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情人 豆瓣 Goodreads
L'Amant
8.0 (596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王道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7
杜拉斯代表作之一,自传性质的小说,获一九八四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
画的秘密 豆瓣
Le Dessin
8.5 (112 个评分) 作者: [法] 马克-安托万·马修 译者: 贾梦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1
荣获瑞士谢尔漫画节最佳作品奖
欧洲漫画界最具实验性的概念型奇才、两届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奖项得主马克-安托万·马修情感悬疑之作
堪比卡夫卡的诡异荒诞,兼具大卫·林奇的超现实主义
...................
※编辑推荐※
一本关于友情的疗伤图像小说,直击人内心最为隐秘的情感。
一部追寻艺术的纸上悬疑电影,揭示命运宇宙中奇诡的真相。
★ 《画的秘密》荣获欧洲第二大漫画节“瑞士谢尔漫画节最佳作品奖”。
作者曾两度夺得安古兰国际漫画节重要奖项。
★ 《画的秘密》是一部罕见的、结合了拼贴、镜像、3D等叙事手法的实验型漫画作品。作者巧妙地调度光线、纬度、时间、记忆,在一个悬念重重又温情治愈的故事中,注入了一个有关命运的哲学议题。
★ 马克-安托万·马修是欧洲漫画界最具实验性的概念型奇才,作品布局严谨、线条极简,用色冷静,画风独树一帜。作者擅于营造硕大的叙事迷宫,挑战读者的逻辑和情感,被业界称之为漫画界的卡夫卡和大卫·林奇。
...................
※内容简介※
挚友爱德华去世了,遗赠给埃米尔一幅画。朋友用智力和情感铸就的画中,每一个细节都是冰山一角,是一个字谜、一个玩笑,一个通往另一片天地的入口……
画面越深远的地方,微妙的细节就越多,连显微镜也不足以展现其中所有的东西。埃米尔倾尽余生追随画的秘密,将其中的细节复制、放大、临摹、解读。那些在时间流逝中渐渐显现的痕迹,正在悄悄揭开这个令人难以置信且充满诗意的谜底……
...................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充满诗意的作品,从头到尾都渗透着强有力的文学思想。故事氛围很容易让人想起冯索瓦·史奇顿 (François Schuiten) 和贝涅·彼特 (Benoît Peeters) 创作的迷宫般的世界。墨线画风完美无缺,原创剧本引人入胜。
——BDTHEQUE漫画图书馆评论网
《画的秘密》讲述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故事,它让读者跟随着爱德华的脚步进入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作者绝妙又熟练地使用了黑白风格和光影的技巧,让这本漫画充满了让人惊叹的梦幻感。
——法国亚马逊读者评论
氯的滋味 豆瓣
Le goût du chlore
8.1 (7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巴斯蒂安·维韦斯 译者: 张鑫佳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4
一段浅尝辄止的水中情缘
如同泳池里氯的滋味般持久不散
2009年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新人奖作品
...................
※编辑推荐※
☆ 天才漫画家一鸣惊人之作:巴斯蒂安·维韦斯(Bastien Vivès),被称为“法国漫画未来”的天才漫画家。10岁开始练习素描,25岁的作品《氯的滋味》获世界最高级别漫画节——法国安古兰漫画节最佳新人奖。之后的作品《波丽娜》获2012年安古兰漫画节评审团大奖,《Last Man》获2015年最佳系列奖。改编自《波丽娜》、由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的电影也即将上映。
☆ 神秘而浪漫,淡淡的法式情缘:《氯的滋味》以漫画的形式,描绘一个如文学般细腻的故事,抒发淡淡的、意犹未尽的诗意。没有多少语言,仅凭一个个动作、表情、姿态在画面上的流淌,动人的情感便展现在读者眼前。
☆ 深刻把捉泳池中的美:维韦斯以简洁有力的笔触、动人明快的色调,营造出一个散发氯的滋味的小小泳池。其间,游泳本身的美得以尽情展现,各种泳姿的细节也都精准呈现。
...................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相遇的故事,是那种给生命打上烙印、一生都无法抹去的相遇。
一个腼腆的男孩,为了治疗受伤的脊椎而去学习游泳。在绿色的泳池里,他遇到一个美丽的身影。几次的不期而遇后,两人渐渐走近。女孩是个游泳高手,她引导男孩逐渐掌握游泳的技巧。而男孩也越来越期盼与女孩每周一次的相见……
这段浅尝辄止的水中情缘,如同泳池里氯的滋味般持久不散。
...................
