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的主题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简·罗伯森 译者: 匡骁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3 - 1
本书聚焦于过去30年间反复出现的七大重要主题:身份、身体、时间、场所、语言、科学与精神性。第一章提供了对该阶段世界当代艺术的一个简明的概括,分析了五种关键性的变化(新媒介的兴起、对多样性的日益关注、全球化、理论的影响以及与日常视觉文化的互动)如何导致了艺术世界边界的急剧拓展。接下来的七章,每一章都介绍了各个主题;提供了对该主题的历史影响的纵览;详尽地分析了当代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具体的作品里对该主题作出回应和表现的;最后是两位在其作品里广泛探索过该主题的当代艺术家的档案。
2019年3月5日 已读
论如何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一件艺术品多变的意义。讨论的话题放在今天也是热点,在新媒体和社会文化冲击下,以视觉为线索和出发点,贯穿身体,身份,时间,场所,语言,科学和精神性的话语论争。最后的大事记很贴心。是可以重复看的书
当代艺术 文学批评 简·罗伯森 艺术 艺术史
一种独立论述 豆瓣
作者: 黄建宏 金城出版社 2013 - 4
这是一本汇集了超过十年的台湾当代艺术评论所成的文集,也是大陆首次引进全面深入评论台湾当代艺术的著作。
本书汇集了作者超过十年的台湾当代艺术评论。“独立论述”既意味着试探某一异质性领域时,不可避免的“孤独”状态,也意味着“论述”表现的自身即是一种“独立”的追求。在台湾当代艺术的丰富与艺术家的独特个体面前,作者洞察了“欧美批判理论”无法介入现实的无能,同时也省思了对自身“跨领域”思路的历程,这种自省过程就是对自由的不断追寻与独立思考的尝试。
编辑推荐:《一种独立论述》既是对台湾当代艺术流变与现状的审视,也是作者以深厚的当代哲学素养来思考台湾本土艺术和美学运动的独立思想汇集,有很强的思想性和重要的艺术史价值。
2018年12月20日 已读
属于个人不喜欢的论说语调和方式。如果不是想要了解台湾的一些情况的话,直接去看朗西埃和德勒兹比较好
台湾 当代艺术 蜜蜂文库当代艺术
西方当代艺术审美性十六讲 豆瓣
作者: 王瑞芸 2013 - 1
《西方当代艺术审美性十六讲》由王瑞芸著。《西方当代艺术审美性十六讲》主要内容包括西方艺术古典、现代、当代之分期;当代艺术的审美性始于何处;当代艺术审美性未抵达之境;西方为古典艺术建立的审美性;西方为现代艺术建立的审美性;现代主义审美性的局限性等。
2019年1月17日 已读
西方以丹托为主,杜尚为辅,东方主讲禅宗。想做到深入浅出,可惜很多地方流于浅显和大而无当,逻辑混乱(比如论证东西方的艺术审美判断区别是中国传统艺术喜用“气韵”等无形的品质,西方则是在物质层面——绘画的平面性、颜料、笔触等方面建立绘画本质)
审美 当代艺术 艺术理论 西方当代艺术
白立方内外 豆瓣
作者: [美]安静 主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6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对艺术的看法发生了很大变化,艺术品的传统媒介和样式被大大解放,一切对创造的观点都在逐渐改变。如今,中国艺术也正在融入这一变化之中,了解之前西方发生了什么,对当下的读者会有所借鉴。美国重要的当代艺术杂志ARTFORUM创刊50年之际,杂志的主编与其他高级编辑们一起讨论了杂志最有历史性的文章,编选成这本能够体现美国当代艺术评论历程的文集。侧重有历史价值而难得介绍的老文章,同时亦体现出艺术史的变迁。这些文章都是伴随着艺术发展的鲜活记录和评判,已经成为美国、欧洲美术史论阅读的基本文献。学生、艺术家、评论家、策展人、画廊人员、建筑师、设计师——在其中都能找到许多关键思路和熟悉词汇的源头。
2019年1月18日 已读
通篇的“物”。最喜欢关于建筑的那几篇和第三篇的纪念碑,和绘画相关的都读的我很纠结,但布赫洛对挪用和戏仿的梳理很精彩,丹托那篇论文不知是不是翻译问题感觉很奇怪
criticism 当代艺术 艺术批评 艺术理论 艺术评论
论新 豆瓣
Über das Neue.Versuch einer Kulturökonomie
9.7 (6 个评分) 作者: [德] 鲍里斯·格罗伊斯 (Boris Groys) 译者: 潘律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 6
- 编辑推荐 -
·杜尚的《泉》、马勒维奇的《黑方块》、蒙德里安的格子画……这些艺术作品的创新究竟有何意义?它们的文化价值究竟从哪儿来?
