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Kurosawa's Rashomon 豆瓣
作者: Paul Anderer Pegasus Books 2016 - 10
Although he is a filmmaker of international renown, Kurosawa and the story of his formative years remain as enigmatic as his own Rashomon. Paul Anderer looks back at Kurosawa before he became famous, taking us into the turbulent world that made him. We encounter Tokyo, Kurosawa’s birthplace, which would be destroyed twice before his eyes; explore early twentieth-century Japan amid sweeping cross-cultural changes; and confront profound family tragedy alongside the horror of war. From these multiple angles we see how Kurosawa’s life and work speak to the epic narrative of modern Japan’s rise and fall.
With fresh insights and vivid prose, Anderer engages the Great Earthquake of 1923, the dynamic energy that surged through Tokyo in its wake, and its impact on Kurosawa as a youth. When the city is destroyed again, in the fire-bombings of 1945, Anderer reveals how Kurosawa grappled with the trauma of war and its aftermath, and forged his artistic vision. Finally, he resurrects the specter and the voice of a gifted and troubled older brother―himself a star in the silent film industry―who took Kurosawa to see his first films, and who led a rebellious life until his desperate end.
Bringing these formative forces into focus, Anderer looks beyond the aura of Kurosawa’s fame and leads us deeper into the tragedies and the challenges of his past. Kurosawa’s Rashomon uncovers how a film like Rashomon came to be, and why it endures to illuminate the shadows and the challenges of our present.
B&W illustrations throughout
The Emptiness of Japanese Affluence 豆瓣
作者: Gavan McCormack / Norma Field Routledge 2001 - 5
A new updated edition of the headline-making work that was acclaimed for its perceptive insights on the self-destructing aspects of the Japanese economic system when originally published.
2020年8月8日 想读 Japan 1960s; the shrinking of the coastline
学术
中华名物考 豆瓣
作者: 青木正儿 译者: 范建明 中华书局 2005 - 8
《中华名物考》〔外一种〕一书包括《中华名物考》和《华国风味》两部书稿,均未在中国国内出版过。此两部书稿属于风俗、名物学方面的著作,《中华名物考》收集了青木自1943年至1958年之间发表的有关名物的论考,题材从草木之名到节物之名,非常广泛。说起来,名物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上可以追溯到汉代的训诂学,下经过明代的名义学,再发展为清代的考证的名物学。但是,在日本,以前只是追随中国的名物学,缺乏独立的发展。青木在其名物学中导入了虽然同样是考证学而不同于清朝考证学的近代考证学的方法,开启了通向新名物学之道的端绪,在开头的“名物学序说”中,他揭示了我国名物学的目的和方法的方向性。《华国风味》则旨在于介绍中国风味的饮食。而这两部书稿更处处透露着中国文化的种种相关知识、相关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 谷歌图书 豆瓣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作者: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 译者: 王珂 / 王晨 麥田 2021 - 1
一次文學史書寫方法的實驗,一部體例獨特、長達千頁的文學史敘述。第一本最創新, 多元,好看的「中國現代文學史」。
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 王德威 策畫主編歐美、亞洲、中國大陸、香港、台灣155位學者、作家執筆,184專文探索近四百年時間軸線的歷史、文化、文學議題與現象。

/一次文學史書寫方法的實驗。依編年順序,聚焦特定歷史時刻、事件、人物及命題,以小觀大,做出散點、輻射性陳述,與制式文學史敘述大相徑庭。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由哈佛大學出版社、王德威策畫主編,是近年英語學界「重寫中國文學史」風潮的一部重要作品。繁體版分上下冊,上冊從王德威序言、1635年〈現代中國「文學」的多重緣起〉到1949年談沈從文的旅程〈從精神病院到博物館〉;下冊從1949年〈時間開始了:大躍進〉到2066年〈科幻中國〉。
這部文學史集合美歐、亞洲、大陸、台港上百位學者作家,以180篇文章構成一部體例獨特,長達千頁的敘述。全書採取編年順序,個別篇章則聚焦特定歷史時刻、事件、人物及命題,由此衍伸、串連出現代文學的複雜面貌。
整部文學史起自1635年晚明文人楊廷筠(1562-1627)、耶穌會教士艾儒略(Giulio Aleni, 1582-1649)等的「文學」新詮,止於當代作家韓松(1965-)所幻想的2066年「火星照耀美國」。在這「漫長的現代」過程裡,中國文學經歷劇烈文化及政教變動,發展出極為豐富的內容與形式。藉此,我們期望向世界讀者呈現中國文學現代性之一端,同時反思目前文學史書寫、閱讀、教學的局限與可能。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一方面採取編年模式,回歸時間/事件的素樸流動,向中國傳統史學論述源頭之一的編年史致意。另一方面各篇文章就選定的時間、議題,以小觀大,做出散點、輻射性陳述。這兩種方向所形成的張力貫穿全書。儘管就章節表面而言似乎掛一漏萬,重點卻在於全書各個時間點所形成的脈絡——及縫隙——促使我們想像文學史千頭萬緒,與時俱變,總有待增刪填補。細心的讀者其實可以看出書中草蛇灰線的布置,進而觸類旁通,把中國現代文學的故事接著說下去。換句話說,這本文學史不再強求一家之言的定論,而在於投射一種繼長增成的對話過程。
如何在「隨機」和「有機」、「掛一漏萬」和「以小觀大」、「一家之言」和「眾聲喧譁」之間,發展出一個合情合理的架構,是本書編者最大的挑戰。在編輯過程中,主編王德威和眾多作者就預先規畫的主題和個人專業興趣來回協商,有所得,也有所失。與其說《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意在取代目前的文學史典範,不如說就是一次方法實驗,對「何為文學史」「文學史何為」的創造性思考。

一場文學與歷史的對話。打破「文學」定義,跨越「現代」界限,挑戰「中國」的實與虛。
本書對「文學」的定義不再根據制式說法,所包羅的多樣文本和現象也可能引人矚目。各篇文章對文類、題材、媒介的處理更是推陳出新,從晚清畫報到當代網上遊戲,從革命啟蒙到鴛鴦蝴蝶,從偉人講話到獄中書簡,從紅色經典到離散敘事……。不僅如此,撰文者的風格也各有特色。按照編輯體例,每篇文字都從特定時間、文本、器物、事件展開,然後「自行其是」。夾議夾敘者有之,現身說法者有之,甚至虛構情景者亦有之。這與我們所熟悉的文學史敘述大相徑庭。
看似眼花繚亂,實則熱鬧之下自有門道。這裡所牽涉的問題不僅是文學史的內容範疇而已,也包括「文」與「史」的辨證關係。長久以來,我們習於學科建制內狹義的「文學」定義,論文類必談小說、新詩、戲劇、散文,論現象則是各色現實主義外加革命啟蒙、尋根先鋒,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再熟悉不過的敘述聲音,甚至流露八股腔調。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如果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仍然謹守上世紀初以來的規範,忽視與時俱進的媒介、場域和體材的變化,未免固步自封。

一部眾聲喧「華」的文學史。以包容的格局看待現代華語語系文學的源起和發展。
本書作者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荷蘭、瑞典等地,華裔與非華裔的跨族群身分間接說明眾聲喧譁的特色。過去兩個世紀華人經驗的複雜性和互動性如此豐富,唯有在包容的格局裡看待現代華語語系文學的源起和發展,才能以更廣闊的視野對中國文學的現代性多所體會。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作者以不同風格處理文本內外現象,力求實踐「文學性」,是一種有意識的「書寫」歷史姿態。內與外、古與今、雅與俗交錯,呈現一幅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完整豐富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