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无缘社会 - 创建新的联系 (2011) 豆瓣
無縁社会 - 新たなつながりを求めて
8.7 (27 个评分) 导演: NHK
其它标题: 無縁社会 - 新たなつながりを求めて / 无缘社会 - 谁管我死活
“我怕即使自己死在这里,变得只剩一堆白骨,又有多少人会打电话来,我都不知道。”这是一个叫人生无所养、死有谁葬的社会现状。一路度过平凡人生的人们,最终却要独自面向孤独死去,这描绘的便是无缘社会。日本当前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无缘社会”的时代,面对这样的问题,人们究竟应该怎么,怎样才能从“无缘”的孤独境况中拜托出来,在社会生活中与陌生人构建起新的联系呢?在这一期节目中,制作组试图寻找破除“无缘社会”的解决之道。
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 (2010) 豆瓣
無縁社会 -無縁死3万2千人の衝撃
8.8 (20 个评分)
其它标题: 無縁社会 -無縁死3万2千人の衝撃
不能安心养老的社会,不能安心死去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失去牵绊,日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叫做“无缘社会”的时代。
日本自杀率在发达国家高居第二,但这些年来,警察们连姓名也查不出的不明尸体,正在逐渐增多。默默死去不为人知,甚至连收尸者都没有。“无缘死” ,是对死亡原因的一种新称呼。
NHK对全国共1783家所有的地方公共团体进行了独自调查,没人领取,由地方公共团体自行火化与埋葬的数字被统计出来了。结果,首次知道了在前年的一年时间里,就有三万两千人“无缘”死去。
这之中,我们所关注的是无缘死中所占比例很大的单身者。与家庭和社会失去联系孤立生存着的人们,至今还在“被遗弃”中生活。
我们来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层探究,直击将本应重于泰山的“生命”视若鸿毛的日本,并重新思考社会的应有形态——
无缘社会 豆瓣 Goodreads
無縁社会
8.1 (19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者: 高培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3
本书系NHK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作品合集。采访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老死”。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日本每年3万2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他们中间,有在公司20年没有迟到请假,可是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离自己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社会联系日益脆弱,连一般家庭的30-40岁的人也感受到了孤独死去的阴云笼罩。日本NHK电视台特别节目录制组,节目热播后将记者的真实采访手记合成此书,将当今社会中那些不受关注的人们的临终惨景呈现到大家面前,呼吁社会的警醒和反思。
豆瓣
7.3 (28 个评分) 作者: [日] 东野圭吾 译者: 赵江 译林出版社 2014 - 10
《信》是东野圭吾第四度入围直木奖的作品。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对在父母死后相依为命的兄弟:因工作受伤而失业的哥哥武岛刚志,为了筹备弟弟的学费,铤而走险犯罪杀人;而原本成绩优异前途光明的弟弟武岛直贵,则因为哥哥突如其来的犯罪,不得不背负杀人犯弟弟的精神债务,从此坠入社会歧视的轮回。
一封封寄自高墙之内的家信,寄托了哥哥对弟弟的无尽牵挂,同时也为弟弟带来了无尽的噩运。究竟,兄弟二人会迎来怎样的命运?
这部关注犯罪者家属生存问题的作品,跳出类型、流派的格局限制,将谜团指向主人公的遭遇和命运,并兼得犯罪小说、成长小说、言情小说、社会问题小说之趣,因此被东野圭吾研究者认为是其集大成的作品。
《信》最早在“日本三大报”之一的《每日新闻》周日版上连载,于2003年3月由每曰新闻社出版单行本。三年后被搬上银幕,由偶像影星山田孝之、玉山铁二和泽尻英龙华担当主演。2006年底,与电影同期推出的文库本小说,一个月内即热卖100万册,创下了出版方“文艺春秋”旗下图书销量突破百万的最快纪录。
语言与社会生活 豆瓣
作者: 陈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 11
本书写于二十年前,内容涉及比较语汇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若干问题,可作为当时社会、思想的侧面反映。这是一本基到感性社会生活和丰富语言现象而展开生动描述与浅显分析的小书,因而在领悟到一些社会语文学的基本规律之外,读者还能感受到当时 社会思潮与发展脉搏。
暗网 豆瓣
The Dark Net
7.3 (24 个评分) 作者: 杰米·巴特利特 译者: 刘丹丹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8 - 7
全面深入揭秘“黑暗版淘宝”暗网的幕后世界和操纵者
现实中所有的罪恶,在暗网中,都是明码标价的商品。
暗杀、色情、恋童癖、比特币犯罪、毒品交易……
TED演讲、谷歌特邀专家、英国智库网络专家杰米•巴特利特代表作!
