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历史表现中的意义、真理和指称 豆瓣
作者: [荷] 弗兰克·安克斯密特 译者: 周建漳 译林出版社 2015 - 10
历史哲学家弗兰克·安柯斯密特的集大成之作,将整体史学文本与陈述性语言加以区分,充分认识史学介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对史学语言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并且可让语言哲学家看到此前思维的盲点,为哲学发展提供新思路。
2019年4月19日 已读
在文学艺术和科学哲学中间的历史文本如何书写与理解的问题,将语言哲学引进历史文本研究,区分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提出文学理论如何对事实和表现进行补充,juste milieu
ankersmit 人文与社会译丛 历史 历史哲学 史学理论
科幻中的中国历史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宝树 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9
科幻中蕴含着更广大更深远的可能性。它仿佛双面的雅努斯神,既朝向未来也回望过去。与其说科幻所想象的是科技本身的发展,倒不如说是其所依托的世界观所揭示出来的诸多神奇世界,这些世界无法被限制在特定的时间维度上,而必然向无垠时空的深处延展。
与一般科幻作品集不同,本书的重点不是 对未来的展望,而是对历史的重新发现。其中既有各显神通的时间旅行故事如《长平血》(姜云生)、《三国献面记》(宝树)、《晋阳三尺雪》(张冉)和《永夏之梦》(夏笳),也有千姿百态的“科幻秘史”如《飞升》(钱莉芳)、“科幻别史”如《西洋》(刘慈欣),以及“科幻错史”如《一九三八年上海记忆》(韩松)、《一览众山小》(飞氘)、《征服者》(阿缺),共同描摹出中国历史科幻小说的缤纷图景。
当人们投入一种崭新的未来时,必然会带着他们的整个历史,在这种冲击下,历史想象的新颖可能才得以浮现。而通过未来的反照,历史自身的更多可能性才会被激活。
2019年4月21日 已读
选集的出发点很好很期待来着。把迅哥放第一篇能镇住场子但落差也太大了吧,《一览众山小》里把“子在川上曰”直接写成了“夕阳下,夫子孔独自站在黄河边上,望着滔滔的河水出神”,《征服者》一篇槽点太多了。但种草了序言里的《东游记》
中国 中国历史 历史 历史科幻 科幻
肉体与石头 豆瓣
Flesh and Stone: The Body and the City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作者: [美] 理查德·桑内特 译者: 黄煜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7
本书是部从城市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生活互动视角切入的另类的文化史著作。作者打破传统史学研究框架,独辟蹊径,聚焦于人类身体和城市这两大要素,考察了人类文明演进,确立了复原人类文明史的架构。
在桑内特的架构中,人类自希腊以来的城市发展史被浓缩概括为三种身体形象,分别以身体的不同器官来命名,相应再现了三个重要时段的身体体验与城市形象的相互关系。第一种类型命名为“声音与眼睛的力量”:以具体社会生活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时代人们如何以声音和眼睛来参与城市生活、塑造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形态如何规训f着人们的身体行为;这些身体行为在城市空间的展示,从具体的角度反映了希腊和罗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风尚。第二种类型称作“心脏的运动”,主要是探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理念和身体的体验,以及这两对矛盾如何体现在城市空间方面。第三种类型称为“动脉与静脉”。作者认为,哈维对人类身体血液循环理论的发现,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理念的改变。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道路犹如人身体中的血液的动脉和静脉,而循环系统成为城市结构中最中心的设计。强调畅通、迅速和舒适构成了迄今为止的现代城市设计的模式,而这种设计给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排斥了人的身体对城市的参与和在公共空间的停留。过去的公共空间不存在了,个人主义取代了集体意识,人们的感觉和感受的能力越来越弱,舒适和快速是以麻木人的心灵和同情心为代价的。
通过这三种类型的描述,桑内特试图告诉我们,文化在创建和利用城市空间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但现在的城市理念却在造成文化的缺失和人们心灵的麻木。人类只有重新回归身体,回归感觉,才能真正恢复被现代城市文明所排挤掉的人的身体和文化,这是本书写作的目的,也是本书所得出的结论。
本书出于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另类视角阐述了历史和现代发展,涵盖历史学和社会学,视野开阔,观点新颖,颇具参考和借鉴价值。