※媒体推荐※
她是美的,在水中氧气耗尽时那种不断接近死亡的超越感也是美的。最后,男子快达成他的目标时,在水中终于看到久未出现的女子身影,他仍憋着气从水中潜过去跟上她,也许她在水中的美正是他当下愿意用生命去换,且永不放弃的。
——铁人三项选手,《在水里自由练功》作者 徐国峰
氯的滋味有点呛人,它使鼻子通畅,它刺激支气管,它会在人的喉咙里留下一种后味,使人就像喝多了酒……这是个不同寻常的故事:他畏惧着,而她用种种方法,帮助他从水中出来,找到了自己呼吸的节奏。
——Goodreads 编辑推荐
巴斯蒂安·维韦斯讲述了一个男孩蜕变成成男人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则寓言,充满虚虚实实的隐喻,例如高度夸张的天花板便突出了这一时期的男孩的孤独感。
——法国漫画评论家 L. Gianati
全民审判 豆瓣
Dieu en Personne
8.5 (70 个评分) 作者: [法] 马克-安托万·马修 译者: 杨晓梅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9
《方向》《画的秘密》作者烧脑神作
“上帝降临”引发“人间喜剧”
量子物理、现象学、精神分析……
一场前所未有的论战
平庸的人类面对“上帝本人”
知识、智力、语言、逻辑,受到无情的挑战
科学、经济、社会、信仰、艺术,也陷入玄虚
.....................
※编辑推荐※
光天化日,上帝降临,人会怎样面对?你会怎样面对?《画的秘密》《方向》的作者推出的这部“神作”,一本正经,皮里阳秋,将法国式的玄论空谈发挥到极致,用戏仿的手法呈现了人类面对超级智慧时令人啼笑皆非的种种表现。
☆ 如果说《方向》是无字天书,那《全民审判》就是话痨天书。精神分析学、哲学、历史学、神学、物理学、天文学……无所不包,各种言论头头是道,似是而非,令人读了忍俊不禁。
☆ 《全民审判》是一出黑色幽默风格的闹剧,“全民”与“上帝”交锋,真正面对考验的不只是上帝,更是人类的知识、智慧……和人性。
☆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大行其道的今天阅读马修的这部八年前的作品,别有一番滋味。
.....................
※内容简介※
假如“上帝”化身为人,人会如何对待他,又如何看待自己?假如上帝并不存在,人又将何去何从?
一个神秘的人自称为上帝,出语惊人,精神科医生和科学家都无法证明他不是上帝,而人类的无力只能证明他是超乎常人的存在……于是传媒、出版、哲学、艺术、娱乐等领域都出现了荒唐离奇的大众现象,甚至引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全民大审判,原告代表是人类的各种“家”和所有的“者”,被告就是上帝。这场闹剧将如何收场?
.....................
※媒体推荐※
一颗哲学、修辞学的珠宝,上面镌刻着马修的名字。
——PlanetBD
在极端的情境设置下,作者极尽讽刺之能事:出现在具体现实中的神秘存在引发了当代世界科学、经济、精神等力量一场接一场的玄虚。
——《费加罗报·独家》
还是我们熟悉的马修,又是跟黑色差不多的专色,又是一次实验,又一次让我们大开眼界。
——法国漫画批评网站读者评论
.....................
※获奖记录※
2010年漫画评论人与新闻人协会(ACBD)大奖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豆瓣
Le bleu est une couleur chaude
7.7 (7 个评分) 作者: 茱莉˙馬侯 译者: 喬一樵 大辣 2014 - 1
我的藍天使。
藍得像天空、像河川,像生命的泉源。
唯有「愛」才能拯救這個世界,
我為什麼要因為愛人而感到羞恥?