·著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鲍里斯•格罗伊斯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一系列关于神圣和世俗(什么才算是文化?)、传统和断裂(文化如何进入档案库?),以及时尚和历史之间关系的话题得以展开。
·格罗伊斯擅长将不同的哲学传统(从法国后结构主义到现代俄罗斯哲学)融入他具有启示意义的分析中,这些问题直指当今文化生产的核心,展现出他极其宽广的思想维度。
- 内容简介 -
本书探讨了当代文化发展中一个极为关键的议题:创新。不论是理论家、作家还是艺术家都不断被要求去创造新的东西。但是“新”这个概念本身已经彻底发生了变化。“新”的定义只能以它和现存的和旧有东西之间在某个文化中的关系来确定。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是由它和其他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以它和文化以外的现实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在文化中,创新其实是一种重估价值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创新是一种经济层面上的运作过程。而每个希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的人都在参与这种价值交换。
对格罗伊斯来说,创新是一种对文化的否定式适应。艺术品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否定性来适应传统成为了评价艺术作品的主要标准。因此,世俗和日常的领域如今可以进入文化档案库。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杜尚的现成品。本书通过对新与旧、日常和文化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展现了艺术和理论是如何获得文化价值的过程。
2019年4月13日 已读
什么是“新”意味着什么是价值,也就是“新”究竟有什么意义。“新”不是一种发现和创造,而是某些人们经常见到喝想当熟悉的东西的价值发生了变化。所以科技相关的不是创新,而是改进(各种功能上的变化)。但是艺术品可以在世俗语境和文化语境之间直接获得新的定义。这本书的可贵之一就在于格罗伊斯提出了创新交换理论,不再创造新的术语和理论神话,强调“新”是文化喝世俗世界之间界线的变化。创新首先总是对传统的重复,到创新交换种个体的特性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薄而精的一本书,第一章“新”与各个概念之间的区分很精彩
2018 哲学 当代艺术 拜德雅 艺术
艺术理论基本文献·西方当代卷 豆瓣
作者: 周宪 主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5
本书收集20世纪至今具有代表性的西方艺术理论文献27篇,主要涉及艺术理论基本问题、现代主义与先锋派、艺术与其社会语境、艺术史及其社会体制、艺术的符号与风格等五个方面,囊括了现代西方艺术思想领域较为重要的主题,展现了一幅西方艺术理论发展的现当代图景。每篇文献之前,附有简短介绍,以便读者能对相关作者、思想有更深的了解。
2019年3月5日 已读
挑着看了部分,当代艺术理论和当代文论一样让人头秃,文学和艺术抗拒解释但又诱人研究,所以要在话语的游戏间还原社会文化语境,而这所需要的知识储备量我还差太多了。。。
周宪 当代艺术 艺术史书单 艺术批评 艺术理论
视觉机器 豆瓣
7.3 (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保罗·维利里奥 译者: 张新木 / 魏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8
《速度与政治》的作者维利里奥努力要定义一种图像的新型逻辑。
确实,在不同的技术旁边,在图像的后勤旁边,还存在一种逻辑和传播的时代,它们标示了近来的历史。
形式逻辑的时代,就是绘画的时代、雕刻和建筑的时代,它与18世纪同时结束。辩证逻辑的时代,就是摄影的时代、电影的时代,或可称之为照片的时代。
反常逻辑的时代,就是随着视频通信、全息摄影和计算机制图的发明而一道开启的时代。似乎到了20世纪之末,现代性的终结本身就由公共再现的逻辑终结来标示。然而如果说我们足够了解传统绘画再现的形式逻辑的现实,并且在低等程度上了解主宰光学电影再现的辩证逻辑的现状,那我们只能很困难地理解这种反常逻辑的潜在能力,即视频通信、全息摄影或合成图像的潜能。这正是保罗·维利里奥这部《视觉机器》如今要回答的问题,他试图澄清再现手法演变的意义。在这种再现中,城邦的“公共空间”突然让步于“公共图像”,即实时在场的反常图像,而这一实时在场将替补主体与客体的真实空间。
编辑推荐