2019年4月22日 已读
唔,三星半,也许作为通识类读物可以给五星。从古希腊身体的图像(凝视与观看)与时间(基督与声音),到文艺复兴商业冲击下的同情伦理和恐怖隔离,再到新城市畅通的另一面即冷漠,城市理念和身体体验息息相关,立意和切入点很好,只是最后结论进入一种宗教信仰式的论述——人类只有回归感觉和身体才能得救,但是历史分析与结论落实之间的飞跃没有完成,以至于看完总觉得差一口气
历史 城市 建筑 建筑史 文化
儿童与战争 豆瓣
作者: 徐兰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9
如何制造出历史中的“新人”一直是中国现代性话语中的核心命题之一,“儿童”可以说是其中的根本。战争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在西方学者已经得到不少的关注,可在现代中国学界,此领域的研究还相对比较缺乏。本书借鉴西方儿童文化史研究的理论框架,以国难读本、战时教科书、国防游戏、儿童杂志以及战时儿童旅行团等为主要分析对象,将1937年至1945年前后时期的“儿童”概念历史化的同时,也重新考察发生在战时及战后的关于救国、抗战宣传和民众教育等与现代中国“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主题,从而提供另一种观照和理解二十世纪中后期文学、文化与历史变革的方式。
文化记忆 豆瓣
Das kulturelle Gedächtnis: Schrift, Erinnerung und politische Identität in frühen Hochkulturen
9.3 (12 个评分) 作者: [德]扬·阿斯曼(Jan Assmann) 译者: 金寿福 / 黄晓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5
《文化记忆》是扬•阿斯曼系统提出“文化记忆”理论的经典之作。全书分两部分,一部分探讨了记忆(有关过去的知识)、身份认同(政治想象)、文化的连续性(传统的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在古代埃及、以色列和希腊三种高级文化中,有关过去的集体图像如何构成,对民族身份的确定和强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文化记忆又是如何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这一理论不仅为认识不同文明成长的内部机制和兴衰根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有助于澄清有关记忆与历史之间关系的模糊概念,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并定义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问题。
2019年5月19日 已读
回忆指涉对政治想象的认同和文化延续的可能。传统的形成中文化以一种凝聚性结构作用在社会层面和时间层面,让个体和社会联系在一起,在当下的框架中生产出未来的希望和过去的回忆。以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概念为基础,指出历史不是记忆,记忆不具有普遍性而是集体性,具有某个具体的集体的身份。这种集体记忆以个体心理学隐喻的同时又不同于荣格的生理遗传记忆。阿斯曼比起哈布瓦赫更进一步的是强调了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和作用,而非当下对过去的塑造,因此引进了流动的缺口的概念提出交往记忆和文化记忆作为集体回忆形式的补充,并进一步阐发了文化记忆的热回忆和冷回忆,区分了交往记忆中的个体和群体,个体和个人。顺带一提的“流动的缺口”概念很精彩,谱系跨越了当下和起源之间的缺口,将其嵌入起源时期,为当下秩序和权力塑造了合法性
人类学 历史 史学理论 德国 文化
魅力史:激发欲望与视觉征服的艺术 豆瓣
作者: 弗吉尼娅•波斯特莱尔 中信出版社 2016
《魅力史:激发欲望与视觉征服的艺术》营造魅力,就是唤醒消费者的三种关键情感——对当下的逃离,对改变的渴望,对神秘未知世界的向往。 1.探寻魅力的本源:尽管魅力所呈现的形式不同,它所揭露的始终是我们最真实的情感。魅力挖掘了现存的不满情绪,展示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缺乏的事物。比如:
名人的魅力源自对倾慕、崇拜和成为重要人士的渴望;
时尚的魅力唤醒了我们对于改变生活状态、改变自我的欲望;
奢华的魅力不仅来自物质享受的诱惑,也来自我们渴望优雅地融入这个阶层的愿景。
2.解析魅力的构成元素
魅力有三个重要要素:对当下的逃离,对改变的承诺以及神秘感。
对逃离和转型的向往是魅力的情感核心,让我们将自我投射到某种设定或身份认同中,以此来感知我们那些没有阐明的愿望。
神秘是魅力的感知品质。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没有神秘感,就没有魅力的存在。
3.还原魅力的进化历程
本书不仅梳理了魅力史上的大事件(从希腊英雄形象阿喀琉斯到苏格兰精灵,从17世纪后期的江户到18世纪的伦敦和巴黎,再到19世纪的纽约和芝加哥),还对具体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美国总统奥巴马到电影里的超级英雄,从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中的橱窗到风情无限的上海外滩),从而展现出魅力在不同情境中的意义。