------艾瑪
正值青春期的女主角可蕾和迷人的藍髮女孩艾瑪一見鍾情,可蕾在面對自我慾望的過程中陷入天人交戰,痛苦地四處碰撞,試圖在成長過程中面對真實的自我並勇敢地愛人。她有好友的一路扶持,卻也遭遇到同儕的排斥歧視、家人的憤怒唾棄,然而可蕾最大的試煉卻不止於此,而是來自深愛著彼此的兩人之間……
蛻變成長的過程可能錐心而刺骨,在一片棕灰而冰冷的現實世界中,唯有艾瑪的藍髮閃閃發光。翻開書頁,進入兩人的感情和生命,你將和可蕾一樣,眼神再也無法離開那一抹多變的、溫暖的藍。
附錄:
1.茱莉.馬侯(Julie Maroh) Q&A
2.推薦序──楊佳嫻(作家,清大中文系助理教授,「伴侶盟」理事)
她的心是天空,她的胸膛裡有海洋:藍色是渴望/禁忌的顏色
3.推薦序──但唐謨(影評人)
洗鍊的漫畫、流動的電影:漫談《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雙文本
法國社會過去一年來因為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的問題,鬧得沸沸揚揚,社會嚴重分裂,作者馬侯這部作品更是少見描寫女同性戀的題材,藉由一個敏感女高中生的角度,刻劃一個女孩在家庭、同儕、社會的壓力下,逐步性覺醒的過程,每一步的猶豫,都象徵著每段深刻的思考,每一次的豁然開朗,都讓她更加體會自由的真諦。在性自主由來已久、社會上幾乎沒什麼尺度的法國,如此細膩、回歸人本的思考幾乎已經看不見,在同性戀究竟該不該合法的吵鬧聲中,馬侯以一種平靜、低調的方式,闡述一段看似平凡而瑣碎的愛情故事,故事裡頭,只有兩個渴望了解與碰觸的靈魂,沒有標籤,也沒有性別。
這是個動人的故事,不只是因為這個故事的話題性,更因為這個故事提供了了解的門徑,故事中對所謂的偏見,以及對偏見的偏見,都用一種包容的溫柔方式去呈現,市面上並不乏以同性之愛為題材的故事,但在這些充斥的故事中,卻少見這種回歸人性、回歸愛的本質的思考,這段由馬侯徐徐道來的愛情故事,宛如一股清風,輕輕淡淡,卻能直擊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以往有《藍調石牆T》作為女同性戀的經典之作,以抗爭與暴力為主題,喚醒世人對這個議題的反思;若有朝一日《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成為女同經典故事,那麼它所闡述的哲學,該是對自我認同的反思,對家庭與社會關係的深刻關照……
2018年2月4日 已读
看了漫画版以后发现,电影版选取了漫画里最美最细腻的部分,用饱和度最高的方式给呈现了出来。
同性 法国 漫画 爱情 绘本
广岛之恋 豆瓣
Hiroshima mon amour
8.2 (103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谭立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7
如果一定要为西方电影从古典时期转为现代时期寻找一部电影作为划时代的里程碑的话,那么这部电影无疑应当是《广岛之恋》。《广岛之恋》以其现代意义的题材,暧昧多义的主题,令人震惊的表现手法,与新小说派的紧密联结,在多重意义上,启发和开创了现代电影。
一九五九年的五月,阿伦·雷乃携他于去年拍摄完成的新片《广岛之恋》来到法国戛纳参加在这里举办的第十二届电影节,影片如一枚重磅炸弹,立即轰动了整个西方影坛。有人认为这是一部“空前伟大的作品”、是“古典主义的末日”、“超前了十年,使所有的评论家都失去了勇气。”
《广岛之恋》讲述在日本拍戏的法国女演员与日本建筑师的异国恋情,穿插遭遇原子弹的广岛和二战时期女演员少女时代在法国小城纳韦尔与德国士兵的爱情悲剧。人们说《广岛之恋》是电影的转折点,影片中首次出现大胆而新颖的叙事技巧,电影将早已为文学把持的地盘夺了过来,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介入,影片同传统的、以设置一个无所不知的讲述者为基础的现实主义表演实行了决裂。一个或多个人物的独白取代了讲述者。世界不再是被描绘的了,而是反映在人的脑海中,观众也不得不以新的方式去感受这些影片。