《视觉机器》为法国著名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关于新技术与图像新型逻辑的重要文集,共收入五篇文献:《地形失忆症》《不及一幅图像》《公共图像》《天真的摄像机》《视觉机器》。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梳理了再现手法的演变,它由绘画、雕塑和建筑时代的形式逻辑,到摄影和电影时代的辩证逻辑,进而发展到当今时代的反常逻辑。在今天这个由视频通信、全息摄影和计算机制图而开启的时代中,城邦中的“公共空间”突然让位于“公共图像”,即实时在场的反常图像,而这个真实时间将替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真实空间。作者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澄清其意义。
2019年4月21日 已读
地形记忆和视觉遗传之间知觉后勤的连接和过度;今日不是18世纪的图像的形式逻辑时代,也不是19世纪的电影摄像的辩证逻辑的时代,而是视频通信、全息摄影和数字图像的“反常逻辑”,城邦时代的公共空间让位于公共图像,错时在场和错位时间让真相不再被掩盖,而是被彻底废除,今天的殖民不是国家之间的,也不是文化之间的,而是技术对人的感知的内部殖民;图像的军事功能,对人眼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不可见,摄像和电影作为记忆和回忆催生一种很容易让观众表示自我认同的强大意志,用于描绘时间和情感;“我们的技术没有未来,它只有过去”;比鲍德里亚更加明确的“反技术原教旨主义”倾向
当代艺术 文化研究 法国 维利里奥 艺术理论
当代艺术之争 豆瓣
作者: (法) 马克·吉梅内斯 译者: 王名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如何评价当代艺术?面对这一让人困惑的问题,此书围绕1990年代法国爆发的“当代艺术之争”,回顾了1960年代至今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并将危机实质聚焦在美学言论的失效。
面对当代创作,现代主义经典理论的阐释功能日渐式微。分析美学抛开欧陆传统美学“什么是艺术”的本体追问,代之以“艺术在何时、何种条件下出现”的务实提法,独辟新径。但它对艺术的社会背景与批判功能的刻意忽略,也使跳出“只描述,不判断”的教条,重建美学批评维度、重拾审美论证,成为当代美学价值观走出重围的关键。
本书正是有感于此,在剖析当代艺术纷乱景观的基础上,省思各种艺术批评的得失,重构当代艺术的美学批评维度。
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 豆瓣
作者: [美]佐亚·科库尔(Zoya Kocur) / 梁硕恩(Simon Leung) 编 译者: 王春辰 / 何积惠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 - 2
《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主要内容简介:艺术批评与艺术运动总是密不可分,艺术批评的转向在根本上是由艺术运动的发展决定的。以1985年作为一个分水岭,其实也是艺术运动在批评上的反映。20世纪下半叶,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艺术的主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抽象 表现主义和极少主义,时间是40年代到60年代。
内容概要
《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集中反映了近20年来西方艺术与批评的双重走向,对于中国当代艺术与批评无疑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之所以强调借鉴,是因为中西当代文化、社会发展进程的差异,及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要求。西方的艺术理论及其实践已不可能像80年代那样,直接作用于中国的艺术运动与批评。根据我们的情况,分析、判断、理解是最重要的工作。既是对他们的研究,也是确定我们自身方位的参照与借鉴。此外,当代艺术理论不仅是对于艺术的批评,不仅是与当代社会、当代文化密切联系,不仅是认识和了解西方当代社会,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甚至也是理解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的必要条件。
目光的诗学 豆瓣
作者: 鲁明军 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
《目光的诗学》是中国当代知名艺术批评家鲁明军所著艺术批评著作。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新艺术史、文化研究(包括视觉文化、物质文化等),以及当代艺术的实践、理论与批评共同组成了一个强大的知识共同体。本书考察了视觉文化、新艺术史及其认知秩序,通过分析徐震、刘韡、廖国核等艺术家的创作个案,梳理了当代艺术的思想脉络与困境,是在尝试以个人写作的方式促成一种共同体的知识意识。当然,作者将艺术史与当代艺术批评和理论研究置于同一平台,目的绝不止于方法论层面,而是试图探究二者能否在认知维度上展开有效的对话,进而形成一个更加开放的知识机制。