1、 被大家戏称为“黑暗版淘宝”的暗网究竟是什么?微信猎奇 文不能告诉你的真相都在这里了!
2、 因章莹颖一案、Facebook信息泄露危机而被国人所知的暗网里,还隐藏着暗杀市场、色情直播、毒品买卖、比特币犯罪……人世间所有的罪恶,在暗网中,都是明码标价的商品!
3、 似乎绝对自由、不受限制的网络世界,正是暴露人性阴暗面的最佳温床!在暗网中,你只会怪自己对于犯罪的想象力太弱!
4、 受邀在TED演讲、谷歌公司特邀专家、英国德莫斯(Demos)智库网络社群专家杰米•巴特利特耗时4年,采访上百人,只为掀开暗网的神秘面纱。本书为全球每一位网民而写!教你认识暗网,远离暗网,珍爱生活!
5、 独立报、泰晤士报、每日邮报、美国国家电台高度推荐!关于暗网,我们知道得太少,而它已经渐渐侵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6、 亚马逊高分好评、美国国家广播电台2015年度最佳好书、华盛顿邮报非虚构类重点选书。Goodreads网站上近3000名读者短评,近400名读者长评……
《暗网》是一本深入全面揭秘“暗网”这个神秘世界的著作,问世两年来,受到英国乃至全球各大媒体的强烈关注和好评。
普通人与暗网的世界有多远?
只有一个洋葱服务器的距离。
进入暗网,是扑面而来的黑暗和罪恶:暗杀市场、人肉搜索、比特币犯罪、隐秘毒品交易、色情直播、自杀联盟……
作者杰米•巴特利特,拥有丰富的社群媒体经验,耗时4年,在暗网上结识背后的“潜伏者”,并设法约他们在线下见面,进行长时间的深入访谈。其中有执拗顽固的种族主义者、污力十足的成人色情女主播、冷漠冰山的比特币犯罪天才……他们的故事都与暗网息息相关。作者为了亲身体验,甚至还在暗网上尝试购买了毒品和各种违禁品。
潜伏在暗网背后的人们,常常被妖魔化,通过与他们的亲身接触,作者也在思考过度自由的网络,会使人在现实生活中和网络中变得有多么矛盾、不同。书中也讨论了网络伦理等尖锐问题。
2018年10月2日 已读
讲实话最开始是抱着猎奇心理打开这本书的,没想到作者更多的是在探讨暗网形成的环境和这样的互联网世界如何慢慢起源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个人是觉得比我最开始所期待看到的内容更加深入更加理性
2018 互联网 暗网 犯罪 社会
创造日本 豆瓣 谷歌图书
Inventing Japan: 1853-1964
7.7 (35 个评分) 作者: [荷兰] 伊恩·布鲁玛 译者: 倪韬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2
从为黑船震动惊恐的江户幕府,到主办东京奥运迎向全球的现代化国家,
伊恩•布鲁玛深入浅出地重新解读“日本成为现在的日本”的过程,
发掘日本真实而复杂的面貌,探索日本模式蕴含的黑暗力量,提供借镜历史、思索未来的独到视角。
从1853年马修•佩里的黑船驶入江户湾,结束长达二百多年的锁国,到在美国的监管下成为一个经济高度发展,并于1964年成功举办东京奥运的现代国家,日本不过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这本睿智、优美而精简的书中,伊恩•布鲁玛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细腻考察,清晰地呈现日本历经的种种重大事件及相继而来的转变,从倒幕运动、明治维新、日俄战争、侵华战争、东京审判,一直到美国接管及东京奥运。布鲁玛深刻地探讨日本社会思想、政治秩序和经济生活等各个面向,并以独到和客观的视角解释日本如何经历这些戏剧性的巨变及伴随的战争与变革,最后从一个小小封闭的传统岛国一跃成为牵动东亚乃至世界的现代国家。
2018年10月18日 已读
之前没看过日本历史类的书,这本挺适合入门,一条明晰的时间线用各种重要事件和人物串起。日本国家范围内的那种情感真是矛盾,大段历史非常有养成系风格。很喜欢作者一些见解性的总结,一针见血。
历史 日本 日本史 理想国译丛 社会
厌女 豆瓣 Goodreads
女ぎらい
9.1 (76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王兰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厌女》不是一部纯理论性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厌女》处理了广泛的日本题材,其中既有文学性的,比如谈到小说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则是社会性的。上野千鹤子谈到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国也有很类似的情况。知性的读者会从这些论述中获得强烈共鸣并得到理论上的指引。
2020年2月9日 已读