4.启发魅力的商业运用
在商业运用上,弗吉尼娅•波斯特莱尔指出魅力能够引发社会性嫉妒情绪,以此来促进商品销售。诉诸魅力的魔法,让商品成为“通往希望与理想的桥梁”,正如你着迷于无印良品的本子或宜家的家具,这种有形的、商业性的“桥梁”本身就充满了魅力。
2019年5月11日 已读
图片很丰富,但蛮浅显的,可以当迷影丛书翻阅,围绕几个关键词进行了例证分析:向往,优雅和神秘
历史 文化研究 社会学 美学 艺术
性别与战争 豆瓣
作者: 陈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5
人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又“冲冠一怒为红颜”,古今中外有多少战争因女人而起。女人,往往被认为是战争的导火索,战时的危险分子,社会秩序的破坏者,这在抗战时期的上海亦屡见不鲜。消耗长统丝袜的“摩登女郎”、“妇女国货年”中的“摩登狗儿”,“打麻将”的上海“英雌”,不肯回家的“职业妇女”,为了出人头第巡回开办画展的女画家,被道德和法律审判为战时“伪组织”的“抗战夫人”……女人因这些而与战争相关,“战争”给了妇女的体验、记忆和“民族国家”的历史与话语关联、对质的机会,但是传统的战争史研究却与这些性别体验无关,本书没有继承“国家兴亡,匹妇有责”的传统女性战争史写作套路,转而从性别角度重新思考民族战争,希望为探索战争与解放所包含的复杂历史脉络与多样的社会面相,重新审视这场中日战争对于中国社会,尤其是对中国女性的影响,提供新的可能。
打造消费天堂 豆瓣
8.2 (13 个评分) 作者: 连玲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6
以“消费主义”为核心概念,探讨百货公司在近代中国的意义,特别思考这种资本主义的企业组织如何借由创造全新的消费经验,传播现代消费主义。百货公司与传统商 店最明显的差异在于规模:建筑之大,往往占据整个街区;商品之多,足以涵盖人生所有需求;而其经营原则乃以交易量最大化,来达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过,百货公司 不只是人与物的集散地,也是观察社会关系的视镜及权力再现的空间。由于这个行业在 阶级、国族、性别等层面有较为复杂的组成元素,我们可以借此打破许多既定的界线, 重新析论上海城市文化的内涵。从“人”的角度来看,百货公司原意是对所有人出售所有物品的“环球供货商”,是华人/洋人、男人/女人、中产阶级/劳工阶级的交会处,然而在消费主义的运作逻辑下,不同的人群却得到不同的待遇。从“物”的角度来看, 表面上看似“中性”的商品与消费行为,却在消费主义的实践中,被贴上阶级、国籍、 性别的属性卷标。因此,五光十色的百货公司不仅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展示橱窗,也是我们理解城市文化的一把钥匙。如果说,近代上海的传奇建立在以消费主义为基础的人、 物关系上,而百货公司正是人、物互动的实践场域,既充满了魅惑与欲望,也承载着矛盾和争议。
2019年5月16日 已读
核心和作者零几年发的那篇关于百货公司的论文其实差别不大;最值得学习的是对材料的运用和研究方法;看完更想看《霓虹灯外》了
上海 历史 城市史 文化史 社会学
荣耀与丑闻 豆瓣
Romantik. Eine deutsche Affäre
9.3 (15 个评分) 作者: [德] 萨弗兰斯基 译者: 卫茂平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6
◎ 浪漫主义的艺术成就有多璀璨,它的政治实践就有多危险。
◎ 从歌德到尼采,伴随着浪漫主义,德国式的深邃思想,不仅获得渴望和忧伤的色彩,还带有满不在乎和举重若轻的秉性。
◎ 纵贯德国200年,阿多诺弟子、“最会讲故事”的德国思想史畅销作家萨弗兰斯基倾力之作。
这是一部德国浪漫主义的简史。从1750年左右,一直写到1990年左右 ,囊括200年。
启蒙思想的重大错误之一就是低估了非理性力量的威力,在德国,启蒙运动早早就孕生了一股反对自身的力量。针对启蒙运动的明晰,浪漫主义者倡导搅动人的“幽暗的本能”,即世人身上的狄俄尼索斯之力或非理性,来对抗阿波罗的理性及其带来的“异化的社会机械论”,它延续了人类平衡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肉体与灵魂、理智与情感之冲突的努力,带来了一个文学、哲学和宗教融会一处的激情时代。
但是,就像雅努斯的两张面孔,浪漫主义作为一个思想运动结束后,在20世纪,带给德国的却是并不光彩的历史。“浪漫的”思维方式,或者“浪漫主义的精神姿态”,作为德意志民族的性格要素,越出文学疆域,染上民族主义色彩,开始涉足政治,在“一战”期间变身为所谓的“钢铁浪漫主义”,在纳粹时期又被再度利用。政治的浪漫主义,既无益于浪漫主义也无益于政治。
作者在完整地分梳德国浪漫主义脉络之时,并不以绵密的考证见长,却以通达的见识和宏阔的视野取胜。其表述感性酣畅,充满灵性,更贴近浪漫主义之生命的本体,以及浪漫主义作家之灵魂的此在,十分具有可读性。
2019年5月21日 已读