五十年代末期,法国一批新进导演掀起反传统的电影运动,被称为“新浪潮”,以戈达尔为首的年轻导演蔑视一切传统的电影叙事方法,拍摄的电影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 同时期崛起的“左岸派”电影集团通常被视为“新浪潮”的一个分支,阿伦·雷乃既是这一集团的代表,他们拍摄的影片注重探索人的内心意识,更使用大量现代色彩十分浓郁的时空倒错的“意识流”手法。
左岸派与文学的联系十分紧密,当时盛行的“新小说”派作家其一大部分即是“左岸派”的成员。如“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玛格丽特·杜拉斯。“新小说”派作家给“左岸派”电影带来了强烈的文学风格,因而“左岸派”电影又被称为“作家电影”。“作家电影”一词广义上具有双重含义,其一它意味着影片的导演即是影片的创作者,影片必须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其二影片的剧本屏弃改编名著,而是只拍为电影原创的剧本,其中一大部分是文学家为电影创作的剧本,影片中许多表现手法因而来源于对文学表现手法的借鉴。《广岛之恋》由玛格丽特·杜拉斯编剧,阿伦·雷乃导演,无疑成为左岸派作家电影的代表作。
《广岛之恋》的爱情与反战反军国主义题材的相互交织得益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剧本原创,但是纵观阿伦·雷乃的创作历程,当代历史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事件)以及战争对人类命运的影响,始终是他选材的重心所在。创作于1950年的《格尔尼卡》借助毕加索的同名绘画,对在1937年德国法西斯对西班牙这个著名的古城所进行的灭绝人性的轰炸进行强烈的抗议。1955年阿伦·雷乃又拍摄了《夜与雾》,重新剪辑档案馆得来的黑白照片,新闻片以期重现纳粹集中营残酷情景。而《广岛之恋》正是这两部作品的合乎逻辑的延续和归宿。
2018年2月14日 已读
第一次看电影剧本,这种写法好挑战读者的自发想象力。喜欢内韦尔的那个故事,战争让我们相遇,战争把我们分开。
外国小说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杜拉斯
庆祝无意义 豆瓣
La fête de l'insignifiance
7.4 (98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兰·昆德拉 译者: 马振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7
六月的一个早晨,阿兰走在巴黎一条街道上,看到很多穿着低腰裤、露脐装的女人。看着她们裸露的肚脐,阿兰既觉得迷人,又感到困惑,情色不再以女人的大腿或乳房而是以女人的肚脐作为诱惑的中心,这意味着什么呢?
小说这样开篇,一场嬉笑怒骂的喜剧由此上演,围绕卢森堡公园这个舞台中心,阿兰、拉蒙、夏尔、凯列班四个好朋友轮番登场,顺着他们的脚步、他们的生活故事、他们三三两两的谈话,引出了巴黎街头的花季少女,市民热捧的夏加尔画展,斯大林二十四只鹧鸪的玩笑,尿急的苏维埃傀儡主席,自杀未遂却杀人的母亲,以及天堂纷纷堕落的天使……舞台上演着一部热闹非凡的人间喜剧,幕后却隐藏着作者冷静洞察的智慧:生与死、严肃与荒诞、历史与忘却、现实与梦境,昆德拉让我们在笑中漂浮,为世间的无意义狂欢。
2018年5月6日 已读
没想到这么多友邻给了低分。看到三分之二时我也是想给两星的,但把整本书翻完,在结尾处,突然涌起一阵说不出的惆怅。所有意识流又回到原点,像一场荒诞虚无的木偶戏,在卢森堡公园的草地上落幕。
外国文学 文学 法国 法国文学 米兰・昆德拉
方向 豆瓣
Sens
8.5 (145 个评分) 作者: [法] 马克-安托万·马修 译者: 后浪漫(编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4
欧洲艺术漫画奇才马修全新烧脑神作
图像小说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突破
智力与想象力的乐趣背后,是深刻的哲学探讨
...................
