站进去’的行动,而不是盲目‘坠入’的情感。 被母亲所爱的体验是被动的,我无须做什么以期得到母亲的爱——母爱是无条件的。硬要说必须做什么的话,那就是活着,并且做母亲的孩子……得到母爱无须努力,无须什么资格。 失去双亲时,我感觉自己彻底失去了单纯因我的存在而喜悦的人。 《重庆大厦的老板都知道》 在“援助交际”一词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我不禁赞叹它的精妙,因为它巧妙地为男性开脱了罪责。女孩们则简单地称其为“卖”(取卖娼之意)。 权力内化的结果是让行为看似是自发的,而非强迫。 交易性行为对男人来说是“性行为”,对女人来说是“经济行为”,双方交换的东西并不对等。这种不对称交换得以成立的条件是,包括经济资源、权力、特权、认可在内的所有资源都(不平均地)分配给了男性群体。劣势玩家被迫回应有条件的爱,以寻求经济报酬和社会认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学者将交易性行为称为求生性行为,想来也是点出了真相。 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有人会直接发表歧视风俗女郎的言论。与美国相比,对性工作者的暴力(包括来自警察的性暴力)或无视其人权的情况在东京也很少出现,相反,她们受到的侮辱和歧视往往来自将尊严摆在不同位置的女性同行。与社会割裂的她们没有在内部生出团结,反而产生了更激烈的分裂和歧视情绪。 沟口健二的电影《赤线地带》 琼·史密斯的《厌女症》 按照评论家斋藤美奈子的说法,也许我们这代人面临的选择是“当社长还是当社长夫人”,而且两个选项的权重完全一样,感觉两边好像都有戏,两种人都想当,于是在夹缝中踌躇犹豫,迟迟无法做出明确的抉择。 一位叫太田启子的律师写了一本有趣的书,题为《致未来的男孩》 《“母与子”的日本论》一书中,作者品田知美 《所以你也要活下去》的作者大平光代 要想达成亲子之间的和解,关键是双方都得长命百岁。 在明治以来的文学作品中,“肉欲”(好可怕的词啊)对男人来说是“精神被身体打败的地方”,但对女性来说也许更像是“身体屈服于精神的地方”。仔细想想,从闭上眼睛短暂出借身体的援交少女,到出于义理、人情、忠诚和孝道决定沉沦苦海的妓女,也许女性一直以来都在牺牲自己的身体,无视它的呐喊,让身体屈从于精神。 作家富冈多惠子在《刍狗》中塑造了一个专门猎捕少男的中年女性。 身体是无法任由我们摆布的,身体是我们的第一个他者。 人们常说我很坚强,说我抗击打能力强。才不是呢。谁愿意主动变成一个“抗击打”的人啊?挨打了就会痛,就会受伤。一旦伤痛过度,就会碎裂坏掉。 如果自己写的东西留在了书本或杂志上,回顾起来就方便多了,很容易看清自身认识的变迁与心情的波动,进而意识到自己根本不是“已经跨过去的人”,也没能牢牢掌控事态。也许,无论写什么,我们至少可以把写作当成一项工作,借此养成自我怀疑的习惯,还会发现什么话招人嫌、什么话讨谁喜欢常常伴随着偶然性。 作家是以自己为试验田,把自己切成碎片,社会学家则以社会(即他人的集合)为试验田。 读到无聊的小说时,我只想大吼一声“把时间还给我”。但论文或纪实作品不然,只要能告诉我原本不了解的事实,哪怕文章写得再拙劣,心里都是喜悦胜过烦闷。 村上龙在《工作大未来:从13岁开始迎向世界》 《性感女孩大研究》 《女人的快乐》 《裙子底下的剧场》 过于害怕被误解,人就一句话都没法说了。 只有大学老师是没有教师资格证也能担任的教职。坐在讲台下的也不是孩子,而是大人。大学不同于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是可以选老师的。不愿意上我的课就别选我——大学老师是可以这么说的,这为我提供了绝佳的借口。如果学生还是选择了我,我就努力工作,力争对得起这份薪水,不辜负他们的期望和信任——我抱着这样的信念投入了这份工作。幸运的是,我遇到了许许多多出色的学生。其实老师也是学生培养出来的。大学院的工作尤其严肃,因为老师培养的是可能在不久的未来成为自己对手的学者。 涩谷智子女士编写的《未成年照顾者:我的故事》 天职 (vocation) 、职业 (profession) 、工作 (job) 是有区别的。三者重合是无上的幸运,但这样的情况寥寥无几。“无论能不能赚到钱都会做”的是天职,“利用专长谋生的差事”是职业,而工作是“奉人之命的有偿劳动,无关好恶”。除此之外还有爱好 (hobby),指自掏腰包也要做的事。 永远不要低估读者。作者的衰颓始于低估读者的那一刻。 《未成年照顾者:我的故事》 当年没有“丧偶式育儿”,却有“密室育儿”和“母子紧贴”的概念。 作家村上龙有一部题为《寄物柜婴儿》的长篇小说 同辈女性确实会因为结婚生子先后脱离朋友圈。而在生儿育女的阶段,这件事成为女性人生中的头等大事也是理所当然。偶尔见一面,聊的也都是孩子的事情。看着当妈妈的朋友围绕孩子聊得热火朝天,感觉掉了队也在所难免。而你正处于这个年龄段。我也是过来人。但是再多活几年你就会明白,这样的时期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罢了。 年轻时结交的朋友确实宝贵,毕竟她们见过青涩的你,了解你还是刺猬时的模样。但与饱经风霜的女性相识相知,才更能让我们的内心丰盈。知己,知晓自己……这个词着实精辟。哪怕一年到头都见不上一面,哪怕受疫情影响无法亲密接触,只要知道她还在那里平安地活着,便是莫大的慰藉。