法国的浪漫革命来到德国成为浪漫主义潮流,浪漫主义的关键词是崇高、神秘、庄重和无限,但远非全部。萨弗兰斯基在诺瓦利斯的概念上补充了反讽,以赫尔德的航海哲思为德国浪漫主义开端(提到了尼采的启程),席勒的游戏论成为德国后代思想家的技术与情感分析源头之一,并且引出了席勒反讽的游戏(神秘主义小说不再只被归于狂飙突进运动更是浪漫主义抵制启蒙理性的表现,由此歌德也被纳入谱系之中,虽然他本人不喜欢这个已经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事件)和施莱格尔的反讽理论(取克尔凯郭尔的理论将苏格拉底作为发明人之一)维特喊出“感觉自身”后费希特的自我哲学发出声音,尼采在反讽和瓦格纳的音乐中创造混沌的力量,但这却成为了终结。海德格尔和希特勒的浪漫主义显示了浪漫主义误入政治后的难解,浮士德成为浪漫主义灾难的解读,阿多诺和68登场了
历史 哲学 德国 德国哲学 思想史
上海摩登 豆瓣
Shanghai Modern
8.2 (11 个评分) 作者: 李欧梵 译者: 毛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由上海都市的建筑物和场景逐渐描绘至这个风华绝代的都市在大时代中的生活——汽车、洋房、雪茄、回力球馆等物质及各色娱乐形式的长驱直入,由这些物质所象征的现代性再引申至现代意识如何存在于上海城的微妙过程;慢慢的它把一个城市所能提供的声、像和商品囤集起来,然后将之转换为艺术、上海遂正式成为联络中国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斡旋者,形成一个国际化的文化空间。李欧梵重塑的上海肖像绝非一片怀旧声浪中的上海,他带领读者看见都市文化与现代文学标志出的文化地理。
2019年5月18日 已读
各个部分之间有些割裂,但不知道给后面的上海城市文化研究提供了多少点子,算是必读书目了
上海 历史 城市 文化 文化研究
中国的现代化 豆瓣
作者: 吉尔伯特·罗兹曼 编 译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3
《中国的现代化》是美国一批著名学者近年研究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综合性著作。它从晚清中国与西方交手并着手现代化说起,一直写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发展、社会整合和科技进步等五方面,论述了中国现代化事业在晚清、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和解放后各个时期的起步、彷徨、动摇、发展、挫折、再发展的艰难历程。作者对于中国国内问题的探讨,持论颇为客观。对于想了解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现代化的读者来说,《中国的现代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什么是文化史 豆瓣
What is Cultural History
8.9 (1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彼得·伯克 译者: 蔡玉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什么是文化史》内容简介:文化史的实践已经不限于说英语的世界,它在欧洲大陆、亚洲、南美洲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也蓬勃发展。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什么是文化史》一书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引。杰出的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引导我们进入文化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伯克从讨论雅各布·伯克哈特和约翰·赫伊津哈所提出的文化史的“经典”术语入手,并考察了从弗雷德里克·安塔尔到爱德华·汤普森等马克思主义者做出的反拨。随后,勾勒文化史近期兴起的概貌,重点尤其是上一代人写作的、常常被称之为“新文化史”的著作。他将新文化史放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重视历史思考和写作的新方法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研究以及日常生活的话语的兴起之间的关联。
《什么是文化史》不仅是历史学专业读者的入门手册,也是关心文化研究、人类学研究和文学研究的读者的必读书。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4
本书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以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时秉持实录精神,不避口语色彩,保留即兴发挥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现场氛围。希望借此促进校园与社会的互动,让课堂走出大学围墙,使普通读者也能感知并进而关注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的进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这份课堂讲录大致可以按内容分为四类:一类是讨论现代西方新理论和新方法如何能够运用到中国思想是的研究中,这里包括年鉴学派、福柯和后现代历史学;一类是讨论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包括考古发现、文物、图像、甚至地图,主要是想改变过去思想史研究资料狭隘其实是视野狭隘的缺欠;一类是尝试使思想史与其他历史研究领域——比如文明史、知识史、观念史、法律史以及社会史——之间有沟通和互动;一类是与传统的思想史研究不同的一些想法,比如作者首倡的思想史研究中“加法”和“减法”。此外,在一头一尾,还讨论了近来中国文史学界的一些新变化和关于文史研究的学术规范问题,力图在更大的背景上考量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境遇、问题与方法。