※编辑推荐※
《画的秘密》作者马克-安托万·马修烧脑神作之二,是一次挑战漫画极限的艺术实验。
马修以极简的画面语言构建了一 个庞大无比的迷宫,一个无名的人在其中跟随着莫名其妙的箭头,从一维跨到多维,从微观转到宏观……
《方向》即便在马修的作品中也算得最独特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原作本无一字,标题只是一个→,出版时才加了个书名Sens——既可以指“方向”,也可以指“意义”。
《方向》没有“字”,但有自己的语言——请读者在尽情释放想象力和独立思考之余,破解作者的密码,听听作者对荒诞的看法。
...................
※内容简介※
一个无名的人在一片空茫茫的世界里跟随箭头前进、前进……他要去哪里?不知道。意义是什么?不知道。
好了,面对这样一本奇书,每一个字的介绍都是多余的。聪明的你,跟紧了→
...................
※媒体推荐※
当代西西弗在荒诞的迷宫里随着存在中的偶然不断游走。
——布鲁塞尔专题画展介绍辞
跟卡夫卡、博尔赫斯、贝克特和佩索阿的结合体最接近的一部漫画。
——法国《世界报》
一部了不起的风格尝试之作,带我们跳出时间和日常生活,摆脱物质的纠缠。
——ActuaBD
马修的聪明之处在于将深刻的底色掩盖在机巧的形式之下:大胆的表象底下藏着腼腆的人道主义。
——Esprit BD
2018年5月19日 已读
这本漫画太有意思了吧。后面箭头形状的墓碑太棒了。人生自始至终都在寻找方向、遵循方向的指引、为方向而活,最后每个人自己的方向成为他曾经存活于世的虚无证明。
后浪 哲学 欧美漫画 法国 法国漫画
念书,还是工作? 豆瓣 谷歌图书
Carnets de thèse
8.0 (47 个评分) 作者: [法]蒂菲娜·里维埃尔 译者: 潘霓 拜德雅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 编辑推荐 -
★献给所有在念书和工作之间纠结的你。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个问题恰似普洛克路斯忒斯床,把我们每个人磨折;念书还是工作的选择仿佛达摩克利斯剑,始终悬在我们每个人头顶。
★在这部图像小说里,你将遇到一个叫让娜·达冈的自己,这是你经历过、正在经历或将要经历的个人与时代写真。
★记住:如果再有人问你论文写完了没、工作找到了么、什么时候结婚之类的问题,就请TA好好看看这本书。
★番外:如果你恰好想要读博、正在读博、已经博士毕业或肄业,那么毫无疑问,这本书是为你量身定制的。
- 内容简介 -
原本是一位年轻初中教师的让娜·达冈,刚刚获得了读博资格!她还在为能进入学术研究的小小世界而沉醉,压根没料到自己闯进了一片怎样艰深的丛林……
在这片丛林中,导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又深谙如何躲避焦躁等待其过目自己论文的博士生,而那位博士部的秘书,则在审核材料方面用尽了所有拖沓的本领;在这里,博士生既要在让人昏昏欲睡的学术研讨会上极力吸引大牛的注意,还得在学生爆棚的阶梯教室里拿着低廉的薪水教课。这些都是让娜要面对的,她试图在这些复杂情况下寻找自己的位置。然而,不管是家人,还是那个对读博一点儿也不理解的男友,都让她感到绝望。因此,这篇博士论文最终并未完成,且成了她挥之不去的执念……
这部图像小说以成长小说的形式、用绝妙的幽默手法描绘了当今博士生的日常生活。同让娜一样,他们像追寻存在的意义一般,与自己的研究苦苦纠缠。读完这本书后,你将对他们的生活有所了解,或许,你再也不会问他们:“诶,论文写得怎样了?”