而光是冒出“她万一不在了”的念头,失落感就足以将我吞噬。原来这就是长寿的痛苦之一啊。眼看着知己先后离去,我的一部分也随着和她们共度的经历一起消失在了另一个世界……自己就这样被削了一刀又一刀,这种体验就是长寿的痛苦吧。我曾多次目睹失去至交的老者恸哭,这恐怕是一种不同于失去家人的失落。所以我会像年幼无知的孩子一样,不由自主地祈求朋友们活下去,即便卧床不起,只要活着就行。 斯特罗森[插图]在《为色情辩护》中的观点 围绕女性主义积极讨论固然很好,奈何在社交平台上,屏蔽他人、跟自己人抱团是如此容易,所以我有时也会担心,一方若是给另一方打上“不是女性主义者”的标签并将其驱逐,女性主义这根细长的线就会被过度切割,人们逐渐只能接受在所有话题上达成一致的小团体,而这很有可能再次抬高女性主义的门槛 如今女性做出的选择多种多样,大家都有各自的观点,也有发声的平台,所以建立团结确实有些困难。尽管如此,我还是殷切希望大家不要把女性主义当成“总有一天要挥手告别”的东西,而是在有需要的时候,从五颜六色的丝线交织而成的女性主义地毯中挑出能帮到你的那一根,也不要因为在少数话题上意见相左,就去驱逐那些不认为自己不自由、但又想再自由一点的女性,而是将她们也一并团结起来。 罗克珊·盖伊的《不良女性主义的告白》和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的《我们都应该是女性主义者》 满口晦涩外来语的“纸上谈兵型女权”是没有用的,女人只有在失去理智时从心底发出的嘶吼才能被人们听到。 《制服少女的选择》的作者宫台真司 有个说法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哪怕你是个小矮人,只要站上巨人的肩头,视野便能宽阔许多。后来者永远都有站上前人肩膀的特权。岂有不用之理?不用就太浪费了……发出如此感慨的我也正是在挑战前人的同时形成自我,并终于意识到自己也正被逐渐嵌入历史。 最近我一直在想,我从十多岁开始苦苦寻觅的不能卖娼的理由也许就在这里。人们对卖娼的厌恶,以及父母对女儿卖娼的抗拒,可能不仅仅出于不检点、危险、玷污自尊之类的理由,还因为他们担心这可能扭曲我对他人的尊重。 而一旦认定男人是不会改的,女性主义言论也许就会变得干巴巴、空洞无力。 我认为,针对某种特定表达的抗议活动可以尽情搞,想搞多少都没关系,但近年的事件都沿着“被骂→道歉+删除”的老套路发展,这让我感到担忧和沮丧。与其说我是对这种趋势恼火,倒不如说我是对媒体有点恼火,因为媒体渐渐无法区分“尖锐而有趣的观点或抗议”与“单纯的找茬”。 适当的抗议对表达者来说也很可贵。我希望抗议者不要满足于无谓的道歉和删除,而要激发出更深层次的讨论。令人反感的种种愚蠢表达即便没有沿着老路立刻道歉删除,也会因为人们不准备讨论它们而被淘汰。最重要的是,我觉得这样可以避免大家错误地把歧视女性的表达和凸显人性愚蠢的精彩表达混为一谈。 男性作家不理解女性,没有准确地描写女性,没有把女性作为人来描写。这个观点本身是正确的,但是用作批评男性作家就有些偏题了。这是因为男性作家对现实中的女性感到失望,才会追寻梦想中的女性,并描绘出内心的风景。……男性作家将梦想自说自话地托付给女性,并自说自话地诠释女性,但正因为他们梦想中的女性与现实中的女性之间存在鸿沟,男性的内心风景才会如此绚烂多姿。……他们的作品是男人一手缔造的“女性叙事”,一览无余地展现了男人内心的风景,而这实则是“男性叙事”。 《男流文学论》 社会变革变的不是真心话,而是原则和场面话。 朴裕河女士出版的《帝国的慰安妇》 《战争与性暴力的比较史研究》 “承认伤害并非屈服,而是抵抗。”那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坚忍的证明。 男人动不动就想占女人的便宜,色狼、偷拍、儿童色情制品、性虐待、援交、外卖茶、找干爹、射精产业……购买性的男人构建起了性市场,并且让买春成了男人的“出厂设置”。面对此情此景,广大男性就没有一点意见吗?
女性主义 日本
厌女 豆瓣 Goodreads
女ぎらい
9.1 (76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王兰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厌女》不是一部纯理论性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厌女》处理了广泛的日本题材,其中既有文学性的,比如谈到小说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则是社会性的。上野千鹤子谈到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国也有很类似的情况。知性的读者会从这些论述中获得强烈共鸣并得到理论上的指引。
2020年2月9日 已读
花点时日消化以后想再来读一遍。以前经常会想,当自己认为男女平等时,判定平等的标准好像总是会和男性同性集团里的规则相关,心里觉得矛盾,总觉得不知不觉陷入了对自我性别的进一步否定。看这本书的时候意识到,大概是因为曾经我没有把“平等”建立在更加广义的“人”的概念之上。
女性 女性主义 女性研究 女权主义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