中国思想史(三卷本) 豆瓣
9.2 (8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 6
《中国思想史(套装共3卷)》为《中国思想史》第二版。全书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该书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终极依据,也描述产生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以及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作者改变了过去作为教科书的思想史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也参考现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十九世纪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说明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论者评此书“突破了以往描述观念的历史嬗变的思想史写法,试图从知识、思想与信仰三者的经纬交错中、从精英与世俗之间观念的互动中揭示中国文明构成及发展的复杂底蕴”。
技术与文明 豆瓣
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刘易斯·芒福德 译者: 陈允明 / 王克仁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 8
《技术与文明》是刘易斯·芒福德的巨著之一,它讲述了机器的历史,并对机器对于文明的影响进行了重要的研究。他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解释机器的起源并追踪其社会影响,涉及艺术、自然科学、哲学、习俗和礼貌各个层面。本书既讲历史又做评论,还带有很多插图,是英语文献中部一部涉猎广泛、描绘近千年来机器发展史的巨著。
2019年6月21日 已读
刘易斯将技术分为技术的准备时期(钟表的诞生,冶金学等),始生代技术时期(以玻璃为象征的技术的融合),古生代技术时期(蒸汽发明后的力与时间)和新生代技术时期(新能源和实验规划的记录)。三次机器浪潮后一个新的世界或者整体出现,从早期技术到晚近发明,是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的出现,即机器体系的建立,以及建立在此之上的审美体验。不过,全书在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文化批判和韦伯的新教伦理以外关注到了诸如寺庙钟表代表的时空,军队对物质发明的利用等场合,尤其是对钟表时间和生命预见了之后时间哲学的思考。全书最感兴趣的是通过对各种机械和身体互动说明了人的感知因为物质发明有了怎样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背后是欲望的建立和实现,比如玻璃以为着现代风格的内省性自传的开端,而摄影机镜头的出现带来了行为主义的心理,自我表现出现
历史 技术哲学 文化 社会学 路易斯.芒福德
德国天才2 豆瓣
作者: [英] 彼得·沃森 译者: 王志华 商务印书馆 2016 - 8
歌德说:“每当想到德意志民族,我常感到痛苦,这个民族的个体都如此值得称颂,但作为整体却如此令人神伤。”
自18世纪中叶,德国日渐由一个文化贫瘠的西方国家转变为举足轻重的文化强国,甚至比当时的欧美诸国更具创造性和影响力。她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灿若辰星,将其科学文化推向了难以想象的高度。然而,20世纪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统治使天才锐减,折断了这一进程。“二战”后,德国重整旗鼓,跻身发达国家前列,但其光辉历史至今仍被纳粹罪行的阴霾所笼罩。
《德国天才》力图纠正世界对德国的陈旧观念。它是一封“写给日耳曼知识分长达850页的情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在这部兼容并包的文化与思想史中,彼得•沃森拨云见日,追溯历史真相,探索德国天才的起源。他不断追问德国的科学文化为何能蓬勃发展,又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如何持续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19世纪中后期伴随工业革命的发展,受教育的中等阶层迅速崛起,成为德国振兴不可忽视的力量。该时期出现了众多思想家、发明家、科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赫尔德、兰克等思想家使学术界焕然一新,黑尔姆霍尔茨、黎曼、克劳修斯等人的自然科学成就为德国工业腾飞奠定基础,克虏伯、西门子、拜耳、珀金、本茨等人则铸就了德国的工匠精神。