花点时日消化以后想再来读一遍。以前经常会想,当自己认为男女平等时,判定平等的标准好像总是会和男性同性集团里的规则相关,心里觉得矛盾,总觉得不知不觉陷入了对自我性别的进一步否定。看这本书的时候意识到,大概是因为曾经我没有把“平等”建立在更加广义的“人”的概念之上。
女性 女性主义 女性研究 女权主义 心理学
推拿 豆瓣
8.2 (80 个评分) 作者: 毕飞宇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9
被誉为“最了解女性的男性作家”的毕飞宇首次涉足盲人题材的写作,摒弃了同情与关爱,本着对盲人群体最大的尊重与理解,描述了一群盲人按摩师独特的生活,细微而彻底,真正深入到了这部分人群的心灵。
书中强调,和正常人一样,残疾人、盲人有着和我们一样的爱恨情仇和酸甜苦辣,有着同样需要尊重和关注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推拿》最大的意义在于,写出了残疾人的快乐、忧伤、爱情、欲望、性、野心、狂想、颓唐,打破了我们对残疾人认知的情感牢笼。 由此引发读者对于盲人这一特殊群体、对于我们正常人人生的深刻反思。
2019年10月15日 已读
中间有些人物对话文绉绉的,和整个故事的生活感有点不搭。沙复明因为“美”而突然爱上都红也有点莫名其妙。但总的来说是一部很能让人带入的小说,看着满篇具有张力的文字,会忍不住去想象盲人的真实感觉究竟是怎样。最后用普通人的普通目光来结尾,添了不少凄凉。
中国 中国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文学 小说
地下 豆瓣
アンダーグラウンド
8.0 (17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6
村上纪实重磅推出
村上春树转型力作
追踪地铁沙林事件事实真相
深刻反思“责任回避型”封闭的日本社会
-
1995年3月20日,日本发生震惊世界的地铁沙林事件,事件发生后,村上春树亲自花了一年时间,面见亲历事件人士,进行录音采访,加以必要的文字加工,集结整理成这部《地下》 。这是村上春树追踪地铁沙林事件的纪实文学作品,描写逼真,也是村上春树首部非虚构类作品,意义重大。
《地下》是村上春树转型之作,第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是对日本这一“责任回避型封闭性社会”的深刻反思。
《1Q84》是《地下》的遗址。始自《地下》并不断发展的物语理念在《1Q84》中努力付诸实践,但并未充分实现。也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下》比《1Q84》更成功。
-
读罢胆战心惊……村上春树编织的这个真实故事,令人信服地讲述了正常人遭遇反常现实的状况。
——《星期日论坛报》
强大的观察力……生动地记录下了暴力与恐怖。
——《柯科斯评论》
2020年3月27日 已读
日本人在卷入事件察觉自己身体不适后居然会和平日一样坚持做完已经成为习惯的买牛奶上班开组会,这一点给我很深的印象。面对莫名其妙降临在自己身上的痛苦所呈现出的反应也是日本人所特有的。村上在末尾提到当他最开始接触真理教相关的讯息时,自己是立马厌恶得想到跑开,后来发现或许是在他者身上看到了自我的映射才会有这样极端的反应。这个思考角度让我对最近一直烦恼的事情有了新的想法。但不得不说,依然不喜欢林少华一贯的翻译风格,开头一直使用“物语”而不是相对应的翻译,在理解上制造了不小的难度。明明翻译成“叙事”就好了,再不济翻译成“故事”也好啊。
2019 上海译文 外国文学 文学 日本
我的二本学生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1 (184 个评分) 作者: 黄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8
作者黄灯在一所二本院校从教,长期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使她成为这群学生成长变化的见证者。《我的二本学生》相当于她的教学札记,这里面有她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分享,对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年的跟踪走访,也有两届班主任工作的总结思考,更有近100名学生的现身说法,是黄灯向读者描摹一群年轻人生活剪影的尝试。
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有3005所高等学府,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人们熟知的985和211院校只占100多席,二本及以下学生面目是有点模糊的。为了让读者真切了解二本学生这一群体的社会性现实,在书中,黄灯做了跨越时间的、空间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对比,借以考察时代变化、生源地、家庭流动情况对学生就业去向和人生目标设定的影响。