2018年10月20日 已读
过于真实,好多场景都可以联系到自己以往和当下的经历。讲实话看这本书我是想要找到那个答案的,但就算看完了我还是不知道究竟是应该走进那扇门还是转向其他的阶梯继续攀登。最后心里更加迷茫了。
2018 图像小说 欧美漫画 法国 漫画
灯塔 豆瓣
Tout Seul
9.1 (192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克里斯多夫·夏布特 译者: 吕俊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2
若未知的世界让人心生恐惧,
我们是自我封闭,还是勇敢走出去?
欧洲著名漫画诗人夏布特
最敏感忧伤的“慢镜头图像小说”
讲述人类心底无法承受的孤独和渴望拥有的自由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探索现代人内在情感的图像小说,引导读者直面人生中的种种精神困境。故事讲述了一个被父母之爱所“禁闭”、只能靠想象力生活的畸形怪人,渐渐在词典的语言碎片和无名水手的帮助下,找到了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作品以独特的“慢镜头”叙事方法勾勒出人性中的美丑、孤独、胆怯、恐惧……具有极深的哲学意义和艺术价值。
希望《灯塔》能为深处浮躁社会的我们,寻得一盏明净的灯光,照亮那被遗忘的自信、善心和勇气。也许,这里会成为你下一个独自出航的港口,夜色庇护,此处独明。
★ 《灯塔》是2009年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入选作品,目前已有德语、日语、西班牙语、波兰语等多国语言版本。它在2015年4月还被法国话剧导演搬上戏剧舞台。
★ 《灯塔》呈现了图像小说中独有的慢镜头叙事手法,用丰富的景别转换和对剪影、轮廓的细致描绘推进故事情节。同时,作品还巧妙捕捉了事物在各个角度呈现的情感意象,充满了神秘的哲学气质。
★ 《灯塔》作者克里斯多夫·夏布特是曾两次获得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大奖的法国作家,画风干净有力又不失细腻。他曾改编过阿蒂尔·兰波、赫尔曼·梅尔维尔和杰克·伦敦等文学家的经典作品,被业界誉为“漫画家中的诗人”。其中,他根据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生火》改编的同名漫画,也即将由后浪出版公司出版,敬请关注。
...................
※内容简介※
茫茫大海上的一座灯塔里,住着一位畸形怪人。因为相貌丑陋,他自出生起就被藏在塔中,与世隔绝地生活了五十年。父母留下的旧词典,是他认识外界的唯一窗口,在每个孤独的夜晚,点亮他想象中的世界。当他闭上眼睛、用手随意指向一个单词时,那些荒诞离奇的画面便接踵而来……
直到有一天,渔船上新来了一位沉默寡言的水手,他用自己别样的方式,轻轻敲开了怪人心底紧锁的大门……
...............
※推荐语※
《灯塔》堪称一部发人深省的哲学漫画,作者创造了一个异化、空虚的独特空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意味。作品的结尾正好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它在结束的同时又开启了比孤独更为深远的课题——无私与宽容。
——漫画家Joël Heirman
376页至纯至深的情感,温情和幽默,忧伤和欢喜,互相交错,如梦如幻,它让我思考,又让我心碎。感谢夏布特,带给我一段如此凄美的孤独旅程。
——日本读者
夏布特从来都不惧挑战,这一回他选择了大海作为故事背景,仅仅开头几页就显示出他过人的才气。
——2008年法国《读书》杂志9月刊
一部极简主义的黑白作品,却绽放出如此强烈的人性光辉。
——法国漫画书评网
阿兰的童年 豆瓣
L' Enfance d' Alan
8.9 (21 个评分) 作者: [法]埃曼努埃尔·吉贝尔 / Emmanuel Guibert 译者: 崔书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6
《阿兰的童年》是《阿兰的战争》的姊妹篇、前传
动人的回忆 / 诗意的讲述 / 精美的水墨画
...................