德国天才1 豆瓣
The German Genius
作者: [英] 彼得·沃森 译者: 张弢 / 孟钟捷 商务印书馆 2016 - 8
歌德说:“每当想到德意志民族,我常感到痛苦,这个民族的个体都如此值得称颂,但作为整体却如此令人神伤。”
自18世纪中叶,德国日渐由一个文化贫瘠的西方国家转变为举足轻重的文化强国,甚至比当时的欧美诸国更具创造性和影响力。她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灿若辰星,将其科学文化推向了难以想象的高度。然而,20世纪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统治使天才锐减,折断了这一进程。“二战”后,德国重整旗鼓,跻身发达国家前列,但其光辉历史至今仍被纳粹罪行的阴霾所笼罩。
《德国天才》力图纠正世界对德国的陈旧观念。它是一封“写给日耳曼知识分长达850页的情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在这部兼容并包的文化与思想史中,彼得•沃森拨云见日,追溯历史真相,探索德国天才的起源。他不断追问德国的科学文化为何能蓬勃发展,又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如何持续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18世纪中期德意志的命运大转折不是源于普鲁士的崛起及其由它完成的德国统一,而是德意志大学的兴起。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塑造了德意志与众不同的知识分子,引发了阅读革命。温克尔曼、莱辛、康德、费希特、歌德、贝多芬、莫扎特、克劳塞维茨、高斯、洪堡、门斯等天才人物陆续登上历史舞台,由此促成欧洲历史上的第三次文艺复兴,也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准备。
2019年6月30日 已读
框架不错,第三章讲德国人如何发明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和现代学术的起源最精彩,对“文化”在德语环境中的特殊做了辨析(和英法的差别,以及和文明的不同与等级),由此牵涉到德意志民族精神的构建。并且在对德国知识脉络梳理时不仅从德国古典哲学的观念史角度出发,还有从考古学对古典学和现代学术建立的关键作用。只是对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的许多观点感觉阐述的很奇怪,而且论述多有杂乱,但整体不错
2016 历史 商务印书馆 德国 德国史
科幻小说史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英]亚当·罗伯茨 / Adam Roberts 译者: 马小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2
内容简介:
这是关于科幻小说起源和发展的第一部全面的批判史。本书从文学史、宗教史和思想史的多重角度考察了科幻小说在古希腊的先驱,在17世纪宗教改革时期的再度横空出世,在18、19世纪的风格流变,以及在20世纪如何登上文化巅峰——以小说、电影、电视到漫画等各种风貌呈现全盛之势。
克鲁特和尼克斯的《科幻小说百科全书》之后,接下来迫切需要一部涵盖科幻小说起源到现在的通史,亚当·罗伯茨的这一部作品正逢其时。这部前所未有学术化的《科幻小说史》除了聚焦各种科幻文学作品之外,还将注意力投向多媒体科幻:电影、电视、漫画、电子游戏,甚至音乐(可追溯到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与此同时,罗伯茨清晰讲述了,17世纪宗教改革以来,科幻小说在西方文化中所呈现的面相以及所扮演的角色。
——帕特里克·帕林德(Patrick Parrinder),著名科幻文学学者
2019年7月2日 已读
隔了一年再读发现写的挺好的,尤其是在读了不怎么样的国内科幻研究以后,电影部分写的比小说好
历史 科幻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豆瓣 Goodreads
8.6 (202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5
罗新教授近年撰写了许多“与专业反思有关”的学术随笔,反映他对历史、历史学和历史学工作的反思与理解。这些与他走出书斋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历史、发现中国、认识世界异曲同工,一个目的即追索历史的纵深感,尝试发现和讲述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本书用一系列个案讨论了诸如历史学家的美德、史料的运用及反思、历史叙述的多样及其背后的原因、历史的记忆与遗忘、怎样超越民族主义史学、古代民族的起源传说与神话、历史研究的想象空间、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进退波动、帝国帝制的内外轻重等问题,以历史学家的方式质疑传统的历史论述,示范了一种健康的看待和解释历史的态度、方法。
★ 我们的历史知识从哪里来?