书中最真切动人的,是一个个具体学生的采访日志。在这些用学生名字命名的章节中,访谈个体向读者倾吐着他们对于高考的回望、对于城市生活的生疏、对于毕业的迷茫以及就业的慌张。在这些倾诉中,你将了解他们彼此之间的社交距离、他们和这个社会的认识过程;他们与父母兄妹之间交流的阻畅、与故园乡土的亲疏;他们对于网络文学和游戏的认识、对于新媒体时代的适应和迷失;他们对于考公务员和考研之间的权衡,对于安稳和漂泊的抉择。还有他们对自己人生还有父母、乃至国家责任的担当与跋涉。这每一个被当事人讲述出来的故事,都带着看得见的呼吸、烟尘、脚步还有凝视。在这些极为细致和具体的生命切片中,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二本学生,而是八五后、九零后这一批年轻人,他们所有人。他们所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并没有将他们彼此区分很开,反而,成为他们共享的课题。
2020年12月6日 已读
之前读完忘记标记。虽然看短评里很多人说缺乏数据和理论分析,但这本书本质上就只是黄灯老师对自己工作中所看到的东西进行回忆和叙述,并不是所有社会现象都只有理论这一个切入点。通篇讲的是广东某二本学校的学生,然而难免会有读者拿这个特殊地区里的个例来谈论中国当代大学生群体,麻烦不要这么做。广州二本学生的一部分经历确实是大多数大学生都要面临的,但和处于高等教育最底层的三本和专科生相比,二本生的处境还是要好些的。书中反复讲到的学生入学时的心理状态、以及经济发展对个体认知的影响,很多三本和专科生对此会有非常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相对而言,不论是毕业前还是毕业后,一二本学生比他们更加幸运,选择也更多,绝望来得也更晚。希望以这本书为起点,有更多的人去关注高等教育里不同层次的年轻人,而不是以个例笼统地去讨论群体。
中国 中国大陆 文化 社会 社会学
梦瘾 豆瓣
Dreamland:The True Tale of America’s Opiate Epidemic
8.7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山姆·昆诺斯 译者: 邵庆华 / 林佳宏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11
医生开的处方,怎么会跟海洛因和死人扯上关系呢?
接受了最好的戒毒治疗怎么还戒不掉呢?
止痛药依赖怎么会让海洛因趁机进入主流社会?
橄榄球运动怎么成了通往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大门?
这一次,瘾君子几乎都是白人!
死于药物过量的人多过死于车祸的人!
服用止痛药在现代社会是家常便饭。对于非致瘾性止痛药的研究,美国药物依赖问题委员会1928年一成立便视为己任。然而,有医生认为“患者很少成瘾”,此言1980年代初经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令医药界兴奋不已。
1996年,普渡制药推出新型止痛药奥施康定。公司开展大规模营销,不仅大做广告,还招募大量销售人员对医生采取盯人战术,送礼、支付度假费用,还出资赞助医学研讨会。而1999年疼痛被医疗认证机构定为第五大生命体征,以及官方报告称疼痛没有得到充分治疗,更是推波助澜。于是,处方开具无度,造成患者的药物依赖。
奥施康定效果神奇且有不同剂型,价格却过高,一些成瘾者便利用医保以及各州的法律差异获取药物,以贩养服,或者干脆改用毒品。
同期,怀着发财梦的墨西哥年轻人带着廉价且后劲大的黑焦油海洛因源源不断地涌入,他们以加州等地的拉美人社区为基地,以白人富人为目标,建立起隐蔽而强大的零售网,使得买毒品可以像点外卖一样方便。
就这样,毒品经由止痛药开辟的途径进入美国主流社会,这一次,瘾君子几乎都是白人。2000年、2006年,美国缉毒署两次开展行动打击黑焦油海洛因,但死于药物过量的人数仍然居高不下,甚至超过了车祸的死亡人数。
本书作者山姆•昆诺斯曾是《洛杉矶时报》墨西哥缉毒战报道组的记者,他从“蓝领之城”朴茨茅斯追踪到墨西哥小镇,采访了年轻毒贩、制药业人士、缉毒署特工、痛失子女的父母以及沉迷药物的中产阶级年轻人,以令人心碎的故事揭示了止痛药及毒品对于当代美国社会及其核心价值观的腐蚀。
2022年6月1日 已读
搭配Hulu的《成瘾剂量》,效果更佳。虽然“资本家把人命看作资本”这种恶心做法触目惊心,但在整个阿片类药物和毒品贯连的过程中,那篇《波特和吉克的信》所扮演的角色更让人目瞪口呆。明明只是写给编辑的一段话而已,却被当作科学研究结论,成为阿片类药物泛滥的助力工具。问题是,这么一个所谓的“文献”被大量医学类书籍和论文引用,以证明阿片药物的非成瘾性,就没有一个人在引用之前读一读文献的具体内容吗?
社会 社科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