※编辑推荐※
耄耋之年的阿兰凭借令人称奇的记忆力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向漫画家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加州的风光和家族趣事。
阿兰是个“平凡的美国人、超凡的讲述者”,他“简直是个‘超忆症’患者……其语言近乎诗:在不经意间,仿佛什么都没说,却总能勾起人们共通的情愫和感受” 。
漫画家吉贝尔亲赴美国实地考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耗时多年,用水墨漫画呈现出阿兰的童年记忆。
2013年,ACBD委员会的78位漫画学者、评论家和记者对4062部漫画进行评选,最终《阿兰的童年》脱颖而出,荣膺漫画评论人与新闻人协会评论大奖(“第九艺术界的龚古尔奖”)。
...................
※内容简介※
法国漫画家用水墨画呈现出了阿兰·科普在耄耋之年“最私密,也最美”的回忆:“二战”前的美国南加州风情、无忧无虑的幼年生活、独具个性的亲人、有趣的逸事、神奇的物件,以及……家庭的剧变——童年的终结。
或许,童年的哪怕最细微的经历与感受都决定了他将成长为怎样的一个人。
...................
※媒体推荐※
ACBD将本届大奖颁给一位天才。凭借《阿兰的童年》,48岁的埃曼努埃尔·吉贝尔跻身当代漫画艺术大师之列。
——ACBD公告
克制的语言将某个地域、某个瞬间的独特味道镌刻成永恒。他的回忆都打上了简单和精确的烙印,回首看时,正是它们构成了成年的阿兰。
——BD gest’
《阿兰的童年》展示了清澈、轻盈的语言和绘画艺术,书中的逸事源自日常但绝不庸俗。阿兰回忆中的美国恍如神话,因为时至今日它已经不存在了。
——让-克劳德·卢瓦索
严格的形式、简约的文字和绘画与丰富的内容构成强烈的对比:阿兰的回忆令读者身临其境,沉浸在小主人公的见闻感受之中。
——《Albums》
长崎 豆瓣
Nagasaki
7.1 (20 个评分) 作者: [法] 埃里克·法伊 译者: 余中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9
2010年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一则社会新闻,讲述发生在一名50多岁日本男性和一名女性闯入者之间的故事。志村先生是一个普通的男人,一个人规律地生活着。然而从某一天开始,他渐渐发现一些细小的变化:他冰箱里的食品正慢慢消失,一些物品在他不在家时被非常轻微地移动过……于是他决定在家里安装一个摄像头,以便可以从他工作的气象站监视家中的情况,而他发现一个女人居然住在他的一个大衣橱中。这个女人没有家庭,没有固定住所,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和他共享他的屋子有好几个月了……
2019年10月19日 已读
几个月前看《寄生虫》时知道这本书,挺短的一个故事,但意外地喜欢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对长崎寄生者的解读。如果对那个生活在别人家橱柜里的妇人能再深挖一些,整个故事应该会更加饱满更加有现实价值。
外国小说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日本
鼠疫 Goodreads 豆瓣
La Peste
9.1 (434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刘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2020年2月28日 已读
鼠疫究竟是什么呢?鼠疫就是生活,不过如此。格朗染上鼠疫躺在床上痛苦地让医生烧掉自己心爱的东西,第二天又奇迹般存活下来,这一部分读得心里堵着想哭。细节描写塔鲁在自己的身体里和鼠疫战斗,比前面大半部分的宏观场面更加震撼。
加缪 哲学 外国文学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哲学
平壤 豆瓣
7.8 (18 个评分) 作者: 盖·德利斯勒 朝鲜画报社 2010
2020年6月4日 已读
百货商场那部分莫名想到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挺喜欢这个画风,那个找特务的小游戏,除了第一个,其余的我全猜中了。本来想打四星,但因为作者从头到尾穿插其中的傲慢,最后还是选择给三星。大部分人都对朝鲜感兴趣,觉得它既神秘又极端,但这帮人在谈论这个国家时多带有一种新奇口吻,仿佛自己的视角是绝对正确的,那里的人和自己生活在互不相干的两个维度。然而,朝鲜的政治局面和国家管理制度是任何人类社群在某些情况下都有可能遭受的。当统治者选择简单直接同一化的方式对待人民时,大家在某种程度上都面临着朝鲜式困境。用这种单一的视角来看在复杂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政体,次数一多了,既无趣又朝鲜。
朝鲜 法国 漫画 纪实 纪实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