★ 传统的历史叙述、众所周知的历史认识会不会出错?
★ 为什么历史会被滥用和错用?历史知识为什么会有偏差和错误?
★ 匈奴是故事还是历史?以狼为祖先的是传说还是真实?
★ 西欧骑士身上的佩剑真的来自中国吗?
★ 忽必烈的历史挑战到底是什么?
★ 反思历史叙述的单一与纯粹,示范如何独立、健康地分析和观察历史的典范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历史。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不滥用或错用历史,关乎人类的精神健康与心智发育,而这正是历史学家的职责。确保这一职责得以履行的,是历史学家的美德:批判、怀疑与想象力。
我们熟悉的历史,包含着大量的神话与伪史,其中有些将会被揭穿、剔除和取代,有些则因史料匮乏、证据单一而使质疑者无可奈何。怀疑与批判的美德使我们不仅勇于揭破神话、创造新知,而且有助于我们在那些暂时难以撼动的新老神话面前保持警惕、保持距离。
2019年7月12日 已读
比起后半部的个案分析,更喜欢前半部的历史叙述和反思。遗忘塑造记忆,空白也是史料,尤其是各个文化转型期,从网状结构的种族自然演化到今天的社会-文化建构背后的政治性,民族和族群在想象之外更要思考的除了话语发明前的具身经验,还要认识到新规范和新价值何以孕育,旧传统又是如何被叛逆。同时警惕对在历史书写中创造真实和现实以外的幻境的沉迷。批判其实不只是历史,应该是人文学科所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怀疑则是学术所需要的勇气和条件,想象力虽然有自带灵犀一点通BUFF的天才但其实也需要视野的开阔和练习,所有的这些都建立在对自己以及所在知识话语体系脉络的反思
2019 中国史 历史 历史学 罗新
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 豆瓣
作者: [美国] 杜赞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2
《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杜赞奇读本》内容简介:文化、权力、民族国家,是贯穿杜赞奇学术研究的关键词,他始终在探索这样的问题:现代国家如何构造新的文化?如何从历史的极权话语里找回被压抑者的声音,以及民间团体如何“抵抗”来自上面的“攻击”。
《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杜赞奇读本》收录了五篇杜赞奇的代表性文章。其中,“复划符号:关帝的神话”一文,通过研究关帝神话的衰落和破灭过程、由清朝到共产主义革命的中国历史转型,揭示了在帝国政体中,神话与仪式作为一种交流手段的重要性;“中国与印度的现代性批评者”一文,通过将中国与印度的历史作对比,杜赞奇考察了另一种话语,在以现代性为导向的、西方的、启蒙主义的文明史语境之外,“小写”的文化及文明。尤其在“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一文中,杜赞奇重点考察了中国如何从一个儒家、帝制社会转变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以及与其他非西方社会相对比,中华帝国拥有哪些能促成其转变的特点。
2019年7月27日 已读
第一篇的“符号复刻”很有意思,强调拼贴挪用的文化象征和符号碎片即使进入新的环境有了变化,仍然携带着原有文化语境下的社会群体利益和一定的连续性
历史 史学理论 杜赞奇 民族主义 海外中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